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素語羅氏
-
2 # 鵜鶘心理
心理健康是指能夠以積極有效的心理活動,平穩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當前或發展著的客觀現實以及自我內部環境具有良好的適應功能。當心理失去這個良好的適應性時,就會產生心理異常現象。一般來說,心理異常有三個基本的特徵:
首先是心理反應失去合理性。比如說人在受到別人嘲笑或者貶損時,我們都會對那個人產生反感甚至是很憤怒的情緒。可是沒有這樣的反應,這可能表示一是這個人度量較大,刺激強度不夠。再則就可能表明這個人的反應比較遲鈍甚至是心理異常。一般來說人的反應和現實環境是保持一致的,當這種同一性被破壞,就會對環境做出不合情理的反應。就像無緣無故發怒。
其次心理過程失去協調性。比如說碰上高興的事情,我們神態上會表現出眉飛色舞,聲音也會顯示出激動喜悅,甚至也會找朋友或者是同事出去大嗨一頓來分享自己內心的喜悅。如果是用低沉無力的語調甚至是痛苦的表情來表現這份喜悅,或者是在親人去世時卻眉飛色舞的,就能想象到這是怎樣的不協調了,毫無疑問,人們腦子就會想到這個人是不是腦子有問題了。
第三是行為性格特徵失去了穩定性。一般來說,每個人的心理過程在他的身上的表現,都會形成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人們常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要是一個平時Sunny開朗的人,在沒有特別的外界環境改變下,突然變得很消沉、傷感,情緒很沮喪,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有不適應感,以為他是遇到什麼事情,但是在得知沒什麼事情發生時,就要想到問問這個人這麼啦,是不是心理出現什麼問題了?
-
3 # 知我心理諮詢
作為一個學習心理的人,除了別人問我知不知道他們心裡在想什麼之外,“如何辨別身邊的心理是否健康?”大概是我所遇到最常見的問題。今天就著這個機會,我們來系統的說一說在心理學中什麼是不健康。
在美國,心理醫生/諮詢師會透過一種測試來評估病人的精神狀態,從而幫助他們診斷病人患有何種精神疾病。在這個測試裡,他們會觀察你的外表、定位感、注意力範圍、記憶、語言技能以及判斷能力,來作出相應的判斷。
1、外表第一步心理醫生/諮詢師會看你的外表是否與你的生理年齡相符合;你的生理特徵是否與某些疾病導致的狀況相似,比如唐氏綜合症患者眼睛通常都是杏仁的形狀;你是否能與人進行眼神交流;以及你的著裝是否符合當下的環境以及天氣。
2、方向感醫生會問你的名字和年齡,同時你的工作、居住地點、今天的日期以及季節也會被問到。這些問題考驗你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精準定位。異常答案通常意味著酒精或藥物的使用、頭部外傷、營養不良或神經認知受損。
3、注意力範圍接下來,心理醫生可能會要求你解決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比如以7為間隔,從100開始倒數(100,93,86…);或者在你說話時故意發出聲音,你的注意力是否會被轉移。如果答案是確定的,那表明你可能患有注意力缺失(俗稱多動症)。
4、記憶這一部分中,諮詢師會先對你說三個詞語,在幾分鐘後你需要把這三個詞語複述給諮詢師,這測試的是你的短期記憶;而諮詢師會透過詢問你的童年以及學校生活來檢測你的長期記憶。短期和長期記憶的缺失通常意味著大腦不同部分的損傷。
5、語言你可能被要求去寫下宇哥完整的句子;去說出房間裡常見物體的名字,比如桌子、椅子和花盆等。語言技能是和大腦中的幾個關鍵部位精密相連的,閱讀障礙、大腦發育不完全或其他心理健康症狀都可透過語音技能作出診斷。
6、判斷能力你解決問題和作出合理判斷的能力在這個測試中尤其重要,諮詢師會給你不同的生活情景題,要求你作出相應回答,例如“如果你撿到別人的錢包會怎麼做”等等。判斷錯亂指向的可能有:精神分裂、智力障礙或神經認知障礙。
以上的這個測試,以及其他臨床意義上的診斷標準只是給諮詢師提供一個硬性的標準,在心理診斷中,你所在的社會文化環境所提供的基本框架也會被心理醫生/諮詢師納入考量。
比如,有些人會聽見一些別人聽不見的聲音,這在有些文化裡被認為是神聖的語言天賦或天神的存在,在另一些文化中,這樣的情況則被理解為惡魔附身或是巫術的存在,在還有一些文化裡,這被認為是一種“幻聽”,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症狀表現。
以上就是一些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的基礎標準,如果你藉此標準發現了你身邊的朋友或是親人有這些類似的情況時,比起給對方貼上“不健康”的標籤,更重要的是給予對方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以及關心,當他們的生活狀況令人擔憂的時候,及時建議他們尋求專業的幫助。
以上。
-
4 # 照見
需要強調的是,心理健康不健康,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心理健康是個程度的問題,不是非黑即白的。
就像身體除了『健康』『不健康』外還有『亞健康』狀態。
我們都經歷過,身體不舒服,但是稱不上『生病』的時候。心理健康也是同樣的道理。
沒有人絕對心理健康,人人都有點心理小問題。
精神健康有三個特徵:
成長:從幼稚到成熟。成熟意味著獨立自主,有穩定的價值觀,能耐受挫折和失敗,人格的各個方面有良好的整合。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有成長的能力,才是健康的。也許現在還幼稚著,但至少要有成長的可能性。否則就不健康。這個和年齡顯然是有關的。一個人如果過於晚熟或過於早熟,往往都是不健康的。比如像是一個人三十多歲了,還是沒有穩定的三觀、遇見事情就哭鬧、喜歡要求別人幫自己——過分晚熟。或者是,一個十歲的孩子,卻非常堅定地認為『世界就是殘酷的』、平時不苟言笑、凡事喜歡自己來——過分早熟。我們尤其要注意過分早熟,很多人以為這是好事,其實未必!!發展:從低層次動機到高層次動機和需要的發展。從基本需要(缺乏性需要,比如衣食住行)到潛力的發揮(豐富性需要,比如職業理想、夢想)的發展。比如說,一個人窮的時候嚮往奢侈品、大魚大肉。他富裕了之後,還是很喜歡奢侈品、大魚大肉。而且,他沒有其他夢想和理想。通俗的講,我們就容易覺得這個人很土豪,他的思想沒有隨財富增長,他的需求沒有變化。在同樣的社會和經濟條件下,逐漸提高生活質量是健康的表現,否則為不健康。就是說,一個人在努力讓自己過得更好,不僅僅是賺錢。好比,同樣收入的兩個人。有一個人業餘生活是喜歡上網看各種電影、文章,他有求知慾、喜歡和人聊天、或者喜歡出門散步運動。這都是提高生活質量(而且這些活動不必花多少錢,也就是同樣的社會和經濟條件下可以做的)。另一個人呢,他則下班後無所事事,也不想做什麼,很無所謂的樣子。顯而易見,前一個人是健康的,因為他熱愛生活積極提升質量。後一個人不健康,因為他有點麻木的樣子。判斷心理健康,還根據社會標準和心理標準。
社會標準社會標準有兩個方面,如果有其中一個,那很可能就是不健康的
非建設性的精神痛苦。人活著,一定是會有精神痛苦的。問題是,這些精神痛苦有沒有『化悲痛為力量』。比如說,一個人精神很痛苦,他國破家亡了。可是他寫出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又或者『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種句子。像韓信,受了胯下之辱。像越王勾踐臥薪嚐膽。這些都很痛苦,可是它們是有意義的、建設性的。要麼讓人寫出文學作品,要麼讓人發憤圖強。非建設性的痛苦,就不是這樣。通俗的講就是『你這麼想,又有什麼用呢?』一個人覺得『日子無聊很痛苦』,如果這刺激他去積極探索樂趣、追求理想,那就是建設性的精神痛苦。如果他認為『無論做什麼都會很無聊,活著就是難受』然後什麼也不做,那就是非建設性的精神痛苦。社會功能受損。這個有4個方面,如果出現方面的問題就很可能是不健康的。①生活自理能力——比如按時吃飯睡覺刷牙洗臉穿衣服,如果一個人天天躺著那就有問題。俗話說『吃飯不積極,心態有問題!』②人際溝通能力——比如,能不能和人互相理解,能不能說清楚話,能不能表達自己的心思。如果一個人經常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說』『不想說』,這是有問題的。③工作、學習和家務能力——他還能不能正常工作、學習或者做家務?如果不能,那就有問題。④遵守社會規則的能力——比如,尊重他人、遵紀守法、有基本禮儀。某一些犯罪分子,確實是有心理問題的。尤其是那些不是為了錢而犯罪的人——比如強姦犯、變態殺人犯、以偷竊為樂的人等。社會規則裡,特別容易識別心理不健康的一類規則是——殘餘規則(residual rule)。這類規則是平時大家都公認不言自明的、習以為常甚至不仔細想是不會發現的——比如,個人對話至少要看著臉,不能一直看著其他地方或者看著對方的褲襠;比如,如果別人對你微笑,你也應該微笑迴應;比如,出門肯定要穿衣服而不是裸奔;比如走路肯定是雙腳交替,而不是一隻腳一隻腳的挪動,走路是向前走而不是倒著走……。心理標準心理標準有很多種,展開說就太多了。比如,注意力、記憶力、情緒……
這裡只說一個『自知力』
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心理不健康,那他就有自知力。
有自知力的人,哪怕心理不健康,也會比沒自知力的人情況好。
比如精神分裂症常見的『幻聽』。幻聽是,明明沒有聲音,但是病人卻說自己聽到了聲音,可是同樣環境下其他人都聽不到。病人認為自己聽到的聲音往往還很清楚,病人會認為肯定人在說話。但其實根本沒人。
這就是沒有自知力——他不知道自己有幻聽,甚至認為那是真的聲音。
我們日常生活中,往往會覺得那些『能接受批評』『能承認錯誤』『有自知之明』的人,會更成熟更可靠。——這個前提是我們自己是相對正確的,否則我們可能冤枉別人。
自知力也是分程度的。有些人知道自己有問題,但是具體怎麼回事,他說不清楚。有些人可以說得很清楚。類他知道自己錯了病了,而是非常具體的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病在哪裡——就是非常好的自知力。否則就是自知力有,但是小。
參考書《精神病理學》許又新著
回覆列表
給他們多點關愛。。。每一個心裡不健康的人可能都是存活環境,成長過程,,,造成的。誰能好好的想做一個心裡不健全的人。願上帝眷顧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