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魏牧童
-
2 # 小康影視廳
午飯前,搶著時間看完了路遙的《人生》,路遙《人生》讀後感.故事情節屬於那個年代,也符合那個年代,但故事中的糾葛和波瀾卻似乎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人生中充滿抉擇,但可能影響一生的也就那麼幾個.像柳青說的那樣:“.在岔道口上,走錯了一步可能影響一個時期,甚至一個人生.” 巧珍很好,符合中國曆來的道德觀念.“土氣”中卻隱藏著思想上的開明與先進,像一粒金子,吸引著我.在讀到“二叔”的部分,我就已經料想到故事的大概結局.接著看無非是想看看路遙是怎麼寫的.即使這樣,還是在讀到“大馬河橋頭的分手”那段時心裡起了躁動,湧出了一絲難過.情節的發展也符合這位農村走出來的作家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路遙的語言,就好像村中智者德順老人的大智慧一樣樸實.誰都懂的大道理,但有過經歷的人和沒有經歷的人感受起來就是不一樣,讀後感《路遙《人生》讀後感》. 理想是好,但終歸要落在現實上.可以憧憬,但不可強求.生活要歸於它的本質—活著.繼而追求幸福.就是因為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和理解不同,才產生各種各樣的社會行為.有些行為有目的性,有些則無.目的性過強或者過弱都會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偏離原本的既定路線,使得行為變得難以被他人理解,有時甚至難以被自己理解.最後即使獲得了計劃內的幸福,也會感覺不值得或者得不償失. 要不你就狠下心,要不你就儘早放棄.否則理想和幸福就會在你的猶猶豫豫中變得雞肋,甚至轉為折磨.因為追求的路上,很多人都會慢慢地發現自己當初的抱負,雄心,優勢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流失,直至最後回到原點,真正的自己,也是最初的自己. 人生中存在著好多迴圈和因果輪迴,有時也讓我相信人生本省就是一個大圈.兒時以不尿床為榮,老時以可控制屎尿為樂.出生時,你在產房裡哭,周圍人在笑;過滅時,你在病床上笑,周圍人在哭.除去人生中開始和結束那兩塊,即使是在你可以恣意翱翔,如日中天之時,也會在一些迴圈往復中掙扎不出——拼命追求自己想要卻無法得到的東西,卻不顧那些“東西”究竟是不是你想要的,適合你的. 生活本應該淡如雲,靜如水.所得之幸福也應如是之清爽.可以回味,可以傷悲,只是不應後悔.當生命中的意外走進人生之時,我們能做的其實就是道一聲:來了啊!”
-
3 # GaoYan小帆
當年看過這片子,只覺得男主是陳士美,最後的反轉很尷尬,這人生好為難。
後來看過書,後來又看了這劇,真是讓人感慨萬千,心中有很多想法,又不知道從哪裡想起,不知道能從哪裡說起。這就是人生啊。
男主的行為,雖然不讚賞,但也很讓人理解。那年代,有這樣的機會,這樣輕易改變命運,名利雙收佳人在懷的機會,有幾個人有勇氣放棄,又捨得放棄。所以他選擇與一直愛他幫助他的女主分手。結果女主嫁給了別人,他成了別人眼中的負心漢,沒道德的人,卻又丟了想要的工作和佳人,只能灰溜溜的回村,過更艱難的人生。
女主是個善良賢惠、沒文化的農村姑娘,特別愛男主,愛到仰望,愛到卑微,努力的追趕著男主的腳步,想走進他文學的殿堂。卻是笨拙的,無措的,不招人待見的。分手後傷心的嫁給了別人,但依然是善良賢惠的,可以預見會有幸福的生活。
作者是譴責什麼嗎?他指責男主的選擇嗎?應該是的,要不然,不會給男主這樣的反轉,這樣尷尬的人生。
人生,是由各種選擇堆積成的,每種際遇和結果都與當初的選擇不可分割。但究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作者更希望人有道德上的更高追求吧。
人生,果然是說不清道不明的。
-
4 # 夢醒北岸
巜人生》,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看過無數次,而且不同的年齡段看,我有不同的感悟。
我第一次看巜人生》的時候,還是個學生,當時就覺得高加林是個陳世美,忘恩負義,貪慕富貴。
可是到了40多歲,再看這部小說和片子的時候,我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這部片子更接近於人性,更真實。矛盾糾葛也反映出人在選擇面前的無奈,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煩惱。
高加林,一方面想追求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不甘心做一個在土地上刨生活的農民。
這說明他有積極向上的一面,從他對愛情的選擇,也可以看出一個男人選擇什麼樣的愛人,基本上決定了他的未來。
所以說,他一方面愛著巧珍,一方面又想和亞萍走的近。
他這種矛盾,原來小的時候,我把它認為是道德品質上的問題,實際上現在看來,無關忽道徳,更接近於真實的人性。
因為人本身就有一種追求向上的那種本能,如果沒有這種本能,可能社會就不會進步。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一開始高加林和巧珍就那麼相愛著,然後結婚生孩子。
高加林會感覺幸福嗎,他可能一方面享受家庭的溫暖,一方面又在追求自己夢寐以求的人生目標,他絕對不會安於現狀,在土地上過一輩子。
結婚以後,他也許還要往外面去奔他的事業去,那樣巧珍不是更痛苦嗎?
不經過這血淋淋的現實,高加林是絕對不會甘心跟巧珍在農村安安穩穩過一輩子的。
而這種起起伏伏的人生經歷,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也是現實會存在的。
也許這才是真實而完整的人生。
這種糾葛和矛盾人人都有,中年以後,再看《人生》,高加林他沒有錯,他只是更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巧珍,由於文化有限,所處的環境有限,不可能給他追求的事業有任何幫助。他追求亞萍,似乎也沒有錯,作者只是反映了真實的人性,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矛盾,這種痛苦,這種艱難的選擇在每一個想追求上進的人身上都可能發生。
至於怎麼選擇,就決定了你的一生。
人生就是一道選擇題。沒有好壞,沒有對錯,關乎於本性而已。
-
5 # 手機使用者54925564857
沒有那部作品像《人生》這樣結給人啟迪:人生該走的路必須走,想繞過去,就要付出代價。也許這種代價是太過昂貴的。
-
6 # 唱響大中國
自己提的問題自己回答,既是抒發情懷,也是稀釋情緒。 《人生》是作家路遙創作的小說。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描寫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構成了其故事構架。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我最早接觸到《人生》是收音機上的長篇小說連播,那每天下午五點半的聯播時間成了最重要的時刻。後來就是電影,再後來就是買小說。
路遙的《人生》與我是一個不可磨滅的印記。這個印記是積極的也是苦澀的、深刻的。第一,它開啟了我文學之路,開啟了我思考人生的轉折點,開啟了我的愛情思維,激勵了奮鬥精神,涵蘊了我的善良之心。
高加林是作者著力塑造的複雜的人物。他身上既體現了現代青年那種不斷向命運挑戰,自信堅毅的品質,又同時具有辛勤、樸實的傳統美德。他熱愛生活,心性極高,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是他的現實與他心中的理想總是相差極遠,正是這樣反差構成了他的複雜的性格特徵。
高加林渴望離開貧窮落後的農村,到更廣闊的城市天地去生活。期盼從鄉村走出去,走進城市,由簡單的勞作走向層次較高的精神價值創造。他身上有一股強烈的力量,那就是富於理想,銳意進取,嚮往現代文明生活。當高加林從黃土高原上那個閉塞的村子裡考進縣城高中以後.新的現實、新的生活、新的知識誘惑著他,使他不滿父輩們的那種為生活而生活的簡單生活方式,他拋棄了農民固有的那種傳統的狹隘觀念,開始了對自身和社會的重新認知。農村中像高加林這種型別的人物儘管並不是一種完人,但他們卻是特定時代對農村落後惰性的一種衝擊力量,是能推動這個時代變革的一個因子。因此,高家林的命運就牽動了無數農村青年人,特別是農村知識分子的心,他的悲劇情節引起了極大共鳴。
劉巧珍是小說的第二主人公,她美麗善良,愛情真誠。作者塑造的這類農村女性在那個時代有普遍性。她們雖然因時代原因沒有文化,但是卻嚮往文化和文化生活,內心對文化人充滿著強烈的愛慕甚至是敬仰。但她把自己置於高加林的附屬地位,理想之光幻滅後,她又自暴自棄以無愛的婚姻表示對命運的抗爭,恰恰又顯示了愚昧和懦弱。
《人生》的審美亮點主要表現在,作者透過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悲劇,給人一種“美玉破碎”的痛惜感,這種痛惜感因劉巧珍的單純、善良、美麗和對高家林的極度愛以及她最後的自己把自己推向更加“悽然”的結局,更讓人們感覺到了“最美好的被傷害”的“痛惜地無以言說”的體驗。這是悲劇的力量!作品以此充送著一種對於變革現實的熱烈的期待和深情呼喚:要避免像高加林和劉巧珍那樣的生活悲劇重演,要在文明與愚昧的衝突中正視民族文化心理的衍變。
電影播出後,很多人罵但不恨高家林。這是一種複雜的情感。我們客觀地分析,高加林所做的一個最大抉擇就是放棄了劉巧珍,雖然,結局證實他的選擇是錯的,但我們不能粗暴的結論說是高家林就是錯的。
在面對愛情時,高加林拋棄了深愛他的劉巧珍,而選擇黃亞萍,黃亞萍也是瘋狂地愛上了高加林。高、劉的愛情悲劇還重疊著高、黃的愛情悲劇。這兩個悲劇的糾纏不清,是讓讀者思考,悲劇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客觀地說,高家林作為那時代的知識分子,追求琴瑟共鳴的愛情無可厚非,錯的是他“忘恩負義”。但是,面對城市生活和“共同情趣愛好”愛情的誘惑,他又別無選擇。那,他的錯就是“不該當初”接受劉巧珍的愛。從劉巧珍的角度說,她追求理想的甚至是仰望的愛情也不能說錯。錯的是,她沒有文化。黃亞萍追求有才又帥氣的高家林也沒有錯,錯的是,她因攀緣服勢委曲求全和吧“官二代”張克南定了婚約。這追根求源,錯都錯在那個時代的諸多社會詬病。因此說,三人之間的兩個愛情悲劇既有個人的主觀因素也有社會因素,是時代的悲劇。小說的主題,就是揭示這樣的問題。
這是一場極其複雜的令人思緒紛壇的人生悲劇,但在複雜的悲劇表象下卻隱約地透出生活的某種確定性。悲劇所具有的審美屬性,正是《人生》具有持久藝術魅力的原因之一。
回覆列表
帶有理想主義的色彩寫了一個“生活的小悲劇”,具稱近十萬字,這對於一個三十歲左右的人年輕人是很不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