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弋歷史長河

    在中國兩年多年的封建帝制歷史上,時常發生宦官亂政的事件,例如漢朝的十常侍,唐朝後期廢立皇帝的宦官,明朝的宦官王振、劉瑾,魏忠賢等,這些宦官都是壞事做盡,對國家的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甚至動搖國家的根基,引發朝政腐敗、民不聊生,最終落入亡國滅種的危機。

    圖 清朝宦官形象

    清朝時期,封建君主專制發展到了巔峰

    其實在明朝,封建君主專制程度也很高,但明朝皇帝為了更好的管理大臣,開設東廠、西廠等特務衙門,明宣宗朱瞻基時期,教宦官讀書,給了宦官參政的機會,後來宦官控制了東西廠,逐漸形成了新的權力中心,宦官亂政的局面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但清朝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對宦官嚴加提防,再加上自身少數民族建立全國政權的特點,很好的避免了宦官亂政的發生。

    宦官管理方式的不同

    明朝時期,司禮監是管理宦官的最高機構,而司禮監最高長官司禮監掌印太監同樣是宦官,這樣就容易讓宦官長官培養自己的宦官集團,久而久之,司禮監掌印太監就會逐漸掌控朝政,引發宦官亂政的局面。

    而清朝管理宦官的最高機構為內務府,但內務府最高長官可不是太監擔任,而是總管內務府大臣,這一職務的人員主要是從滿族的王公、內大臣、尚書、侍郎中選出,這樣宦官的權力就受到很大的限制,宦官勢力集團無法有效形成,宦官亂政就無從談起了。

    圖 內務府

    宦官管理制度的殘酷

    為了有效管理宦官,清朝施行了一系列管理宦官的制度。

    順治帝時期,宦官有不法行為(貪汙、干預朝政等),都會凌遲處死,絕不姑息。而犯下其他較輕的過錯,也有可能以殺頭了事,如此殘酷的制度下,宦官的亂政的小心思也就很難施展了。

    限制宦官的職權

    唐朝的宦官之所以可以廢立皇帝,是因為他們掌握著都城裡神策軍的軍權;而明朝廢除了宰相,但卻給予宦官批紅權,大臣為了升遷自然去討好宦官,再加上皇帝的信任,宦官的權力就日益膨脹。

    而清朝時期,選擇嚴格限制宦官的職權,除了一些雜務,絕不給擔任外朝官職或掌握軍權的機會。

    這樣沒有權力的宦官也就失去了亂政的可能。

    限制宦官的地位

    清朝宦官的品級並不高,通常不超過四品。甚至諸多清帝認為宦官非常卑賤,以奴才的身份對待宦官,稍有身份的人就可以對宦官頤指氣使,吆五喝六的,這樣底下的身份地位,也就沒有黨羽願意和他們為伍了。

    圖 身微言輕的清朝宦官

    限制宦官的政治往來

    既然宦官的身份地位低下,也就沒有多少人願意而和他們結交,宦官不允許結黨營私,不得結交諸皇子,不得結交文武百官。這樣宦官與外廷的交流幾乎是被完全切斷的,宦官也就沒有了與外廷官員圖謀獲得掌控朝政的機會。

    限制宦官的人數

    明朝宦官猖獗,和明朝龐大的宦官人數不無關係,最多是超過1萬人,極易形成利益集團。

    而清朝的宦官人數常年維持在千餘人。到了乾隆年間,才增至約三千人,此後再也沒有增加。相對於明朝的萬人,基數還是較小的。利益集團的形成就比較困難。

    清朝皇帝自身原因

    清朝皇帝多勤政,尤以雍正皇帝為表率,他們兢兢業業,朝政之事,事無鉅細,都要自己過問,這樣就基本杜絕了宦官干預朝政的發生。

    圖 雍正皇帝

    總結

    在清朝,沒有權力、沒有地位、沒有身份,沒有機會,受到嚴格管理的宦官們,就像雄鷹被折斷了翅膀,再也沒有干預朝政、禍國殃民的可能了。

  • 2 # 何知

    那是因為前代——明代的宦官把朝政玩壞了。清軍入關後,統治者吸取教訓,決定對宦官實行高壓政策。

    為什麼實行高壓,那必須先知道宦官專權的危害。

    一、宦官專權:朝政的毒瘤

    歷史上宦官專權最厲害的有三個朝代:東漢、唐代、明代。

    先說東漢。東漢後期皇帝大多年幼即位,依靠其母家人也就是外戚來管理朝政。但是等皇帝長大後,又藉助宦官來脫離外戚的控制。比如十常侍太監王甫透過掌控禁軍來壯大自己權勢,甚至劫持過漢靈帝和竇太后。除了把握軍權,這些人還能左右決策,甚至皇帝的廢立。這在晚唐的時候尤其明顯。

    安史之亂後,皇權漸衰。皇帝為了加強集權,同樣透過培養宦官、利用宦官來打壓士族朝臣。自唐肅宗至唐昭宗時期,位於皇帝宮城南邊的以宰相為核心的朝臣和與位於北邊以樞密使、神策軍為首的宦官集團,就經常發生衝突或者火併。但是,這些手無寸鐵的文官是幹不過有軍權的宦官的。同時宰相的議政權也被宦官大肆掠奪,有名宦官李輔國就對唐代宗說過:“大家(皇帝)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

    到了明代,宦官權勢看似比前兩個朝代小,但實際上禍害最大。明代皇帝多昏庸,從明宣宗開始,司禮監太監就有權力用硃筆抄錄內閣意見,發到六部執行。到後來明武宗、明神宗等根本不理朝政的皇帝時,一些宦官就完全掌握了“批紅”的權利,形成了閹黨,內閣的權利也被他們逐漸擠壓。甚至派宦官以徵收賦稅的名義,讓他們為皇帝搜刮民脂民膏。也縱容他們貪圖享樂,禍害民間。

    二、清代的特殊與不特殊

    特殊:清代的統治者是滿族女真人,在他們入關前,是屬於氏族部落,是沒有太監的。在文化心理上,他們是沒有產生太監的習俗的。

    不特殊:入關後,清廷機構逐漸完善,也開始效仿前代設定宦官。但是鑑於明代宦官專權的教訓,從多爾袞開始就定下宦官不能幹政的規矩。順治帝親政時,也下旨:“凡是擅權干政、犯法納賄的宦官,一律凌遲”。有了這樣好的開頭,後來的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朝廷宦官的數量始終控制在800-2000,這相對於明代20000多的人數,簡直小巫見大巫。從量上削減你,讓你無法形成的大的勢力集團。也就減少了對朝政的干預。

    到了慈禧太后掌權的時候,宦官的勢力也隨意慈禧勢力的崛起而抬頭。咸豐皇帝死前密設了攝政八大臣,太監安德海把這一密詔告訴給了慈禧,慈禧與奕訢發動“辛酉政變”清除攝政大臣,掌握朝政大權。安德海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慈禧的左膀右臂。

    戲劇性的是安德海在出京斂財時,被山東巡撫丁寶楨給抓了,說他“違背祖制,私自出京”,並且私自把安德海給處理了。這時候慈禧太后也沒有辦法,根據祖訓,她不僅不能處罰,還要重賞丁寶楨。安德海以身試法的例子徹底震懾了宦官勢力,所以,清朝再沒發生過太監專權的事情了。既然宦官專權的條件都形不成,那就根本不需要利用宦官來制衡文官。文官得到制衡的原因主要是皇權透過設立軍機處等機構,來達到極度的強化。

    當然,清代更有名的大太監是李蓮英,但是這個人一直小心翼翼,做人本分。雖然貪財,但不貪權,所以沒有形成對朝政的干預。

    總之,宦官專權危害多。清代沒有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主要是其統治者吸取前朝教訓的原因。也有他們作為一個滿族人文化心理上的原因。

  • 3 # 塞外失馬翁

    宦官在漢朝之後就沒有了,之後歷朝都改稱為太監。

    "宦″,夲是指帝星周邊的眾星宿,所以把為皇帝工作的人稱為宦,泛指作官人的仕途。。漢朝前,由於皇室後宮的需要,一些被閹割後的男人入宮後也封以官職,稱為宦官,但鑑於東漢末期"十常侍"做亂的教訓,往後歷朝這些閹人就不再封官職了,名稱也改為了太監,不再是宦官了。

    明武宗時,太監劉瑾飛揚跋扈,權勢抬頭,但終被武宗於正德五年時滿門抄斬。後到明熹宗朱由校時,太監魏忠賢受寵,雖無官職,但操控東林黨,權勢極大,閹患的禍亂又生。熹宗死,思宗(崇禎)朱由撿即位後,即捕殺之,並再次反省引以為戒。。到了清朝,中丶前期對太監的控制也很嚴,而後期李蓮英等,必競是慈禧身邊的人,隱形的勢力雖然很大,但專權卻談不上,也不敢犯上,只是奉承阿臾,狐假虎威而已。

    綜上原因,宦官專權的情況在清朝沒有發生。

  • 4 # 愛食茘枝

    宦官專權的現象,我看到大家一面倒的罵,卻沒注意到為什麼會出現這現象。只是憑歷史表面和小說等文章瞭解。答非所問,只是恨不得痛斥。但題主是問為什麼出現,而不是問宦官做了什麼壞事。

    首先我們要看為什麼會出現宦官專權這一現象。

    宦官是在皇宮裡,是皇帝的奴僕,是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仔細看一下歷史,凡是宦官專權的時候就是皇權受挑戰的時候。漢時外戚,唐時士族,宋明時期計程車大夫。這幾個時期的這些勢力強盛時,皇權受到威肋,皇帝感到無助,這個時候怎麼辦?誰能信任?這時候身邊的太監就覺得特別親切,畢竟每天都見面,就像家裡人一樣。於是給權力太監,跟我制衡一杯臣吧。而且這些朝代跟大臣的關係是僱主與打工者的關係。要靠這些大臣來管理江山,但又怕這些打工人謀了公司。所以互相制衡,互相利用。

    而清朝皇權極度集中。其他朝代大臣稱臣,清朝大臣稱奴才。皇帝當大臣是奴僕,隨時可控制,不用找人來制衡。其他朝代是君臣共治天下,當雙方不平衡,就雙方拼命找平衡點來爭取話語權。清朝不是這樣的,大臣也是家奴,而且設八旗,控制八旗就控制話語權。大臣有意見?拉出去---斬。因此如此高度的皇權集中,所以皇帝無需用太監來打壓群臣。太監無權,自然就不會專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表示氣節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