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德全不畏

    宋朝的“重文”與唐朝的“重武”,形成鮮明的對比。俗話說得好,龍離開大海就得渴死,虎離開深山就得餓死。如果把名將比做是龍是虎,那麼宋帝國就缺乏大海和深山,很難出現優秀的軍事人才。即使出現了,在重文輕武的宋朝也沒有足夠發揮才能的空間。由於宋太祖的原因,北宋實行抑制武官,重用文官的制度。在朝堂上,武官沒有什麼政治地位,缺乏話語權。偶爾出現以軍功上位的人,也會遭到文官集團的排擠。即使是軍事方面的問題,決策權也是“以文御武”,掌握在文官的手裡。所以宋朝的軍事決策總顯得不專業,連累得軍隊在戰場上也表現欠佳。

    在宋朝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武夫”普遍被輕視,人們形成了廣泛的共識:要想出人頭地有很多方法,可以讀書、經商等等;唯獨不能走軍功的路子。

    宋朝經濟和教育很發達,各種人才都不缺,培育軍事人才自然也不難。但是在整個社會都重文輕武的環境下,沒有人真正的願意往軍事領域發展。即便是有將領立下了軍功,也是一心想要“棄武從文”,進入文官的組織。

    如果宋朝不重文輕武,以宋朝的國力。培養出名將,打造出強悍的軍隊,吊打周邊的少數民族,根本就沒有難度。可是歷史上沒有如果,宋朝的奇葩制度使得宋朝文人墨客眾多,朝堂上文官更是人滿為患。卻始終沒有出現象漢唐的名將一般獨擋一面,攻城掠地甚至動輒滅人之國的將領。

  • 2 # 妖鬼雜談錄

    北宋由於重文輕武的原因,所以武將不似漢唐那般有名,但是絕不至於沒有名將的地步。

    宋初名將潘美,曹彬、楊業、呼延贊等,面涅將軍狄青,王韶,三種二姚,北宋第一將門折家將等,也都是響噹噹額名將。但是一方面受限於北宋實力,另一方面受限於北宋對武將防範的政策,打了勝仗就要召回朝廷,發揮餘地被大大限制。

    宋初名將

    任何一個朝代建立初期,都是大將雲集。

    北宋第一良將曹彬,平滅後蜀、征討北漢、攻破南唐,多次抗擊契丹,為北宋統一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

    太祖義社十兄弟,各個都是將領出身,趙匡胤、李繼勳都是名將,其他石守信等人甚至都是從郭威時期開始追隨,到宋初也都是響堂堂的將領。

    潘美、曹彬、楊業更是名氣甚重的將領。楊業號稱楊無敵,抗遼名將,不過最出名的事蹟是《楊家將》

    潘美最出名的也是在《楊家將》裡,不過潘美是背了一個大大的黑鍋,實際上潘美同樣是抗遼英雄。而且為北宋南征北戰比楊業的功績要大的多。

    狄青不用多做介紹,大小二十五戰,立下大功,結果立馬調回朝廷任樞密使,然後被流言給逼死。

    名將世家之種家將

    種家將是北宋中後期抵禦西夏等崛起的武將世家。世人稱為山西名將。

    第一代種家將源自種世衡,在抵禦西夏的過程中崛起,屢破西夏兵,離間李元昊與西夏名將野利家族,智除野利家族。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為第二代種家將,種詁、種診、種諤各統領種世衡之一部,世稱“三種”,第二代種家將,以種諤、種誼最為知名。《水滸傳》中提到的“老種經略相公”指的就是種諤。

    第三代種樸、种師道、种師中、種師閔等人。名氣最大的,是人稱“小種經略相公”的种師道。

    种師道因得罪當朝權臣,屢遭貶謫,金兵南下時,种師道雖然被召回進行防務但是有職無權,當權者又橫生掣肘,最終發生靖康之難。

    種師閔、种師中先後壯烈殉國,种師道憂憤而死

    名將世家之姚家將

    與種家將起名的就是山西姚家。

    姚家將共傳四代。第一代姚寶,第二代姚兕、姚麟,第三代姚雄、姚古,第四代姚平仲

    姚兕、姚麟兄弟被稱為山西二姚。與“三種”起名。

    北宋第一將門——折家將

    楊家將裡面有個佘太君,歷史上真有一個折太君,就是出自折家,據說是第二代折家將折德扆的女兒。

    折家將比北宋其他的將門傳承都要久,最早源自五代時期名將折從阮,歷經後晉、後漢、後周到宋朝,世代鎮守西北。

    第二代是折德扆、折德願兄弟;第三代最著名的就是折御勳、折御卿兄弟;第四代是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等人。第五代有折繼世、折繼祖、折繼閔等,第六代以折克行最為著名,第七代有折可大、折可存、折可適、折可求等人,第八代有折彥質、折彥野、折彥文等人。

    折家將鎮守西北抗擊西夏、契丹,招撫西北諸族。尤其是在於西夏的戰爭中,折家將屢立戰功,前後達百年,始終未讓西夏騎兵度過黃河。

    折家將傳承兩百餘年,真正的北宋第一將門。

  • 3 # 鏡鑑青年

    雖然由於北宋半壁山河淪陷的結局,“北宋缺將”也成了一句著名的調侃,但如果細看北宋一百多年的熱血戰史,北宋哪能說“缺將”?相反卻是將星薈萃。

    就以宋遼戰爭來說,儘管後人對北宋“高粱河之敗”“雍熙之敗”等慘敗常見提起,但放在宋遼戰場上,北宋也打出一批令遼國喪膽的將星。最出名的就是李繼隆。這位宋太宗的實在親戚,曾在高粱河慘敗裡阻擊耶律休哥,更曾在滿城大戰和唐河大戰裡,兩次重創遼國精銳。特別是唐河大戰裡,以上千定塞軍為核心的宋軍,面對遼國精銳鐵林軍勇敢亮劍,竟在“一比八”的劣勢兵力下,將遼國鐵林軍盡數打廢,如此高超指揮能力,豈能說無將?

    更何況宋遼戰場上,也絕非李繼隆一枝獨秀,從早年的楊業米信,到後來的楊延昭秦翰魏能,大宋曾在戰場上重創遼國的人才,一直都是極多。也正是這些鐵血軍人的浴血奮戰,才終於打出澶淵之盟後,宋遼百年和平的好局面。

    而在接下來的宋夏戰爭裡,北宋軍界拿的出手的人物也極多。比起宋仁宗年間的“陝西三大敗”來,後來王安石變法後滿血升級的西軍,也曾多年摁著西夏暴打。宋哲宗年間的“紹聖開邊”戰役裡,北宋婉約派詞人兼戰神章楶,更在平夏城痛擊西夏精銳,一舉拿下西夏天都山要地,連西夏國主行宮都成了大宋國土。甚至就在宋金戰爭爆發前夜,北宋种師道等將軍帶領的精兵,也幾乎佔據西北橫山要地,兵鋒直指西夏都城。

    哪怕在宋金戰爭裡,北宋的名將裡,更不乏出彩表現。且不說种師道种師中等名將的浴血抗金。即使在汴京淪陷後的南宋建炎年間,由昔日北宋名將曲端率領的西北軍,依然在涇源之戰裡痛擊金國精銳,打得金國元帥撒利喝當場失聲痛哭——大宋的將軍,打仗就是這麼狠。

    那為什麼打得這麼狠,北宋依然落得半壁山河淪陷的結局呢?必須說,這鍋,名將們不能背。

    首先一個坑爹的原因,就是北宋坑爹的高層指揮體系。自從宋太宗登基後,宋軍但凡作戰,就變成了“賜陣圖”,哪怕前線形勢瞬息萬變,將領們也必須照著“陣圖”的規定打,於是再好的軍隊,也都變成了被束住手腳的猛獸。等於是先被自己人五花大綁,再被強敵摁住痛打。以宋太宗年間名臣田況的吐槽說:皇上您賜給將領陣圖,不照著打要治罪,照著打打輸了也要治罪,求皇上您給前線將軍們指條活路吧。

    所以,看看北宋幾位名將的表現就知道,比如李繼隆兩次重創遼國的滿城之戰與唐河之戰,過程都如出一轍,都是宋太宗先送來了坑爹的陣圖,然後李繼隆將軍毅然把陣圖燒燬,就照著實際情況部署,鬆綁的宋軍這才如下山猛獸,一口氣把遼國精銳撕個粉碎。只可惜,整個北宋年間,能這樣做的機會,實在太少太少。

    更坑爹的原因,就是北宋昏聵的國防眼光。自從宋太祖趙匡胤去世後,終整個北宋王朝,國家的國防戰略佈局,都堪稱是十分短視。比如與西夏的戰爭裡,北宋也曾多次獲勝,但每當決勝的關鍵時刻,北宋君臣們往往妥協的習慣發作。比如宋神宗年間,明明宋軍已經高歌猛進,佔領了西北戰略要地。可是宋神宗駕崩後,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掌權,大宋軍人浴血收復的西北國土,竟就被輕易割還給了西夏。多少北宋將軍浴血作戰的心血,就是被這些昏聵的文官們糟蹋。

    於是,不斷被糟蹋心血的北宋,也終於在靖康年間,迎來了那場奇恥大辱。“北宋缺將”的綽號,也從此不脛而走。可看看整個過程,北宋哪裡是缺將,明明缺的是睿智的國防眼光,與其說是缺將,不如說缺腦。

  • 4 # 看門道人

    不缺將,但缺乏對武將的重視,建國之初趙匡胤因為靠兵變黃袍加身,所以對掌兵的武將很忌憚,先是用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將的統兵權利。然後制定國策,用文官鉗制武將,甚至用文官指揮打仗。而術業有專攻,文官連軍旅的常識都不懂,怎麼指揮打仗?所以宋朝的滅亡從立國之初就決定了。

    還有就是宋朝嚴重缺戰馬,只能打守城戰和倚城戰。對遊牧騎兵往往只能擊退而無法造成更多殺傷。這也是讓遊牧騎兵屢屢侵擾的主要原因。

  • 5 # 青言論史

    有句俗話叫“北宋缺將南宋缺相”。這句話的後半段是正確的,南宋確實真沒有好宰相;但是它的前半段,卻不那麼客觀。北宋說實話,真的不是缺將的時代,只是由於時代的特徵而導致的一個現象而已。

    北宋初期開國的時候,名將是不缺的,比如第一良將曹彬、第一勇將潘美,還有赫赫揚名的楊家將父子——楊業、楊宗保。到了中期,純武將有狄青,文官治軍也有范仲淹、韓琦這樣的翹楚。哪怕到了北宋後期,種家軍也是名將輩出,更遑論名將的搖籃——西軍,為南宋孕育了中興四將的全部班底。

    那就奇怪了,為什麼會有這種“北宋缺將”的誤解呢?

    兩個原因——一個是北宋和平的時間太久,一個是北宋的政策問題。

    北宋的全國動員、天下布武的時間,其實就是陳橋兵變到澶淵之盟這一段時間,也就是從趙匡胤、曹彬那一代軍人到楊宗保這一代。按照輩分來算,也不過兩代人的時間。後面的時間,北宋基本還是比較和平的,和西夏的戰爭也就侷限在西北一代,還達不到全國動員的地步。長期的和平,自然也就很難出多少偉大的名將,畢竟名將是需要戰爭喂出來的。

    另一個問題,自然就是政策問題了。北宋長期實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具體的表現就是好事全是文官的,坑往往都得武官來背。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澶淵之盟的故事,大家一般認為主角都是寇準,這固然不錯,但是請問,在澶州大戰及其周邊戰役之中,難道都是寇準打的?在這一次戰爭中大顯神威的武將,諸如楊宗保等,反而極少被人提起,請問這公平嗎?當然不公平。如果沒有武將們的軍事壓制,和談又怎麼能成功?寇準的功勞又怎麼締造?

    所以,對武將的輕視以及長期的和平,使得北宋在後世的眼中,成了“缺將”的代言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法國“紅寶石級”核潛艇排水量約2600噸,現有大型常規潛艇全部核動力化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