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左稻故事匯
-
2 # 中孚鑑
王述,字懷祖,是王承之子。他年幼時父親去世。王述對他母親非常孝順,頗有孝名。不過他性格沉穩安靜,每當別人縱言高論,王述往往卻不發表言論。
以至於王述年到三十,還沒有出名。故而也有人說王述痴呆。不過出名較晚的王述卻非真的痴呆,他清高尊貴、生活簡樸、為人剛正,並不比他的祖父、父親差,只不過是心胸稍欠開闊。
王述曾任臨海太守,升為建威將軍、會稽內史,他在任期間,處事公正,頗有政績。後又為揚州刺史,加封為徵虜將軍。後來的王述官職亦屢有升遷。
王述為人敦厚實在,他每當升遷時,也不假裝的推辭。但如果王述一旦推辭。就不會接受推辭的官位。當時王述的才幹雖然不是特別的突出。但他的真誠率真卻很突出,因此也受到不少人的讚許。
後來重臣桓溫平定洛陽,桓溫就建議遷都洛陽。因為桓溫當時權利很大,所以朝廷也很畏懼,擔心不能控制桓溫的勢力,並且很多南士族也安於南方的生活,所以就派人去拒絕桓溫的請求。
而王述卻說桓溫不過是想虛張聲勢來震懾朝廷,並不是真的想遷都,只要順從他,他也不歸真的那麼做。
最終這次的遷都之事也沒有變成真的。
王述後來年老請辭,但朝廷不允許。後來在他六十六歲時,因病去世。他去世後,被追贈侍中、驃騎將軍、開府,諡號為穆,後因避諱,改諡號為簡。
高門大族、巨宦之後
要說王述,得先從他那史上赫赫有名的家族太原王氏講起。至魏晉已降,作為超級貴族的太原王氏,代代顯赫,有史可考者13人,其中12人歷仕顯宦,3人位至“三公”,特別是王述祖父王湛為代表的二房,更是一枝獨秀。
西晉八王之亂,匈奴屠各種貴族劉淵趁時而起,建立政權前趙侵攻西晉(注:前趙建國初期自稱漢國),王述父親王承此時身為西晉“驃騎參軍”,眼見西晉天下將傾,他與當時的琅琊王、揚州都督司馬睿關係很好,遂辭去官職,舉族南遷東渡長江投奔司馬睿,如此才有了後來太原王氏後裔遍南國之盛,與琅琊王氏,同為高門大族並興於東晉。
王承到達建業後,被司馬睿拜為從事中郎,成為其股肱之臣,受到很高的禮遇。史稱:“渡江名臣王導、衛玠、周覬、庾亮等皆出其下,為中興第一。”只可惜天不假年,46歲時王承就過世了。
外痴內秀、言簡貴實王承去世時,王述(字懷祖)還年幼,史稱“少孤”。他閉門在家,孝順老母,到了三十來歲,依然默默無聞。當時的司徒王導,根據門第徵召他做了中兵屬。上任後,王述沉默寡言,踏實的做著本職工作。有一天,王導問他江蘇米價?(注:米價不屬於王述的管職範圍。)王述幹瞪著雙眼一直望著王導,沒有回答。王導說:“王掾不痴,人們怎麼會說他痴呢?”據史載,王述祖父王湛,也屬於這款外痴而內秀型的,當時的人都說王湛痴憨。王述和他祖父很像,都是性格寧靜,寡言少語,按現在的話說,王述屬於內心機敏外表木訥的內向型人格,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面呈豬相,心懷嘹亮”。
《晉書》上說:“每每眾人清談辯論,噓枯吹生之際,往往異端邪說並起,而王述卻很恬靜泰然的坐在其中一言不發。”琅琊王導,就是王與馬共天下的那位爺,是東晉重臣,所以每當清談時王導發言,總會有很多人阿諛奉承拍他馬屁,稱讚王導說的都對。有一次正好王述在場,便嚴肅的說出自己的看法:“王導又不是堯舜那樣的聖人,哪裡能每件事都對呢?”王導知道後,很謙遜的向王述表示感謝,並對庾亮說:“王懷祖清高尊貴、簡樸剛正,言語少而貴實幹,不比他祖、父輩差啊!只是心胸開闊這點上略顯不足。”
微時性急、小節有虧王述年青時脾氣急躁,有次吃煮雞蛋的時候,用筷子夾不起來,就生氣的扔在地上,雞蛋滾來滾去,他就下床穿著木屐踩雞蛋,情急之下又沒踩中,乾脆惱羞成怒,把雞蛋拿起來放到嘴中咬破後又吐到地上。後來當他成為東晉重臣後脾氣就漸漸謙和溫順起來,謝奕性子粗暴,和王述有矛盾,用惡毒的言語痛罵王述。王述也不回擊,只是轉過身去面對牆壁,謝奕罵了半天,覺得沒意思,就離開了。王述這才再坐回原處。人們知道後都敬佩他涵養過人,王述也因此而聲名越顯。(謝奕是門閥謝家的人,換個寒門庶族的人痛罵試試。)
然而,王述在當安徽宣城的宛陵令時,卻因家境貧寒,大肆收受賄賂,被人檢舉揭發枉法的事竟有一千三百多條。王導勸他說:“你是名門望族之後,不必擔心今後會沒有豐厚的俸祿。”王述明知王導是在提醒他收斂。卻回答說:“等我富足了自然就會罷休,那些饒舌者真是太不識趣了!”其厚顏如此。後來王述又多次做地方上的州郡長官,估計確實是撈夠了,一反前態變得清廉無比,所受朝廷俸祿封賞都分賜親朋,住宅舊物不改原貌,這才獲得了時人的稱讚。
羲之不睦、成就書聖王述雖得王導器重,但王導的堂侄王羲之卻素來輕視王述。王羲之為人率性,見識淵博,口才便給,正好與王述相反。當時,兩人齊名,而王述的的做事態度也與王羲之不合。王述在仕途上的發展和名氣上始終都比王羲之高出一籌,這讓心高氣傲的王羲之頗懷怨懟。
終於,在王述母親去世時,兩人的“冷戰”發展到頂峰。時任會稽內史的王述要離職辦喪事,由王羲之代領會稽。按當時習慣,王羲之作為地方官至少要去王家弔唁三次,可他多次宣稱要去,等真正到了王述家門前,王述出來迎接時卻又轉身離開了,估計是想以此來折辱王述,《晉書·王羲之傳》載:“述深以為恨”,二人的嫌隙由此擴大。三年後,王述得任揚州刺史,會稽隸屬於揚州,王述命人查到王羲之在會稽郡的種種不法行為,都有真憑實據,王羲之驚恐之下假裝身體不適,罷官而去。此後,羲之攜朋喚友遊山玩水、飲酒賦詩,以書法為樂, 終成一代書聖。
對待大事、識見不凡東晉康帝司馬嶽在位時,王述擔任庾冰屬官徵虜長史,庾冰的弟弟庾翼為荊州刺史,擁重兵駐節武昌。因府第多次出現妖怪猛獸,庾翼是個迷信的人,就準備放棄武昌遷移鎮所到荊門去。王述寫信給庾冰言明庾翼此舉實屬荒唐:“當今北方胡族,對我們虎視眈眈,我方正該養精蓄銳,以逸待勞。武昌地處江東戍守的中部,不但可以防禦上流,如果出現緊急情況,也方便彙報朝廷。倘若搬遷到西面遙遠的荊門,一旦敵人進攻,求救都來不及。無故遷動鎮所,這是自取不合算的事。何況,古往今來迅速禍亂敗亡的妖異,算起來也不少。應當在人情事理上選擇民眾可以理解接受的,考慮能使國家長遠發展的,這才是天下人的幸事,於您的名聲也就不會受到損害了。”這篇規勸的信函鞭辟入裡,使得庾翼放棄了遷鎮舉措,贏得了朝野的盛讚。
蒞政清肅、不阿權貴此後,王述擢升都督揚州、徐州及琅琊諸軍事、衛將軍、並冀幽平四州大中正,刺史如故。史載其“蒞政清肅,終日無事,民生皆振”。讀史至此,不得不讓人掩卷長嘆:身為東晉門閥中人做官真好,每天啥事不幹,還能得個“蒞政清肅,民生皆振”的考評。很快王述便升遷為散騎常侍、尚書令等中央要職。
王述每次接受朝廷授予的官職時,從不講究虛假謙讓,其子王坦之諫勸父親按慣例還是應該謙讓,言行委婉一些。王述不以為然,並且認為兒子不如自己。
但其實王述是非常喜歡這個兒子的,在王坦之小時候常常把他抱著放在自己的腿上。等坦之成年後都在朝為官了,王述在家仍然抱於膝上。王坦之為權臣桓溫的副職長史時(注:桓溫又名溫桓,桓溫未滿週歲時得到大名士溫嶠的讚賞,因此以“溫”為名),桓溫想為兒子求娶王坦之女兒為媳。坦之回家後向王述稟告。王述大怒,把兒子推於膝下說:“你是不是傻?難道因為害怕桓溫的權勢,就讓女兒去給當兵的做妻子嗎?”王坦之見父親如此說,就找託詞婉言謝絕了桓溫,哪知被桓溫一語道破:“想必是閣下的尊父不肯罷了。”從此對這樁婚事不再提起。
力阻遷都、率真性情公元362年東晉隆和元年,桓溫北伐平定洛陽,接著就向東晉朝廷建議遷都洛陽,晉哀帝司馬丕憂慮恐懼之下,準備派遣侍中去勸阻桓溫。王述上奏說:“桓溫想虛張聲勢威懾朝廷,並非有意遷都。朝廷如果依從了他,自然無事。”後來遷都之事果然如王述所言沒了動靜。從個人角度來說,王述作為南渡士族的代表已經習慣了江東的生活,自然不願帶著好不容易積攢的瓶瓶罐罐,拖家帶口回到沒有安全保障的北方去。桓溫又建議遷移洛陽舊宮裡的大鐘到建業,王述說:“永嘉之亂時朝廷為強胡所逼,只是暫時定都江東,如今正要平定天下,返回舊都(違心之語)。即使不回舊都(這才是肺腑之言),按道理也應先改遷先帝的園陵,而不是去先張羅器樂的事。”桓溫見王述如此說只得作罷。
東晉簡文帝常說王述才幹雖不突出,對於榮譽名利又不淡泊;但憑真摯性情和直言不諱就足以匹敵其他人了。公元367年東晉太和二年,65歲的王述以“年迫懸車”為由,乞請辭職。並親筆上疏:“臣曾祖魏國司空王昶寫信向文皇帝司馬昭表白說:‘從前和南陽宗世林同為東宮屬官。宗世林少負美名,被州里敬重,到了晚年,依然勤奮自勉,惟恐被朝廷棄置不用,人們都譏笑他。若上天垂憐,讓臣延壽於人世,願辭官歸隱,不願效法宗公迷戀仕途的行為。’這封信寫得情辭慷慨,鄙夷迷戀仕宦者。雖然只是張書箋,卻是對後輩的訓誡。如今臣王述愧居尚書令,身患疾病,不能再處理公務和行禮敬之事,年邁體衰,疾病經久難治,懇請朝廷允許我遵奉先人訓誡,告老還鄉。”朝廷優詔不準,仍要其留任。一年後,王述無疾而終,也算是有所福報了。
綜上,可以看出王述承世家大族父祖之蔭,早期性子急迫、熱衷名利,胸襟也不開闊;後期歷事日增而城府越深,性漸和緩,虛以偽飾假裝淡泊,實屬沽名釣譽。但從寫給庾冰的規勸信函來看,其兼涉國家大政、內外形勢、軍事地理、古今成敗、鬼誕神黃等,將王述的才華和審時度勢顯露無遺。從對兒子王坦之的認識和對桓溫遷都等事的處置均可見其對於時政大事有著清晰的認識,晉書評他“鑑局夷遠”可謂是所言不虛,至於後面那句評語“衝衿玉粹”,是說王述曠淡的胸懷像玉一樣純美,就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