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攻城戰佔據著相當大的比例。而在“攻城戰”中,雖然攻城方佔據著戰略主動,但往往付出的傷亡代價也要遠遠高於守城方,於是便有人會奇怪,為何非要攻城不可,難道不能繞城而過嗎?

    古代城池的重要性,歷朝建城並非無的放矢

    與西方領主修建城堡不同,城池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典型建築,而城池作為中國古代特殊的統治模式、經濟模式、人文思想的產物,其雖然發揮著極為重要的軍事作用,但卻不僅僅只具有軍事作用。

    1、城池代表著朝廷對該地的統治。與西方長期存在的領主式統治不同,中國自秦朝以後便開始進入集權統治,世卿世祿制徹底被官僚制所取代,卿大夫貴族則由朝廷派遣的流官所取代。如此,城池作為某地治所的存在,便一定程度代表了朝廷對這一地區的統治。如同首都作為國家的政治中心一般,城池也是各個地區的政治中心,如此一來,城池存亡的意義早已超出了城池本身,而是輻射式的決定了某一地區的存亡得失。

    2、城池是該地區的經濟人口中心。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百姓的流動性普遍較低,而為了便於朝廷統治,各地的財富往往匯聚於各個城池,然後再一級級向上傳遞,進而集中於都城。因此作為該地區政治中心的城池,往往也是各地經濟最為繁榮的地區,再加上城池相對安全的防護,戰爭年代大量人口的湧入,也使得城池能夠凝聚大量人口。

    3、軍事重鎮的重要戰略意義。除了代表的朝廷統治的傳統城池之外,朝廷往往也會在一些交通要道、險峻之地修建軍事重鎮,與傳統城池更為重要的政治意義不同,這些城池往往發揮著極為重要的軍事作用,它們的存亡則起著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一個重要關隘和城池的丟失,往往會導致大量城池陷入險地,甚至直接威脅到國家的存亡,例如襄陽之於南宋。

    如上,城池在古代不僅具有著極為重要的軍事意義,同樣具有著極強的政治意義。因此,圍繞城池的大量攻防戰,有時候是為了奪取進一步的戰略要地,有時候則是為了奪取該地區的控制權,有時候則是為了完成軍隊補給。

    攻打城池雖然重要,但並非每座城池都要攻打

    既然城池如此重要,那麼是否每座城池都要攻打呢?實際上並非如此,畢竟攻城戰對於進攻方的損耗實在太大了,如果每座城池都要攻打,任何軍隊都損耗不起。翻閱古代戰役記載,不難發現幾乎所有攻城戰,更多都是圍繞重要城池和位於戰略要地的城池而展開的爭奪。

    古代戰爭,無論其為了達到何種目的,一般情況下,都不會圍繞那些小城做文章。一來,小城戰略地位一般情況下相對較低,佔之對戰爭全域性影響不大。二來小城影響力實在有限,輻射範圍也不會太大,難以發揮戰略作用。

    當然,凡事皆有例外,如果是為了搶奪糧草,或者是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劫掠,倒是經常會選擇小城下手,畢竟小城無論是守軍數量,還是城市防禦能力,都無法與那些大城相比,反而更容易得手,反而不太願意攻打那些重兵防守的大城。

    如上,古代戰爭中,戰略目的不同,往往也決定了戰爭方式的不同,但無論是哪種戰爭,都是有選擇性的進攻城池,而不會大小不分的全部攻打。

    繞城而過並非不行,只是危險係數實在太高

    我們再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那麼在古代戰爭中,可不可以繞城而過,而不攻打城池呢?實際上並非不行,只是這麼做的條件非常苛刻,而且危險係數實在太高。歷史上,繞城而過取得勝利的,最為典型的兩個戰例,便是鄧艾和朱棣。

    先說鄧艾,在曹魏滅蜀的戰爭中,鄧艾透過偷渡陰平,繞過蜀漢的險關峻隘而直抵成都,最終成功滅亡蜀漢。然而,鄧艾的戰略之所以能夠成功,一來是有鍾會率軍牽制住了蜀漢主力,二來是涪城守將馬邈和蜀漢後主劉禪不戰而降。

    如果蜀漢堅守不降,或者魏軍主力被擊退,又或者姜維姜維拼死率軍回援,那麼鄧艾這支軍隊將會完全被切斷後勤補給,變成一支孤軍。雖然情形並未向最壞處發展,可鄧艾這支軍隊由於缺少補給,偷渡陰平之時也是極度危險,史載“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

    再說朱棣,“靖難之役”中,朱棣雖然屢戰屢勝,但由於雙方實力差距巨大,朱棣的勢力範圍始終被限制在河北、山東一帶,難以有所發展。而其最終之所以取得成功,便在於繞城而過,直接率軍南下,直撲京城南京,最終才登上了帝位。

    朱棣此戰同樣極度危險,先有駙馬梅殷率領四十萬朝廷大軍駐守淮安,卻對朱棣南下視而不見,再有都督僉事陳瑄率舟師投降,燕軍這才得以順利渡過長江,再加上負責南京金川門防務的朱橞和李景隆開門投降,朱棣才得以攻破南京。

    朱棣雖然最終取得成功,但這一路南下同樣極度危險,一旦攻擊受阻,或渡江失敗,或者梅殷率軍自後方追擊,朱棣前功盡棄且不說,同樣會陷入孤軍深入的境地,極可能就此戰敗。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自古以來的戰爭之中,後勤補給都是重中之重,由於古代糧草運輸大多依靠陸運,如果無法徹底平定後方,那麼將隨時可能被切斷補給,使得大軍陷入不利。強如項羽,不也因後勤補給線經常被彭越等率軍襲擊,而最終被迫與劉邦議和退軍麼。

    更何況,如果無法平定後方,很容易被後方軍隊切斷退路,從而導致己方陷入腹背受敵、孤軍深入的境地,到時不說取勝,恐怕撤退都成了問題。

  • 2 # 開心時刻Y

    古代經歷了有很多的戰爭,但由於沒有如今的科技發達,打起仗來都是真刀真槍,近身距離的直接開幹。因此打仗帶來的傷亡十分巨大,尤其是面對一些難攻城池,非但沒有攻下來,反倒損兵折將。在這裡有人就會問了,明知道難以攻克下,為何還有傻傻的強攻,就不會選一條路繞過去,也不至於傷亡慘重啊?難道古人就這麼蠢?其實不然,打起仗來遠非這麼簡單!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時候打仗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後勤保障,時至今日後勤保障也是軍隊中最重要的東西,古代的生產力本來就低下,至於交通手段更是落後,即使你找了一條很熟悉的路繞開,而且也不考慮行軍速度和其他的成本。但最關鍵的一條不容忽視,那就是糧草。沒有佔據這座城池為根據地,而繞開行軍就會大大拉長戰線,從而延長糧草補給線。我們知道古代打仗糧草是最基本的、最關鍵的,縱使你有百萬大軍,若沒有糧草的支援,不僅沒有戰鬥力,甚至將士都會餓死潰逃。

    沒了糧草可是軍中大忌,話說回來,如果說直接繞過一座城池的話,士兵敢繼續向前作戰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隨時都會被包餃子,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說一個將領決定繞過城池,直接不打的話,腹背受敵那是肯定的,敵方支援計程車兵和城池裡計程車兵會前後夾擊,一般這種情況都會動搖軍心。

    把城池徹底的打下來,才能夠穩定軍心,最起碼士兵們不害怕自己的後背出現敵人,有時候死磕一座難攻的城池是為了圍點打援,屬於一種戰略。歷朝歷代都有很多名將,他們都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腦子肯定不傻。看似在死磕,實則在不斷消耗敵軍的有生力量,等到時機成熟,不僅可以一舉拿下這座城池,甚至還可以輕易拿下後面連續好幾座城。

  • 3 # 硬核網

    古代打仗為何非要攻佔城池?繞開它不可以嗎?

    【答】

    既然是古代打仗,就“穿越”成“古人”來探討這個問題。

    古代有什麼特點?

    1、人口少。

    人口少的原因有基數低,人均壽命短,天下分分合合,戰火不斷。城池是人口聚焦的地方,佔領城池意味著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劉備一開始就是因為沒有城池,沒有根據地,才帶著百姓到處跑。

    2、農耕社會。

    農耕社會的特點是人口分散,不打仗還可以搞搞生產,一旦打仗,就必須有一個軍馬、糧草、輜重安營紮寨的地方。毫無疑問,城池最合適。

    3、山是山水是水。

    這一點和第1第2點要結合起來聯想。不管是大一統的秦漢唐宋,還是天下紛爭的五代十國,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山水風光原始生態,臨河建城依水而居。不像現代,工業發達,依靠機械化移山填海,四處造城,高鐵高速四通八達。每一座城池,都是歷經幾百上千年才具規模,是連線四海九洲的中轉站,是交通幹道的必經之所,既然是打仗佔地盤,不佔城池佔什麼?佔山為王?繞過去?繞你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4、冷兵器時代。

    古時是冷兵器時代,沒有坦克火箭導彈原子彈,三軍開拔無非就是騎兵步兵,長矛弓箭,打起仗來佔了城池就有了戰略戰術優勢。城門不開,此路不通,馬跳不過,人飛不過。只要關了城門,對方就無計可施。如果不是冷兵器時代,諸葛亮用空城計那就是找死,一把狙擊槍就完犢子了。

    5、城池是統治階級工作生活的地方。

    這一點要結合以上4點來聯想。大城小池,都是一個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軍事中心,是統治一方的權力中心,不僅有實際的統治力,還有精神上的領導力。不佔領城池,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佔領和統治。

    劉備為什麼“借”荊州是有借無還,就是因為他不用到處跑;為什麼要入蜀,就是因為他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一。

    所以說,“穿越”回古代,以古人的視角看,打仗就是圍獵天下,好比下圍棋,城池就是一粒粒黑白子,誰佔的多,誰的地盤大,誰的實力就大,誰才有稱王稱霸的本錢。不攻佔城池,打仗就是驢友徙步,玩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海灣戰爭至今, 都出現了哪些新的軍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