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一篇《出師表》裡字字真情流露,道出來自己的心酸和有心無力的感情,看者皆為之動容。同時世人對於諸葛亮的評價也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歷朝歷代文人士子對諸葛亮也十分推崇,但同時《出師表》也把桓、靈二帝貶到前所未有的低度,可以說一腳踏下,永世不得翻身。
寥寥數語,漢末衰敗的黑鍋全被扣在桓、靈二帝頭上。在這幾句中漢桓帝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遠賢臣而親小人,那漢桓帝真的親小人遠賢臣嗎?答案是肯定了。歷史對於漢桓帝的定義本身就是一個荒淫無度的昏君,桓帝所作所為也不能讓其洗白,那為何要給他上諡號為“桓”!
“闢土服遠,克敬動民,闢土兼國曰桓”結合漢桓帝 劉志的所作所為他的確配不上“桓”這個美諡,倘若當年春秋五霸之首,九合諸侯卻同樣被上諡號為“桓”的齊桓公泉下有知定會氣的破口大罵。
說起“賣官鬻爵”這個詞語一般都會想到漢桓帝劉志,不僅如此漢桓帝極其荒淫,卻還篤信佛教。漢桓帝更把漢朝皇帝喜愛男寵的愛好發揚光大,後世皆為不恥。但漢桓帝在位期間也並不是完全沒有一絲作為,梁冀是漢順帝皇后的兄長,屬於外戚干政的一代權臣。梁冀得勢後繼續培養自己的勢力,梁氏一門三位皇后,九人封侯,梁冀更敢肆意毒殺漢質帝,濫殺政敵,貪得無厭,兼併百姓田產作為私苑,逼迫百姓淪為他的奴隸。天下人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梁冀一人便把大漢王朝玩弄於鼓掌之間,而以梁冀為首的集團可謂樹大根深,一時間無人能撼動,在梁冀的胡作非為下,漢帝國岌岌可危,隨時可能走向萬劫不復的地步。那年,漢質帝年僅八歲,或許是童言無忌,或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漢質帝公認指責梁冀是“跋扈將軍”,結果被心胸狹隘的梁冀毒殺。漢質帝死後梁冀就把目光轉向了年幼又無依無靠的劉志,妄想繼續讓漢室皇脈變成他的傀儡,繼續在幕後禍害天下。劉志繼承大統共21年,其中他蟄伏了13年。漢桓帝的皇后死後(梁冀之妹),漢桓帝用五名宦官,以雷力風霆的手段迅速誅殺了梁冀,把梁氏集團連根拔起,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富可敵國的梁冀家產被抄,漢桓帝拿出來一定的銀兩分給了百姓。天下人怎麼也沒有想到,禍害朝綱那麼多的梁冀會被輕而易舉的剷除。梁冀雖然倒臺了,但誅殺佞臣的五位功臣都是宦官,也為後來的宦官專政埋下了隱患。對於桓帝的客觀評價應該是二八分,兩分功八分過。其實漢朝時期對於諡號的要求並沒有那麼嚴格,嚴格的是對於殯天先皇的廟號。在漢朝不是隨便一個皇帝都配有廟號,漢桓帝曾被上廟號為“威”,在漢獻帝時期被去除。倘若對比隋唐之後爛大街的廟號,桓帝廟號為“威”也並非不妥。諡號為“桓”,實事求是的說,漢桓帝真的不怎麼配!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一篇《出師表》裡字字真情流露,道出來自己的心酸和有心無力的感情,看者皆為之動容。同時世人對於諸葛亮的評價也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歷朝歷代文人士子對諸葛亮也十分推崇,但同時《出師表》也把桓、靈二帝貶到前所未有的低度,可以說一腳踏下,永世不得翻身。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寥寥數語,漢末衰敗的黑鍋全被扣在桓、靈二帝頭上。在這幾句中漢桓帝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遠賢臣而親小人,那漢桓帝真的親小人遠賢臣嗎?答案是肯定了。歷史對於漢桓帝的定義本身就是一個荒淫無度的昏君,桓帝所作所為也不能讓其洗白,那為何要給他上諡號為“桓”!
“闢土服遠,克敬動民,闢土兼國曰桓”結合漢桓帝 劉志的所作所為他的確配不上“桓”這個美諡,倘若當年春秋五霸之首,九合諸侯卻同樣被上諡號為“桓”的齊桓公泉下有知定會氣的破口大罵。
說起“賣官鬻爵”這個詞語一般都會想到漢桓帝劉志,不僅如此漢桓帝極其荒淫,卻還篤信佛教。漢桓帝更把漢朝皇帝喜愛男寵的愛好發揚光大,後世皆為不恥。但漢桓帝在位期間也並不是完全沒有一絲作為,梁冀是漢順帝皇后的兄長,屬於外戚干政的一代權臣。梁冀得勢後繼續培養自己的勢力,梁氏一門三位皇后,九人封侯,梁冀更敢肆意毒殺漢質帝,濫殺政敵,貪得無厭,兼併百姓田產作為私苑,逼迫百姓淪為他的奴隸。天下人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梁冀一人便把大漢王朝玩弄於鼓掌之間,而以梁冀為首的集團可謂樹大根深,一時間無人能撼動,在梁冀的胡作非為下,漢帝國岌岌可危,隨時可能走向萬劫不復的地步。那年,漢質帝年僅八歲,或許是童言無忌,或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漢質帝公認指責梁冀是“跋扈將軍”,結果被心胸狹隘的梁冀毒殺。漢質帝死後梁冀就把目光轉向了年幼又無依無靠的劉志,妄想繼續讓漢室皇脈變成他的傀儡,繼續在幕後禍害天下。劉志繼承大統共21年,其中他蟄伏了13年。漢桓帝的皇后死後(梁冀之妹),漢桓帝用五名宦官,以雷力風霆的手段迅速誅殺了梁冀,把梁氏集團連根拔起,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富可敵國的梁冀家產被抄,漢桓帝拿出來一定的銀兩分給了百姓。天下人怎麼也沒有想到,禍害朝綱那麼多的梁冀會被輕而易舉的剷除。梁冀雖然倒臺了,但誅殺佞臣的五位功臣都是宦官,也為後來的宦官專政埋下了隱患。對於桓帝的客觀評價應該是二八分,兩分功八分過。其實漢朝時期對於諡號的要求並沒有那麼嚴格,嚴格的是對於殯天先皇的廟號。在漢朝不是隨便一個皇帝都配有廟號,漢桓帝曾被上廟號為“威”,在漢獻帝時期被去除。倘若對比隋唐之後爛大街的廟號,桓帝廟號為“威”也並非不妥。諡號為“桓”,實事求是的說,漢桓帝真的不怎麼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