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量子科學論
-
2 # 裸猿的故事
因為物質的基礎是原子,而原子是有體積的並佔據一定空間。
圖示:原子示意圖基本上已經成為現代科學的圖騰和代言人
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當兩個原子彼此靠近時,帶有同樣電荷的電子之間會相互排斥,這就是著名的同性電荷相互排斥定律,無論是否形成電子對,這樣的阻力都會阻止原子彼此嵌入。
圖示:電荷之間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是維持我們日常世界最重要的力之一
原子本身是有大小的,而原子彼此間又不能重疊在一起,因此合乎邏輯的推論自然是:
由原子組成的物質將會擁有體積並佔據空間
那麼原子到底有多大呢?
這世上不止一種原子,元素週期表上面列出的就是人類已經發現的所有原子,其中還包括宇宙中不存在,純粹人造的原子,但它們都非常不穩定,很快就發生放射性衰變轉變成其他穩定原子了,不同的原子大小也有微弱差異,總的來說原子大小遵循一個簡單的規律,同一列的原子從上到下逐漸變大,同一行的原子,從左往右逐漸變小(這涉及到原子核吸引力和電子運動之間的複雜關係)。圖示:原子半徑示意圖
鹵族元素氟氯溴碘的原子半徑分別為64pm、99pm、114pm、135pm (pm 皮米,萬億分之一米,10^-12米),逐漸增大,這是因為它們是同一列的元素,隨著原子量變大,其原子的半徑也逐漸變大。由於原子近似可以看成一個球形,因此知道了它的半徑,就能用球體公式算出原子的體積。
圖示:球體積公式
雖然每個原子的體積都很小很微不足道,比如氟原子的體積大約為1.097*10^-30立方米,但宏觀世界的物質都是由許許多多個原子組成的,著名物質單位摩爾中,經過實驗測定發現1摩爾物質含有約6.02×10²³個微粒(愛因斯坦當年還做過摩爾的理論計算呢),對於簡單物質,這意味著含有6.02×10²³個原子,對於大多數物質,則通常對應著6.02×10²³個分子,分子也是由原子構成的。規定摩爾這個單位,主要是為了方便計算,比如1摩爾水的質量大約是18克,而水的相對分子量也同樣是約18。
物質佔據的體積,不僅僅和原子的體積有關,還取決於其它因素,比如固液氣的轉化,會導致體積發生劇烈變化。1摩爾氟氣就含有6.02×10²³個氟氣分子,而在1個大氣壓零攝氏度(標準狀態)的情況下,它佔據22.4升的空間。讓我們計算一下,所有氟氣分子的總體積應該是多少?
6.02×10²³×1.097*10^-30(氟原子體積)×2(每個氟氣分子由兩個原子組成)
= 1.32×10^-6立方米
每立方米=1000升
那麼氟氣分子只算分子堆疊在一起的體積,它只該佔據1.32×10^-3升呀!
那為什麼在標準狀態下,1摩爾氟氣分子會佔據多達22.4升空間呢?
這就涉及到物質的狀態了,物質有最基本的三種狀態,固液氣。(實際上更多,不過這裡只說這三種)。在這三種狀態下,物質的量不變,但物質佔據的空間體積卻會發生劇烈變化,多數情況下,固體的體積小於液體小於氣體!所以,當氟氣是氣體時,它在標準狀態時,也就是一個大氣壓和零攝氏度時,1摩爾氟氣就會恰好佔據22.4升的空間呢。
圖示:氣體分子間的距離要考慮氣體分子的動能和受到的壓力。
炸藥之所以會發生劇烈的爆炸,就是因為透過化學反應,它會從固、液態物質轉變成新的氣態物質,於是體積發生劇烈膨脹,這就會產生爆炸現象。
圖示:劇烈爆炸引發區域性空氣迅速膨脹,改變了區域性空氣密度,引發折光效應,在高速攝像機的影像中形成肉眼可見的衝擊波行進途徑。衝擊波是爆炸造成人員傷亡的重要原因,如果在太空或月球上,由於沒有大氣,爆炸的威力也將被削弱。
所以,物質之所以佔據空間,不僅僅是因為構成物質的原子是要佔據空間的,還要考慮物質所處的特殊狀態或者物理屬性。比如,水在一個大氣壓下凝結為固態時的體積竟然比在液態時更大,這讓冰的密度小於水,這對地球生命的生存意義重大!
終極追問:原子為何要佔據空間?主要是因為神出鬼沒的電子。因為電子在空間中閃現,讓原子需要佔據巨大的空間,從原子質量分佈的角度看,原子內部似乎十分空曠,因為原子核佔據原子質量的九成九以上,而原子核本身的體積很小,所以在早期的科普中通常都說原子幾乎是空的,相比起原子核所佔據的空間而言,原子內部空間十分巨大!但現在新的粒子物理學家不在這麼看待原子,他們認為用原子內部是空的這種說法是一種誤導,因為原子內部並不存在沒有粒子沒有能量的絕對真空。
這張圖上較淺的顏色表示密度較高的區域。注意,雖然氫原子只有一個電子,但這一個電子填滿了整個原子。並不存在完全真空的區域,即使是黑暗區域電子也有出現的機率,因此其物質能量密度依然大於零。
恆星可以進一步幫助我們理解原子的大小圖示:恆星的命運
要更加深刻地理解原子的體積,我們還可以藉助天文學的幫助,當恆星在生命後期通常轉變為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這其中白矮星和中子星對於我們理解原子會很有幫助。
圖示:白矮星大小與地球相當,但質量通常為半個太陽那麼大
在巨大的引力作用下,原子和原子被徹底擠壓在一起,原子核和原子核彼此融合,由此形成一個怪異的超巨大原子,這就是白矮星上發生的事情。白矮星的體積相比起恆星發生了劇烈收縮,它將收縮到差不多地球大小,但同時還保留了大約一半恆星的質量,這導致在白矮星上,每立方分米物質的質量達到1噸!
圖示:中子星內部究竟是什麼,現在並不清楚
但白矮星並不是體積最小的星,如果質量繼續增加,最終白矮星上的電子會被壓縮排原子核中,同時原子核中的質子和電子結合轉變成中子,整個星體現在都由中子構成,這時候星星的體積不增反減,繼續收縮大約一千倍,典型中子星的直徑只有10公里,但質量超過一個太陽的質量。中子星上物質的密度更加驚人,一個乒乓球大小的體積就能達到驚人的10億噸。
所以,這告訴我們一件事,原子的體積和原子的質量相比,具有極大的水分,原子的大小可以被大幅度壓縮,當然這需要非常強大的壓力,在白矮星和中子星中依賴的是足夠多的物質形成的巨大萬有引力,如果繼續增加,超過量子物理學能提供的斥力,那麼星星將最終轉變成黑洞,至於黑洞的奇點是否有體積,這是目前尚未完全得到解決的問題,一些物理學家認為,黑洞奇點也具有一個最小體積。
-
3 # 時空通訊這是一個十分有趣,很簡單又十分複雜的話題。
說它簡單,一句話就能解決:就是空間和物質、時間在我們這個三維世界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體,有物質存在,才有空間存在,有了物質和空間,就必須用時間來衡量它們的變化。
空間是物質的存在形式,是物質的屬性和外延,空間是靠物質來支撐的,沒有了物質支撐,空間就不存在。哪怕這個空間中有一個粒子存在,這個空間就有了意義,都是為這個粒子而生。這個粒子的運動、變化、持續性、順序性,就是時間的表徵。
說它複雜,就是這個問題涉及了物理學的許多方面。物質與空間和時間的關係,涉及到熱力學理論、量子理論、真空理論等諸多理論。熱力學理論認為,溫度取決於物質的運動,從微觀領域來說,就是分子、原子、粒子的振動頻率,物質運動得越激烈,表現出的溫度就越高,物質動能越低,溫度就越低,運動如果停止,溫度就會降到絕對零度(0開爾文,-273.15攝氏度)。
根據熱力學第三定律,絕對零度永遠無法達到,只可無限逼近。因為任何空間都必須存在能量和熱量,沒有任何能量和熱量的空間就完全沒有粒子振動,空間失去意義而消失,總體積就變成零。
量子力學認為,粒子速度的不確定性、位置的不確定性不得小於普朗克常數,普朗克常量為h=6.62606896(33)×10^(-34) J·s,由此得出的普朗克長度為1.6×10^-33cm。
這就是物質最小的狀態和空間。海森堡不確定關係是我們宇宙一個基本物理定律,因此,當粒子運動速度為零時,粒子就有了固定的位置和狀態,就與這個定律相悖,因此是不存在的。
一些量子力學科學家還提出了真空零點能理論,認為即使在絕對零度和絕對真空,還存在“真空零點能”,或叫“量子真空”。這就是“零點振動”,這種量子真空中蘊藏著巨大的本底能量,是一切物質運動及能量場的最初始狀態。
這種狀態具有無限變化的潛在能力,在這種零點能的量子真空中,會產生虛粒子,就是一對反粒子不斷地出現和湮滅。一些科學家推測,在這種量子真空中,每立方厘米的能量密度達到10^13焦耳。
真空理論認為,在我們宇宙中,沒有絕對的真空。在宇宙星系間氣體最稀薄的空間,都有原子粒子運動,每個立方米至少有1個原子,這是宇宙最極端的真空狀態。即使把空間縮小到1立方厘米,也還有粒子活動,比如光子、中微子、暗物質、暗能量等。
即使空間分割得再小,也還存在著量子活動。因為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認為,不可能同時得知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這樣即便1個立方米里面有一個粒子活動,我們也無法確切的知道在哪一個立方厘米裡面,或者在哪一個立方毫米里面。
還有就是所有物質裡面都不是密密實實的,都有巨大的空間。原子的體積中基本都是空間,原子核佔有原子質量的99.96%以上,卻只佔有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到萬億分之一。
中子星是一種極端高壓下形成的極端緻密天體,其上的物質為中子簡併態,就是原子被全部壓碎,電子壓進了原子核,與帶正電的質子中和成了中子,加上原子核裡原來的中子,整個星球就變成了一個大中子核。這中子星物質密度達到每立方厘米10~20億噸。
其實中子、質子也還不是密密實實的,它們又由夸克組成,這其中還有很大的空間。
因此可以說,宇宙物質從宏觀上來說,不存在沒有空間的物質,從微觀上來說,也沒有不帶空間密密實實的物質。所以宇宙萬物實際上就是物質空間時間的總稱,在宇宙以內,這三者無法分割。
回覆列表
我們平時生活中所知道的、所看到的一切物體都有體積,也理所當然的要佔據空間,這一點確實不容易讓我們察覺,而且兩個物體還不能同時佔據同一空間!
甚至空氣也必須佔據空間,換句話說:有空氣的“地方”沒你,有你的“地方”沒空氣!其實公元前5世紀的恩培多克勒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雛形,當時他只是想證明,空氣是一種實體物質!
恩培多克勒有一個葫蘆,並且在葫蘆的底部開了幾個小孔,然後去河邊往葫蘆裡裝滿水。如果這時把葫蘆提起來,顯而易見水就會從底部漏出來。但是恩培多克勒發現當用拇指或手把葫蘆嘴堵上的時候,水就不會從底部流出來了。那麼是什麼阻止了水的下落?一定是葫蘆底部的空氣給水施加了壓力,並且佔據了外部的空間!
問這個問題的另一種方式是:為什麼一個以上的物體不能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地方?就像上面的運動遠,不管怎麼努力,他都不會和地面佔據同一個空間。不僅僅是我們宏觀世界,在微觀世界裡我們不能把任意多的粒子(如:原子、甚至質子、中子或電子)放在有限的空間裡。
但是不還有一些特殊的粒子,例如:我們可以把光子無限多地壓縮排任意小的空間裡。宇宙中第二、第三和第四重的基本粒子也是如此:希格斯玻色子、z玻色子,如果你能克服這些粒子的電荷斥力,甚至還有w玻色子。
那麼,為什麼構成宇宙中所有正常物質的質子、中子和電子會受到這樣的限制呢?
這就是泡利不相容原理!泡利原理告訴我們,我們不能把兩個相同的費米子放在相同的量子態中。
如果把溫度降到絕對零度或者用任意大的力壓縮玻色子,我就可以把任意數量的玻色子壓縮到任意小的空間裡。
但是正常物質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的,這些都是費米子。這個簡單的原理意味著,有一個有限的體積,一旦空間被物質粒子其中的一個所佔據,其他物質就不能進入它的範圍!
這就是為什麼物質總是佔據空間,不管它是帶電的還是電中性的,也不管溫度、壓力或任何其他物理性質!
白矮星和中子星一顆白矮星是由普通原子組成的,和我們人類一樣,白矮星的質量與太陽差不多,但體積和我們地球差不多。但是一顆白矮星的密度大約是地球的30萬倍!然而,儘管有強大的引力在壓縮白矮星,但原子卻拒絕屈服。這是為什麼?
因為在恆星內部深處雖然存在巨大的壓力,但是因為泡利不相容原理,一個原子的電子不願意讓其他電子靠近,而產生的抵抗壓縮的壓力,被稱為電子簡併壓!但是還有更極端的情況。
在中子星更加巨大的壓力下,電子寧願與質子結合,產生一箇中子和一箇中微子,一路坍縮成中子星!也不會讓其他電子和它進入相同的量子態,去違反泡利定律。
但是中子也是費米子,所以即使是完全由中子構成的恆星也不會無限的坍縮!中子星是宇宙中已知密度最大的物體,它們仍然是由物質構成的,它們仍然佔據空間!
另一方面,暗物質可以是玻色子,也可以是費米子(輕子),我們還不知道暗物質是什麼,但是玻色子的機率比較大,既有足夠的質量,還不不佔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