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太陽LC
-
2 # 王麗紅
第一從感觀上的判斷,新鮮的豬肉肉質呈淺紅色,看起來有光澤。看起來顏色不對的,比如呈灰色的,說明已經時間長變質了,如果肉呈暗紅色,說明是豬是病死的,而不是正常宰殺的新鮮的豬肉,如果豬肉看上去有許多米粒大白色顆粒,說明豬本身患有寄生蟲病,這種豬肉對人體有危害。新鮮的豬肉用手觸控一下切面有溼潤感而不粘手,如果已經變質的豬肉,手上會有粘粘的感覺。
買豬肉時,根據肉的顏色、外觀、氣味等可以判斷出肉的質量是好還是壞。優質的豬肉,脂肪白而硬,且帶有香味。肉的外面往往有一層稍帶乾燥的膜,肉質緊密,富有彈性,手指壓後凹陷處立即復原。
次鮮肉肉色較鮮肉暗,缺乏光澤,脂肪呈灰白色;表面帶有黏性,稍有酸敗黴味;肉質鬆軟,彈性小,輕壓後凹處不能及時復原;肉切開後表面潮溼,會滲出混濁的肉汁。變質肉則黏性大,表面比較乾燥,顏色為灰褐色;肉質鬆軟無彈性,指壓後凹處不能復原,留有明顯痕跡。
首先是看顏色。好的豬肉顏色呈淡紅或者鮮紅,不安全的豬肉顏色往往是深紅色或者紫紅色。豬脂肪層厚度適宜(一般應占總量的33%左右)且是潔白色,沒有黃膘色,在肉屍上蓋有檢驗章的為健康豬肉。此外,還可以透過燒煮的辦法鑑別,不好的豬肉放到鍋裡一燒水分很多,沒有豬肉的清香味道,湯裡也沒有薄薄的脂肪層,再用嘴一咬肉很硬,肌纖維粗。
鮮豬肉面板呈乳白色,脂肪潔白且有光澤。肌肉呈均勻紅色,表面微幹或稍溼,但不粘手,彈性好,指壓凹陷立即復原,具有豬肉固有的鮮、香氣味。正常凍肉呈堅實感,解凍後肌肉色澤、氣味、含水量等均正常無異味。
而飼料所致的劣質肉有廢水或藥等氣味;病理所致的有油脂、糞臭、腐敗、怪甜等氣味。種用公母豬肌肉較紅,結締組織多,韌性大,不易煮爛或炒熟,口感差。
注水肉呈灰白色或淡灰、淡綠色,肉表面有水滲出,手指觸控肉表面不粘手。凍豬肉解凍後有大量淡紅色血水流出。
死豬肉胴體面板淤血呈紫紅色,脂肪灰紅,血管有黑色凝塊,因死亡時間長短不同臭味也不同。
豬肉注水肉
肉表面發脹、發亮,非常溼潤。結締組織(網狀組織)呈水泡樣。新鮮的切口有小水珠往外滲。如果切口的面板連著,會滲出一汪血水。正常的肉用紙貼試,紙是油的、易燃;把紙貼在注水肉上,紙是溼的,不易燃燒。
豬肉變質肉
外表有幹黑的硬膜或粘液,粘手,有時甚至有黴層。切面發暗而溼潤,輕度粘手,彈性減弱,肉汁混濁。脂肪發暗無光澤,有時生黴,有哈喇油氣味。筋腱略有軟化,無光澤,呈白色或淡灰色。輕度變質的肉.必須按規定高溫處理後可供食用,重度變質肉應作工業用或銷燬。
豬肉米豬肉
這種肉內帶有囊蟲,它是綠蟲的幼蟲。米豬肉最明顯的特徵是瘦肉中有呈橢圓形、乳白色、半透明的水泡,大小不一,從外表看,肉中像是夾著米粒。
豬肉公豬肉
因公豬體內含有睪丸酮等激素,故公豬肉常發出腥臊的氣味。面板與皮下脂肪界限不清,皮下脂肪較薄、顆粒粗大,切開下腹部皮下脂肪,可見到明顯的網路狀毛細血管。毛孔粗而稀,面板呈淺白色或發黑。肌肉發達.肌纖維、尤其是臀部和肩部和頸部肌肉呈暗紅色.無光澤。後臀中線兩側有時可見閹割的睪丸皮。
豬肉母豬肉
面板組織結構鬆弛.發粗發白,較厚硬,頸部和下腹部面板皺縮,若宰殺時間長,面板幹縮會更顯著,失去彈性。面板與皮下脂肪結合不緊縮,兩者之間有一層薄脂肪呈粉紅色,即所謂“紅線”.脂肪外膜黃白色。由於皮下脂肪薄,顯得肌肉瘦,常呈磚紅色。乳頭大、長而油滑,呈圓錐形,兩側乳房有乳腺,切開可見灰白色乳腺深入脂肪層,類似蜂窩狀,乳房周圍毛孔粗大而稀少。肋骨一般扁而寬,骨膜淡黃色,老的母豬肋骨隆起顯著,正常豬的肋骨呈青紅色。
豬肉黃疸
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高使動物的面板、黏膜、脂肪、肌肉和實質器官呈現黃色稱“黃疸”。此類肉體放置時間越長,黃色越深。檢驗時注意與黃脂肉進行區分,黃脂肉是由於動物生前吃了含胡蘿蔔素等特殊種類的飼料,宰後脂肪或淺部肌肉呈淺黃色,屬非病理性的,隨著肉體放置時間的延長,黃色可漸漸消退。
豬肉病畜肉
通常是急宰的肉,肉體明顯放血不全。肌肉色澤深或呈暗紅色,可見們,j的暗紅色血液浸潤區。脂肪及結締組織、胸、腹膜下的血管顯露,內有餘血,指壓有暗紅色血滴溢位;脂肪組織染成淡玫瑰紅色。病畜肉的宰殺刀口.一般不外翻,刀口周圍組織稍有血液浸染的現象,骨髓紅染。淋巴結腫大,且有暗紅色或其他相應的病理變化。
豬肉死畜肉
吃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豬肉,會引起食物中毒,或引起人畜共患疾病。鑑別方法是死豬肉血通常放不乾淨,外觀呈暗紅色,肌肉間毛細血管中有紫色瘀血。
一般表現為極度放血不全,切割線平直、光滑、無皺縮和血液浸染現象。肉呈黑紅色且帶有籃紫色,切面有黑虹色血液浸潤並流出血滴,管中充滿血液,指壓無波動感。腹膜下血管怒張,表面呈紫紅色,脂肪紅色。死畜肉的宰殺刀口不外翻,切面平整光滑,刀口周圍無血液浸染現象。骨髓呈暗紅色。肉體一側的皮下組織、肌肉和漿膜,呈現明顯墜積性淤血,血液浸潤組織呈大片紫紅色,側臥部位面板上有淤血斑。淋巴結腫大,切面呈紫紅色或有其它病理變化。
豬肉新鮮豬肉
肌肉紅色均勻.有光澤,脂肪潔白。外表微幹或微溼潤,不粘手。指壓後凹陷立即恢復。具有鮮豬肉的正常氣味。肉湯透明澄清,脂肪團聚於表面.具有香味;次鮮豬肉的肌網色稍暗,脂肪缺乏光澤。外表於燥或粘手,新切面溼潤。指壓後的凹陷恢復或不能完全恢復。有氨味或酸味。肉湯稍有混濁,脂肪成小粒浮於表面,無鮮味。
新鮮豬肉肉質緊密,彈性好,皮薄。膘肥嫩、色雪白,且有光澤。瘦肉部分呈淡紅色,有光澤,不發黏。不新鮮的肉無光澤,肉色暗紅,切面呈綠、灰色,肉質鬆軟,無彈性,粘手,聞起來有難聞的氣味。嚴重腐敗的肉有臭味,切記不宜購買、食用
營養價值
營養價值 在畜肉中,豬肉的蛋白質含量最低,脂肪含量最高。瘦豬肉含蛋白質較高,每100克可含高達29克的蛋白質,含脂肪6克。經煮燉後,豬肉的脂肪含量還會降低。豬肉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可以使身體感到更有力氣。豬肉還能提供人體必需的脂肪酸。豬肉性味甘成,滋陰潤燥,可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豬排滋陰,豬肚補虛損、健脾胃。
豬肉 每100克含可食用部分 73克
熱量(千卡):320 B1硫胺素(毫克):.37 CA鈣(毫克):6
蛋白質(克):17 B2核黃素(毫克):.18 MG鎂(毫克):12
脂肪(克):28 B5煙酸(毫克):2.6 FE鐵(毫克):1
碳水化合物(克):0 VC維生素C(毫克):0 MA錳(毫克):.01
膳食纖維(克):0 VE維生素E(毫克):.48 ZN鋅(毫克):1.77
維生素A(微克):8膽固醇(毫克):79 CU銅(毫克):.19
胡羅卜素(微克):.6 鉀(毫克):188 P磷(毫克):142
視黃醇當量(微克):57.6 鈉(毫克):76.8 SE硒(微克):6.87
注意事項
1.食用時應易除豬脖子等處灰色、黃色或暗紅色的肉疙瘩,即稱為“肉棗”的東西,因為這些地方含有很多病菌和病毒,苦食用則易感染疾病;
2.買豬肉時,拔一根或數根豬毛,仔細看其毛根,如果毛根發紅,則是病豬;如果毛根白淨,則不是病豬;
3.豬瘟病是一種多發性傳染病,對人體危害嚴重,這種肉絕不能食用。如面板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或有出血性斑塊,即為病豬肉;如果是去皮肉,則可看脂肪和腱膜,如有出血點即可認定為病豬肉;
4.食用豬肉後不宜大量飲茶,因為茶葉的鞣酸會與蛋白質合成具有收斂性的鞣酸蛋白質,使腸蠕動減慢,延長糞便在腸道中的滯留時間,不但易造成便秘,而且還增加了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的吸收,影響健康;
5.在肉鋪中往往有上肉、中肉分別標示,此時只要看肉的顏色,即可看出其柔軟度。同樣的豬肉,其肉色較紅者,表示肉較老,此種肉質既粗又硬,最好不要購買,而顏色呈淡紅色者,肉質較柔軟,品質也較優良。
6.豬肉如果調煮得宜,它亦可成為“長壽之藥”。豬肉經長時間燉煮後,脂肪會減少30%-50%,不飽和脂肪酸增加,而膽固醇含量會大大降低。
7.生豬肉一旦粘上了髒東西,用水沖洗是油膩膩的,反而會越洗越髒。如果用溫淘米水洗兩遍,再用清水沖洗一下,髒東西就容易除去了;另外,也可拿來一團和好的麵粉,在髒肉上來回滾動,很快就能將髒東西粘走。
8.種豬肉質量低劣,煮不爛,味道差。識別方法:(1)肉皮厚而硬,毛孔粗,面板與脂肪之間幾乎分不清界限,尤其以肩胛骨部位最明顯,去皮去骨後的脂肪又厚又硬,幾乎和帶皮的肉一樣。(2)瘦肉顏色呈深紅色,肌肉纖維粗糙,紋路清,水分少,結締組織較大。
9.豬肉貯存:(1)將肉切成肉片,放入塑膠盒裡,噴上一層料酒,蓋上蓋,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可貯藏1天不變味。(2)將肉切成片,然後將肉片平攤在金屬盆中,置冷凍室凍硬,再用塑膠薄膜將肉片逐層包裹起來,置冰箱冷凍室貯存,可1個月不變質。(3)將肉切成肉片,在鍋內加油煸炒至肉片轉色,盛出,涼後放進冰箱冷藏。
10.由於豬肉也含有腥味,因此有很多人也不喜歡,這是由於脂肪經過長時間所產生的油臭味,然後具有光澤且按壓住時具有彈性者,即是新鮮的肉;肉質不堅實,而顏色不新鮮者,其包含在肉中的脂肪無論如何烹調也不會好吃,脂肪一旦氧化之後,便容易引起胃部的不適。豬肉變質的期限比牛肉快三倍,儲存時應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