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頑皮重坦
-
2 # 總說裝甲
是的,T-44中型坦克的生產一直持續到1946年,停產原因是裝有I-10型100mm火炮的T-54新型中型坦克研製成功並開始批次生產。T-44中型坦克共生產了965輛,且其中大部分於1961年被改裝為T-54/ 55中型坦克。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部分T-44中型坦克仍被蘇聯軍校用作教學和訓練坦克使用。T-44中型坦克在研製成功之初,還算效能不錯的戰車,其重量要比德國“黑豹”坦克(45t)輕得多,外形也小得多,研製週期也是同類坦克中最短的。但它也有致命的弱點和不足,如坦克炮口徑太小、射速太低、火控系統簡單、無火炮穩定裝置(美國和英國的許多坦克在二戰期間就安裝了火炮穩定裝置)、不能在行進間射擊等。在使用中還發現它的可靠性太差,所以, T-44中型坦克最終被T-54取代自在情理之中。但是,它為以後T-54中型坦克的研製打下了基礎。
T-44中型坦克的射速較低,僅為4發/min~5發/min,且只能進行停止間精確射擊或短停射擊。同西方坦克相比, T-44中型坦克的火控系統比較落後,僅配有簡易的觀瞄裝置。作戰時,一般先由車長觀察並給炮長指示目標,爾後由炮長測距.瞄準並進行射擊。火炮無穩定器高低瞄準由炮長手搖高低機實現,方向瞄準由車長電動及炮長電動或手動操縱實現。
1944年9月15日,近衛第6、第33、第63坦克旅開始換裝T-44中型坦克,這些部隊從生產線上直接接收新坦克,並立即開始訓練。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蘇德戰爭結束,遺憾的是T-44沒能趕上參加最後的戰鬥。不過,該坦克在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中逞過威風
-
3 # 兵器世界
T-44算是蘇系中型坦克中顏值最高的一個了,它的設計時間比美製M26潘興早,因此就算是借鑑也是潘興借鑑了T-44,而不是題主詢問的那樣!之所以兩者都將發動機橫置,是那個時代的普遍共識和需求,這隻能算是一種巧合罷了。不過,T-44坦克對德國的豹式坦克借鑑較多,比如扭杆懸掛、駕駛艙頂部艙口、取消機電員和前置機槍(豹式後期型也取消了機槍)等等,德國在研發豹式坦克是借鑑了T-34,而蘇聯研發T-44時又反過來借鑑豹式,真是造化弄人呢!
蘇軍T-44坦克
美軍M-26潘興坦克
那麼,究竟是為什麼讓M26潘興和T-44都選擇將發動機橫置呢?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戰場需求不再允許設計師輕視駕駛員的生命,部隊要求坦克為駕駛員和機電員預留出逃生艙口,而早期的坦克往往沒有這樣考慮,導致坦克被擊中後駕駛員和機電員很難及時逃生。比如下圖所示的德軍的3號坦克,
3號坦克曾經是德軍大閃電戰的主力武器,但是這是一款應急性的坦克,它的30mm和50mm炮為威力有限,裝甲水平也不是很給力,更要命的是車內5名成員只有3個逃生艙口,一旦中彈起火坐在底盤裡的2名成員駕駛員和機電員幾乎不能逃脫。德華人的兵員稀少,因此首先考慮到這個棘手的問題,在設計4號坦克時特意為這2名成員安裝了頂部逃生艙口,不僅坦克中彈之後逃生成功率更高,平時成員上下車也更加方便了。
很多軍迷可能都注意到了,四號坦克的炮塔看上去很靠後,尤其是大量加裝側裙板之後的4號H型坦克,看上去炮塔非常靠後,這樣做是為了給前面的兩名成員創造足夠的空間,設定頂部進步的艙門。值得強調的是,4號坦克在1939年廣受好評並不是因為它的效能有多好,而是它遠比德軍其它坦克型號更加人性化的設計,德軍大量使用的1號、2號、3號和捷克的38t等坦克都沒有充分考慮車內乘員逃生的問題。
(4號坦克5名成員同時出倉)
但是平白無故的就能把炮塔往後移動嗎?當然不是的,德國設計時在開發四號坦克時,特意在懸掛系統上多加了一對負重輪。4號坦克一側擁有8個負重輪,而3號坦克一側僅有6個,這就導致車體長度大幅增加,有了足夠的縱向空間為駕駛員和機電員設定艙口。
(三號坦克的6個負重輪)
(4號坦克的8各負重輪)
爭取為駕駛員和機電員設定艙口的空間,不一定非要像德軍這樣在地盤上大幅改動,4號坦克只要把前裝甲向前移動也能滿足需要,4號後期型前裝甲厚達80mm遠超盟軍坦克,而蘇軍的T-34和美軍的謝爾曼等,本就使用了傾斜裝甲,已經將前部可改裝的空間用盡了,如下圖所示":謝爾曼體在為前部2名成員安裝頂部艙門時,不得不做出一個向前的凸起,減小了成員正前方傾斜裝甲的傾角,防護能力有所降低。因此美國設計師在開發M26潘興坦克時,考慮將炮塔後置為前部成員預留安裝頂部艙門的空間。
(謝爾曼坦克前裝甲凸起)
而蘇聯人的T-34在設計之時還沒跳出輕型坦克的思想束縛,它35噸左右的重量,要求車體不可能進一步加長,再加上前置炮塔的影響,導致T-34車體上根本找不到為前部2名成員設定頂部艙門的空間,設計師僅僅為駕駛員設定了向前的艙門,而且是在主裝甲板上開洞,當德軍的75mm長身管火炮出現後,這個艙門變得十分危險,很容易被豹式坦克的75mm炮擊穿。這就給T-44坦克設計師提了個醒,有必要像德軍坦克那樣將炮塔向後移動,為前部成員預留出頂部艙門。就這樣,美國和蘇聯的設計師不約而同的開始找辦法,讓坦克炮塔後置。
但是,炮塔後置會導致車體尺寸和重量攀升,這是一貫強調機動能力的西方和蘇聯不能接受的,因此將發動機橫置減小動力艙的縱向長度,成了美蘇兩國設計師共同的選擇。
上圖是T-44坦克的結構圖,可見它的發動機是橫置的,V型活塞缸清晰可見,這種設計為炮塔後置提供了大量空間,進一步滿足了前部成員頂部艙門的安裝需要,而且也沒有改變前裝甲的傾斜角度。一言以蔽之,M26潘興和T-44的發動機佈置方案之所以相似,並不是因為誰借鑑了誰,而是共同的戰場需求導致的。
-
4 # 純野生的坦克
T-44和潘興沒什麼關係,如果非要說誰借鑑誰的話,是潘興借鑑了黑豹和T-34。不過這種說法很牽強,因為到二戰末期,各國的坦克(除了約翰牛)都開始走向”殊途同歸“——傾斜裝甲、大口徑長身管加農炮、大功率發動機等等,已經很難說清楚誰借鑑誰了。M26一開始是以重型坦克的名義研製的,目的是為了對抗德軍的”虎“和”黑豹“以消除當時盟軍內部的”虎式恐懼症“,所以M26在45年初服役時,當時的美軍給潘興取的諢名叫”馴虎者“。但是,從上圖紅圈處的那挺前機槍以及未做任何流線型處理的”馬桶炮塔“和五人車組就可以看出,M26從設計理念和技術水平上還處在二戰時期,比T-44低了整整一個技術等級!問題問的是T-44,所以文章的主角就是T-44。
先說一下T-44的由來:
最初的T-44是針對德軍的“黑豹”開發的;在俄羅斯莫斯科中央軍事博物館珍藏者一份1943年7月8日在庫爾斯克前線的蘇軍電報(蘇軍第一次遭遇”黑豹“坦克):“敵人裝備了新型坦克,對我軍的T-34構成巨大威脅!它有厚重的裝甲,重量可能在40至50噸左右,很可能安裝88毫米高速炮,我軍在2000米以外就遭到損失............”從電文中就可以看出蘇軍對“黑豹”的緊張與恐懼!所以從43年7月到45年,“打黑豹”一直是蘇軍坦克研製的方向;圍繞著”打黑豹“蘇聯發展了兩型坦克,一個是IS-2/IS-2M重型坦克,另一型就是T-44中型坦克!T-44的研製歷程如下:T-34/85的出現使得蘇軍從火力上勉強取得了對抗”黑豹“的能力,但是T-34/85的裝甲防護,尤其是正面裝甲防護和”黑豹“相比差得太遠(黑豹正面裝甲厚度80毫米/45度傾角、t-34/85正面裝甲厚度45毫米/45度傾角)但是T-34的底盤是縱置發動機(如下圖)從圖片可以看出,T-34的發動機和變速箱(紅圈處)幾乎佔了車體的一半左右,逼得戰鬥室(炮塔)和駕駛艙只能靠前,而炮塔是整輛坦克中最重的部件,造成T-34第一、第二負重輪的懸掛負擔過大,根本就沒有加厚前裝甲的冗餘(蘇聯人試過把T-34/85的正面裝甲加厚到60毫米,結果......坦克開出不到30公里第一對負重輪的懸掛就斷裂了);至此,T-34的底盤潛力已經全部挖盡,要想突破就必須研製新的底盤!於是44年新的底盤開始研製,這就是革命性的T-44底盤T-44的底盤主要有以下幾個突破:
1、發動機橫置T-44的發動機(紅圈處)是橫置在坦克底盤內的,這樣就有效的縮短的坦克動力系統的長度,使坦克的戰鬥室(炮塔)可以接近坦克車體的中部,減輕了第一、二對負重輪的負擔,讓正面裝甲增加到90毫米成為可能。
2、扭杆式懸掛系統扭杆式懸掛,和T-34的克里斯蒂懸掛相比負載更高、體積更小;有效的擴大了坦克的車內空間。
3、取消了機電員,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變革!二戰時期的坦克大都會配置一個機電員或副駕駛,用於操縱前機槍和輔助駕駛員駕駛坦克以及維護坦克的電氣裝置;但是前機槍會削弱坦克的正面裝甲防護,而機電員本身也會佔用坦克內部的空間(狂怒的那個活下來的小兵就是機電員)。取消機電員,並將機電員所在的空間改成油箱和炮彈的儲存位置,這一做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所有坦克的設計當中。正是T-44這個革命性的底盤設計,才有了後來的T-54/55和T-62的出現!所以可以看出,T-44的技術優勢就在於它那個革命性的底盤設計(炮塔照搬了T-34/85的炮塔),其底盤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水平已經超越M26一個次元了(直到M48出現M系才勉強追上了S系);所以T-44完全沒有任何理由去借鑑M26。
回覆列表
首先從外形上潘興坦克和T44有著驚人的相似度,從資料上看,潘興坦克於1945年開始定型生產,而T44於1944年7月開始生產,潘興的設計是基於應對德軍的虎式坦克,因此潘興坦克在設計之初是作為重型坦克來研發的。T44基於應對德國戴姆勒賓士VK3002坦克。在設計時作為中型坦克設計,更可以看成T34的改進型。在技術上,T44借鑑了一些德國黑豹坦克的技術。
在外形上的驚人相似只是源於潘興坦克的炮管太長了,所以一改m系坦克的饅頭炮塔,使炮塔尾部向後突出,從側面看跟T44很像,但不是借鑑T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