臍部疾患是指嬰兒出生後,由於斷臍結紮不善,或臍部護理不當,或先天臍部發育缺 陷而發生的臍部病證。其中臍部溼潤不幹者為臍溼; 臍部紅腫熱痛、流出膿水者為臍瘡; 血從臍中溢位者為臍血; 臍部突起者為臍突。
中醫古籍很早就有臍部疾患的記載。《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候·臍瘡候》 指出: “臍瘡由初生斷臍,洗浴不即拭燥,溼氣在臍中,因解脫遇風,風溼相搏,故臍瘡久不 瘥也,臍瘡不瘥,風氣入,傷經脈,則變為癇也。” 《醫宗金鑑·幼科心法要訣》 曰: “臍溼、臍瘡,兒生洗浴,不可久在水中,任意洗濯,既包裹畢,宜時常留意,勿令尿 溼浸臍,如不知慎,遂致肚臍浸漬不幹,名曰臍溼,須以滲臍散敷之。甚則掀赤成瘡, 須以金黃散敷之。” 又曰: “嬰兒熱在胎中,無所發洩,故頻頻伸引,睡臥不寧努張, 其氣衝入臍間,所以臍忽腫赤,虛大光浮,名曰臍突。” 其對嬰兒臍部疾患的病因、症 狀、治療進行了詳細闡述。
臍部疾患發生在新生兒期,一般預後良好。但是臍瘡處置不當亦可內陷厥陰,攻心動 風,而致神昏抽搐; 若臍血與全身出血性疾病有關,則病情較重; 臍突患兒多數預後良 好,可治癒。
【病因病機】
一、病因
臍溼、臍瘡的病因主要是斷臍後護理不當,感受外邪所致; 臍血的病因可為斷臍結紮 失宜所致,亦有因胎熱內盛或中氣不足所致; 臍突主要是先天臍部發育缺陷所致。
二、病機
1. 基本病機 臍薄邪幹。
2. 常證病機
(1) 臍溼 嬰兒洗浴時,臍部為水溼所侵,或為尿液浸漬,或臍帶未乾脫落過早,或 為衣服摩擦損傷等,致溼濁浸淫面板,久而不幹,則為臍溼。
(2) 臍瘡 溼鬱化熱,或汙穢化毒,溼熱之邪蘊鬱,致營衛失和,氣滯血瘀,臍部出 現紅、腫、熱、痛,如溼熱釀毒化火,毒聚成瘡,致臍部潰爛化腐,則為臍瘡。
(3) 臍血 斷臍時,臍帶結紮過鬆,可致血滲於外; 結紮過緊,傷及血脈,亦可致血 滲於外。或因胎熱內盛,迫血妄行,以致斷臍不久,血從臍溢。部分患兒先天稟賦不足, 中氣虛弱,脾不統血,亦可致臍血不止。
(4) 臍突 嬰兒先天發育不全,臍孔未全閉合,留有臍環,或腹壁部分缺損,腹壁肌 肉嫩薄鬆弛,出生之後啼哭叫擾,或咳嗽過多,或努張有力,腹壓增高,臍空開放,致使 小腸脂膜突入臍中,臍部光浮脹突,形成臍突。
【臨床表現】
1.臍溼 臍帶脫落後,臍部創面滲出脂水,浸漬不幹,或微見紅腫。
2.臍瘡 臍部紅腫熱痛,甚則糜爛,膿水流溢,或見惡寒發熱,啼哭煩躁,口乾欲 飲,唇紅舌燥等全身症狀,嚴重者還可出現神昏抽搐等症。
3.臍血 斷臍後,臍部有血滲出,經久不止。或見發熱,面赤唇焦,舌紅口乾,甚 則咯血、衄血、便血,肌膚紫斑。或見精神萎靡,手足欠溫。
4.臍突 臍部呈半球狀或囊狀突起,虛大光浮,大如胡桃,以指壓之,腫物可推回 腹內,咳嗽、啼哭叫擾時腫物又突出,臍部皮色如常。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1. 有臍帶處理不潔、尿液及水溼浸漬臍部或臍帶根痂撕傷等病史。
2. 臍帶根部或脫落後的根部輕微發紅,腫脹、滲液為臍溼; 有膿性分泌物滲出,氣 味臭穢者為臍瘡。
3. 斷臍後,血從臍孔滲出為臍血。
4. 臍部呈半球狀或半囊狀突出,虛大光亮,大小不一,以手按之,腫塊可以回納為 臍突。
二、鑑別診斷
臍肉芽腫 (臍茸) 因出生時斷臍後臍部創面受感染或異常刺激,區域性組織異常增 生,形成肉芽組織。表面有少許黏液或膿性分泌物。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 臍溼、臍瘡辨常證與變證
(1) 常證 僅見臍部發紅,創面腫脹,有膿水滲出,一般情況尚好。
(2) 變證 若臍部紅腫,有膿性或血性滲出,伴煩躁不寧,甚則昏迷抽風為變證。
2. 臍血辨輕證、重證
(1) 輕證 出血量少,患兒精神、吮乳俱佳,無明顯全身不適症狀。
(2) 重證 出血量較多,煩躁不安或萎靡不振,拒乳,甚則同時吐血、便血。
3. 臍突辨臍疝與臍膨出
(1) 臍疝 腸管自臍部凸出至皮下,形成球形軟囊,易於壓回。
(2) 臍膨出 部分腹腔臟器透過前腹壁正中的先天性面板缺損,突入臍帶的基部,上 覆薄而透明的囊膜,為較少見的先天性畸形。
二、治療原則
1. 基本原則 祛邪護臍。
2.具體治法 臍溼以祛溼清熱為治療原則。臍瘡以解毒清瘡為基本大法,輕證單用 外治法便有效,重證需用內治並配合外治法治療。臍血若因臍帶結紮失宜所致者,應重新 結紮; 因胎熱內蘊,迫血妄行者宜涼血止血; 氣不攝血者應益氣攝血。臍突採用外治療法 為主,或採用手術治療。
三、分證論治
1. 臍溼
證候表現: 臍帶脫落以後,臍部創面滲出脂水,浸漬不幹,或微見發紅。
證候分析: 本病為臍部疾患的輕證,以臍部滲出脂水,浸淫不幹為主要表現,無明顯 全身症狀。
治法: 祛溼清熱,祛邪護臍。
方劑: 龍骨散 (經驗方)。
方解: 龍骨、枯礬收斂燥溼生肌。外用,幹撒臍部。
加減: 若區域性紅腫熱痛者,按臍瘡處理。
2. 臍瘡
證候表現: 臍部紅腫熱痛,甚則糜爛,膿水流溢,惡寒發熱,啼哭煩躁,口乾欲飲, 唇紅舌燥,舌質紅,苔黃膩,指紋紫。
證候分析: 本症為臍溼的進一步發展,區域性紅、腫、熱、痛,漸為糜爛化膿,潰則膿 血流溢,可伴全身症狀。
治法: 清瘡消腫,祛邪護臍。
方劑: 犀角消毒飲 (《醫宗金鑑》) 加減,區域性外用如意金黃散。
方解: 金銀花、水牛角清解熱毒為君; 防風、荊芥、牛蒡子疏風散邪為臣; 甘草為佐 使,調和諸藥。
加減: 大便秘結,舌苔黃燥,加大黃通腑洩熱; 臍部滲出混有血液,加紅景天、三 七、紫草涼血止血; 伴神昏、抽搐,加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清心開竅,平肝息風。
3. 臍血
證候表現: 斷臍後,臍部有血滲出,經久不止。或見發熱,面赤唇焦,舌紅口乾,甚 則吐衄、便血、肌膚紫斑。或見精神萎靡,手足欠溫,舌淡苔薄,指紋淡。
證候分析: 斷臍後,如臍帶結紮過鬆,可致血溢外出,啼哭時出血加重,靜止時稍 止。如胎熱內蘊,迫血妄行,血循臍帶創口外溢,可見臍血鮮紅。若脾虛氣不攝血,可見 臍血色淡,緩滲不止。
治法: 保臍止血,祛邪護臍。胎熱內甚者涼血止血,氣不攝血者益氣攝血。
方劑: 胎熱內盛者用茜根散 (《景嶽全書》) 加減; 氣不攝血者用歸脾湯 (《正體類 藥》) 加減。
方解: 茜根散方中茜草根為君,涼血止血; 黃芩、側柏葉清熱涼血為臣; 生地黃、阿 膠涼血滋陰為佐; 甘草調和諸藥,並清熱解毒為使。
歸脾湯方中黃芪、四君子湯為君,健脾益氣; 當歸、酸棗仁、龍眼肉、遠志為臣,養 血補血; 木香為佐,理氣醒脾助運化; 生薑、大棗為使,調和諸藥。
加減: 熱重,出血明顯,可加用水牛角、丹皮清熱涼血,赤芍、紫草、仙鶴草活血止 血; 尿血加大薊、小薊; 便血加槐花、地榆; 形寒肢冷加炮姜炭。
4. 臍突
證候表現: 臍部呈半球狀或囊狀突起,虛大光浮,大如胡桃,以指按之,腫物可推回 腹內,啼哭叫鬧時,又可重複突出。一般臍部皮色如常,精神、食慾無明顯改變,亦無其 他症狀表現。但臍膨出可併發其他先天性畸形,如肛門閉鎖、膀胱外翻等。
證候分析: 臨床以區域性表現為主,精神、食慾無明顯改變。
治法: 壓臍法外治。先將突出臍部的小腸脂膜推回腹內,再以紗布棉花包裹光滑質硬 的薄片,墊壓臍部,外用紗布紮緊。
若脂膜突出過大,或不能回納,並見哭鬧不安,或年齡已逾2歲仍未痊癒者,應考慮 手術治療。臍膨出的囊膜薄而透明,應及早手術治療。
四、其他療法
1. 中成藥
(1) 小兒化毒散 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用於臍瘡。每次0.3~0.5g,每日2次。
(2) 雲南白藥 止血活血,消腫止痛。用於臍血。每次0.5g,每日2次。
(3) 三七片 活血止血,散瘀消腫。用於臍血。每次1~2片,每日2次。
2. 單方驗方
(1) 馬齒莧5g。水煎,每日分3~4次服。用於臍瘡。
(2) 魚腥草5g,野菊花5g。水煎,每日分3~4次服。用於臍瘡。
3. 外治療法
(1) 金黃散 取藥粉適量以水或醋調成糊狀,敷於臍部,每日1次。用於臍瘡。
(2) 冰硼散 取少許搽於臍部,每日2~3次,用於臍溼、臍瘡。
(3) 三七片 海螵蛸10g,研細末,用香油調勻,塗患處。用於臍瘡。
4. 針灸療法 主穴: 天樞、氣海、關元,配穴: 中極、足三里、百會、水道。每日1 次,2周為1個療程。用於臍突。
【預防與調護】
一、預防
1.新生兒斷臍後,應注意臍部殘端的保護,防止尿便及洗浴浸漬,保持清潔乾燥。
2.臍部殘端讓其自然脫落。保持內衣和尿布的清潔、乾燥、柔軟,如有汙染,及時 更換。
二、調護
1. 臍部換藥時要注意區域性的消毒,若有幹痂形成,切不可強剝,以免發生出血和傷 及肉芽。防止臍瘡膿液外溢汙染健康面板,造成其他感染。
2. 減少嬰兒啼哭叫擾。若啼哭頻頻,可加重臍突,應注意檢查其啼哭的原因,及時 做出相應處理。
臍部疾患是指嬰兒出生後,由於斷臍結紮不善,或臍部護理不當,或先天臍部發育缺 陷而發生的臍部病證。其中臍部溼潤不幹者為臍溼; 臍部紅腫熱痛、流出膿水者為臍瘡; 血從臍中溢位者為臍血; 臍部突起者為臍突。
中醫古籍很早就有臍部疾患的記載。《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候·臍瘡候》 指出: “臍瘡由初生斷臍,洗浴不即拭燥,溼氣在臍中,因解脫遇風,風溼相搏,故臍瘡久不 瘥也,臍瘡不瘥,風氣入,傷經脈,則變為癇也。” 《醫宗金鑑·幼科心法要訣》 曰: “臍溼、臍瘡,兒生洗浴,不可久在水中,任意洗濯,既包裹畢,宜時常留意,勿令尿 溼浸臍,如不知慎,遂致肚臍浸漬不幹,名曰臍溼,須以滲臍散敷之。甚則掀赤成瘡, 須以金黃散敷之。” 又曰: “嬰兒熱在胎中,無所發洩,故頻頻伸引,睡臥不寧努張, 其氣衝入臍間,所以臍忽腫赤,虛大光浮,名曰臍突。” 其對嬰兒臍部疾患的病因、症 狀、治療進行了詳細闡述。
臍部疾患發生在新生兒期,一般預後良好。但是臍瘡處置不當亦可內陷厥陰,攻心動 風,而致神昏抽搐; 若臍血與全身出血性疾病有關,則病情較重; 臍突患兒多數預後良 好,可治癒。
【病因病機】
一、病因
臍溼、臍瘡的病因主要是斷臍後護理不當,感受外邪所致; 臍血的病因可為斷臍結紮 失宜所致,亦有因胎熱內盛或中氣不足所致; 臍突主要是先天臍部發育缺陷所致。
二、病機
1. 基本病機 臍薄邪幹。
2. 常證病機
(1) 臍溼 嬰兒洗浴時,臍部為水溼所侵,或為尿液浸漬,或臍帶未乾脫落過早,或 為衣服摩擦損傷等,致溼濁浸淫面板,久而不幹,則為臍溼。
(2) 臍瘡 溼鬱化熱,或汙穢化毒,溼熱之邪蘊鬱,致營衛失和,氣滯血瘀,臍部出 現紅、腫、熱、痛,如溼熱釀毒化火,毒聚成瘡,致臍部潰爛化腐,則為臍瘡。
(3) 臍血 斷臍時,臍帶結紮過鬆,可致血滲於外; 結紮過緊,傷及血脈,亦可致血 滲於外。或因胎熱內盛,迫血妄行,以致斷臍不久,血從臍溢。部分患兒先天稟賦不足, 中氣虛弱,脾不統血,亦可致臍血不止。
(4) 臍突 嬰兒先天發育不全,臍孔未全閉合,留有臍環,或腹壁部分缺損,腹壁肌 肉嫩薄鬆弛,出生之後啼哭叫擾,或咳嗽過多,或努張有力,腹壓增高,臍空開放,致使 小腸脂膜突入臍中,臍部光浮脹突,形成臍突。
【臨床表現】
1.臍溼 臍帶脫落後,臍部創面滲出脂水,浸漬不幹,或微見紅腫。
2.臍瘡 臍部紅腫熱痛,甚則糜爛,膿水流溢,或見惡寒發熱,啼哭煩躁,口乾欲 飲,唇紅舌燥等全身症狀,嚴重者還可出現神昏抽搐等症。
3.臍血 斷臍後,臍部有血滲出,經久不止。或見發熱,面赤唇焦,舌紅口乾,甚 則咯血、衄血、便血,肌膚紫斑。或見精神萎靡,手足欠溫。
4.臍突 臍部呈半球狀或囊狀突起,虛大光浮,大如胡桃,以指壓之,腫物可推回 腹內,咳嗽、啼哭叫擾時腫物又突出,臍部皮色如常。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1. 有臍帶處理不潔、尿液及水溼浸漬臍部或臍帶根痂撕傷等病史。
2. 臍帶根部或脫落後的根部輕微發紅,腫脹、滲液為臍溼; 有膿性分泌物滲出,氣 味臭穢者為臍瘡。
3. 斷臍後,血從臍孔滲出為臍血。
4. 臍部呈半球狀或半囊狀突出,虛大光亮,大小不一,以手按之,腫塊可以回納為 臍突。
二、鑑別診斷
臍肉芽腫 (臍茸) 因出生時斷臍後臍部創面受感染或異常刺激,區域性組織異常增 生,形成肉芽組織。表面有少許黏液或膿性分泌物。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 臍溼、臍瘡辨常證與變證
(1) 常證 僅見臍部發紅,創面腫脹,有膿水滲出,一般情況尚好。
(2) 變證 若臍部紅腫,有膿性或血性滲出,伴煩躁不寧,甚則昏迷抽風為變證。
2. 臍血辨輕證、重證
(1) 輕證 出血量少,患兒精神、吮乳俱佳,無明顯全身不適症狀。
(2) 重證 出血量較多,煩躁不安或萎靡不振,拒乳,甚則同時吐血、便血。
3. 臍突辨臍疝與臍膨出
(1) 臍疝 腸管自臍部凸出至皮下,形成球形軟囊,易於壓回。
(2) 臍膨出 部分腹腔臟器透過前腹壁正中的先天性面板缺損,突入臍帶的基部,上 覆薄而透明的囊膜,為較少見的先天性畸形。
二、治療原則
1. 基本原則 祛邪護臍。
2.具體治法 臍溼以祛溼清熱為治療原則。臍瘡以解毒清瘡為基本大法,輕證單用 外治法便有效,重證需用內治並配合外治法治療。臍血若因臍帶結紮失宜所致者,應重新 結紮; 因胎熱內蘊,迫血妄行者宜涼血止血; 氣不攝血者應益氣攝血。臍突採用外治療法 為主,或採用手術治療。
三、分證論治
1. 臍溼
證候表現: 臍帶脫落以後,臍部創面滲出脂水,浸漬不幹,或微見發紅。
證候分析: 本病為臍部疾患的輕證,以臍部滲出脂水,浸淫不幹為主要表現,無明顯 全身症狀。
治法: 祛溼清熱,祛邪護臍。
方劑: 龍骨散 (經驗方)。
方解: 龍骨、枯礬收斂燥溼生肌。外用,幹撒臍部。
加減: 若區域性紅腫熱痛者,按臍瘡處理。
2. 臍瘡
證候表現: 臍部紅腫熱痛,甚則糜爛,膿水流溢,惡寒發熱,啼哭煩躁,口乾欲飲, 唇紅舌燥,舌質紅,苔黃膩,指紋紫。
證候分析: 本症為臍溼的進一步發展,區域性紅、腫、熱、痛,漸為糜爛化膿,潰則膿 血流溢,可伴全身症狀。
治法: 清瘡消腫,祛邪護臍。
方劑: 犀角消毒飲 (《醫宗金鑑》) 加減,區域性外用如意金黃散。
方解: 金銀花、水牛角清解熱毒為君; 防風、荊芥、牛蒡子疏風散邪為臣; 甘草為佐 使,調和諸藥。
加減: 大便秘結,舌苔黃燥,加大黃通腑洩熱; 臍部滲出混有血液,加紅景天、三 七、紫草涼血止血; 伴神昏、抽搐,加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清心開竅,平肝息風。
3. 臍血
證候表現: 斷臍後,臍部有血滲出,經久不止。或見發熱,面赤唇焦,舌紅口乾,甚 則吐衄、便血、肌膚紫斑。或見精神萎靡,手足欠溫,舌淡苔薄,指紋淡。
證候分析: 斷臍後,如臍帶結紮過鬆,可致血溢外出,啼哭時出血加重,靜止時稍 止。如胎熱內蘊,迫血妄行,血循臍帶創口外溢,可見臍血鮮紅。若脾虛氣不攝血,可見 臍血色淡,緩滲不止。
治法: 保臍止血,祛邪護臍。胎熱內甚者涼血止血,氣不攝血者益氣攝血。
方劑: 胎熱內盛者用茜根散 (《景嶽全書》) 加減; 氣不攝血者用歸脾湯 (《正體類 藥》) 加減。
方解: 茜根散方中茜草根為君,涼血止血; 黃芩、側柏葉清熱涼血為臣; 生地黃、阿 膠涼血滋陰為佐; 甘草調和諸藥,並清熱解毒為使。
歸脾湯方中黃芪、四君子湯為君,健脾益氣; 當歸、酸棗仁、龍眼肉、遠志為臣,養 血補血; 木香為佐,理氣醒脾助運化; 生薑、大棗為使,調和諸藥。
加減: 熱重,出血明顯,可加用水牛角、丹皮清熱涼血,赤芍、紫草、仙鶴草活血止 血; 尿血加大薊、小薊; 便血加槐花、地榆; 形寒肢冷加炮姜炭。
4. 臍突
證候表現: 臍部呈半球狀或囊狀突起,虛大光浮,大如胡桃,以指按之,腫物可推回 腹內,啼哭叫鬧時,又可重複突出。一般臍部皮色如常,精神、食慾無明顯改變,亦無其 他症狀表現。但臍膨出可併發其他先天性畸形,如肛門閉鎖、膀胱外翻等。
證候分析: 臨床以區域性表現為主,精神、食慾無明顯改變。
治法: 壓臍法外治。先將突出臍部的小腸脂膜推回腹內,再以紗布棉花包裹光滑質硬 的薄片,墊壓臍部,外用紗布紮緊。
若脂膜突出過大,或不能回納,並見哭鬧不安,或年齡已逾2歲仍未痊癒者,應考慮 手術治療。臍膨出的囊膜薄而透明,應及早手術治療。
四、其他療法
1. 中成藥
(1) 小兒化毒散 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用於臍瘡。每次0.3~0.5g,每日2次。
(2) 雲南白藥 止血活血,消腫止痛。用於臍血。每次0.5g,每日2次。
(3) 三七片 活血止血,散瘀消腫。用於臍血。每次1~2片,每日2次。
2. 單方驗方
(1) 馬齒莧5g。水煎,每日分3~4次服。用於臍瘡。
(2) 魚腥草5g,野菊花5g。水煎,每日分3~4次服。用於臍瘡。
3. 外治療法
(1) 金黃散 取藥粉適量以水或醋調成糊狀,敷於臍部,每日1次。用於臍瘡。
(2) 冰硼散 取少許搽於臍部,每日2~3次,用於臍溼、臍瘡。
(3) 三七片 海螵蛸10g,研細末,用香油調勻,塗患處。用於臍瘡。
4. 針灸療法 主穴: 天樞、氣海、關元,配穴: 中極、足三里、百會、水道。每日1 次,2周為1個療程。用於臍突。
【預防與調護】
一、預防
1.新生兒斷臍後,應注意臍部殘端的保護,防止尿便及洗浴浸漬,保持清潔乾燥。
2.臍部殘端讓其自然脫落。保持內衣和尿布的清潔、乾燥、柔軟,如有汙染,及時 更換。
二、調護
1. 臍部換藥時要注意區域性的消毒,若有幹痂形成,切不可強剝,以免發生出血和傷 及肉芽。防止臍瘡膿液外溢汙染健康面板,造成其他感染。
2. 減少嬰兒啼哭叫擾。若啼哭頻頻,可加重臍突,應注意檢查其啼哭的原因,及時 做出相應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