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暖陽熱線yu心理諮詢
-
2 # 暖心理我們以往常常聽人說某某人是“色厲內茬”,通俗的說就是表面極其強大內心其實是極為懦弱膽小而脆弱的。而正是為了掩飾這種內在的弱勢心理與嚴重的恐懼感,這個人就會用一種名為“反相形成”的心理防禦機制來表現自己是強大的,潛意就是“我是強大的,不可被控制的,你們都得聽我的……”,這裡所謂的反相形成其實是一種心理學術語。這種人就是容易在所有人際關係中表現出容易生氣的性格特徵。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表現突出,通常喜歡用生氣的方式來防禦在關係中可能會受到的傷害與挑戰。因為內心的脆弱他經常會在頭腦中臆測別人的想法,然後透過“投射性認同”來做出判斷,並“付諸行動”!
其中,“反相形成”,“投射性認同”和“付諸行動”都是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理論的專業術語,三者分別屬於我們的心理防禦機制之一。在這裡需要稍微做出一點解釋。
-
3 # 高太爺
無論是親情、友情或者愛情,都屬於人際關係的一種,而人際關係本身,就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題主所說的情況其實在生活中並不鮮見,相信很多人也遇見過類似的情況:身邊的親人也好,愛人也好,總會莫名其妙大發光火,最後鬧到不歡而散。除開傳統意義上的為人處世問題不談,這些總對身邊人發火的人,往往有著一個通病:他們其實並不喜歡親密關係。
英國精神分析師鮑爾比曾經提出過一個“依戀理論”,在他看來,早期親子關係的經驗形成了人的“內部工作模式”,這種模式是人的一種對他人的預期,決定了人的處世方式。內部工作模式會在以後的其他關係、特別是成年以後親密關係和婚戀關係中起作用。
一般而言,成人依戀可以分為三大型別,其中迴避型能夠佔到總數的20%。
迴避型依戀的人往往會對親密關係十分抗拒,進而會躲避任何形式的親密行為。他們對個人空間要求極高,在他們看來,親密關係本身,就是對他們個人空間的一種侵犯,進而讓他們產生一種被控制的恐懼感。
為了避免親密關係的產生,他們往往會採取種種極端的做法,比如對身邊人的缺點進行打擊和諷刺,無緣無故發脾氣等。
正因如此,他們往往無法將愛意傳達給對方,也無法從他人那裡接受到愛。
但是實際上,他們對愛和依戀的需求,一點也不比別人少。
如果你恰好有身邊人屬於迴避型依戀,那麼在交往中,可以嘗試以下幾點:
1、直言不諱
如果每次交往都以爭吵或其他不愉快的方式收場,那麼你勢必會嘗試反省自身,然後得出一個自以為是的答案,殊不知這個答案,其實並不是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
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是溝通模式。
永遠不要去猜迴避型依戀者的心理活動,你要做的,是找出自己真實的需求,並表達給對方。
2、循序漸進
如果迴避型依戀者總是若即若離,或者排斥你們之間的親密關係,那麼你就不要著急強迫他們去接受。
他們對於親密關係,本身就是處於一個防禦的姿態,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改變。你的強迫手段或者情緒,只會讓他們感受到更大的壓力,變得更為退縮。
3、順勢而為
成人依戀人格,源自幼時親子關係的創傷,幾乎很難完全扭轉。我們需要做的,是在瞭解他們的同時,幫助他們瞭解自己,儘量掌握情感反應的規律。一旦你們都知道了什麼情況他們會刻意迴避,哪些親密舉動他們難以接受,那麼在以後的交往中,就能夠有意識地避開這些雷區,進而在他們能夠接受的基礎上,塑造出屬於你們的親密關係。
-
4 # 曾少賢
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一些人,當他們親密的伴侶沒有做出他們想要的行為,或者表達出他們想要的觀點,他們就會感到非常生氣,大到買房子的時候,因為戶型的不同而發生爭吵,小到購買一個小物件,他們都能產生爭執。
為什麼一段關係越是親密,雙方久越有可能吵架,有時候甚至會大打出手呢?
這是因為有些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被灌輸「排序」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
當自己的成績好過別人的時候,他們就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當自己的工資強過他人的時候,他們就會覺得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值得炫耀的事情。
也就是說,他們所做的事情,要的就是贏過別人,而不是看到別人的閃光點,更不會和別人產生「聯結」。
親密關係中,只要雙方中的任意一方有「排序」這樣的思維方式,他們就會處處想要贏過自己的伴侶,他們往往不會在大小事情上做出讓步,做出妥協,因為一旦妥協了之後,他們就覺得自己輸了。
那應該怎麼樣改掉這種思維方式呢?最好的一個辦法就是,用「聯結」式的思維加以替代。也就是說,當看到別人的長處時,第一時間不要想著去超越,而是在心裡面默唸,對方對於我來說,有什麼值得可以學習的地方。
慢慢的,就可以從「排序」的思維方式中掙脫出來。
希望大家都能在親密關係中,找到真正的幸福!
-
5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有一位朋友曾電話諮詢我,說她和她丈夫已經結婚13年了,有兩個孩子,一個男孩一個女孩。丈夫從結婚開始就一直擔心妻子紅杏出牆,夫妻為此偶爾吵架。今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里丈夫看到妻子的領導拍了一下她的肩,他就控制不住問她是否與上司有染,並變得一發不可收拾,甚至產生了輕度的嫉妒妄想:認為別的男人都想和他的妻子發生關係。夫妻爭吵不斷,丈夫甚至採用家暴對待妻子,但是事後十分後悔,請求妻子原諒。最近一次爭吵,他告訴妻子孃家人她有外遇了,甚至要離婚。妻子有苦難言,極度鬱悶,甚至有輕生的舉動,幸得家人及時勸阻才沒有釀成大禍。
由於資訊量較小,無法從中推測到底是什麼造成了丈夫的懷疑和在親密關係中生氣的原因。若有機會和她丈夫當面談談,我就可以根據南希的《精神分析》從8個方面分析和評估他的狀況。
1、不可改變的因素。包括是否有家族的遺傳問題;大腦是否受過外傷;夫妻生活中是否發生過不為外人所知的“毀滅性”事件。
2、心理發育。小時候心理的發育是否正常,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有沒有受過創傷。孩子年紀越小,創傷對長大成人後的影響越大。我知道有一位心理諮詢師小時候經歷過唐山大地震,在汶川大地震後他參加心理救援輔導隊,不曾想現場的景象讓他直接精神分裂,被送到精神衛生中心救治。
3、防禦機制。從認錯這一行為來看,丈夫內心是有衝突的,他想獨自擁有妻子卻用錯了方法。爭吵很有可能是他的一種防禦機制,也許是因為他小時候的經歷:或許他曾被拋棄過,為了讓自己好受,當他認為的關係快要結束時就主動破壞關係。
4、情感。雖然先天的情感型別大致相同,但每個人的情感喚醒型別都是特異的。換句話說,當看到妻子被領導拍了一下肩膀,每個丈夫的情感表達是不同的。
5、認同。這是本案中的丈夫從小觀察父母或其他客體得出的他認為對或者錯的結論。
6、關係模式。除了與妻子外,丈夫與其他重要的客體之間是如何相處的,是否也會像對待妻子那樣對待他人。
7、自尊。由於每個人價值觀的形成受環境影響千差萬別,而價值觀又是指導人建立自尊的風向標,所以每個人維持自尊的方式是不同的。
8、病態信念。這是人在成長過程中透過一種信念得到了好處、從中獲益,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習慣,以至於生活中不同階段的每件事都使用這一種信念處理。比如:學霸們在學生時代透過努力學習得到老師和家長的好評,所以參加工作後他們也執著地認為努力工作就能得到領導肯定。
說了那麼多,你會不會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為一些小事和你的另一半爭吵而不知所謂。從我列出的8個方向裡找到答案了嗎?如果想進一步得到你要的答案,我就在這聽你的故事。
-
6 # 青音約
你好,你的問題很具有普遍性,許多人都會產生共鳴。至於為什麼有的人容易在親密關係中生氣,我想可以從以下角度來回答:
那些看起來比較強勢、比較自我的人,伴侶也好、父母也罷,當他們對你生氣即指責時,實際上是他們在向你“要愛”。生氣或者指責,是一種攻擊,它蘊含著憤怒的能量,而憤怒是為了掩飾更精微、更不易察覺的情緒,比如委屈、焦慮、無助等等,對這些情緒,當事人是非常不喜歡甚至是不允許自己有這些情緒的,因為這些情緒代表脆弱,可是他們確確實實是有這樣的軟弱存在,而又不允許自己表達,那隻好透過憤怒來掩蓋,至少將攻擊的矛頭指向你,會讓他們顯得很強大,因為他們認為你能hold住,你能給到他們想要的“愛”。而如果你自己的能量不夠,勢必會感到心累。就好像,你只有一個蘋果,但他們卻要向你索要兩個甚至更多的蘋果,那麼就會引發你的一些不好的感受。
用精神分析的理論來看,在親密關係裡容易生氣的人,實際上是一種“退行”的狀態,即回到小孩子的狀態裡。小孩子一般都比較“自戀”,即父母跟我是一體的,我有任何需求,父母都要及時地滿足我,就像嬰兒餓了,立馬會有甘甜的乳汁送到嘴邊。同樣的,伴侶關係是最為接近母嬰關係的,當對方沒有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就會像孩子一樣發脾氣。
因此,要想改變對方,要麼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大的容器,去接納對方的情緒,滋養對方,要麼就是離開這段讓自己心累到不行的關係。
回覆列表
我經常說,中國的親密關係,最缺乏的是“人際邊界”意識。所謂的“人際邊界”,簡單說就是分清“我的事情”是我的事情,與孩子。與愛人本質上無關。以此類推,孩子的事情最終是孩子的,父母無法永遠完全代勞和參與。
當家庭中的親密關係缺乏了“邊界”意識,就成了“我的事情與你有關,我的情緒與你有關”。因為“有關”,所以你需要為我負責。那麼,當你個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哪怕與家裡其他人無關,也習慣性的對愛人或者孩子發火。
還有就是,中國的親密關係缺乏“尊重”。大家習慣性的認為,“尊重”是針對外人的,自家人沒必要“尊重”?因為少了尊重,說話就會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不考慮對方感受,不考慮這句話會不會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無所顧忌發脾氣的一方,覺得反正是自己人,肯定了解我,可以接受甚至必須接受。還冠冕堂皇的認為“你是我親人,有氣不對你發對誰發?”言下之意是“你是我親人,就應該包容我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