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小挖客

    小挖客說:當然可以,向後發射的導彈有兩種,一種是越肩發射,一種是反向安裝直接向後發射,機炮向後發射的技術就更早了,可以追溯到一戰時期。但現在這樣做意義並不大。

    先說導彈向後發射

    向後發射導彈擊毀來襲導彈的技術一直有研究,催生了兩種方式:一種是導彈反向安裝,直接對準後半球,簡單粗暴如上圖。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導引頭髮射前可以直接鎖定目標,導引技術相對比比較簡單,響應速度也相對較快。但是向後發射的導彈由於運動方向和母機相反,發射瞬間是倒著飛的,然後空速會降到零,再逐漸向後加速。空速降到零的時候導彈的舵面控制力也為零,導彈的姿態已經無法用舵面控制,這時候導彈很容易失速導致失控、丟失目標,射程也會大打折扣,而且,向後發射的導彈一般不能用來攻擊前半球的目標,佔據了一個掛架。這種方式只是試驗過,沒有實際使用。

    第二種方式是越肩發射,導彈仍然正常安裝向前發射,導彈在空中轉向180度後鎖定後方目標。這種方式需要母機能隨時鎖定導彈有180度的離軸發射(與母機運動的軸向相離)能力,還要能二次鎖定目標,能區分母機與目標(轉向後母機和目標可能同時在導彈的視野裡),有較遠的航程和大過載機動能力,響應速度也稍慢。但不會經歷危險的零空速的階段,對現有技術來說難度不算大。

    機炮後射

    這個實在不能算新技術,從一戰到二戰,各種轟炸機上就安裝了五花八門的後射槍炮炮。二戰後的機尾炮塔還紛紛裝上了炮瞄雷達,能全自動射擊後方的目標。中國的轟六上就有機尾炮塔。不過在高速運動中用機炮射擊靈活且目標很小的導彈,是難度非常大的。

    導彈向後射擊也好,機炮向後射擊也,必須要有能向瞄準的探測裝置和火控系統,如下圖。這會增加飛機系統的複雜性及重量。

    後射的意義

    過度強調後射意義不大,因為現在的技術發展,無論是雷達還是紅外製導的導彈早就能夠實現對目標的全向攻擊,不僅僅是攻擊目標的後半球。倒是很多影視劇還是後半球攻擊,那只是出於表現形式的需要而已。從後半球發起攻擊的機率低了,向後射擊的意義自然就變小了。

    事實上從近年來的一些空戰來看,迎頭攔射、大離軸角發射導彈的可能性大得多,尤其是雷達制導的中遠距空空導彈。越戰時“麻雀”命中率雖然不高,但受美國特別重視原因就是因為雷達制導可以迎頭攔射。而進入90年代後,能全向攻擊的紅外導彈也已經普及(不僅能跟蹤目標發熱的尾噴口,還能識別高速目標頭部和空氣摩擦發熱),所以更加不需要從後半球發起攻擊了。

    既然後半球攻擊的機率變得非常小了,那麼向後發射導彈或者炮彈的能力也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倒不如利用這個空間和重量安裝主動或者被動干擾裝置來得實在。美國如今的轟炸機主力B-52就已經全部拆掉了尾炮塔,中國的新型轟炸機也沒有尾炮了。

    但題主的設想也並非毫無意義:鐳射武器為代表的定向能武器成熟後,很可能首先在大飛機上安裝用於自衛,也很可能具備向後射擊的能力。定向能武器以光速或接近光速射擊,不用考慮提前量,瞄準會輕鬆得多,能向方向射擊意義重大——甚至可能讓導彈、戰鬥機的機動性變得毫無意義,因為看到就基本上能打到了。

  • 2 # 豬星創新應用小窩

    後射導彈:有多個不利因素。一、導彈頭向後掛載的話,導彈尾部是非流線形的迎風面,會嚴重影響飛機的飛行狀態,甚至在高速狀態下可能折斷支架或飛機空中解體;二、如果是正向發射,透過攔截導彈的向量發動機大拐角向後攔截的話,動能和時間損失大,而且攔截時間視窗短;三、戰鬥機可掛載的導彈武器數量有限,一般都是隻考慮進攻的,攔截導彈佔用彈架;四、透過導彈攔截導彈,成本過高。

    攔截後方導彈現有比較可行的方式是:誘導彈和定向能武器。

    誘導彈:是現有最流行的方式,透過轉移紅外特徵誘導來襲導彈。

    定向能武器:俄羅斯已經有機載鐳射攔截裝置的裝置了,但並沒有實用化。美國和中國應該也有類似研究,但並沒看到什麼報導。

  • 3 # 何西541

    能往後發射的話首先要能往後瞄準,F35可以360度全向攻擊,得益於它那套獨有無二的光電紅外瞄準裝置,F22都沒有。

  • 4 # iwanxu88

    J-20,導彈具有360全向離軸發射攻擊能力,也就是可以向身後發射導彈,也就是術語: 具備越肩攻能力。能夠攻擊身後飛機,擊落導彈可能難度大?

  • 5 # 狼煙火燎

    向後發射空空導彈並非不可能,而且俄羅斯已經進行過相關試驗。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曾經利用蘇34原型機尾部的整流罩,安裝了一個向後跟蹤或截獲目標的雷達,併成功發射了1枚R73空空導彈,至於是否成功攻擊目標並不知道,因為這個試驗俄羅斯並沒有公開,只是有一些零星資料知道俄羅斯曾經完成過向後發射導彈試驗而已!

    據說俄羅斯當年試驗向後發射空空導彈,採用的是一種旋轉掛架,這種掛架非常靈活,即可以讓導彈向前發射,也可以在發現後方追尾目標後調轉導彈向後發射,而之後的很長時間裡,俄羅斯將這種向後發射導彈理念在S-37金雕驗證機進行驗證,我們就能看到金雕尾部雙發動機兩側一個一長一短的突出物,而左邊安裝的後視的小雷達,專門就是為了發現追尾目標,也就說明蘇霍伊準備在這款飛機上實現後射導彈,而且S37還在俄羅斯空天軍上過戶口為蘇47,這說明俄羅斯空天軍是準備採購的。

    但是旋轉掛架看似完美的解決了導彈後射問題,卻也有著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機翼下要騰出很大的位置來供旋轉掛架旋轉,以一枚R73導彈的長度計算,1架蘇34恐怕要清空掉機翼下其他掛架才行,也就是說掛載能力將大大折扣。鑑於此,各國都放棄了向後發射導彈的想法,而是在第四代空空導彈上開發了離軸反射,也就是越肩攻擊,而且蘇47最終經過評估發現完全無法對抗隱身的F22,也被俄羅斯放棄,重新開發T50,同時放棄的還有他的後視小雷達!

    而越肩攻擊同樣需要後視雷達的支援,飛行員通過後視雷達的資料顯示在頭盔瞄準器上並瞄準身後的敵人,指揮導彈進行180°的大機動轉彎,然後導彈利用自身雷達或紅外引導頭鎖定後方目標並實施攻擊。聽起來非常完美,但是問題還在於如何解決後視雷達發現目標,目前俄羅斯的在T50上的解決方案是採用了多達5個相控陣雷達,除了機頭雷達外,機頭側面還有2個側視雷達,以及機翼前緣的2個L波段雷達,這樣雷達發現範圍幾乎達到了360度環繞;而美國的解決方案則是透過資料鏈共享,由另外的平臺發現目標並共享資料後,其他平臺發動攻擊!

    但無論是旋轉掛架,還是越肩攻擊,他們都不得不面對一個大問題,那就是能量的過大損耗!戰鬥機發射空空導彈本來可以為導彈提供一個不錯的初速度,但是向後發射導彈的話這個初速反而成了累贅,導彈火箭發動機點火要率先抵消這個初速度,還要再推進導彈達到一個不錯的初速,而火箭發動機工作時間其實也就短短10秒左右,如果向前發射能夠將空空導彈的速度推進到4馬赫,那麼向後發射最多也就2馬赫左右,這將極大的影響導彈的射程和機動效能力,這樣追尾的戰鬥機恐怕很容易就擺脫了!

    而且越肩發射還將面對一個大問題,機頭雷達發現距離和攻擊距離遠大於後射導彈,因此戰鬥機恐怕更多的是看到屁股後面追過來的空空導彈,而非追尾戰鬥機,這本身就非常被動。那麼靠後射導彈打掉追尾空空導彈?

    這幾乎是一個不能完成的任務,而且空空導彈體積本身就非常小,各國雷達幾乎就不能發現,也就是在這些年各國才開發了光電通道,也就是俗稱“尾焰告警系統”,用來進行空空導彈的尾焰追蹤,發現導彈的距離在20公里左右,但是這套系統並沒有鎖定功能,因此無法實施攔截。即使能夠攔截,向後發射導彈的機動性遠沒有衝過來的空空導彈強悍,而且目標太小,攔截成功率幾乎為零,這時候還不如戰鬥機大把的撒紅外誘餌或箔條,並進行大機動規避來得更可靠!

  • 6 # 英雄光

    不能,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分成兩個來解答:1. 導彈和機炮是否可以向後發射;2. 是否可以用導彈和機炮攔截後方的導彈。

    1.導彈和機炮是否可以向後發射?

    導彈是可以的,但是機炮目前來說我還沒有見到過例項,所以大機率是不可行的,不過這也不絕對。

    2008年10月,AIM-132完成發射後完成180轉向擊落10公里距離目標的驗證。

    2000年9月,AIM-9X-block1完成發射後180轉向擊落緊隨其後目標的驗證。

    2013年2月,AIM-9X-block2完成發射後180轉向擊落16公里距離目標的驗證。

    AIM-9X是響尾蛇目前最先進的型號,並且還在不斷更新

    至於機炮目前為止我還沒見過可以反著打的,因為沒有必要,機炮是固定位置的,既然要攜帶機炮,為什麼不使機炮攻擊前方的目標,而讓機炮去攻擊後方目標呢?

    至於可以轉圈的那種機炮,應該是存在於科幻電影中,現實生活中至少現代戰鬥機是沒有的。

    2.是否可以用導彈和機炮攔截後方的導彈?

    機炮基本是沒可能的,就算能夠向後發射,現代導彈也不是電影裡那種一打就爆的,導彈的攻擊模式是到達殺傷範圍後自爆。

    此圖就是蘇-27的機炮位置,這些機炮已經被固定,無法向後發射

    而且想讓機炮擊落導彈太難了,現代導彈的飛行速度極快,在機炮射程內到擊中飛機時間很短暫,如果想提高攔截的機率那隻能像船上的近防炮一樣,使用大量密集的彈藥才可以。不過以飛機的載彈量和機炮的發射射速太快了,根本無法持續太長時間。

    想要改變只能提高載彈量,但是為了推重比,飛機是不會攜帶過多機炮子彈的,一般來說,現代戰機的機炮彈藥量在200~400左右(沒有考察過,我是按照F-35的機炮子彈估計的),再加上射速,可想而知機炮能撐幾秒鐘。

    至於導彈攔截導彈,也就是反空空導彈,反空空導彈的確是可行的,這也是增強飛機生存能力的方式,國內外都在研究。但是目前還在試驗階段,沒有出現實際的應用,可能還得一段時間,甚至很長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北宋是真的無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