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曾憲全110401818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司馬懿都是著名軍事家,帶兵佈陣都是小心謹慎的很角。在多次了徵魏戰爭中,諸葛亮多次讓司馬懿吃盡了苦頭,在彼此心中,都有恨不能食其肉以洩噴的決心。有名的木牛流馬之戰中,寫的最精彩,司馬懿多次被諸葛亮玩弄於股掌之間,恨諸葛亮入骨也不為過。

    諸葛亮多次徵魏雖無功而返,不是諸葛亮無能,是蜀國太弱,糧草,兵源,武器,朝庭劉阿斗的無能制約了諸葛亮,家不安,難以為計呀。這次出征,諸葛亮千祘萬祘,用錯了守街亭的大將馬謖,滿盤皆輸,以司馬懿為首的魏軍勢如破竹,諸葛亮知馬謖兵敗為時己晚,身邊己沒有巨敵之將,空城計不得不冒險布出,這段演寫的很精彩,讓觀眾都看出—身冷汗,當司馬懿兵臨城下時,只見到城門大開,只有幾個打掃衛生的老兵,耳只聽到行雲流水的琴音,大叫速速退兵。

    觀眾—身冷汗,諸葛亮—身冷汗,司馬懿更是—身冷汗。司馬懿是個人精,他吃盡了諸葛亮的苦頭,在他的心中,對諸葛亮恨不容質疑,怕也不容質疑,諸葛亮用兵如神己深深刻在司馬懿心中,就祘司馬懿知道這是空城計,他也不會承認這是空城計,這就是諸葛亮給司馬懿心中的烙印。“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好了。如果網友認為好就鼓厲—下。

  • 2 # 科技同學

    對於諸葛亮的空城計,司馬懿有沒有看出來,可能各位的看法都不大相同,但不管司馬懿他有沒有看出來,反正他最後沒有去攻打諸葛亮,他最後的選擇就是相信空城計並非真的是空城。

    那為何司馬懿會做出如此一個選擇呢?如果司馬懿當時選擇攻城,也許諸葛亮真的就會完敗於司馬懿,自己一舉取得最後的勝利,可司馬懿為何沒有這麼做呢?

    這就必須考慮到司馬懿當時所處的身份與地位,他侍奉的是魏國曹氏家族,而曹操曾也一直對司馬懿存有戒心,也曾說過對司馬懿,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

    而司馬懿在朝中也是才華卓著,因此常遭人妒忌,樹立了不少朝敵,所以即使現在司馬懿身居顯赫之位,他依舊處境堪憂,充滿艱險。

    而司馬懿後續之所以平步青雲,很大程度上就是諸葛亮一直在北伐,出於保衛江山,曹氏家族對司馬懿重新委以重任與諸葛亮相抗衡。

    所以,即便是司馬懿看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他同樣也會選擇退兵,正如俗語所說:狡兔死,走狗烹。司馬懿也正是從諸葛亮的琴聲中聽到了諸葛亮的處境,他也聽到了自己的處境。

    如果司馬懿選擇攻打諸葛亮,那麼他有很大勝算能獲取勝利,一舉擊敗諸葛亮,但擊敗諸葛亮之後,他自己面臨的困境將是空前的巨大。

    首先,魏國對於蜀國這個勁敵就沒有之前的那麼大的壓力了,那司馬懿對於曹氏家族來說,就沒有那麼大的存在意義了,那麼司馬懿的權利就會有所割捨,自己到時又將是人微言輕了。

    而正是諸葛亮的存在,司馬懿的價值才得以最大程度的體現,也才被曹氏集團加以重任,所以也正是一個強悍的敵手才成就一個強悍的司馬懿。

    再者,如果司馬懿一舉擊敗了諸葛亮,無論是對於蜀國,又或對於天下,司馬懿都將揹負著人們的巨大壓力,而一旦他在魏國地位不再,那他的處境將會十分危險,所以為自保,司馬懿也會選擇退兵,讓諸葛亮順利脫逃。

    其次,司馬懿和諸葛亮倆本身就是棋逢對手,惺惺相惜,司馬懿也曾一度將諸葛亮視為知音。人生難得一知音,今有幸遇之,必當珍惜。

    司馬懿賞識諸葛亮的謀略與才華,而諸葛亮同樣也敬佩司馬懿能聽出自己彈奏的弦外之音,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大家都彼此慶幸對手的存在。

    所以,空城計司馬懿退兵之舉很大程度上展示了司馬懿卓然的遠見與智慧,這也為後續司馬家族的繁榮發展奠定下了堅實的基礎。

  • 3 # 小鎮月明

    諸葛亮的空城計出自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擺過空城計。但不管怎麼,《三國演義》始終是歷史小說,大的框架還是比較符合歷史事實的。

    我們也都知道,司馬懿最終發動高平陵政變奪得了曹魏的政權,足以證明司馬懿的能力。當一個人能力太強時,很容易引起君王的猜忌,特別是司馬懿還有狼顧之相,曹操曹丕曹叡都對司馬懿嚴加防範。

    司馬懿想要讓自己繼續活命,那得他還有被利用的價值。怎麼才能讓自己有被利用的價值呢?司馬懿需要一個外部的超級對手,曹魏集團除了司馬懿其他人無法對抗的對手。這個人就是諸葛亮。

    所以不論司馬懿是否看穿了諸葛亮的空城計,司馬懿都不會動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沒了,司馬懿也就沒啥利用的價值了。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要裝病才能保住性命的原因。

    據《三國演義》描述,司馬懿率的是15萬大軍,一座孤城,就算有埋伏又能怎麼樣,圍點打援就好了。之所以司馬懿要撤軍,就是他不想諸葛亮死。諸葛亮也是心知肚明,所以生性謹慎的諸葛亮才敢擺空城計。

    所謂空城計,不過是司馬懿和諸葛亮聯手演的一場戲。

  • 4 # 亭殿閣

    大江東去,流不盡的是將士血,搵不盡的是英雄淚,回不去的是三國情,何情?知己之情,此情存於何人之間?司馬懿與諸葛亮。何以見得?一切從那年那城那次相遇開始說起。

    那年馬謖大意失街亭後,司馬懿兵臨西城,見諸葛亮焚香彈琴於城樓之上,兩兩相望,司馬懿多疑,面對一座空城而不敢進,最終撤兵而返,自此,一出“空城計”流傳千古,人人皆說諸葛亮智謀無雙,活生生嚇走了多疑的司馬懿。可細讀歷史,筆者卻認為,“空城計”的背後,是諸葛亮為了讓他和司馬懿雙贏佈下的局,也是他二人惺惺相惜之情的開始。

    司馬懿和諸葛亮同樣都擁有驚世之才,當諸葛亮擺出空城計的時候,司馬懿一定是知道的,可他為何還要中計?如果他舉兵進城,活捉諸葛亮,不就一舉拿下蜀漢了嗎?因為,諸葛亮之所以擺下空城計,是因為他瞄準了當時司馬懿的處境,戰場上他是手握兵權,威風凜凜不假,可沙場之外的魏國朝堂上,司馬家族和曹氏家族的衝突已經不可調節,如果沒有了外部威脅,等待著司馬懿命運的只有八個字——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所以當諸葛亮敢面對千軍萬馬,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彈琴時,司馬懿就在他的琴音中讀懂了諸葛亮想告訴他的一切,於是他退兵了。

    在司馬懿撤兵調轉馬頭的那一刻,他與城樓上的諸葛亮,定然都曾閃過一絲不為人察的微笑,旁人沒看到,只有不會說話的時間知道。這一笑裡,是他們知道,人生一世,終棋逢對手了。

    如果說,空城計保全了司馬懿,也讓諸葛亮達到了目的,是雙贏之計,那麼,在公元234年春天,司馬懿上方谷受困後脫險,則是諸葛亮有意放司馬懿一馬,因為諸葛亮作為一個算無遺策能借東風的人物,怎麼就沒有料到天會下雨?當司馬懿和其二子,以及士兵被困於地勢低窪,入口處狹窄,每次只能一人一馬透過,狀似葫蘆,設防殲敵的絕妙地帶,當硝煙瀰漫,火海一片時,如果沒有那一場雨,怎麼可能脫逃?再者,就算即使諸葛亮算漏了,可行軍打仗,總有多個方案面對特殊情況吧?諸葛亮當初能料到曹操會走華容道,難道沒有想過比如司馬懿不進上方谷,以及司馬懿僥倖逃出上方谷的應對之策嗎?所以,司馬懿其實也是知道他絕不會命喪於此的,一切就像回到了那年西城,只不過,他和諸葛亮易地而處了,他看準了諸葛亮會讓他脫險,為何?因為諸葛亮北伐的背後,也和他領兵打仗一樣,表面風光罷了,除去了司馬懿,北伐就變得一帆風順了,很快諸葛亮就會變得功高震主,結果可想而知,另外,哪怕劉禪沒有這麼忌憚他,真心想給他一個好的結局,那麼他註定逃不過,因年事已高該頤養天年被換帥的命運,所以,司馬懿脫險了,他嘴上說著“天不亡我”,其實心裡明鏡似的清楚,是誰把他從死亡邊緣拉回來了。

    立場不同,終須一決生死,這一點,司馬懿和諸葛亮心中都清楚,可他們還是一次又一次的放過對方一馬,為何?因為是真正的對手,同時,也是對方的知己——他們懂對方,都是各為其主,都想建功立業,所以,他們更明白,他們需要時間對決,空城一計放過司馬懿,讓他有時間發展自己去對抗曹氏家族;上方谷一戰,司馬懿成全諸葛亮北伐之心,他知道諸葛亮不願頤養天年,想要完成劉備遺志……等所有的一切都準備好了,沒有了後顧之憂,他們的最後一戰,這才開始。

    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再次伐魏,四月,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此同時,派兵進攻北原,而司馬懿,他一面派郭淮駐防北原,另一面,在五丈原與諸葛亮的大軍對峙,只是對峙,而不對決一戰。那年八月,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自此,他和司馬懿的對戰,或者說,蜀漢與曹魏兩國之戰,落下帷幕。在這裡,不得不提一下,諸葛亮死後,姜維秘不發喪,從而留下“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笑談一事。

    筆者認為,這是司馬懿刻意為之,他知道諸葛亮已經過世了,可是他還是撤兵了,為何?

    為的是他和諸葛亮雖為對手,心裡卻視為知己的那份惺惺相惜的情誼,故人已去,他用轉身給他最後的安寧,這是他的送別方式,一如他寧可與他對峙五丈原,也不願和他對決一戰,若戰,他必勝才能不負國家,他當然渴望勝利,可當對手是諸葛亮的時候,他下不了手,他懂他,知心之情存於心不存於口,所以,他願意一天天熬,熬到諸葛亮時日無多,諸葛亮是他命中註定的對手,可怕卻也可敬,他不願讓諸葛亮看到自己徹底打敗他,寧可諸葛亮抱著遺憾——未能一統天下,卻又抱著希望——願姜維,願蜀漢還有人能完成北伐的死去。

    司馬懿與諸葛亮,如果不是立場不同,他們定能把酒言歡,共圖大業,可造化弄人,偏讓二人各為其主,不過,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千年後,當人們細細品讀這兩人時,才越發覺得他們之間的知己之情,惺惺相惜之意難能可貴。只願若能再有來生,他二人高山流水遇知音,而不是亂世之中棋逢對手。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羅貫中《三國演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海劇情介紹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