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海釣沉
-
2 # user7180526371794
主要是法英兩國紀念一戰活動的規模、規格比較大。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二個,一是一戰犧牲更大:法軍陣亡二百萬,英軍陣亡近百萬。僅凡爾登(法軍獨自對陣德軍主力)、索姆河二大戰役法軍就傷亡一百多萬,英軍傷亡六十多萬。而二戰法英僅各死亡四五十萬人。二是法英是一戰主要戰勝國,戰後英國仍是世界第一強國、海上霸主。法國重新奪回歐洲大陸霸主地位。而二戰後英法的國際地位大為降低,漸漸淪為二流強國。
-
3 # 隨雨飄渺
因為一戰主體在西歐,決戰在法國境內,波及到資本主義列強的核心區,但核心是英國與德國的世界經濟超級強國的爭霸賽。
一戰改變了歐洲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一戰使得歐洲重新定位,二戰不過是一戰的延續性休戰,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對世界主導地位喪失,二戰使歐洲國家徹底永久性喪失。
一共打了五年,使英國、法國、德國、奧匈、義大利、俄羅斯六個大國角逐,英國與德國爭奪世界霸權地位,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列強,波及之深,徹底的改變了歐洲的格局。
奧匈帝國直接造成了解體,沙皇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也造成了國家解體,徹底的削弱了英國德國二個超級大國。
凡爾賽條約是苛刻條約,誘使了德國走上法西斯軍國主義,二十年後又一次爆發了人類文明史上,史無前例的二次世界大戰,也是最後的瘋狂。
歐洲國家開始了集體性反思,歐洲國家的世界主導權為何失去,工業革命的搖籃聖地,為何要如此衰落在歷史的長河中。
歐洲各個國家一致性認為,原本是世界經濟中心的歐洲國家,就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歐洲的平衡格局,二次世界大戰不過是一戰的延續。
-
4 # stud白丁
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感受。
美華人看中國,抗日就是抗日,內戰就是內戰,是兩件事。可在華人看來,抗日和內戰是攪和在一起的,是國共兩黨分分合合、相愛相殺的一部分。
華人對於遙遠的一戰,缺乏切身的感受。
對於歐洲人來說,二戰是一戰的後半部分,二者有直接聯絡。一戰的起因,一直缺乏合理解釋,戰爭結束時,清算的又過於草率。法國贏的不踏實,德國輸的不服氣。所以可以這樣理解,為了給死去的戰士們一個交代,必須再打一次。從這個角度講,二戰是對一戰最隆重的紀念。
-
5 # 黎塞留的野望
實際上對於那些在一戰中付出慘重代價並且還是一戰戰勝國的歐洲國家而言,紀念一戰倒確實不亞於二戰。比如英國紀念一戰的程度甚至要大於二戰。所以換言之,這些紀念一戰不亞於紀念二戰的歐洲國家都是在一戰中有過深痛經歷的戰勝國。而對於在一戰中沒有多少感觸的或者在二戰中有更深感觸的歐洲國家對一戰的紀念相對也不會有多深。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看對於紀念一戰看重程度不亞於二戰的歐洲國家們的代表都有哪些,以及他們如此看重的原因。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歐洲國家大致有英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塞爾維亞。
英國: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英國在戰爭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一戰中英國在大西洋、太平洋上頻繁打擊德國海軍,牢牢地控制著制海權,使德國的野心侷限在了Continental。在歐洲西線戰場,英國也積極協助法國抵抗德軍。戰後的英國勢力範圍也達到了巔峰,但是英國也在戰爭中付出了巨大代價,幾十萬人在戰場上殞命,大量貴族也在戰場上獻出生命(貴族軍官的死亡率高達20%)。而經濟等領域的重創也讓英國的“日不落帝國”走向下坡路。
法國:相較於二戰而言,法國在一戰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之一。特別是在歐洲的西線戰場法軍是抵抗德國的第一主力。諸如第一次馬恩河戰役、第一次伊普爾戰役、第一次香檳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第二次馬恩河戰役等等。在一戰結束後,法國的克列孟梭積極對戰敗的德國進行最大程度的削弱併為法國贏得最大利益。一戰後的法國重新恢復了對歐洲大陸的仲裁地位,而對於戰後對德國各個方面的壓制在一定程度上報了普法戰爭的仇恨。
義大利:事實上在一戰時,義大利作為列強之一,在戰爭中卻作為一個次要角色。但這並不影響義大利對於一戰的紀念不亞於二戰,甚至還要高於二戰。原因並不複雜,畢竟二戰中義大利在墨索里尼的帶領下大部分時間都是軸心國的主要成員之一,即便是戰爭後期在盟軍進軍義大利的形勢下,義大利退出軸心國加入反法西斯陣營與義大利北部的墨索里尼殘餘勢力進行抵抗,也仍然沒有避免在二戰後被懲罰的命運。而在一戰中義大利在開戰的第二年便已經是協約國陣營,並積極和同盟國的主要成員之一的奧匈帝國展開激戰。可是義大利在一戰中由於表現上的不盡人意,儘管戰後義大利的國際地位空前提升(在一戰後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義大利的國際地位達到世界前五名),但是卻並沒有得到多少實際上的好處。許多原本在倒戈前協約國許諾的利益大部分都未能實現。而義大利紀念一戰更多的是紀念在一戰中陣亡計程車兵們。
比利時:在一戰開始的階段,德軍在入侵比利時的過程中因為比利時軍隊的頑強抵抗而導致原本計劃要在幾日內就透過比利時撬開通往法國北部大門的行動延長了,在此期間德軍付出了兩萬多人的代價才征服了比利時。更為重要的是比利時遲滯德軍前進的表現為協約國增加了集結軍隊的時間。而且比利時的頑強表現也激勵了協約國,也削弱了德軍計程車氣。
塞爾維亞:由於一名塞爾維亞人——普林西普刺殺了正在薩拉熱窩地區訪問的奧匈帝國王儲和其妻子,這引發了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宣戰,也直接引發了一戰。此後塞爾維亞被奧匈帝國、德國、保加利亞同時入侵。這讓塞爾維亞把一戰看作是自己的一場悲壯的反侵略戰爭。對於一戰的紀念自然比較看重。
而這些紀念一戰的國家又都有共同的目的,那就是紀念在一戰中陣亡的本國士兵(英國陣亡908,000人、法國陣亡1,240,000人、義大利陣亡650,000人、比利時陣亡13,700人、塞爾維亞陣亡450,000人)以及在戰爭中不幸死亡的平民。
一戰給歐洲帶來的深遠影響不亞於二戰。在國際地位上,一戰以前,歐洲幾乎可以說是世界中心。自大航海時代以來,一輪又一輪的殖民熱浪使歐洲部分沿海國家在世界各區域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在此期間他們把歐洲的文化、宗教、軍事、科技等領域融入到各自的殖民地,並波及到了周邊地區。歐洲儼然成為了世界的中心。而在一戰後,歐洲的世界中心地位發生了動搖。美國、日本等歐洲以外的後起大國在國際上如日中天,與歐洲列強平起平坐。歐洲各國在海外的殖民地也發生了諸多與宗主國“軟式”或“硬式”抗爭的事件。歐洲人在世界所建立的殖民體系出現了鬆動。世界在此後的二十年中更加偏向於多元化。
而歷時4年的世界大戰,又讓歐洲人付出了上千萬人的生命,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青壯年男子。使戰後的歐洲一度失去了年輕人的活力,幾乎是損失了一代人。
最後雖然一戰給歐洲整體上帶來了巨大影響,但是對於“歐洲各國”對於紀念一戰不亞於二戰紀念的言論顯得十分籠統。因為除了那些在一戰中保持中立或者感觸相比二戰較淺的歐洲國家外,還需要注意的是,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又是同盟國陣營中的“一號男主角”,並且在一戰中付出了1,770,000人的生命,但是對於一戰的紀念程度卻遠不及二戰。在德國有很多二戰相關的紀念館,卻很少有一戰相關的紀念館,並且也和少有人來拜訪。這摻雜著許多因素。其中一個關鍵因素便是:在眾多德華人看來他們在二戰中給他國和自身帶來的創傷幾乎掩蓋了更早之前一戰的陰影。
回覆列表
因為一戰對歐洲人來說 ,不僅是一場愚蠢至極損失慘重的戰爭, 也是一場歐洲所主導的文明發展最美好階段時飛來的橫禍。
一戰起因至今仍是一場口水大戰,其中既有英德軍備競賽為代表的英德爭霸這樣的主因,也有法德世仇等舊瘡疤因素,還有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等民族主義小國之間圍繞波黑等民族混雜區領土糾紛等區域性因素 最終因為一場突發事件而讓整個歐洲都捲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
在一戰之前,一般戰爭都不會超過一年不會突破一定區域,像拿破崙遠征俄國 規模算空前了,其實也就是在歐洲東部打了一連串戰役而已。而在戰區之外,老百姓該幹啥幹啥,很少體會到戰爭的滋味。
著名的英法百年戰爭,大多數時間都是打打停停,並非君主不好戰,而是服役時間到了,手下們今年服役的時間到頭了,得回家鄉收麥子催租子打兔子去,沒空陪陛下您逗悶子了。
而一戰的來臨,整體戰的實施,則大大加強了國家的戰爭動員能力 也打破了人們對戰爭的舊有認識,一戰開戰時,無論英國還是德國,都認為戰爭很快就能結束,紛紛發出"樹葉落下來之前孩子就能回家","聖誕前就可以結束戰爭"一類豪言壯語,但工業時代的科技文明使得戰爭機器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機槍大口徑速射火炮以及飛機坦克潛艇航母等先進武器的大規模應用,塹壕戰情報戰破交戰等戰爭手段的出現,使得曠日持久的戰爭成為前線和後方共同經歷的夢魘。
整個一戰,歐洲付出了一千萬人的生命,而這僅是冰山一角,戰場內外還有更多數量的人死於和戰事密切關聯的流行性感冒。
僅這些就夠了嗎?沒有,一戰打碎了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沙皇俄國和德意志帝國這四個龐然大物,放出來無數的小國家,而一戰之後的凡爾賽體系,則奠定了民族自決自治體系的徹底形成,以往在各個帝國內部能透過各種手段平息的紛爭,從此以後八成都成了國際問題,這可不是好事 ,因為國際問題往往都是各方勢力均可插手的醬缸問題。
也因此,一戰之後又爆發了一連串地區衝突,僅蘇俄一地就死傷了上千萬人口,此外,凡爾賽合約人為復活的一系列小國間也紛紛大打出手,戰前分屬德國,奧匈和俄國的波蘭人工復活後,第一件事就是和各自昔日同袍蘇俄,德國,以及捷克為領土問題打得一地雞毛。而這一切也就是一個幕間休息而已,二十年後更為慘烈的二戰,才是一戰的又一次延續。
現如今,一戰已經結束百年了,歐洲人似乎仍未走出一戰的陰霾。因為一戰終結了歐洲人所主導的世界秩序,也凸顯了歐洲文明致命的基因缺陷。他們的紀念中,既有荒城日落 也有兔死狐悲,但是,西方卻沒人從基因中去找尋答案 ,電視新聞中,如今仍可看到一戰列強猙獰的嘴臉,和如出一轍的計倆,而這才是一戰並未終結的明證,也將是歐洲文明必將凋零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