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書君

    提起唐朝詩人,我們想到的肯定是李白杜甫,但是在當時的唐代詩壇,名聲最大的是王維。

    王維是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但是他的邊塞詩寫的也非常的好,比如這首《使至塞上》。

    且看全詩: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這首詩描寫的是肩負著朝廷任務的官員在邊塞看到的景象。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酒泉一帶,在漢代的時候,這一地區和匈奴接壤,使者經過居延,進入到了胡地。單車和屬國都是使者的代名詞,李陵在寫給蘇武的信中這樣說:“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意思是說蘇武出使匈奴只有一輛車,沒有其他的護衛。後來單車之使簡化為單車就成為了使者的代名詞。屬國是典屬國的簡稱。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使者過了居延之後,就離開了漢家的土地,進入了胡人的天空。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裡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千古名句,氣勢雄渾。在一片大漠上烽煙直衝霄漢,一輪落日,在沒有云彩的空中懸掛,顯得格外大且圓。兩句詩看似用字平常,實際上卻不能更換一字,合上書之後,誦讀這兩句詩,夕陽下大漠的場景彷彿就在眼前。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蕭關在今天的寧夏固原,在唐代時軍事重鎮,用來防禦吐蕃。燕然在今天的蒙古國境內,宋代的范仲淹寫下著名的詞句“燕然未勒歸無計”也是指同一個地方。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這首詩實際上也是王維讚美大唐盛世。在漢代,過了居延,就是西域了,但是呢,在唐朝,還是大唐的領土,說明此時大唐比大漢更加的強盛。

  • 2 # 青鸞驚鴻

    使至塞上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先看其人

    說起王維,大家並不陌生,在唐代,除了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也就是詩仙和詩聖以外,還有一位偉大的田園主義詩人王維。

    王維,因為曾經位居右丞相,人稱“王右丞”,而他自己因為後來喜歡上禪意詩歌,自號“摩詰居士”,還有個外號叫“詩佛”。他流傳於世的詩歌有如《相思》、《山居秋暝》等400多首。其實王維除了詩歌外,還擅長書畫和音樂等,可謂多才多藝,所以他的詩歌被後來宋朝的蘇軾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再看其詩。

    《使至塞上》講的是一個朝廷官員出使塞外,在路上看到的邊塞風光。一個人坐著車去到邊塞,不知不覺過了屬國,出了漢朝邊境,到了胡族的地盤,看見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觀景象,遇上守邊疆的將軍,相互打招呼,說著都護在燕然。

    整首詩歌,最具畫面感的就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了,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裡,一縷煙,和一輪落日,大家閉著眼睛可以想象那時那景的恢宏場面(為給大家想象空間,我就不分析了)。這個正是“詩中有畫”的具體體現。

    最後看詩歌所要表達的意思。

    王維的詩歌,基本上都不太傷春悲秋的,大多數給人的是積極向上的感覺。這首詩歌看似一個人出使塞外的事,其實描寫那些景緻,又無形中與漢朝在作比:漢塞,胡天。既然唐朝使者出了漢塞,入了胡天,還沒誰阻攔,再加上都護也在燕然,哈哈,想想唐朝的疆域,竟然比漢朝還大還遼闊。

    這種對唐朝的歌頌,對大好河山的熱愛,就顯而易見了。

  • 3 # 牧狼女之週週

    所有能百度到的我也不多去複製了,王維,大家都認識,小學課本上有,很多詩也好。文章也罷,一提到邊塞,莫不是慼慼慘慘萋萋,畢竟無遠離家長故土,去一個荒涼的地方,誰的心情都不好,但觀此詩,無一絲悲切,倒是一派和祥,一句:大漠孤煙直……,曾讓年少的我無比嚮往,這首詩也反應了唐朝的一代盛世

  • 4 # 鄭老師回頭客

    《使至塞上》賞析

    原文:

    使至塞上

    唐代: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作者簡介:王維,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

    寫作背景:公元736年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公元737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並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即作於此次出塞途中。

    註釋: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邊塞

    徵蓬:隨風飄飛的蓬草

    長河:今甘肅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條內陸河,這條河在唐代叫馬成河

    蕭關:古關名,又名隴山關

    候騎:騎馬的偵察兵

    現代文翻譯:

    單車出使要慰問邊關將士,路過屬國已到居延關。

    蓬草滾出大唐邊塞,此時南飛的大雁又回到胡人天空。

    大沙漠上沒有一絲風看見一縷孤煙直升天空,長河的落日顯得很圓。

    在蕭關遇見幾位偵察兵,告訴我都護在燕然山。

    賞析:

    公元737年春,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並任河西節度使判官。透過景物描寫敘述作者自己出使邊塞慰問前線將士的所見所聞。首先說此行的目的,這句中 “單車”一詞很妙,一般慰問團會是一騎人馬浩浩蕩蕩地去,浩浩蕩蕩地回那為什麼是“單車”呢,因為他自己出任河西節度使判官,歸期無期,所以只車簡出。到了居延關看見蓬草被大風吹出大唐邊關,感到自己離家已經很遠了,下一句強調到了胡人的天下,更巧妙的是寫大雁北飛點出時間是春天。沙漠空曠無垠煙直日圓,一種淒涼的感覺展現在讀者面前。作者在最後兩句,說遇到了幾個偵察兵,得知都護在燕然山,恐怕還有一段路要走。整篇作品作者沒有用一個表示悽苦的字詞,但是,讀者設身處地的想一想,還是能夠發現字裡行間充滿著孤寂無奈的感覺。

  • 5 # 江湖夜雨92

    王維的《使至塞上》,語言清晰明朗,意境雄渾壯闊,歷來被稱為千古絕唱,然而對於詩歌蘊含的感情等卻頗有爭議。如何正確賞析王維的《使至塞上》呢?先來看看詩歌: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前兩聯交代了地點和事由。我要去邊關慰問將士們,經過居延這個地方。古代人趕路很辛苦,坐著馬車在驛道上顛簸,還經常遇到強盜侵襲的危險,所以詩人感慨道,我像飄飛的蓬草一樣,漂泊不定,當大雁南歸回鄉之時,我卻離開親人,踏上出塞的征途。

    後兩聯寫自己來到黃河邊,登上高原的遠眺所見,遠處,蒼涼無邊的大漠上,烽火臺的一縷孤煙直衝雲霄。視線盡處,一輪火紅的落日,又大又圓,懸掛在地平線上。這時,詩人終於見到了唐軍的偵察兵,一問才知道,元帥已經到達了剛剛打了勝仗的前線。

    屬國該作何解釋呢?一說為附屬國的意思,意為我經過居延這個屬國。漢朝,稱歸屬的地區為屬國,《後漢書》記載,涼州有張掖,居延屬國。一說認為,屬國指典屬國,為一種官職名,是詩人自稱,實際上,詩人並未過居延,這樣寫只是為了突出關塞迢迢,山高路遠。

    我更傾向於前者,原因有二,一是作者這時任監察御史,而典屬國是出使的外交大臣,負責管理民族事務的,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部長或副總理,而監察御史的級別為七品下,還遠沒有達到典屬國的級別呢?以王維的人品,他怎麼能夠去裝大呢?二,前邊單車是指自己,如果屬國還指自己,那行文不就太呆板了嗎?

    有人說,作者以歸雁自喻,這樣對嗎?我認為這樣說不符合情理。

    咱們常說,雁南歸,指的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大雁往南飛,算是回家了。你看,歸雁有一種溫暖的味道,要回家了。再說從全文看,應該是秋季,秋季才是大雁南歸之時,如果是詩人自喻,那用斷雁應更好。所以,頷聯應是詩人途中的觸目所見,地上看見飄飛的蓬草,天上看見南歸的大雁,用成群的大雁歸去反襯自己長途跋涉的孤寂,愁苦之情。

    這首詩主要表達了詩人的什麼情感呢?一說為,表達了詩人被排擠出朝廷的憂愁,孤寂,苦悶的感情。一說為表達了詩人對邊塞奇特,壯麗美景的讚美,表現了詩人的達官。

    咱們先來看看詩人出塞的背景。詩人考中進士後,任太樂丞,為掌管禮樂的八品官,隨後升至監察御史,為七品官。監察御史的責任是考察地方官員政績的,看來,到西北邊關去慰問,也算是他職責範圍內的事,並不算排擠出朝廷,只有主要官員外調,才叫排擠出朝廷。

    咱們來欣賞一下被王國維稱為千古壯觀的名句。經常在內地住的人,到了塞外大漠一看,哇,太壯觀了,大漠如此遼闊,沒有山,沒有樹,沒有村莊,一縷孤煙,直衝雲霄。一輪落日,掛在地平線上。這兩句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轉闊深邃,描繪出了奇麗壯美的塞外風光。出塞是辛苦的,詩人至此一掃旅途艱辛的陰霾,心情隨之振奮,豪邁起來。後來,王維應節度使之請求,做了節度判官。唐朝判官為二號人物,掌管文書事務,權利很大,送達朝廷的公文必須經判官簽字才生效。可以說,王維的這次慰邊意義重大。

    你對此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望不吝賜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自耦變壓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