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囉囉嗦嗦大半天
-
2 # 月明如昔
其他客觀原因就不說了。其實兩個王朝滅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舊貴族勢力的反撲。
秦朝:六國貴族勢力。比如滅秦主力除了項羽劉邦之外,還有其他六國諸侯後裔。
隋朝: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也就是所謂的西魏八柱國。北周,隋朝,唐朝都是由他們後裔建立。
比如滅隋的主力軍除了李淵(祖上西魏八柱國之一李虎);還有魏公李密,曾祖為西魏八柱國的李弼;還有宇文化及(祖上是北周上柱國宇文盛)。
-
3 # 趣說正史
1.在結束幾百年分裂動盪的背景下,重建一統的秦與隋,其帝王及官僚核心團隊都未能很好地處理積澱已久的關中與山東兩大地域之間在政治集團、文化風俗等面貌上的差異關係。從這個意義上看,秦末和隋末的分裂是歷史的迴響,應與幾百年東西分裂合而觀之,秦和隋的一統只能算這一漫長分裂歷史中的流星或插曲。最後解決這一問題的恰恰是兼有關中和山東政治經驗的漢與唐(劉邦集團多江淮人,以漢中和關中為根基一統天下;李唐出自關隴集團,治山西地區)。
2.秦始皇和隋煬帝皆好大喜功,濫用民力,制度設計嚴整但行事太急,國家工程數多量大,行政成本高,民力枯竭。
3.皇二代行事奇特,引起中央朝政不穩,地方起義不斷。再加上一些偶然因素。
-
4 # 勇哥講生活
秦朝統一六國後,讓中國成為一個真正大一統的國家,可以說秦始皇功勞還是很大的。只可惜經歷二世後就滅亡了,為什麼這麼一個強大統一的王朝會突然倒下呢?難道僅僅是秦二世的昏暈無能嗎?其致命原因還有秦國的法律過於嚴苛,沒有充分考慮各方生活習俗和承受極限,結果造成老百姓怨聲載道,還有徭役太重,修阿房宮和長城,這就勢必要加重賦稅,讓百姓不堪重負。還有就是在接班人問題上,秦始皇沒有未雨綢繆,造成極大失誤。由於這些原因日積月累,再加上六國並未心服,正好藉機煽動老百姓造反,推倒了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
至於隋朝為什麼會這麼短命,都知道隋朝結束了中國長達三百多年的諸侯割據,戰亂不斷及社會黑暗的狀態,又一次統一了全國。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楊堅及時改革科舉制度,整頓朝綱,勵精圖治,政治清明,可以說做了不少實事好事,對後來的國家發展都起到了促進作用。等到隋煬帝繼位後,真的是好大喜功,貪圖美色,建造大運河更是勞民傷財,遠征高麗,前後共徵發兵卒和役夫四百萬人之多,造成國庫空虛。導致各地藩王藉此時機,紛紛揭竿而起,最終將隋朝推翻!
從滅亡的原因看,秦朝和隋朝有不少相似之處,秦二世和楊廣真像一對爛兄爛弟啊。
-
5 # 風塵講歷史
漢朝和唐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最為強大的兩個朝代,強漢盛唐由此而來,巧合的是這兩個強大的王朝都分別是在兩個極其短命的秦朝和隋朝的基礎上建立的,秦朝存在十五年,隋朝久一點,存在了三十一年。有句話說的好,叫“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用來形容這幾個朝代的關係很貼切。那麼為何同樣強大的秦朝和隋朝都那麼短命呢?
首先就是因為這兩個王朝都過度使用民力。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本應該修生養息,好好守著這來之不易的基業,但是他卻沒有停下征戰的步伐,並同時在國內展開了多項工程。比如蒙恬北伐匈奴後又大修萬里長城;趙佗南擊百越同時又修通靈渠。秦國境內還在大修直道以便秦始皇出巡,還有秦皇陵的修建也動用了很多人力物力,老百姓被壓迫的沒辦法只能起兵反秦。隋朝也一樣,隋煬帝征戰四方,三徵高句麗,國內又大修運河,同樣老百姓被逼得不得不反。漢朝建立後繼承了秦制,但是將法令變得輕了很多。秦朝修建的都江堰、鄭國渠、靈渠等都養活了漢朝的百姓,秦始皇修的直道也方便了漢武帝快速進攻匈奴。唐朝也是全面繼承隋制,無論是三省六部制還是科舉取才制都對唐朝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還有隋朝留下的糧倉一直到唐朝都沒有吃完,大運河的開通也讓唐朝的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可以說秦朝和隋朝對於漢唐的貢獻是巨大的,沒有這兩個短命王朝,漢唐何以強大?
其次就是秦朝和隋朝建立後沒有消滅國內舊貴族勢力,導致天下大亂後貴族趁機起義。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沒有大殺功臣,也沒有殺原六國的貴族。最終在陳勝吳廣帶頭起義後原六國貴族紛紛趁亂復國,使得秦朝一步步走向滅亡。而隋朝建立後隋文帝雖然大殺了北周的皇室,但是對於北周其他的貴族集團還是選擇安撫,這就為隋朝滅亡埋下伏筆。包括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都是出自關隴貴族,隋朝和唐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和李淵還是表兄弟呢。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秦隋都是亂世之後的王朝,未能完全平息亂世餘波。中國第一個大分裂時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統一了天下,結束了數百年的分裂時期,但是亂世豪傑卻沒有完全被消滅,都在蠢蠢欲動,趁機舉事。隋朝也是結束了中國第二個分裂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次分裂同樣長達數百年,出了無數英雄豪傑,而隋煬帝登基後還沒有完全消滅這些勢力就想著建功立業,終導致天下再次大亂。
其實秦漢和隋唐本就是應該聯絡在一起的,漢唐的強大是必然的,因為秦朝和隋朝一樣強大。
-
6 # 火器工坊
秦朝和隋朝在王朝性質上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朝代,因此兩個王朝滅亡的原因也不盡相同。
秦朝和隋朝滅亡的共同點都是重賦造成的國力嚴重受損,百姓不得安生,最後受不了了,致使天下大亂。但是從原因上看,區別可是很大。
先說秦朝,大秦一統天下,還真不是什麼文明戰勝先進,相反,從制度到民生,東方六國隨便拉出一個都比大秦先進。秦朝的全民皆兵,也並非是民眾的意願。商鞅變法之後,秦朝實施了刑徒模式的經濟生產和軍事模式。即百姓一旦犯法,就會變成罪犯,然後去打仗或者從事國家的生產,這是一種類似於古典法西斯制度的體制,所有的經濟生產都只是為了戰爭。當然,士兵也不是隻能暗無天日的服勞役,只要他們可以立下軍功,就可以擺脫刑徒身份,從而晉升為軍官。
這種制度在戰爭時期還好說,一旦天下一統,戰事減少,制度的弊端就暴露了出來。嚴格的法律沒有太大的變動,但是刑徒卻難以擺脫自己的被壓榨身份,而作為刑徒,一旦出現個差錯,按照秦法就要判死刑了。非常典型的例子就看看陳勝吳廣起義和劉邦起義就很清楚了。在這種制度下,大秦能撐兩代而沒有大的變動,已經很不錯了。
反觀大隋,就截然不同了。隋朝的民生在隋文帝的時候恢復的很好,全國總人口數量能在6500萬以上,這點一直到大唐開元盛世才重新達到這一高峰。隋朝本身的制度在作為一個門閥社會為主導,但是寒門市人也開始崛起為一股重要的政治勢力的王朝來看並沒有問題,後來的大唐基本上都是照搬的隋朝制度。也就是說,大隋如果安生點,撐個二百多年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那隋朝為啥滅亡?隋煬帝自己作的。
其實從個人魅力和政治理念來看,隋煬帝是個很英明的皇帝,但是太好大喜功了,以至於幾代人的事情,他想自己一代都做完。
修運河是好事,可以加強南北經濟交流。打高句麗也是好事,對內消耗軍事門閥,對外開拓疆土、增加耕地、提升國力。
如果分開幹,那麼大隋還真是可以和大唐一樣備受讚譽。然而隋煬帝非要同時幹,結果就是國庫耗盡,百姓民不聊生。國力被透支,老百姓受不了了,也就反了。不過也正是隋煬帝的種種行跡,反倒是成就了大唐。有了大運河,大唐的經濟在亂世後恢復的很快。三徵高句麗幾乎拖垮了高句麗,之後太宗出兵大破高句麗。高宗時又是直接吃了高句麗。真可以說有點諷刺了。
-
7 # 史海尋蹤
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在位十年,國家無事。而到了二世,因何三年而亡?
隋文帝楊堅589年統一後,至604年共15年全華人口700多萬戶。而隋煬帝同樣掌政15年,隋亡,因何人口銳減至200萬戶?
作為皇權至上,中央集權的秦、隋兩朝,皇帝的作為極為重要。即便有再合理的制度,再強大的國力,如果缺少了權力核心的良性掌控,後果是災難性的。
秦二世胡亥繼位,本就是一個突發事件。秦始皇暴死沙丘,串通趙高、李斯,矯詔害死扶蘇、蒙恬。上位後,將一切朝政完全甩給趙高。趙高是什麼人?他只是一個受寵信的太監,玩陰謀可以,說到治國理政,沒有絲毫經驗,不具備此能力。因此在胡亥在位期間,整個國家是處於混亂和失控的狀態。
假設一下,如果秦始皇仍在位,或者是李斯而非趙高當政,情況不會崩塌式的惡化。秦亡起因是陳勝大澤鄉起事,初期只幾百刑徒,後竟然發展到幾十萬規模。倘若秦始皇或李斯處理此事,必然不致如此結果。
再說隋煬帝楊廣,至今仍有鼓吹其是“文治武功”的“英主”。只說一點,楊廣執政期內,把全華人口折騰死一大半,真不知是“英於何處”。
秦、隋兩位二代皇帝在位時都做了些什麼其實在秦始皇時代,對於民力的役使,已經到了極限。修長城、修驪山、徵南越,動輒數十萬人力。只是秦皇理政嚴謹,還能控制住局面。
到了二世,司馬遷對他有個評價“用法益刻深”,指出二世執政期間,用法嚴酷的程度甚至超出秦始皇時期。而“復作阿房宮”,使得本已不堪重負的徭役,又加上了最後一根稻草。
胡亥曾問李斯:“我想永遠享樂天下,你有什麼好辦法?”李斯擔心失寵,專門寫了篇文章,建議酷法治國,用監督與酷刑來集中權力,鎮壓反抗。而胡亥本人,更是躲在後宮享樂,隔絕百官,將國家施政完全交給趙高辦理。
再看看隋煬帝在位時的所作所為,他對基建的狂熱比胡亥有過之無不及。
繼位初就徵用二百萬民伕興建東都洛陽,要命的是,修建東都的同時,又搞了一個大工程——隋唐大運河。其在位時在各處大肆修造行宮,顯仁宮、江都宮、晉陽宮、西苑等。每處行宮都極盡奢華,酷吏監工,死人無數。楊廣在位期間徵發民力超過一千萬。
對外擴張,比較有名的是三徵高句麗,發動傾國兵力過百萬,連帶運輸民伕數百萬,前兩次都吃了敗仗,慘敗而歸。第三次時準備親征,高句麗耗不住了,派使臣請降,方才作罷。
如此作為,國內民怨沸騰,各地起義不斷,於公元618年,被自己的衛隊絞殺身死,隋亡。
回覆列表
根本原因,我覺得還是根基不穩,貪大求全,步子太大,突破了社會生產力和制度的極限,一旦"有風吹草動,容易突然崩潰。二戰德國、日本的江河日下,東歐的一夜聚變",蘇聯的突然坍塌,都或多或少與這些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