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南史

    秦始皇想凸顯自己的與眾不同。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分水嶺,那就是秦始皇一統六國,這個期間秦始皇結束了千百年來的分封制,採取了郡縣制從而中央集權,真正實現意義上的大一統,這種一統是和夏商周時期有明顯區別的。

    從此中國走向了另一種高度集權的狀態,也為後世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史畫了一個雛形。秦始皇的大一統不僅僅是從迪歐域範圍內的統一,更是把經濟、思想、文化都進行了重新的洗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為自己正名。

    在歷史上,但凡要做出了驚天地的大事的人,這個時候就喜歡整點與眾不同的東西出來彰顯自己,秦始皇為了開創一個完全不同的時代給自己想了各種各樣不同的名號。武則天為了顛覆男權社會的認知不停地給自己上尊號、造字、引經據典。

    現在看來這些行為除了滿足自己對權力的慾望沒有一點用處,其實在當時也反映了人們對這些事情的認可。

    “皇帝”這個名稱就出自秦始皇的手筆,“三皇五帝”是對統治者最高的讚譽和榜樣,其實早在秦昭襄王時期,秦昭王為了聯合齊國,兩家合成東西二帝,“帝”這個說法也算是早有先例。秦始皇沿用了“帝”字,加上“皇”,說到底就是用好的字眼湊,顯示自己的獨一無二。

    至於在“朕”這個自稱之前,國君的自稱有很多,比如寡人、我、餘、臺等等,都是古語用法,也都是用來自稱的。

    比如說“我”,這個字早在春秋戰國甚至很早之前已經是用來自稱,無論男女老幼,上層下屬都可以用這個字,沒有任何的感情色彩,所以一直被沿用到今天。

    “餘”這個詞就有點自謙和貶低自己的意味了,好比“陛下”雖然是用來形容皇帝的,其實“下”這個字含有的意味就是謙辭和貶低。

    華人講究含蓄內斂,不管是不是皇帝都應該謙虛一點,用稍微有些貶義傾向的詞來作為恭敬的尊稱,大約只有我們才想得到。

    “朕”這個字和“我”、“餘”一樣,早在春秋是任何人都可以用的自稱,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用的人少了,加上這個字本身帶有尊敬的意味,等到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時候,為了表彰自己的功勞,只弄個“皇帝”好像太少了點,所以秦始皇就規定“朕”,作為皇帝的自稱,從此以後其他人再也不能隨便亂用。

    總之,秦始皇因為自己一統天下之功,肯定要做點與眾不同的事情才能彰顯自己的偉大,同時也為了區分秦始皇本人於他人的不同,特意把“朕”這個字規定只能由皇帝自稱,其餘人要是用了,就是謀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祖國歌曲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