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小妮

    晴雯是被王夫人趕出去後病死的,她的死不像金釧跳井那麼壯烈。怡紅院裡剛剛進行過一場清洗,晴雯、芳官和四兒同時被王夫人趕了出去,平時熱鬧的怡紅院一定是突然冷清了下來。熱鬧的人走了,留下了以襲人為首的一拔人,大概也無趣至極,卻也不便去對晴雯之死過多地說些什麼。原來跟晴雯不對付的,可能這會兒正暗自高興,而那些原本跟晴雯一個秉性的,大概也噤若寒蟬,所以,如果寶玉不去追問細節,多半很少會有人再去提起晴雯。

    但是,要說黛玉對晴雯的死淡漠冷血,也不至於。寶玉祭晴雯,寫下了洋洋灑灑的《芙蓉女兒誄》,雖則是寶玉私下的個人行動,但是他沒想到黛玉也是認真參與的。而且黛玉在悄悄地聽完了他的全文之後,還幫他改了結尾。

    如果按照一些紅學家所說的“晴為黛影”,那麼,晴雯的死,其實也讓黛玉有了深刻而又真切的感受。所以當寶玉和黛玉為了最後兩句話改來改去都覺得不妥貼,最後寶玉說莫若改為“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的時候,黛玉聽了,忡然變色。黛玉為何突然變色?因為黛玉從寶玉改的祭文裡看到了自己。

    所以,這《芙蓉女兒誄》與其說是祭晴雯的,莫若說是祭黛玉的。而當有一天黛玉真正“黃土壟中獨自眠”的時候,寶玉已以痛到不能來祭她了。

    我們在看《紅樓夢》的時候也可以看到黛玉一些不為人注意的改變。在最初傷春悲秋的她,也許是慢慢地看得通透了,她已經不像最初那樣事事傷感,只是大家還對她保留著最初總是愛傷感的印象罷了。

  • 2 # 悠然廬

    人的悲傷都是有一個過程的——起升,高潮,落降,平復。對比金釧之死就是了!

    初聞金釧死亡時,襲人的第一反應,是不相信——“哪個金釧?”反應過來之後,是思及素日之情——“不覺流下淚來”!這是朋友突然死亡時的正常反應!——震驚!傷心!

    但這種情緒一般持續多久呢?估計哭也就一兩個時辰吧!之後按部就班,該幹什麼幹什麼去!情不自禁流於言表的傷心,最多維持一天吧!也許之後還會有淡淡的傷感,但也只是感在心裡。如果因了金釧之亡,襲人天天見人就愁眉流淚,想想這個畫面,這不是太滑稽矯情了嗎!

    寶玉的情感也一樣!寶玉夢見晴雯作辭,醒來哭的稀里嘩啦,此時極悲的他,是顧不上寫詞祭奠的!之後確認晴雯死亡,抹一把淚,追問死亡時的具體情景!然後排除阻礙,趕去多姑娘兒家,想要送晴雯最後一程,卻沒有趕上,只能遺憾的徒喚奈何!

    在這個過程中,他的事也在按部就班的進行:陪賈政出門應酬,笑著同賈母王夫人家常聊天,炫耀禮物,又應賈政之命作姽嫿詞……難道因此就說寶玉對晴雯冷漠無情嗎?這絕無可能的!

    這種情感過程,才是自然的人性表露!曹公是以生活為原型的,生活不是瓊瑤劇,拋下一切扯著嗓子哭天喊地欲生欲死,之後數天數年或一輩子沉迷在痛苦悲傷裡不自拔,這是把人性的情感誇大了的,大多數人都不會這樣!因了晴雯之死,寶玉不至如此,黛玉更不至於!

    聽到寶玉作詩祭奠時,晴雯已經死去多時了,於黛玉來說,最初的震驚早已經過去了!情感的波瀾也已經是過去時了!難道因晴雯之死,黛玉要逢人就哭,悲上幾天才算有情嗎?這不符合人性的感情發展啊!

    詩文,也許也有虛偽的!但絕大多數文章,我認為都是寫心的!內心有真情,筆下才能感人至深,如曹公的《紅樓夢》——字字看來皆是血!再如寶玉的《芙蓉女兒誄》——聲聲讀來也都是淚!

    寫者有淚,也需聽者有情,才能高山流水相應和!就如黛玉!只有她聽出了文裡的真情,才能笑著讚一句“好新奇”!對於寶玉對晴雯的感情,她是深深理解的;對於寶玉的深情祭奠,她是支援的!

    假如此時聽到的是寶釵或襲人或賈政,諸位想想會如何?想來寶釵會一臉恨鐵不成鋼的無奈吧——“你有這才華,怎麼不在外頭大事上做功夫,博來一個封妻廕子”;襲人必也不忿吧——“那晴雯是個什麼東西,就值得費這些心思!哪有少爺主子為丫鬟寫祭文的”!賈政想來會怒不可揭吧——“作死的畜牲,專在這些下流事上下功夫”……

    也唯有黛玉,能用心的體會,真心的稱讚,並毫無芥蒂的來與寶玉探討修改吧!在古代,對一個普通人來說,文字是多麼美妙且高貴的東西啊!為一個丫鬟用心寫祭文用心修改潤色,這是寶黛二人平等待人的心,何來冷漠無情?

    再看黛玉的經歷和性情!死亡對她來說,太熟悉了!三四歲上幼弟夭亡,七八歲上慈母離世,十來歲上遠赴父葬!這種慘痛身世,即便放在現代的女性身上,也難免留下深深的烙印!

    於黛玉來說,烙印之一便是“不喜相聚和熱鬧”吧!她把死亡,看的恐怕是吾等難以企及的透徹!

    初來賈府時,黛玉剛經母葬!小小的姑娘,也只有在無人處,“無事悶坐,淚道不幹”;到了人前,黛玉是一貫的俏語謔音,笑顏如花!

    父葬歸來,第一件事是忙著打掃寢室,安插書籍,這是她對生活的熱愛啊,哪怕生命已經是千瘡百孔,也要活的詩意美麗!

    見了寶玉,痛哭一場後,便回覆了日常的模樣,把寶玉送上的念珠擲地不取,“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它”!之後,便忙忙碌碌的分贈禮物給賈府眾姐妹!

    這是黛玉對父母的死亡冷漠無情嗎?這肯定不可能!這恰是黛玉心性裡難能可貴的美麗!

    母亡父逝,孤苦無依,卻還是盡力把生活過成了美和詩!揹人處愁腸百結無可解,自己落淚葬花傷春悲秋,但到了人前,卻一貫的嬌俏可人;因為怕散不喜聚,卻用心去感受用力去熱愛每一次的詩社和相聚!

    她也想有個依靠多個牽掛啊!——“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併孀母弱弟俱無”!但是命運不給予!這個可愛的姑娘,她便把多愁善感放在揹人處,把適宜的小性兒刻薄留給愛人!而勇敢自律真實善良,這是她對生活的態度!晴雯之死,就是其一啊,就像她對父母兄弟俱無時的態度一樣的,哪裡來的冷漠無情?

  • 3 # 鏤鋄蘊鐜鍶鑁

    張愛玲在她的小說《花凋》裡用一種超越時代的筆法描寫了女主角鄭川娥從一個天真爛漫的青春少女走向死亡的過程,川娥在不幸患了肺病以後,先是失去了未婚夫的愛和等待,接著又漸棄於家人(大家都覺得她晦氣累贅,畢竟血緣還是敵不過殘酷的現實)後來川娥在她生命中的最後時刻準備著再看看這個讓她活了十九年的世界(黛玉葬花,臺上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等悲劇都能換得觀眾的同情之淚,以及川娥的母親鄭夫人自傷身世還能博得聽眾的憐憫)但是當川娥出現在大街上時,她發現大家都用一種駭異的眼光看著她!彷彿她是一個怪物:這女人瘦來,怕來!這樣的結局無異於成了川娥彌留之際的“催命符”!你的悲劇和不幸再是感天動地也感動不了不相干的人!你笑,全世界不一定和你一起笑,你哭,全世界可能就只有你一個人哭了!

  • 4 # 莘縣村民

    就是親近的人去世,人也未必時時悲傷啊。

    誰覺得一定有必要寫黛玉聽說晴雯死了傷感的情景?目的是什麼?顯示黛玉的悲憫?可卿尤二姐尤三姐都比晴雯死的早啊。連燕子都關愛的人,用不用再特別提悲憫?

    寫祭文,自然是傷心過後平靜下來。寫完再誦讀時,傷感有可能更小店點。

    明明說:祭文需一字一淚、一字一血。到後來寶玉純古風,用了一大堆華麗辭藻,把晴雯寫成神仙。――還是楚辭格式。就去如我們一個同事去世,我們用文言文寫悼詞。

    某某同志,單位棟樑!卓有勞績,吾儕榜樣!……嗚呼哀哉!伏惟尚饗!

    這有點不倫不類吧?

    難怪黛玉聽到這裡,含笑說:可以和曹娥碑媲美了。

    自己看不出怎麼回事,也罷了!

    看見一個含笑,就把“冷漠”“冷血”一股腦用上了。

    實不知如此用詞的人,熟人去世時他能傷感多少天。

    呵呵哈!

  • 5 # 元元的天下

    不是黛玉對晴雯之死冷血,只因東風無力百花殘,"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我死誰葬儂”?只道花落人亡兩不知…

    芙蓉別名拒霜花,花語為纖細之美,貞操,純潔。黛玉乃芙蓉花主,寶玉作《芙蓉女兒誄》名為晴雯,實為日後為林妹妹祭文伏筆。

    寶玉憐香惜玉別的姑娘,黛玉也不吃醋,然而落花的悲涼根植於心。寶玉既願將祭文與之探討,意味著下一個亡魂的命運。

    其一,寶玉唸完祭文,焚帛奠茗尤依依不捨,(與日後黛玉焚稿相照應),黛玉從芙蓉花中探出頭來,丫頭以為見著晴雯顯魂了,大吃一驚;

    其二,關於誄文中"紅綃帳裡,公子情深”一句,二人探討改動,並非曹公為顯示文字風流,實打實地書預言了林黛玉的悲慘結局,與晴雯一樣,孤獨中死去。

    "紅綃帳裡"俗指夫妻,的確不妥,但黛玉言己霞影紗糊窗格,用"茜紗窗下"代替"我的窗即可為你的窗",並不諱寶玉所言"唐突閨閣”,一則示黛玉對晴雯的同情,二來明明白白的指證曹公為她所作。在黛玉看來改作"小姐多情,丫鬟薄命”不典雅,說明她無富貴眼,以主子示人之心,坦蕩胸懷根本不是寶釵的冷血。

    而後寶玉自以為妥當,說出"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黛玉聽了心中一沉,心中有無限狐疑,言再不要改,面上帶笑心中含悲自去,恍然驚悟寶玉和她,你一言我一詞,無意中要一語成讖了。

    書中前文說到晴雯死的時候,梗著脖子叫了一夜的娘,想來十分悽慘,孤魂一縷返故鄉,與黛玉又有何兩樣?那機靈的小丫頭怕寶玉難過,騙她說晴雯因去當芙蓉花神等不著他,與寶玉忙著成親,顧不上看林妹妹暗合,處處不落閒子,看似散漫暗伏線索。

    寶玉為晴雯揚揚灑灑,寫下近兩千字的祭文,而當心愛的林妹妹死後,卻沒有寫半個字,這不奇怪嗎?書中寶玉清醒的時候,也想寫祭文,但自痴傻又擔心寫不好,若不及晴雯的,恐對林妹妹不敬。實際因前面《芙蓉女兒誄》,早已濃墨重彩地寫過了。

    由於晴雯為黛玉的影子,作者並不願將二人過多正面交集,她性情內斂,往往更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大悲不泣,大喜不樂,因為明白寶玉的心意,也變得豁達了。

    何況寶玉素知她多愁善感,想來不會告訴其臨死慘狀,只說病故了。二人也並無私交,黛玉的表現很正常。

    抄檢大觀園,晴雯之死讓黛玉已覺蕭殺秋意,只是淚到多時原易淡,情難勒處尚聞香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鍵盤的基本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