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082298707367

    1、王者之孫或後代;2、與“公子”同義或近義;3、一種草名或藥物名;4、猴子的別稱。可用來解釋古詩詞裡的“王孫”,大多不能對號入 座。

      本來嘛,就像“公子”的本義是“公侯之子”一樣,顧名思義,“王孫”的意思就是“帝王子孫”。但我們讀書,尤其是讀古詩,卻不能讀死書、死讀書,而要結合 具體詩句靈活地理解。例如這個“王孫”,它在古詩詞中的更普遍用法是指“遊子”,而這一含義是早從西漢就開始了。西漢初年,赫赫有名的淮南王劉安的門客 “淮南小山”(大概是筆名吧?可見“筆名”乃至今天的“網名”或“馬甲”是古已有之的)所寫的《楚辭•招隱士》就有這樣的辭句:“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 萋萋。”——這兩句非常有名,它是此後,尤其是唐詩宋詞中大量應用“王孫”來表示“遊子、離人、情郎”的濫觴。

      例如,鼎鼎大名的 唐代詩人王維、白居易就用“王孫”表示“遊子”或“離人、情人”。

      蘅塘退士選編、章燮註釋的《唐詩三百首註疏》,在王維《山中送別》 “春草年年(一作“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句後注曰:“王孫作所別之人解。……解王孫者不一其意,讀者必須揣辭推意以合題指耳。”

      這是《唐詩三百首》的最早註疏本,已經把“王孫”解釋為“所別之人”,也就是“遊子”,古代或稱“行人、徵人”;還特別交待讀古詩必須根據不同情況 (“不一其意”)揣摩出最符合文中意思的解釋(“讀者必須揣辭推意以合題指耳”)。

      從章燮以後到今天,把此處的“王孫”解釋為 “所別之人”、“遊子”、“行人”甚至“情人、情郎”,就一直被公認和沿用下來。近年出版的《唐詩鑑賞辭典》在“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後就作了如下的 解說: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 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 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有“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的名句。這裡的 “王孫”也是“遊子”的意思,它也是“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的。

      以上都見於《唐詩三百 首》,而且都是中學語文課本里有的。我想,不會有哪一位語文老師只是死死抱住《辭源》、《辭海》,把它們都解釋為“公子王孫”吧?

      當然,同樣是《唐詩三百首》裡的,有的地方“王孫”確實是“帝王子孫”的意思,例如杜甫《哀王孫》:“可憐王孫泣路隅”、“王孫善保千金軀”……。而同 是王維的詩,《山居秋暝》中的“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卻是作者自稱,但不是吹噓自己是“帝王子孫”,事實上他也不是,而是表達了自己對山居生活的熱 愛,願意長久地在這種幽雅寧靜的山中居住。如果要說此處的“王孫”代表什麼,那就是代表甘當“隱士”的作者自己了!

      ——這就是章 燮所說的“解王孫者不一其意,讀者必須揣辭推意以合題指耳!”對“王孫”一詞的理解應當如此,對古詩詞甚至所有古文中其它詞語的理解又何嘗不應當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平衡車9號怎麼解除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