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莫如閒話
-
2 # 鹿野書院
古代對各個年齡段的稱謂,可不止有“豆蔻年華”、“耄耋之年”這些詞。可以說人生百年,從呱呱墜地到白髮搔更短,每一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說法。
雖然時至今日有些詞已經很少用了,但瞭解瞭解還是很有好處的。什麼好處呢?比如你孩子出生或老人做壽,要寫個請帖給親戚朋友發一發,如果只是網上搜一搜就把人家現成的文案拿來,那著實沒有什麼樂趣。但如果你能用上這些詞,那檔次一下子就上去了。
廢話不多說,咱們今天先按照時間順序捋一下這些稱謂,然後挑一些比較常用的來著重看幾遍就可以了。或者您也可以把這篇文章收藏,等用的時候來看。畢竟知識這個東西,也是閒了制忙了用的嘛。
1.湯餅:出生三天。
有點像現在大家給孩子辦滿月酒這種活動。現在有的時候孩子辦滿月酒,有些地方也稱之為“湯餅之喜”。
2.初度:指的是週歲。
屈原的《離騷》一書中,關於他名字的來由,有這麼兩句:“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說的就是屈原的父親見他的生辰不凡,仔細琢磨了很久,終於給他想了一個非常美好的名字。
按照《離騷》中的這一句,初度應該指的是屈原剛出生的時候,而不是週歲。
的確,初度原本指的是生日之時,後來也借指孩子滿週歲。
3.生小:幼年時期。
著名的古典愛情悲劇故事《孔雀東南飛》中曾有這樣一句:“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裡。”
這句話出自女主角劉蘭芝的一段自序,她說自己未出嫁之時,幼年就一直生活在鄉間。
唐代著名詩人元稹也曾有過“生小下俚住,不曾州縣門”的詩句,意思就如同現在人說:“我小時候家在農村,沒去過大地方。”
4.總角:從幼年到“成年”之間的這段時間。
《詩經》上有:“總角之宴,言笑晏晏。”的說法。
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少男少女時期。
古代的成人禮,男孩叫“加冠禮”,根據《禮記》的說法,大約是二十歲左右。而女孩的叫“及笄之禮”,大概十五六歲左右。
一旦加冠和及笄,說明孩子已經長大了,可以婚配擇偶了。
而未加冠和未及笄的時候,不管男孩還是女孩,大都把頭髮梳成兩個髮髻在腦袋上,如同頂著兩個犄角。
5.垂髫:童年。
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中曾有:“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值得就是童年時期的孩子。童年時期當然不帶冠,所以也有頭髮垂下來的。
同一個年齡段可能會出現多種稱謂。在童年時期,還有種說法叫始齔,指的是孩子換牙時期,差不多也就是七八歲的時候。
6.教數:九歲上下。
沒有找到一個確切的出處說明。不過有個比較常見的說法叫“教數之年”,猜測是不是古代很多時候,這個年紀的孩子就可以在父母或老師的指導下學一些東西了。
7.外傅:十歲。
《禮記·內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記。”
從這一句可以看出處,古代的孩子10歲的時候就要外出就學了。“外傅”其實指的就是師傅。
不過這種外傅之年可不是走讀,基本上屬於“住校生”了。
當然,學校也可能不是正兒八經的學堂,而是直接就跟隨一個師傅去學習了。
8.舞勺、豆蔻:
舞勺之年:男孩十三歲。
豆蔻年華:女孩十三到十四歲。
古代有“文舞”,乃是用於宮廷和祭祀的,用舞樂的形式歌頌君王。
十三歲的孩童一般就開始學樂誦詩和舞勺。
很多人以為豆蔻年華指的是十六七歲,但其實是指十三四歲的年紀。杜牧有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寫的正是十三四歲的少女。
9.束髮:男孩十五歲。
束髮就是把頭髮紮成髻。通常十五歲開始為男孩的束髮之年。到了束髮之年就可以去高一級的學府讀書了。
10.及笄:女孩十五歲。
《禮記·內則》中說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可以理解為插簪子。十五歲的少女插上簪子,嫋嫋婷婷的樣子就更加惹人愛了。到了這個年紀,也就可以談婚論嫁了。
11.舞象:男孩十五歲到二十歲之間。
“舞象”乃是古武舞的名字。到了這個年紀,男孩基本就可以上陣殺敵了。
12.待年:女子成年待嫁。
這個詞又叫做“待字”,所以我們現在說依然說女孩到了出嫁的年齡但還沒有定下婚事叫待字閨中。按照及笄的歲數,十五歲及笄就可以出嫁了,那麼待年肯定就是十五歲往上了。至於待到什麼時候,就得看具體情況了。
13.弱冠:男子20歲。
《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弱冠也算是古代男子的成人禮。從前束髮即可,但過了20歲就可以帶冠了。一般帶冠以後就可以娶妻了,當然古代20歲之前娶妻生子的人也很多。
比如我們都很喜歡的宋代大才子蘇軾,不到二十歲就和原配夫人王弗結為夫妻,此後上京趕考。
14.而立:指30歲。
《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這個詞兒如今我們依然在使用。過去指的是人到了三十歲前後,就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現代人的衡量指標比較簡單,就是看這個人是不是有所成就。
15.不惑:指40歲。
《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人二十歲的時候天真,三十歲的時候成熟,四十歲的時候已經有了不少人生閱歷,也有了自己的判斷力。這個時候遇事就不再慌里慌張,而是泰然處之。縱然世間有再多的新鮮誘惑,有時候也很難讓一個年過四十的人亂了陣腳。
很多時候,一提四十歲就感覺這個人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郭德綱的相聲裡也調侃“四十歲就不讓霍霍了”。其實不然,四十歲的人精神充沛,還是很具有學習力和競爭力的。
16.艾:指50歲。
《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50歲的人大多已經白頭,當然白的程度因人而異。形容白髮蒼蒼如艾,也叫艾服之年。
不過這一條放在現在有點不適用,畢竟染髮劑和假髮幾乎隨處可以買到。50歲依舊可以容光煥發,光彩照人。
除此以外,50歲按照《論語》,還有一種說法叫“知天命”,就是這名字有點長。
17.花甲:60歲。
也叫耳順之年。
這裡的“花甲”可不是因為頭髮斑駁。而是過去用天干地支紀年。60年剛好一個甲子,也叫花甲。“花”字形容的是天干地支互相配合的參差感。
18.古稀:指70歲。
杜甫的詩句裡寫過“人生七十古來稀”。估計在那個時候,70歲已經算是長壽,很多人沒到這個歲數就已經與世長辭了。因此70的就十分稀少。詩聖才有瞭如此感悟。
19.皓首:泛指老年人。
也有個說法叫“白首”。
20.耄耋(mào dié):指八九十歲。
也直接用來形容年紀很大的人,但對著一個70多歲的老人說耄耋就有點違和,都得80歲以上才用得上這個詞兒。
21.黃髮:指長壽老人。
《詩·魯頌· 宮》“黃髮臺背”。
按照古人的說法,長壽老人到了一定的年紀,頭髮就開始由白轉黃,因此“黃髮”指的是長壽的老人。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也曾經寫“黃髮垂髫”,指的就是長壽的老人和小童。
22.鮐背:也指長壽老人。
《爾雅·釋詁》:鮐背,壽也。
鮐是一種海魚,背部是青色的,肚皮是白色的。但是它身上有一些深藍色波浪狀的條紋。
而人老了會生長老人斑,鮐背指的是老人身上的老年斑如同鮐魚身上的條紋。也有種說法,說90歲以上才能叫“鮐背之年”。
23.期頤:指百歲。
《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期表示期待,頤表示供養。這個意思是說百歲以上的老人,基本生活都需要別人來照顧和供養了。
以上便是關於各個年齡段的古語稱謂,不過這只是一部分比較常用的,並不是全部。同一個年齡段有時候存在多種不同的說法。
這麼多成為如果全部記住估計腦袋要大了。除了我們平常經常見的三十而立哪一類的,下面這幾個估計就夠用了。
花甲、古稀、耄耋。
這種比較有文化的詞,一般用在年紀大的人身上,既避免了一下子把人年紀給報出來的尷尬,又會讓對方覺得你很有涵養。
其他的部分作為興趣瞭解一下還是不錯滴。
回覆列表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八十而耄耋,九十而鮐背,百歲而期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