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清照思念愛人的詩詞有:《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聲聲慢·尋尋覓覓》、《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清平樂·年年雪裡》、《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
以上有些是趙明誠離家時,詩人恩念所作,有些是趙明誠去世後,詩人悼亡所作。
二、擴充套件知識:
1、詩人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兩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趙明誠簡介:
趙明誠(1081-1129),字德甫(或德父),山東諸城龍都街道岔道口人,宋徽宗崇寧年間宰相趙挺之第三子,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學家。趙明誠生於北宋時期一個官宦家庭,父親趙挺之曾任宋徽宗時的尚書右僕射(右相)。趙明誠青少年時期隨父居住在京都汴京,後入太學。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與禮部員外郎李格非的女兒李清照結婚。崇寧二年(1103年),趙明誠開始為官,但其仕途並不平坦,生活也受到當時朝內黨爭的衝擊。大觀元年(1107年),趙挺之與蔡京的矛盾激化,不久在汴京去世。
3、琴瑟和絃: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據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雲:“餘建中辛巳,始歸趙氏。”當時李清照之父作禮部員外郎,趙明誠之父作吏部侍郎,均為朝廷高階官吏。李清照夫婦雖系“貴家子弟”,但因“趙、李族寒,素貧儉”,所以,在太學讀書的趙明誠,當初一、十五告假回家與妻子團聚時,常先到當鋪典質幾件衣物,換一點錢,然後步入熱鬧的相國寺市場,買回他們所喜愛的碑文和果實,夫婦“相對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們引向遙遠的歷史年代,帶給他們一種特有的文化藝術享受,使他們彷彿置身於無憂無慮的遠古時期,因而“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一、李清照思念愛人的詩詞有:《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聲聲慢·尋尋覓覓》、《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清平樂·年年雪裡》、《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
以上有些是趙明誠離家時,詩人恩念所作,有些是趙明誠去世後,詩人悼亡所作。
二、擴充套件知識:
1、詩人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兩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趙明誠簡介:
趙明誠(1081-1129),字德甫(或德父),山東諸城龍都街道岔道口人,宋徽宗崇寧年間宰相趙挺之第三子,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學家。趙明誠生於北宋時期一個官宦家庭,父親趙挺之曾任宋徽宗時的尚書右僕射(右相)。趙明誠青少年時期隨父居住在京都汴京,後入太學。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與禮部員外郎李格非的女兒李清照結婚。崇寧二年(1103年),趙明誠開始為官,但其仕途並不平坦,生活也受到當時朝內黨爭的衝擊。大觀元年(1107年),趙挺之與蔡京的矛盾激化,不久在汴京去世。
3、琴瑟和絃: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據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雲:“餘建中辛巳,始歸趙氏。”當時李清照之父作禮部員外郎,趙明誠之父作吏部侍郎,均為朝廷高階官吏。李清照夫婦雖系“貴家子弟”,但因“趙、李族寒,素貧儉”,所以,在太學讀書的趙明誠,當初一、十五告假回家與妻子團聚時,常先到當鋪典質幾件衣物,換一點錢,然後步入熱鬧的相國寺市場,買回他們所喜愛的碑文和果實,夫婦“相對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們引向遙遠的歷史年代,帶給他們一種特有的文化藝術享受,使他們彷彿置身於無憂無慮的遠古時期,因而“自謂葛天氏之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