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操勞的一生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時節!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日子,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機會。

    據萬年曆顯示:2019年三伏天從年7月12日開始,到8月20日結束,共計40天。

    “冬病夏治”,源於《內經》中提出的“春夏養陽”的養生法則。

    夏天陽氣盛,體內陰溼亦外洩,透過人為調和,增補陽氣,散寒祛邪。

    一旦,在夏季,體內有陰寒性疾病,在冬季容易發病或加重。

    若是能祛除體內寒邪,就可緩解或治癒冬季易發病,保護健康。

    因此,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時節。

    過不好三伏,易落下病根兒

    進入三伏天,持續高溫、高熱、高溼的天氣,易出現中暑、心腦血管、心衰等疾病。

    事實上很多“病根兒”,都是三伏天落下的,尤其是“貪涼”,危害巨大。

    熱在三伏,養在三伏,病也在三伏,此時,一定要注意保護身體健康。

    三伏天,“冬病夏治”好時節,做好4件事,不留病根,秋冬少生病第一件:不貪涼

    這一點,尤為重要,雖然伏天炎熱,但一定不要貪涼。

    很多人,都是在伏天貪涼,給身體健康埋下了“病根”,導致秋冬多病。

    1、少喝冷飲

    但是,一定要注意,少喝冷飲,不可貪戀冰冷食物。

    一旦過度貪涼,易致內寒過甚,以至於體內陽氣更衰,為疾病留下禍根。

    2、空調溫度別太低

    三伏天,不能離開空調的陪伴,但是,空調溫度不要太低。

    一般情況下26°為宜,更不要直接對著空調吹,以免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3、少洗冷水澡

    到了伏天,很多人喜歡洗冷水澡,或者冷水澆身,這對於健康,十分不利。

    洗冷水澡,易導致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危害心血管健康,甚至導致中風。

    炎熱的三伏天,溫水澡,才是最好的選擇。

    第二件:以熱“逼”寒毒

    三伏養生,最好的方法,就是以熱制熱的“熱養”法。

    以熱“逼”寒毒,可為秋冬健康,打下很好的基礎。

    1、飲熱茶,解暑、消渴

    熱茶,不僅可解暑消渴,還能夠促進排汗散熱,提高脾胃運化能力。

    喝一杯熱茶,才是真正的給人體解暑降溫。

    白鼓丁菊花茶,泡水喝,可清熱解毒,下火消炎,是伏天不錯的茶飲。

    用白鼓丁、金銀花、菊花、桂花,搭配在一起,泡水代茶飲即可。

    白鼓丁,有清熱、解毒、利尿之效。

    用其泡水喝,可瀉火除溼,改善溼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

    並且,白鼓丁有“天然抗生素”之稱,被中藥界譽為清熱解毒的“八大金剛之一”,可很好的去火消炎,預防伏天上火。

    菊花,是清熱解毒、下火的好幫手,可快速降火,與白鼓丁搭配,清熱解毒效果加倍。

    金銀花,可疏熱散邪、清解血毒,經常和菊花搭配使用。

    桂花,性質溫和,擁有獨特的花香,可舒緩情緒,消除沮喪、緩和壓力,幫助身體對抗“夏乏”。

    這幾種搭配在一起,在入伏後,泡上一杯,清熱解暑,去火消炎,大有益處。

    2、喝熱湯,健脾開胃、防中暑

    入伏後,天氣炎熱,人們容易食慾差,胃口不佳。

    此時,需要健脾、開胃,喝點熱湯,是最簡單有效的方式之一。

    五豆湯,可健脾、補腎、益肺、保肝、利氣。

    用赤豆、白豆、黑豆、綠豆、黃豆,搭配在一起,煮湯飲即可。

    冬瓜,帶皮煮湯飲,可消腫利尿、防止中暑,還可消熱毒。

    第三件:防暑溼熱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暑邪。

    暑多挾溼,三伏時節,暑溼熱最重,此時,一定要做好預防。

    1、熱水泡腳

    三伏天,溼氣正盛,此時,用熱水泡泡腳,可祛除暑溼,預防熱傷風。

    氣溫越來越高,而溼邪越來越重,定期泡腳,大有益處。

    一方面能刺激經絡,另一方面有助於祛除暑溼,讓人精神振奮,增進食慾,促進睡眠。

    2、做菜加點“料”

    夏季暑溼,用芳香化滯的方法,透過排汗之法來化溼,也是不錯的方式。

    一般選擇胡椒、香菜、紫蘇葉、蘿蔔、蔥、姜等,辛溫發汗的方法,進行排汗除溼。

    所以,做菜的時候,不妨多加點這類芳香之物。

    3、常按揉

    揉陰陵泉穴,可排滲脾溼,健脾利水,通利三焦,快速驅除體內的脾溼。

    稍微用些力點按此穴,再開始揉按,按摩5-10分鐘左右。

    揉委中穴,在雙側膝蓋後方的凹陷處,可有效的幫助身體進行祛溼。

    把手掌搓熱,來回搓擦,間斷按壓穴位,以局部發熱、酸脹為宜。

    第四件:護陽氣

    陽氣之於人,就好比太陽之於自然。

    自然界沒有太陽就沒有生命,人沒有陽氣就會減壽。

    夏季自然界陽氣最盛,人體生長、發展也到達頂峰,陽氣消耗特別大。

    因此,在炎熱的三伏天,要著重護陽氣。

    1、保證良好的休息

    養生常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陽氣者,煩勞則張”。

    所謂張,就是往外散,尤其是晚上,陽氣應該內收,應該回歸本位。

    所以,不要熬夜,要注意保證睡眠,注意休息!

    2、曬後背

    古人云:“日為陽之精。”

    日是陽的精華所在,後脊背正中間是督脈,總督全身陽氣。

    曬曬後背,是養陽護陽,最簡單有效的方式之一。

    3、按揉氣海穴,補氣血

    氣海穴,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補益回陽,延年益壽之功。

    【位置】前部腹部的正中線,肚臍往下1.5寸,即兩橫指的位置。

    【方法】按揉氣海穴,或者用筷子、筆等,按壓住穴位,來回旋轉刺激穴位,每次3—5分鐘,即可。

  • 2 # 縱我深情啊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時節,做好4件事,不留病根,秋冬少生病,具體指什麼?之所以借三伏天進行“冬病夏治”,是因為這一天是全年中天氣最 熱的一天,也就是陽氣最盛的一天,這時我們的肌膚腠理開洩,藥物在 這一時間裡是最容易由面板滲人穴位經絡的,這樣便能透過經絡氣血直 達病處,所以,我們可以在夏季治療冬季易發病,反而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而且三個伏天皆是庚日,屬金,歸大腸經,中醫中講究“肺與大腸相表裡”, 意思是說這是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最好時機。根據近幾年理 療的案例,其中以感冒、鼻炎和支氣管哮喘等療效最為明顯。許多使用 這一方法的人都表示,從前這些病通常會在冬季交替發作,但透過“冬 病夏治”,病情大有改善,甚至不需尋醫治理。另外,個別體質偏向虛 寒的人也可以利用汗蒸等方法,解決痛經、腰膝痠軟、容易疲勞及因脾 胃虛寒導致消化不良等問題。

  • 3 # 李老師備孕談

    冬病夏治是傳統中醫按照自然界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推算出氣血執行在每個節氣的變化,並依此制定出傳統的治療方法。

    做好四件事秋冬不生病

    一、固好陽氣

    少食冷飲

    夏天多酷暑難耐,此時人們喜歡喝冷飲,吃寒涼食物,但這樣做會損傷脾胃,消耗陽氣。因此,夏天要少食冷飲、冰鎮啤酒和瓜果,喝水以溫開水為宜,以防止陽氣受損。多吃溫補食物如肉類食物,紅棗、枸杞、當歸等。

    適當運動

    夏天外界陽氣最旺,這時多到戶外活動,可以吸收自然界陽氣精華,補充能量,調暢氣血,養護陽氣。但如果運動過度,就會導致大汗淋漓,這樣也易損陽氣。

    保暖避寒

    有些人一到夏天,就整天不離電風扇或空調。但過於貪涼,寒涼之氣就會從人體面板、毛孔侵入人體,易傷肺衛之陽氣,導致上呼吸道免疫力下降,細菌、病毒乘虛入侵。

    二、晚睡前,熱姜水泡腳,祛溼排毒

    熱水泡腳,也是很好的祛溼方式之一!泡腳可以「引氣下行」,引導陽氣到足底、助眠強身,也有發汗排溼氣的作用。而晚睡前,用熱姜水泡腳,效果更佳。

    三、喝祛溼茶,排溼氣

    三伏天,多喝熱茶,能提高脾胃運化能力,把水運送到周身。用具有健脾祛溼之效的食材,搭配做成祛溼茶,每天泡水喝,有助於健脾祛溼。可以自己動手,做一杯蒲公英五方草茶,能夠清熱解暑、健脾祛溼。

    取蒲公英根0.7g、赤小豆1.7g、薏苡仁0.7g、淡竹葉0.2g、五方草0.1g、槐花0.1g、芡實0.3g、綠茶0.2g,全部碾碎,做成茶包即可。

    四、少吃宵夜+啤酒

    三伏的夜晚,吃點宵夜,喝點啤酒,是很常見的,但是,宵夜吃太多,會增加脂肪肝風險,如果,再喝酒的話,還會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影響心臟健康。

    結語:睡好子午覺,“子時大睡,午時小憩”,有助於保護身體陽氣,促進身體健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麥價格持續上漲,什麼時候出售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