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古浪

    蘇聯的衛國戰爭是用人海戰術堆出來的,這個說法不錯,如果我們好好想一下,我們的抗日戰爭是不是用人海戰術堆出來的。

    事實上,雙方都是用人海戰術堆出來的,不過也有一點顯著的區別,那就是蘇聯的堆人戰術取得了成功,而中國的堆人戰術並未取得完全的成功,而是隻形成了僵持的局面,直到美華人將這種局面打破。

    想要理解蘇聯堆人的說法,那麼,就必須要客觀的看待一些問題。比如:

    1、蘇軍一開始損失慘重。剛開始打,蘇聯就損失了上百萬精銳,導致力量失衡,後來用新兵蛋子去打仗,只能大量堆人。

    2、武器落後。當年蘇聯才剛剛發展起來,工業並不強,只是基礎盤比較大,所以在武器落後的情況下,只能用人數來彌補武器的不足。

    3、蘇聯的工業問題。我們說了,蘇聯的工業只是盤子大,並不強,更為嚴重的是,大部分工業都在西部地區,打起仗來這些工業基礎,要麼淪陷,要麼拆得七零八碎然後運動中部或東南部進行再次組裝,這需要時間,但是德華人不會給你時間,所以,在這期間想要爭取時間,那就用人命去換。看似殘忍,但是很公平。

    所以說,用人海戰術去打仗,是每個國家都不願意的,都想以少打多,最後贏得戰爭,這樣顯得比較有水平,顯得有面子,很拉風。

    用人海戰術往往是迫不得已的選擇,這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是最後的臭招,但是卻不得不使用。另外還有可能會被人認為你水平差,不會打仗,會被噴慘的。

    所以我們看,在當時的情況下,蘇聯並沒有多少選擇,面對德軍,他只能選擇人海戰術。當然,很多人因此對蘇軍詬病,不過加入我們翻開我們的那一段歷史來看,我們會比蘇聯做得更好嗎?

    我們並沒有比蘇聯做得更好,每一次大會戰,我們也是人海戰術,每一次大會戰,我們都是遭到嚴重的打擊,損失慘重。是我們做得不好嗎?

    我想更多的是因為當時的客觀原因吧,面對裝備精良,都是小學畢業的日本精銳部隊,我們總不能讓幾乎全是農民連槍都沒碰過腦袋裡還裝著大刀長矛以及仍舊信奉著皇帝老佛爺的這些祖先去把日本人打得屁股尿流吧?

    所以,在當時,對於這些落後些的國家,人海戰術是唯一的選擇,其他說什麼都沒用。

  • 2 # 度度狼gg

    這個結論是有失偏頗的,也符合近年來一些企圖否定蘇軍二戰貢獻的現象,歸根到底,是對蘇德戰爭的全貌瞭解不夠所致。比如1945年5月的布拉格戰役,蘇軍僅用六天時間、以傷亡不到12000人的代價,基本全殲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百萬大軍,其中僅俘虜德軍數量即高達85萬餘人,你還敢說蘇軍完全是用“人海戰術”堆出來的嗎?

    在這場戰役中,雖然蘇軍總計投入了三個方面軍(烏克蘭第1、第2、第4方面軍)號稱200萬人馬,而實際上這200萬兵力中還包括羅馬尼亞兩個集團軍、波蘭一個集團軍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軍,真正的蘇軍數量不過170萬人,與德軍的兵力對比在1比1.7左右,連兩倍的兵力優勢都不具備,卻在短時間內粉碎了德軍90多萬部隊,這無論如何不是什麼人海戰術。

    蘇德兩軍的戰鬥力差距,是有一個逐步縮小的過程,而非一成不變的。在整場衛國戰爭中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41年夏天戰爭爆發到1943年夏天的庫爾斯克會戰之前,在這兩年時間裡德軍平均戰鬥力確實高於蘇軍,以300多萬野戰陸軍差點把蘇聯滅了國;但是在1943年蘇軍轉入大反攻後,戰鬥力已非昨日吳下阿蒙,一路追殺直到攻克柏林,第二階段差不多也是兩年時間。那麼,第一階段蘇軍為何必須依靠絕對優勢兵力才能頂住呢?

    1、德軍各軍兵種已經具備了兩年的實戰經驗。

    沒有哪支軍隊一開始就是王者,德國國防軍和黨衛軍機動部隊在波蘭戰役中發揮的僅僅算是一般,由於波蘭軍隊的裝備和訓練水平太過落後,以及被德國三面包圍的不利態勢(注意東普魯士的位置),所以一敗再敗。本來還可以在東部地區再撐幾天,結果又遭遇蘇德兩軍的兩面夾擊,遂大勢已去,在這場戰爭中,武裝黨衛軍簡直就是一群生瓜,傷亡非常嚴重。

    但是在西歐戰役中,德軍的軍兵種配合、裝甲戰術運用就比較成熟了,所以300多萬英法聯軍被310萬德軍僅僅用了六週時間,就徹底打趴下了。德華人在戰爭中檢驗了武器裝備、鍛練了官兵素質、提高了指揮能力,更重要的還樹立了戰場自信心,因此在轉兵東進時,已經成為一支令人生畏的武裝力量。顯然,蘇軍沒有這個實戰鍛練機會,後大清洗時代的蘇軍迫切需要時間恢復元氣,這也是斯大林盡力避戰的原因,大家都心裡有數。

    2、蘇軍在戰爭初期現役兵員損失太過嚴重。

    之前特別撰文介紹過,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的現役地面部隊約有530萬人,而到了1941年底在不足六個月的時間裡,在德軍大縱深合圍戰法的打擊下,蘇軍的兵員損失達到了400萬之巨,也就是說,稍微有一點點作戰經驗(打芬蘭、打波蘭)的現役官兵損失超過75%,基本就是被打殘了。儘管蘇聯盡最大努力進行兵員補充,可大多數都是預備役官兵甚至是毫無軍事訓練的平民,這些人只經過簡單的訓練就被推上了前線,其中充斥著婦女和少年兵。

    這些新兵的作戰能力和戰鬥意志當然遠遜身經百戰的德軍士兵和士官,如果是對等兵力情況下,那乾脆沒有獲勝的可能。某種意義上,跟中國的抗日戰爭非常相似,我們那些剛剛放下鋤頭的農民,怎麼可能是日軍職業士兵的對手?沒有幾倍於鬼子的兵力,完全不具備對打的實力,依靠數量優勢對沖質量優勢,這是由軍隊素質所決定的,是被逼出來的。

    3、蘇軍缺乏步兵運輸工具因此機動力較差。

    在蘇聯浩罕的戰場上,野戰部隊的總數量是一回事,能夠迅速機動到急需兵力的戰場上又是另外一回事,蘇軍在這方面非常吃虧,主要是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汽車不夠用,鐵路交通被癱瘓了大部,所以蘇軍只能以至少方面軍的級別來進行戰役集結,否則一旦在某地開戰,根本無力在必須的時間內調動充足的兵力。

    所以這就造成了一種錯覺,即德國的一、二個集團軍經常對打蘇軍的方面軍部隊,實際上德軍依靠良好的機動能力,會給主要突擊地段加強足夠的兵力兵器,因此在具體的交戰地段很多時候德軍的兵力並不吃虧,外圍雖有大批蘇軍部隊,卻未必能及時投入戰鬥。要說這方面是美國唯一最得力的援助,送來了40多萬輛軍用卡車,極大緩解了蘇軍戰場機動的困難(自產60多萬輛)。

    4、蘇軍各級指揮員還沒有適應新的戰爭形式

    30年代的大清洗嚴重削弱了蘇軍的指揮能力,高階指揮員幾乎被全部拿下,連朱可夫都得算是後起之秀,1939年還是個軍區副司令員。為了保證軍官團不斷層,那就只好把軍、師、團等主官提拔到集團軍、方面軍的指揮位置上,再把曾經的連、排長“拔苗助長“到師、團崗位,如此類推下去,蘇軍的基層指揮員能力嚴重不足。

    野戰部隊的營連排三級軍官,其指揮能力極大決定著部隊的傷亡情況,而在戰爭初期這就是蘇軍的短板,一線作戰分隊很快失去戰鬥力,則就得源源不斷地補充上去,後果就是蘇軍的戰役傷亡遠大於蘇軍,也就有了人海戰術的結論。其實德軍經過消耗也是一樣的情況,1941年的德軍步兵師有17000餘人,步兵連滿編都在180人左右,而到了1944年師級兵力下降到14000人,步兵連僅有80到120人,這就是“風水輪流轉“。

    朱可夫在戰爭中前期也承認:“德軍士兵熟悉自己的業務,頑強、自信和遵守紀律,他們的專業素養和戰鬥訓練、尤其是坦克部隊和航空兵,都具有較高的水平。德軍各集團軍、各兵團司令部受過作戰戰鬥、交戰和戰役的現代化訓練,無線電器材的普遍使用使司令部和指揮官有充分的保障,能夠準確得到關於賦於部隊的任務完成的情況,善於組織與航空兵的動作協同,我對此有相當高的評價。”

    但是蘇軍是能夠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其大兵團指揮能力和戰役組織能力,在殘酷的戰爭中進步非常迅速,所以在1944年以後基本不存在什麼用“人海戰術”獲勝的情況,其裝甲戰術、炮兵火力和空中掩護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從“巴格拉季昂行動”開始,蘇軍在大規模會戰中的傷亡總數已經開始低於德軍,而德軍也不再具備較高的質量優勢,且戰且退一路向西。

    開始我被打懵了,暫時用數量來彌補質量差距先頂住,等質量恢復了再反攻,如果這都不可以,那就是不講道理了。

  • 3 # 榮華之武器堂

    這種說法無非是德國為失敗找理由,因為德吹們總是認為德軍不可戰勝,然而最終柏林被蘇軍攻克,德國投降,他們不肯接受。同樣,在冷戰時期,出於宣傳目的,西方刻意製造了這類的輿論,即蘇聯能夠戰勝德國並非蘇軍戰略戰術指揮得當、英勇奮戰,而是因為蘇聯人多,純粹使用人海戰術,而德軍兵力不足,結果失敗。

    為了印證這一觀點,大量出版的德軍將領回憶錄總是重複著這一論調,每次某戰役都是德軍以寡擊眾,獲得巨大戰果,不過最終戰役或者會戰的失利都是一系列因素造成,比如蘇軍兵力是當面德軍的10倍,天氣原因,希特勒不肯聽從將領建議等等。

    不過大家都很清楚,事實絕非如此。1941年9月30日莫斯科會戰爆發時,德軍在兵力兵器上具有優勢,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總兵力為78個師,180萬人,各種火炮1.4萬門,坦克1700輛,飛機1390架。蘇軍應戰有3個方面軍,總兵力125萬人,各種火炮7600門,坦克990輛,飛機677架。即便是1941年12月5日蘇軍在莫斯科反攻,雙方兵力對比依然是1比1,都是110萬餘人,蘇軍並無優勢可言。

    而在戰爭後期,蘇軍一系列反攻中,蘇軍兵力並不像宣傳的那樣完全靠人海戰術,擁有5-6被甚至10幾倍的兵力優勢,例如1944年6月的白俄羅斯會戰,蘇軍參戰5個方面軍140萬餘人,當面德軍兵力90餘萬人。

    況且,集中優勢兵力圍殲敵軍是最正常不過的作戰原則,如果這也早人海戰術,那豈不是所有那些兵力比對方多的戰役都是人海戰術?顯然是無稽之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兔皮硝制的步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