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哈密瓜的家鄉
-
2 # 柴墟子孫
西亞中亞南亞北非文字是同源的,經考古發現公元前4000年前西亞蘇美爾人最早建立國家,最早使用象形文字。而北非古埃及使用象形文字比蘇美爾人晚500年,北非古埃及人源於西亞蘇美爾人,他們同文同種,然而古埃及人把文明、文字發展到新的高度。據巴比倫楔形文件記載:公元前2200年蘇美爾邦國被白種人閃族入侵變成廢墟。使用古象形文字(非楔形文字)的蘇美爾邦國首領率土之濱國民進行了偉大的遷移,尋找樂土,不久印度河流域出現以哈拉帕、摩亨約.達羅城為代表的邦國即南亞文明。
根據考古發現西亞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南亞文明)一脈相成同文同種。南亞文明時間碳14測定為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760年,這個時間是北宋學者邵雍紀年表中夏朝的起始時間。公元前1760前後南亞文明又變成廢墟,公元前1750年偉大商朝在中原大地橫空出世。
另外中亞文字也是在南亞文明消滅後出現的。因此這些文明屬於文明的遷移,這些文明是一脈相成的,文字亦然。
-
3 # 沙中土大溪水
近期在網上看到關於歷史上長時間歐洲為什麼分裂,而中國為什麼一直是屬於統一的狀態的問題。把這個答案歸結為秦始皇的車同軌,書同文。因為秦始皇這樣做了,保持了中國的歷史上分裂是短時的,統一是長時間段的。而歐洲呢,就是沒有秦始皇這類人物所以沒法統一。 以上觀點筆者是無法苟同的,這類回答是把結果當原因去說了,範了本末倒置的錯誤。為什麼這樣說呢! 關於這個問題的對比,咱們可以從中國的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去說。首先,從天時上講。天時主要是氣候原因,不知道大家有無發現,對比世界地圖可能都有所誤會,認為中國和中國和歐洲一個在歐亞大陸頭,一個在歐亞大陸東邊,兩者差不多,從面積,人口角度。但又沒人注意到,北京的緯度和羅馬是一個緯度,倫敦,巴黎和哈爾濱是一個緯度。這意味著,整個歐洲大部分其實都在中國的北邊。想想大部分的歐洲都其實在長城的北邊,在現代以前,文明體系都是靠的農業的,歐洲在中古以前也就是不可能有發達的農業,其實歐洲是依靠北大西洋暖流才保持了溫度不低於同緯度的東亞。要不就會形成另一個西伯利亞。直到現代看看哈爾濱以北能養活多少人口。所以在現代以前,雖說有北大西洋暖流,但歐洲大部分地方由於緯度高,每年日照量不夠,只能是農牧結合區。沒有發達的農業就無法養活大量人口以形成統一的絕對力量。 二,氣候不是唯一因素。在這中間地理因素也起著絕對作用,歐洲為多半島地形,從北邊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一路下來,伊比利亞半島,然後地中海的亞平寧半島,然後是巴爾幹半島。歐洲一圈均是半島地形,然後歐洲中部立著個阿爾卑斯山脈,東邊就是東歐大平原。半島的地形就是是易守難攻,很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地緣上講歐洲的半島面積均不小,有足夠的面積形成問鼎中原的勢力,但歐洲中間是個大山。去問鼎阿爾卑斯山脈,估計不現實吧對比中國,一開始黃河流域的大平原形成絕對地緣優勢 然後對周圍進行擴充套件。就現在這中國已有面積內,地方邊緣都有可能問鼎中原統一中國的實力,如巴蜀,東北,秦川,江南等;在地理上但均無發形成割據勢力。對比北韓半島即可明白,無論咋東征,高麗這一塊極易形成割據勢力。最後中國中央朝廷也就默許北韓的獨立。 三就是從天時地利上最後形成人和。人和是結果,長時間大歷史下,在中國這個土地就形成了統一的心理認同。一有分割,馬上就有統一的趨勢。 像車同軌書同文就是結果。要知道歷史背後的規律,歷史人物在短時間歷史作用是巨大,但對於長曆史的天空裡,無論如何你只是順應了歷史,並不是你改變歷史。沒有秦始皇也會有楚始皇。
-
4 # 吉月文
中文的命運實際上是與華夏文明緊密聯絡的。華夏文明的繁榮使得漢字在東亞地區先於其他文字成熟,並進而深刻影響了其他文化。同時,漢字由於是表意文字,因此可以突破方言的界限,從而使得中國長期維持大一統的社會形態。這又促進了華夏文明的發展。因此兩者互為因果。
至於其他文明的早期文字為什麼沒能留下來,我覺得很可能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的文明依託的地理環境不如中國環境優越。無論是古埃及還是古巴比倫地區,都是依託沙漠綠洲建立起來的,適宜人類居住的區域相比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要小得多。這就必然導致了這些文明本身的脆弱性。他們在面對蠻族入侵的時候,缺乏充足的緩衝地域。因此古巴比倫地區的文明更迭非常頻繁。古埃及在早期雖然依託地中海受到蠻族的侵擾相對較少,但是在羅馬帝國興起之後依然被以羅馬為代表的蠻族征服。這種征服必然導致文明的斷代。文字失傳就是具體的表現。中國的黃河流域是早期文明的發祥地,但是長江流域起到了文明緩衝地的重要作用。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次重要的衣冠南渡,南朝和南宋。這也就使得中國文化在面對蠻族衝擊的時候有更大的迴旋餘地。
在近代以來漢字飽受質疑。有一些學者認為漢字是導致中國近代落後的主要原因。其中著名的有魯迅瞿秋白錢玄同等。但是中國當代經濟的高速繁榮已經證明了這種論斷是毫無根據的。另外,在資訊爆炸的當代社會,以英語為代表的表音文字的缺陷開始日益明顯。有人統計英語詞彙量,目前已經突破600萬。未接受高等教育的英美人士一般的詞彙量也就在1萬左右。接受高等教育的一般在15000左右。英美文學專業的大學生詞彙量一般在2萬左右。頂級作家的詞彙量才能夠達到3至4萬。這種現實就制約了英美人士閱讀專業性書籍的能力。形成了我們華人難以理解的詞彙隔離現象。漢字的構成特點,使得漢語詞彙的發展可以依託在既有漢字的基礎上進行。這使得漢語的擴張能力非常強大,可以說是最為適應資訊時代的文字。漢字在當代社會竟然實現了逆襲,確實非常令人驚訝。
-
5 # pjy
先說結論,中國夠大。
文字的生命力源於文明的生命力,文明的生命力來源於民族的生命力,民族的生命力首先是因為這個民族夠大。哪來的這麼大民族?一是地理的原因,高山、大漠、大海圍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肥沃區域,相對封閉,免除了域外實力的有可能致命的襲擾,域內相近文明、相近種族間的吞併融合,融合出一個體量很大的統一民族。二是文化優秀,都說中華文化優秀,體現在哪裡呢?我們是一個泛神論的世俗文化,沒有壓倒性的宗教,從史前三皇五帝傳說到後來的天子,統治者宣傳的權利合法性,訴求著落於賢能政治,強調天下為公,雖然他們未必賢能、未必真的天下為公,但他們的說教的確賦予了中華文明政治正確的靈魂,在百姓的心頭劃出了大是大非的界限,這必然導致大一統的普遍理念,幾千年過去了,賢能政治、天下為公成了現今社會的普世價值,只不過西方現代國家用選舉的辦法產生賢能。比較一下西方政教合一的歷史,中華文明的這一特質對民族融合是至關重要的。這也導致民族融合戰爭是奪民、奪地為目的,而不是殺戮!古希臘的好幾位先哲,死於無謂的殺戮,可想而知,早期從尼羅河到恆河流域的象形文字文明,多處在通衢之地,幾場戰爭下來,識字的人就給殺絕了,識字的人本來就很稀少,又多在神廟裡面,勝利者毀掉失敗者的神廟殺掉識字的祭司,一個文明就毀掉了,其文字便成了過去的傳說。
中華文明締造了大一統的國家,大一統的國家養育大一統的文明與文字,崇文尚武開通百姓的上升通道,其中何為因何為果已不能說的清了,歷史上雖然也經歷了幾乎亡國滅種的危難,但以漢字承載的厚重文明,反過來征服了外來的統治者,想想北魏、滿清、甚至隋唐。
-
6 # 縱不往寧不來
說一個人觀點,大家評判,歡迎交流,首先中國漢字或者甲骨文出現,發展上百年之後在國內紛亂的春秋戰國時期,其實已經出現了文字寫法不同,發音不同,意義不同的現象(到今天也是如此,比如說“錘子”),有一點比較有利的地方是,春秋時期是一個文化開放百家爭鳴的時期,各國文人墨客來往頻繁,到處授課,大家所熟知的孔子,墨子,鬼谷子等等,各家流派,交往頻繁,各國士大夫階層也喜歡養門客,提高自己的名氣,那個時期大約可以說是文人最舒坦的日子,可以無限的發散他們的思維,各國遊走,這樣根本上促進了文化交流和思想交流,還有咱們祭祀文化,基本上各個諸侯國都是一家人,沒有所謂的閉關一說,後來老秦人一通九州,感於文字繁雜,確立書同文,雖然大秦時間短,但是各地人民都接受了這個建議,可見,秦時定統一,是符合社會發展和人民願望的,之後戰亂,留下來的都是精英,漢初年間修養生息,也大大促進文化修復和發展,之後漢武帝55年征戰44年,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文化文字的根基算是深埋進骨髓深處了
-
7 # 高鳴說天道
中文源於自然現象造字說理,揭示了萬事萬物的內涵。中國字是永恆不滅的真理,因為自然現象從古至今從無改變。這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現象!
-
8 # 我的職業是韭菜
我是最近看一部電影才有了啟發,中文是二維文字,而英文是一維文字。至於已經消失的古西亞等文字雖然也是象形文字,但是否是一維還是二維,待研究。
為什麼說中文是二維文字?因為表述的不僅僅是自己。比如幾個字,最典型的就是“男”從這個字可以大概我們得出如下推論:
這個字一定要早於商,而最早產生可能是在母系社會。因為田在勞力上面,如果是商,貴族產生的文字,則不會說男人是田地裡面的。所以簡單的一個字不但表示其內容,在田地裡幹活,賣力氣,而且比田地的等級低,而且暗示了產生的時間。而字母文字,則有可能是因為二維太複雜,所以簡化成一維。而二維的文字則促進了智商的發展,所以華人的腦容量比例最高。
極大多數的漢字都是一樣,其含義不僅僅是可看出來,而且可以想象到其中的動態。只不過,我們後人越用越單一,並且更簡化了。
正因為漢字的這種巨大的資訊量,使得我們可以用相對少的字來表達更多的內容。(看一下一篇文字翻譯成英文要多多少頁紙就知道)。所以,漢字更容易被掌握。
而反過來,我推測曾經的埃及文字等,儘管也是象形文字,但是其依舊屬於一維文字,比如“山”變成大山,可能就需要新造一個詞,類似於英文“HILL”變成“mountain”。而中文呢,變成了“嶽”山上還有山,就是了。這種複雜的一維象形文字最終因為難以掌握和傳播而被更簡單的字母文字所取代。而我們的二維象形則頑強的存活了下來,並將在宇宙時代重新煥發其新生。(用漢字儲存的文章佔用的空間小几倍,而如果用於通訊則是快幾倍)。
未來,如果在宇宙時代,我們需要一種更新的文字,既要能相容過去的文字,也要能有更大的資料量,是的,我們需要三維或者四維的文字,而不是所謂的世界語。
回覆列表
首先說明一點,人類最早創立的文字本來都是象形文字,但流傳下來的只有漢字。像有象形文字的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都在兩千多年前基本上被遊牧民族趕盡殺絕了。人都沒有了,文字也就失去流傳的基礎,以後也就沒有人能認識他們的文字。這些象形文字最終也就失傳了。 在古老的社會里,高山與河流阻隔,各地有各地的方言,不說北方人聽不懂南方人說的話,各省之間甚至地區之間,也聽不懂對方的語言。然而漢字出現以後,漢字可以讓各地區的人相互交流、讀書學習。四書五經雖然各有各的讀法,但大家都能看得懂,官方的文書大家都能理解。漢字突破了方言的障礙,讓華人形成了統一的文化。
而外華人所用的拼音文字,突破不了方言的交流障礙,形不成統一文化。各地有各地的語言,也就有了各地不同的拼音文字。語言不同,文字也不同,形不成統一的文化。各種文化間,難以交流和傳承。民族之間語言和文字的隔離,時間久了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漢字不僅時間早,還因為漢字二千年一直沒有變化,才出現今天的高中畢業生可以讀懂二千五百年前的《詩經》的事情。當今世界,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有此優勢。因為有了文字,有了文化的積累,讓華人始終有一個統一的國家觀念。國家統一成為華人的基本觀念,這在外族入侵面前就形成強大的精神力量,使這個國家不致分裂。華人曾經歷過幾次近乎滅族的災難,就象兩千前的古巴倫,古埃及一樣差一點被消滅,但最終都挺了過來。比如五胡亂華時,漢人被殺得只有400多萬。但最終的結局是,華人沒有被消滅,而入侵者卻被同化進中華民族之中。蒙古人、滿人,還有其它少數民族曾征服過漢人,但最終它們都被中國文化所征服同化,成了華人。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學習漢語的外華人越來越多。我們不知道漢字今後會給世界帶來什麼,但可以肯定這種唯一經歷了三千年歷史、生命力旺盛的文字,會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