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機器之心Pro

    牛津大學的醫學在讀博士 Philipp Kruger 在 Nature 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為大家介紹了讀博過程中,博士生、導師分別應該怎麼做。同時也要告訴大家一個事實——「離開學術界的研究人員並非失敗的學者」。

    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博士生,我發現自己正被黯淡的就業前景和學術前途所困。這種缺乏希望的未來可能會增加學生的壓力,導致他們變得焦慮甚至抑鬱(T. M. Evans et al. Nature Biotechnol. *36*, 282–284; 2018)。科學界或許可以透過鼓勵人們改變對於博士的看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科學家們需要開始接受並承認一個簡單的事實:離開學術界的研究人員並非失敗的學者。

    學生及其導師必須開始將博士課程視為科學思維的訓練過程,它可以為各種職業的寶貴「敲門磚」。如果學術界的每個人都可以改變對於博士角色的刻板印象,我們就可以改變對於成功的錯誤定義,進而從略顯狹隘的文化過渡到更為健康、幸福的科學事業。

    我發現想要找到一個完美契合自己個性、技能、特長、雄心與興趣的職業生涯是一件令人煩躁的事——特別是在我周圍大多數人都將學術生涯視為預設路徑的時候。但是作為一名博士生,我們有義務為自己尋找職業未來。當然,我們其中的很多人都被探索的興奮感所驅使,享受在實驗室中探索好奇心的自由。

    與此同時,一些人在博士生涯中發現,我們夢寐以求的工作中,真正重要的是利用人際關係和溝通技巧對社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獲取經濟回報、工作保障或穩定合理的工作時間。我們面前的道路應該是意識決定的結果,而不是缺乏機會的刻板印象。而且,它應該和對於「失敗」的恐懼毫無關係。

    博士生可以做什麼

    為了對自己的職業前途做出明智的決定,學生需要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前瞻性。以下是對我有用的東西,以及我認為同學們都可以做的事情。

    想清楚自己喜歡什麼。博士生涯為你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從做實驗到演講和指導學生。我發現,把每次任務中的喜怒哀樂都記錄下來非常有效。這使我在四年中學會了確定自己的工作模式並決定了什麼樣的任務會成為我未來的工作。例如,比起在實驗室收集資料,我發現我更喜歡討論和展示它們。

    培養一系列技能。在我讀博初期,我就意識到要積極發展可遷移能力,比如團隊合作、管理高年級學生、專案和時間管理、書面溝通和會議報告。你可以在實驗室之外發掘一些獲得這類經驗的活動,如組織活動、教學、公眾交流或撰寫部落格。例如,我曾在牛津參與過英國免疫學學會會議的組織工作,也曾在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免疫學的本科課程。

    走出象牙塔。這並不像它看起來的這麼簡單,但我發現大學的職業生涯服務處可以帶來啟發。職業顧問經常會遇到對自己未來不確定的博士生,他們可以幫助你建立自我評估,並將你的特長和技能與你的角色匹配起來。我還閱讀招聘廣告,瞭解企業招聘的職位以及該職位的技能要求。另一個有用的資源是科學招聘會,在那裡你可以看到很多招聘單位。即使在網上做了很多調查,我還是在招聘會上看到了我從未聽說的工作。

    組織交流會。不要僅僅依靠線上文章和部落格來了解某個職位的真實情況。對我來說,最本質的見解是透過與那些真正從事該項工作的人交談得來的。我發現,那些決定走出實驗室從事其他職業的人知道箇中難處,而且願意分享自己的這段經歷。這種職業研討會通常由學生髮起,你甚至可以自己組織一個。在我的部門,我們計劃每年進行四次這樣的交流會。在為自己的專案籌集資金時,可以把這篇文章發給你的部門或專案主管。

    建立自己的人脈圈。早些時候,我發現我在 LinkedIn 上的個人資料是很有用的,它可以幫助我記錄人際關係並提供我自己的資訊。如果你想向各類會議上交談過的人徵求建議或工作經驗,你向他們傳送後續資訊,他們更有可能記住你。例如,很多參加過職業研討會的人都給我發過求職策略、他們考慮過的公司等詳細資訊。

    安排實習。利用你(或你導師)的關係網,或者給有關部門傳送郵件,尋求一個實習或工作見習機會。今年二月,我花了一個星期在自然免疫學會議上(我在之前的一次會議上與一名編輯見過面),這足以讓我對日常工作有一個很好的瞭解。我參與了文章提交的討論,寫了一篇評論併為一篇論文找到了合適的審稿人。此外,我與公司其他的人交談,瞭解了他們的職責所在。比如我發現了初級期刊編輯和評論期刊編輯間的不同。

    導師可以做什麼

    導師要鼓勵學生對不同的職業進行自由和開放的探索,並且積極幫助他們找到相關的資訊。然而,大部分導師可能對非學術類職業瞭解甚少,也可能沒有多大熱情為學生提供這樣的資訊。在 Nature 2017 年的畢業生調查中,只有 1/3 的調查者能從導師那裡獲得有關非學術類職業的建議。

    2016 年,我曾在牛津大學組織面向博士生的醫療科學職業日活動(Medical Sciences Careers Day),有些人建議學術演講者提供更均衡的職業資訊。因為博士生在學術圈有很多的榜樣,有關學術類的職業也有固定資訊來源。而這種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他們接觸不到的資訊,來糾正現有的不平衡。

    博士生自己可能難以改變學術界的文化。我認為博士專案和導師有責任幫助學生指明道路,而且我也知道有很多導師把這當成其職責之一。作為專案負責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PI),你可以採取多種方法來支援學生。

    支援學生的專業發展。為學生提供教學、管理、主持會議、管理合作、撰寫論文或申請助學金的機會。就我的經驗來看,這種做法已經被廣泛實踐了,但是有些專案負責人還沒有意識到這些培訓機會對學生的重要性。當我必須鍛鍊某種技能時,我可以收穫很多。比如準備一場大型演講,並獲得反饋。你可以把它形式化成一個例會,討論學生喜歡什麼,他們在哪方面需要多加練習。

    建立靈活的工作環境。我遇到的那些一畢業就有了明確職業計劃的博士生,通常來自那種工作靈活、壓力小的研究團隊。鼓勵學生去參加那些課程之外會使他們受益匪淺的活動。我非常幸運,曾有機會嘗試過各種不同的東西。但我知道有些人天天待在實驗室裡,壓力非常大。

    鼓勵學生參加工作。有些正式的博士課程包含一門校外實習的選修課,有的甚至是必修。我覺得這種做法很好。我有個朋友曾在世界衛生組織實習了三個月,參與起草各類檔案;還有個朋友為 BBC 拍攝科學紀錄片。就我所知,那些參加過實習的朋友都非常重視這一經歷。我覺得導師也可以支援學生去實習——並讓學生知道他們曾經也走過這條路。

    讓學生知道你支援他們。可以說,導師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公開支援自己的學生,哪怕他們某天可能會離開學術界。例如,你可以在實驗室頁面上說,支援實驗室成員的專業發展對你來說很重要。你可以用最新的實驗室校友名單來補充這份宣告,以表明你為他們的成就感到自豪。即將申請博士和博士後的人將會非常感謝你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

    博士的價值

    關於博士失敗論的最後一個問題是:人們普遍誤認為博士只是一個針對學術研究的訓練。或者換言之,如果離開學術界,你媽會認為你白白讀了個博。甚至你自己都會有所質疑。這個問題影響了很多博士以及博士後。

    我們知道,大部分博士畢業生最終都轉向了其他職業,但這意味著他們浪費時間了嗎?當然不是。你在博士期間掌握的技能都是學界外的企業們極為追求的。讀完博士說明你非常有韌性、努力、有積極性;說明你可以基於證據做決策,可以解析資料、解釋複雜概念;還說明你做事高效,善於安排任務。而且,你有一張能證明一切的學位證。

    你有各種理由對未來職業前景保持樂觀。

    就個人而言,無論我未來的職業是什麼,我都不後悔讀完博士。

  • 2 # DS二當家

    我們要把博士問題簡單地來對待,和本科和研究生工作一樣。

    確實,學術界是大多數博士畢業生願意選擇的就業方向,其中高校和科研單位使得大部分博士趨之若鶩。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高校和科研單位人際關係相對簡單,而博士大部分時間在這種環境中度過,習慣了。第二高校和科研單位,基本的工作也就是科研,也與之前在學校類似。同時,高校教師也是一份比較有前景的工作。

    但是,博士並不只有學術界這條路,和研究生,甚至本科生無異。我同研究室的一個博士,今年就去參加了湖南省面向雙一流高校的選調生,直接掛職鎮偉副書記,掛職兩年定正科,前景大大的。我的同門,直接進了省測繪院,一年小30萬。隔壁辦公室的一個GIS博士,直接去了公司,年薪豐厚。而我去了高校,待遇跟他們當然無法比,但我喜歡這種環境,僅此而已。

    所以說,博士畢業不一定要去學術界,看自己的興趣方向和就業形勢,不要把自己的就業範圍侷限地太小,心有多大,就業面就有多大。

  • 3 # dada1225

    一般而言是這樣,不過,隨著企業研發力度的加大,自主創新日益重要,博士畢業也大量進入非學術機構,而進入企業的研發部門,部分甚至進入政府和非政府組織。近些年來,中國博士生畢業後進入高校的比例一直在40%一下,即使加上政府研究院所的人,比例也不超過50%,所以,博士畢業後的就要越來越多元化!

  • 4 # 東籬高教

    首先,讀博士只是一種個人追求

    找工作的職業同樣也是一種個人追求,讀了博士,只是初步達到或具備了進入學術界的條件和門檻。但與選擇讀博士一樣,博士讀完後選擇不同的就業行業,同樣是個人選擇。這主要取決於個人的興趣愛好、旨趣和追求。很多人,讀博士是為了有面子,有的人讀博士是為了自我挑戰。不一而足,所以讀完博士是不是非得開展科學研究,是不是混學術界,都是一種個人選擇,無可厚非。

    其次,讀博士後的路有很多條

    博士畢業後,學歷提升,意味著道路越來越寬,也越來越窄。兩者看似矛盾,其實不矛盾。說讀完博士的路越來越寬是指:讀博士後,可以考公務員、而且可以考更高層級的公務員,一些單位博士學位直接進面,事業單位更是如此。一些地方給博士正科實職、副處待遇;讀博士後,可以進高校,博士之前要進高校一般只能做行政老師,做不了任課教師;讀博士後,可以去科研機構或者研發企業。博士學位的起點、薪酬都將有大幅提升;讀博士後,有發明專利等,可以直接自主創業。說讀完博士的路越來越窄是指:讀完博士後,基本學術方向和專業方向越來越狹窄,也就意味著不太合適放棄自身的強項,去做一些專業無關的事情。越專也就越意味著可選的方向越狹窄。

    最後,博士進入學術界是最佳選擇

    選擇讀博,本身就意味著一種選擇,就是為了以後專業更精深,更專業。如果不是為著這個意義去讀博,那麼多花好幾年時間去讀博就不值得了,碩士就可以去做了,無需讀到博士。因此,讀博士只是更好地在專業的領域更精進了一步,離學術圈子更近了一步,也意味著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水平更進了一步。進學術界,和專業的人打交道,可以使得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得到最好的發揮,更好的科研平臺和更最佳化的科研團隊,以及更優秀的教輔團隊,可以使自己能心無旁騖地開展科學研究,學以致用、有所建樹。因此,讀博士後進入學術界是一條最佳路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子的減肥方式最健康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