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那一曲花瓣雨
-
2 # 左鬱
“這不是我的錯……”
“我沒有時間去散步去健身”
“我時間不夠用啊,我一直在忙”
“不吃飽哪有動力減肥啊!”
“他一定很忙,所以不聯絡我。”
這樣的對話是不是很熟悉?你是不是也這樣說過?你是不是也一邊養生一邊熬夜作死?
每天敷著最貴的面膜熬著最晚的夜,買著保健品收藏著養生文章,早上困到起不來,心裡想著晚上一定要早睡,一定要早睡,默默的給自己說了無數遍早睡,到了晚上又舊態復發,繼續精神的熬著夜不肯早睡。
這樣的情形是不是很熟悉,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經常做的事情,明知道一件事情不應該繼續拖延,卻總能為不做這件事找到理由,明知道應該早睡早起,卻依舊為晚睡找理由,明知道領導安排的任務早完成早好,卻總是卡在截止日期前完成。
很多時候我們明知道不應該做某事或者要立即做某事,但實際行動卻一直和我們所想的相反。我們給自己找理由,也總說自己有拖延症,其實很多的理由我們都是為了欺騙自己,但卻自以為自己很高明。
這幾天正好看了《別找替罪羊:如何跳出自欺欺人人的思維盒子》這本書,看完之後才發現,原來我們在生活中的這些行為是一種自我欺騙式的自我背叛。
這種自我背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親密關係裡、職場生活中都經常出現,只不過很多時候我們都選擇了忽略,總認為是別人的錯。和戀人爭吵是因為他不夠體貼,工作內容理解錯誤是同事表達不清楚,打卡遲到了是因為路上太堵,這些真的都是別人的錯嗎?你真的是這樣想的嗎?你一點錯都沒有嗎?
也許有人會想這些錯誤的主要原因是別人,與我只有一點關係。但真的是這樣嗎?看完《別找替罪羊》這本書後,我想你就不會這麼認為了。
《別找替罪羊》由美國亞賓澤協會所著,被譯為33多種語言,全球銷量逾200萬冊,10年雄踞管理類排行榜前列,是谷歌、微軟、波音、美國海軍親測有效的員工必讀手冊。
《別找替罪羊》這本書並不是枯燥的講道理,而是透過故事讓這些理論變得簡單好理解。我們就如書中的他們一樣,由自我欺騙導致被困在盒子裡走不出來。
我們來看這樣一個事例:
他有兩次因沒有及時在檔案中加入專案進展被訓斥,合作伙伴問他對某些事情的看法,但這些應該他我處理的問題被別人越權處理,他卻不知道他們的存在。
在這個事例中巴德真的有好好工作嗎?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巴德不會這麼想。
從上面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巴德不認為自己有問題,他被困在自己的思維侷限裡,對別人的建議和指責有牴觸心理。巴德的這種持續性盲目,被社會學家稱為自我欺騙,也就是“在盒子裡”。
換種說法就是,你會發現某人存在問題,然後你會發現這個人牴觸別人對他的批評和建議,這種看不到自己身上缺點的行為就是自我欺騙。
“自我欺騙”——“在盒子裡”是所有組織裡最普遍也是最嚴重的問題,但他們不知道這些問題,就一直被困在“盒子”裡。
一:我們是如何被困在盒子裡的?
判斷自己是否在盒子裡有一個主要特徵:把自己當人,而把別人當成一個物體。
盒子裡的人會用一種自以為正確、公正的眼光看待現實,實際上看到的現實是扭曲的。
就像事例中的巴德,被困在盒子的他會不斷為自己找理由,把自己封閉,切斷與外界的聯絡,使自己變得盲目,認為都是他人的錯誤,而自己是最努力、最用心的人。
在他不斷的自我背叛,為自己找藉口,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人的錯誤上並將其放大,就已經深陷盒子中了,盒子會成為他的特質,而他還會帶著盒子繼續生存下去。
二:在盒子裡的特點
1、在盒子裡時,我會認為都是別人的錯誤,可以為自己責背對方找到理由,並不斷放大自己的優點。
2、盒子裡的我缺乏安全感,急於自我辯解,需要理由證明自己是對的。
3、 我的盒子會促使別人給我找麻煩,但也會讓我覺得自己不是唯一一個有問題的人。
4、在盒子裡的我也容易促使別人走進盒子裡。
三:如何跳出盒子
只要身處盒子裡,無論你多麼嫻熟的運用溝通技巧,最終還是在盒子裡與別人溝通。那麼要怎樣走出盒子呢?
其實在你決定為某人走出盒子時,把他當作一個與你一樣有需求的人,那一刻你就已經走了出來。難的是在走出盒子後,要怎樣讓自己在盒子外。
如果你在盒子裡,不要對別人產生抗拒心理。如果你發現別人在盒子裡時,不要抱怨,要努力讓自己留在盒子外。除此之外,就是不要關注別人做的錯事,而是關注你自己能做什麼正確的事,不要擔心別人能否幫助你,而是自己能否幫助別人。
當你跳出盒子之後,你會發現事情變得簡單,溝通效率提升了,團隊合作更加愉快了。
瞭解《別找替罪羊》這本書後,知道了什麼是“自我欺騙的思維盒子”,再重新審視一下你生活中遇見的問題,你還認為一切都是別人的原因,你沒有錯嗎?
當你能夠克服自欺欺人,遇到問題不要只從外面尋找原因,而是多關注自己,承擔起屬於你的責任,你會發現生活變好了,抱怨爭吵少了,能夠理解別人,你也變快樂了。
-
3 # 霖士心理
我們身邊很多人都會出現這類問題,甚至包括某個場景下的我們,為什麼每個人都會這樣呢?因為每個人的情緒底線、情緒彈性都會不同,某一個由於周邊環境的複雜程度,接收到的資訊都會產生不一樣的情緒波動,嚴重者心理學還會稱他們為“情緒障礙”,這也是我的研究方向之一,接下來我就簡單說一說,我對情緒障礙的個人看法:
在特定的環境下,我們總會看到一些用強烈的情緒指責他人,或者為了證實自我是正確的,滔滔不絕的論證著,哪怕某些證據看起來過於牽強。這類人群一般都會有自卑、缺乏自信、認知缺陷及對應的情緒障礙問題。
特別是這類人群在工作和生活中由於人際關係處理並不好,因此會有大量的工作、生活的焦慮情況發安生,這就會導致自身沒有能力去解決。核心因素也是由於這類人群無法做到溫和與寬容,只會用攻擊和傷害他人等方式,傾瀉負能量和發洩焦慮情緒。
在他們看來這樣的宣洩方式是當下對他們自身比較有效的,只不過長時間處於這種發洩情況,會對身心造成很大的傷害...
-
4 # 幽夢陳酒
不請自來!
烏鴉落在煤堆上,看見別人黑,看不見自己黑!
君不見,其實每個人身邊都有這樣的人,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擔當!
有擔當的人,就算是別人錯了也會主動攬到自己身上,無擔當的人,就算是自己做錯了,第一件事也會想的是把錯誤推卸給別人,免得自己受損失!
-
5 # 南方美食源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生活中,人們常會遇到、一些不講理、不認錯又一味蠻橫的人,什麼原因造成這種不合理,不明智的行為呢?
最突出的一點是學識未到位,打從小兒起,都沒人教導禮貌、謙讓、恭敬、愛護、包容、品德道義。可想而知,要這樣的人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錯誤再難不過了,還有一種人,也受過為人處事、思想情操、道德義務的良好教育,卻偏偏不想明白自己的不足和過錯,為何這樣,因為,這種人心胸太小,又沒度量,還特別自高自大,不懂得虛心學習別人,接受別人,研究和借鑑別人,更不用說去聽取別人的見解和主張。這種人死要面子,學識不深又不肯努力學習,卻偏偏好較勁,在心底從不承認別人比自己有能力、有才幹,殊不知不承認別人,其實是拋掉了自己,還有一種人,生性兇狠粗野,要在這種人面前論認識、論對錯,更難了!生活在人群之中,要從我做起,最好的態度,最切實際的辦法,不要在意別人的對錯,而要在意自己對一切人要存恭敬心、愛護心、相讓心。
-
6 # 何必強求
就是自以為是唄。自以為是的人可能確實有很多過人之處,所以周圍的人大都不會與其計較。還有一種人本性愛爭強好勝,性格張狂,總想處處顯得高人一等。這兩種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自以為是。
自以為是有時候確實是一種自信的驕傲,一但養成習慣,就是自大、狂妄,甚至是目中無人,說話就開始不著邊際。
2012年有一次在火車上,我後背挨著的兩排是一夥的五個人,其中一個人天南海北誇誇其談,其他四個人有的隨聲附和,有的默不作聲,當聊到他一個海歸親戚時,他說他這位親戚相當厲害,在國外拿過大獎,光獎金就一個多億(也沒說是啥幣),其他四人也都跟著羨慕不已。和我同坐的一位老者用嘲諷的眼光看著我,壓低聲音問?哎?你說什麼樣的大獎能得一個多億?我也沒好氣的說:可能是一口氣能把地球吹兩半吧。沒想到一句玩笑話把同座逗的差點兒樂岔氣嘍,弄得其他近鄰都投過來異樣的眼光。
人一到了這種境界,那就預示著一種危險。記得古希臘有一位哲學家(想不起來叫啥名字了)說過這樣的話:“傲慢始終與相當數量的愚蠢結伴而行的。 傲慢總是在成功即將破滅之時,及時出現。傲慢一現,謀事必敗。”和“孫子”的“驕兵必敗”有異曲同工之妙。歪華人說話就是繞,你看咱,四個字盡顯其中。
一個人如果太驕傲了,就是藐視一切權威,藐視一切規則,變得妄自尊大。這種人你還勸不得,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弄不好還會反咬你一口。慢慢地整個世界就剩他一個人了。
客觀的說,過分的自以為是,是嚴重的脫離實際,其結果就會慢慢地變成孤家寡人,走向人生的失敗。
回覆列表
不是有些,而是大多數人都這樣。
要完成任務,一方面靠自己的能力,一方面靠環境。很大程度,取決於你的背景。背景強大,助力強大,那麼決定因素就較多的掌握在自己手裡。相反,則取決於環境的外力的偶然性。
而這個社會,大多數是普通人,那麼註定了是後者。換句話說,註定了失敗率遠高於成功率。也就是說,實際上即使你完完全全的努力了,還是會失敗。
這個情況下,可能確實自己沒有什麼錯。而同時,別人或許也沒有什麼錯。但是,失敗者的心態大多數是很低落的。怎樣說服自己以後繼續努力,而不是自暴自棄呢?只有怪別人咯。比如阿Q精神,你可以說不好,但是從心理疏導來說,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