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曉博說樓市

    從長遠角度來說,筆者認為未來中國必將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其次是美國,再者是印度。你沒看錯,就是我們平常所嘲諷的那個阿三。

    我們可以先來看幾組資料。

    2017年世界GDP排名:

    以2017年全球排名前十的國家,其中美國是第一、中國第二、印度第七。

    要是按照過去五年的平均增速情況,預計2020全球的經濟情況,全球到時的排名大致是這樣的:

    到2020年,印度的經濟將越居全球第五位。中國這些年為啥能夠發展這麼迅猛?其實最大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改革開放,一個是人口福利。

    現在印度最不差的就是人口福利,雖然很多人會鄙夷印度經濟開放程度不夠,但是是完全開放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基於這兩樣,印度可以超過中國嗎?很明顯這是不可能的,有兩大原因,決定印度經濟發展上限的有兩大重要點,一個是經濟結構/經濟基礎,另一點是價值觀。這兩點是最大限制印度發展的地方。印度基礎設施落後一直是制約製造業發展的瓶頸,土地則是瓶頸中的瓶頸。以交通運輸為例,印度在英國殖民時間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鐵路、公路網,但條件差、運力低,需要大規模改造和興建,勢必涉及跨邦土地徵用,難度更大。

    價值觀上就更不用提了,女性在印度完全沒地位。另外在經濟價值觀上印度人的價值觀則更重視思考但不重視生產。

    所以,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的話,那就是印度的人口優勢(人口福利)可以讓印度保持一定增速發展,甚至超過絕大多數國家(比如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但是經濟結構/經濟基礎/價值觀決定了印度發展的上限。

    (-東南偏北)

  • 2 # 磚頭哥有話說

    我這裡不用資料來說,只是講講思考邏輯,為什麼呢?資料只能代表過去,發展是未來的事情,當年從資料來看有人能夠預想到中國的現在嗎?

    我並不認為未來印度能夠有多厲害,最近幾年印度經濟發展不錯,但是我認為未來會出現大的波折和障礙。

    首先一個經濟體要發展,首先是要穩定、團結、勤奮,就是說要有一個好的發展環境。其次是經濟發展的動能,我們一直講三大拉動力,投資,出口,消費。

    從穩定性上來講,印度從歷史上來講就是一個地理概念,只有英華人殖民後才成為一個貌似統一的政治體,但是國內民族林立並且缺乏定海神針式的優勢民族,其最大民族人口也不到一半。語言也沒有統一幾千種語言被使用,不同地方印度人自己溝通都是問題。各邦的獨立性很強中央政府威權較弱全域性控制力較差,甚至還存在一直離心離德的印度東北人,未來有可能爆發分裂衝突(大家可以查一下資料印度人對待印度東北人的方法和我們對少數民族同胞政策有何不同)。這些都對印度經濟發現所需要的穩定性有巨大的影響。

    關於穩定性更關鍵的還有幾點,1、印度的種姓制度就是雅利安人對印度土著的歧視和壓迫,這跟我們元朝的四等人制度有什麼區別,元朝也是中國最短命的大統一王朝之一。當然有人說印度教對充了這種壓迫,但是世界是唯物的,當不平衡到了一定程度,沒有什麼可以對沖,宗教只是提升了忍耐度和底線,並不是沒有底線。2、作者親自觀察印度人很懶,女人地位低,種姓制度工作限制導致印度的人口紅利事實上沒有那麼豐厚。3、現在印度順風順水是國際帝國主義圍堵中國的需要,但是他們絕對不會允許第二個中國出現。這些是人文和國際政治面印度發展環境不可能好的原因。

    從發展中經濟體達到發達經濟體要求這個國家能夠在技術上領先,保證優質出口實現外貿良性盈餘,更關鍵的是國內消費力要強大(當然還有一些其他方面要做好)。印度教育和經濟發展都是精英路線,只有一少部分人從經濟發展中獲得巨大利益,大部分還是赤貧,內部需求很差(原因是經濟學講的消費對經濟發現的倍數效應和收入的消費彈性)。其次從基礎設施上來看印度目前還不具備開展全民參與的工業立國策略,馬上智慧時代和無人工廠即將到來,印度已無戰略機遇期,只能一條道走到黑了。第三,技術的進步必須實現整體技術和工業水平的提升,否則個別領域的尖端人才也會外流,因為無用武之地,看美國矽谷有多少印度精英就知道了,要知道印度培養的技術人員數量遠遠比不上中國。

    綜上,印度有無其地緣政治條件較好,未來無論是在全球政治和經濟領悟都是一股力量,但是永遠無法成為頂尖力量,就是永遠是一個厲害的棋子無法成為全球下棋的人。我不看好印度

  • 3 # 元龍解局

    無論從人口來說,還是從國土面積來說,毫無疑問,中國和印度都是當之無愧的大國。對於中國和印度誰更發達這個問題,答案肯定是一致的——中國無論從經濟總量還是人均GDP上都優於印度。不過,現在來看,印度的經濟發展也是呈現出良好的狀態。中國國民經濟總值已經達到世界第二位的位置,而根據某些演算法,印度的國民經濟總量達到了世界第五的位置。可以說,中印兩國都有著不容小覷的經濟發展實力。

    儘管莫迪政府上臺以來,印度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但是印度民眾的生活水準與中國相比,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根據在印度工作多年的一些企業家的表述,在印度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的民眾就屬於上等收入階層了,月收入在1000元-2000元的民眾屬於中等收入。從印度民眾的收入也可以看出中印兩國經濟發展差距。

    不過,對於印度,我們也切不可大意。印度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如中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中國的高鐵與印度的火車之間的巨大差異了,儘管如此,印度這個國家在軟體技術方面確實有著相當強的實力,其人才儲備也是相當的充足。印度目前的資訊科技產業正在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在美國矽谷工作的相當一部分的印度人回到印度,也正在致力於建設本國的資訊產業。此外,印度大學在培養科技人才方面的很多的經驗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 4 # 科技文化鄭軍

    世界經濟就象馬拉松,選手們只注意自己前面的對手。但如果華人回頭看看,會發現在世界大國裡面,這些年只有印度緊咬著中國,一起超越其它國家。

    現在華人什麼事都和美國比。但在八十年代我讀中學時,老師講的是“如何透過與印度對比,顯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為什麼要和印度比?因為當時中國總產值和印度不相上下。現在華人喜歡嘲笑印度人的那些梗,比如火車有外掛,家裡沒廁所,當時中國也是這樣。

    印度1947年獨立,中國1949年建國,人口排世界前兩名。所以當時經常被其他國家的人拿來比較。其實早期印度和中國一樣搞計劃經濟,靠補貼維持低價。結果人民富不起來,國家也搞窮了。一篇評論印度工業的文章稱,印度生產就是個貶值過程。工廠買來原材料不加工,將來還能賣出去,加工成產品反而賣不出去了。

    中國當然更差,剛改革開放時中國GDP落後於印度,人口和印度的差距比現在還大。1983年中國GDP才超過,後來還被印度反超回來。整個八十年代中印咬得很死。不過當時中國搞市場經濟,實際生產已經超過了印度,因為在整個八十年代裡,人民幣貶值了一倍多,所以按人民幣計價的GDP實際上漲了一倍多。

    1991年,中國位置沒變,印度突然掉下去四名。這是因為那一年印度匯率終於撐不住了。生產上不來,匯率就只能死撐,撐到一定時候撐不過去發生大貶值。接下來的1992年,印度經濟掉到谷底,搞了印度版的改革開放,走市場化道路。從那時起,印度基本上以三年一位的速度往上升。

    1999年到2010年,中國從世界第七升到世界第二。歷史上只有三十年代的蘇聯和六十年代的日本創造過這個奇蹟。但是同期的印度也從第十三升到第九,這正是九十年代中國的速度。去年印度已經升到世界第五,超過了宗主國英國。

    同期世界其它大國都在原地踏步中,任由中印兩個國家超越。有人預言,到了2050年,世界經濟前三位是中國、印度和美國。恰恰就是世界人口的前三位。其實在三百年前,世界經濟的前兩位就是中國和印度,當時沒有美國,奧斯曼帝國排第三。

    三百年前所有人都務農,人口最多的國家就最富強。後來開始工業革命,一個工人頂十幾個甚至幾十個農民。所以人口少的工業國可以反超人口多的農業國。但現在大家都搞工業化,中間走過彎路的國家現在也都調整了方向,最後還是人口決定排名。歐洲那些幾千萬人口的國家不可能再翻身,只能看著印尼、巴基斯坦這些人口大國超越。印度現在經濟道路是正確的,達到世界第二隻是時間問題。

  • 5 # 白刃行走

    印度當然具有經濟發展的潛力。通常的理由主要有:

    1)人口優勢

    2)語言優勢

    3)民主優勢

    話說,這三種優勢既可以成為優勢,也可以成為劣勢。但是毫無疑問,目前印度的經濟增長是顯而易見的,已經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那麼印度能否如中國一樣,保持著近40年的高速增長?

    實際上從上面的GDP增長率來看,印度已經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了相對高速的增長,在1990年以後,印度的平均增長率在6%以上。與世界上其他經濟體相比,已經處在相對領先的位置。未來還將會有較為明顯的增長:

    1)人口基數大

    2)工業基礎薄弱

    3)地理位置處於亞洲和歐洲的中端

    但是我看印度很難在短期內成為一個強大的經濟體,也很難複製中國過去的增長。

    1)印度的資源十分有限,人口密度過高;

    2)印度的內部問題錯綜複雜,將會在關鍵時刻扯印度人的後腿;如,性別問題,宗教問題,種姓問題,語言問題,地域差別,利益分配等;很難短期內形成如中國這樣的統一市場;

    3)人口問題,印度的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不匹配,這將會蘊藏巨大的不穩定風險。

    4)競爭:非洲擁有和印度一較高下的潛力;

    印度最大的障礙還是來自於內部,印度自建國之初就沒有徹底掃除國內的各種弊病,雖然避免了大量的人口傷亡,沒有大規模的革命流血事件的發生。但是正因為如此,傳統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既得利益者依然勢力強大,舊的社會關係和制度對既得利益者是相對有利的,想要透過不流血的溫水煮青蛙改變這個過程,必將是漫長的,這也就決定了增長潛力不能夠完全釋放,關鍵是別人還在不斷更新生產關係。

    生產不是最難的,分配才是最難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車自駕遊途中,車出現問題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