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約80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歷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因為對這一時期的瞭解主要來自《荷馬史詩》,所以又稱“荷馬時代”。在荷馬時代末期,鐵器得到推廣,取代了青銅器;海上貿易也重新發達,新的城邦國家紛紛建立。希臘人使用腓尼基字母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並於前776年召開了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召開也標誌著古希臘文明進入了興盛時期。前750年左右,隨著人口增長,希臘人開始向外殖民。在此後的250年間,新的希臘城邦遍及包括小亞細亞和北非在內的地中海沿岸。在諸城邦中,勢力最大的是斯巴達和雅典。對美的事物的熱愛是希臘神話的靈魂。著名的金蘋果之爭,帕里斯在財富、智慧和美這三者中最終選擇了美,這是典型的希臘式的選擇。將美凌駕於財富與智慧之上,顯露出了希臘人強烈的愛美意識。他們在日常生活,如競技、造型藝術、戲劇等方面將這種唯美意識發展到了極致。希臘人比較重感覺,對肉體的崇拜更甚於對精神的關懷。以宙斯為首的奧林匹斯諸神並不是一些枯燥泛味的道德偶像,而是一大群相貌俊美,體魄健壯的有血有肉的神靈。諸神在精神或道德方面並沒有超人之處,只是在肉體上比人更強壯、更健美,而且能夠長生不死。這些極具感性色彩的神成為希臘人的生活理想。對人的自然形體之美的崇拜使希臘出現了特有的運動形式裸體競技。希臘人為了取悅宙斯每四年在伯羅奔尼撒半島西部的奧林匹克附近舉行一次競技會,參賽的每個運動員均須裸體出場。人們絲毫不以裸體為恥,相反倒是以擁有一副矯健的體魄而感到無上的榮耀。這就使得奧林匹克競技會成為力與美的展示,得勝歸來的運動員被當成英雄加以崇拜。裸體競技使雕塑家得以觀察人體在各種自然形式和姿態中的情況,於是體育和宗教的結合產生了造型藝術的美。通常雕塑家關注的是人物外在形象是否健美,試圖透過對美的形體的描繪表現出人物的內在意韻之美。如米隆的“擲鐵餅者”和波里克波利特的“持矛者”。即或是取自宗教題材的神像雕刻,雕刻家仍然追求外在形體之美。在希臘人觀念中,美的心靈是寄託於美的肉體之中,健美的身軀應當包容著智慧、善良、美德。這種萬物一體的觀念是希臘精神中較為典型的特性。
希臘文明
對美的不懈追求使希臘人對現實生活的關注更甚於對彼岸世界的嚮往。荷馬史詩《奧德修記》中描述了遠征歸來的特洛伊英雄奧德修途經地府遇見已死的阿喀琉斯的一段對話。阿喀琉斯說:“我寧願活在世上作人家的奴隸,侍候一個沒有多少財產的主人,那樣也比統率所有死人的魂靈要好。”阿喀琉斯對生命的留戀反映了古希臘奧林匹斯宗教的世俗精神,是希臘人生命觀的體現。希臘人熱愛生活但也不懼怕死亡。古希臘人相信人死後另有一個世界,人的死亡只是由生界到該世界的變遷,而非人體的消失。他們相信人死後魂靈同肉體共同幽居於地下墓中。蘇格拉底就曾經說過,倘使死是由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而那另一個地方又是奧爾弗斯、赫西阿德、荷馬所居住的,那麼我將樂於在那裡。由於這些死去的英雄都有一個很好的歸宿,因此希臘人能以平常之心對待死亡,進而使他們有勇氣直面生命中的悲劇。古希臘民族具有濃烈的悲劇意識,對生命獨特的理解使他們選擇悲劇的藝術形式來觀照生命本能世界。從《荷馬史詩》中的命運難測到俄狄浦斯對命運的反抗,希臘人的命運觀發生了一次重大變化。這一變化是希臘人對人的價值的再次肯定。人的生命是一個和諧的整體,然而在其深處,人的理性和自然感性生命永遠處於對立衝突之中,由此造成命運難測。而索福克勒斯則透過俄狄浦斯對命運的反抗試圖表明,人類不甘心於此,寧願以生命為代價抗爭命運,揭開人生和社會之謎。俄狄浦斯精神實質上就是希臘人勇於接受挑戰,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這是希臘民族精神之魂。希臘人創造了這種精神,而正是這種精神成為不斷地推動希臘人乃至西方人創造新的世界和新的人的精神源泉。
在世界各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宗教與文化息息相關,共同發展。文化是本質的,宗教是文化的一種形式。宗教與文化的互動作用構成了一個民族基本的精神特徵。深入研究古希臘宗教,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古希臘人在長期的宗教薰陶中所形成的自由、唯美、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已成為古希臘民族文化現象中最基本的精神特徵。正是這種蘊含在古希臘文化中的基本精神特徵,成為推動古希臘民族文化取得輝煌成就的強大的精神動力,進而也推動和影響著西方文化的發展。
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約80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歷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因為對這一時期的瞭解主要來自《荷馬史詩》,所以又稱“荷馬時代”。在荷馬時代末期,鐵器得到推廣,取代了青銅器;海上貿易也重新發達,新的城邦國家紛紛建立。希臘人使用腓尼基字母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並於前776年召開了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召開也標誌著古希臘文明進入了興盛時期。前750年左右,隨著人口增長,希臘人開始向外殖民。在此後的250年間,新的希臘城邦遍及包括小亞細亞和北非在內的地中海沿岸。在諸城邦中,勢力最大的是斯巴達和雅典。對美的事物的熱愛是希臘神話的靈魂。著名的金蘋果之爭,帕里斯在財富、智慧和美這三者中最終選擇了美,這是典型的希臘式的選擇。將美凌駕於財富與智慧之上,顯露出了希臘人強烈的愛美意識。他們在日常生活,如競技、造型藝術、戲劇等方面將這種唯美意識發展到了極致。希臘人比較重感覺,對肉體的崇拜更甚於對精神的關懷。以宙斯為首的奧林匹斯諸神並不是一些枯燥泛味的道德偶像,而是一大群相貌俊美,體魄健壯的有血有肉的神靈。諸神在精神或道德方面並沒有超人之處,只是在肉體上比人更強壯、更健美,而且能夠長生不死。這些極具感性色彩的神成為希臘人的生活理想。對人的自然形體之美的崇拜使希臘出現了特有的運動形式裸體競技。希臘人為了取悅宙斯每四年在伯羅奔尼撒半島西部的奧林匹克附近舉行一次競技會,參賽的每個運動員均須裸體出場。人們絲毫不以裸體為恥,相反倒是以擁有一副矯健的體魄而感到無上的榮耀。這就使得奧林匹克競技會成為力與美的展示,得勝歸來的運動員被當成英雄加以崇拜。裸體競技使雕塑家得以觀察人體在各種自然形式和姿態中的情況,於是體育和宗教的結合產生了造型藝術的美。通常雕塑家關注的是人物外在形象是否健美,試圖透過對美的形體的描繪表現出人物的內在意韻之美。如米隆的“擲鐵餅者”和波里克波利特的“持矛者”。即或是取自宗教題材的神像雕刻,雕刻家仍然追求外在形體之美。在希臘人觀念中,美的心靈是寄託於美的肉體之中,健美的身軀應當包容著智慧、善良、美德。這種萬物一體的觀念是希臘精神中較為典型的特性。
希臘文明
對美的不懈追求使希臘人對現實生活的關注更甚於對彼岸世界的嚮往。荷馬史詩《奧德修記》中描述了遠征歸來的特洛伊英雄奧德修途經地府遇見已死的阿喀琉斯的一段對話。阿喀琉斯說:“我寧願活在世上作人家的奴隸,侍候一個沒有多少財產的主人,那樣也比統率所有死人的魂靈要好。”阿喀琉斯對生命的留戀反映了古希臘奧林匹斯宗教的世俗精神,是希臘人生命觀的體現。希臘人熱愛生活但也不懼怕死亡。古希臘人相信人死後另有一個世界,人的死亡只是由生界到該世界的變遷,而非人體的消失。他們相信人死後魂靈同肉體共同幽居於地下墓中。蘇格拉底就曾經說過,倘使死是由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而那另一個地方又是奧爾弗斯、赫西阿德、荷馬所居住的,那麼我將樂於在那裡。由於這些死去的英雄都有一個很好的歸宿,因此希臘人能以平常之心對待死亡,進而使他們有勇氣直面生命中的悲劇。古希臘民族具有濃烈的悲劇意識,對生命獨特的理解使他們選擇悲劇的藝術形式來觀照生命本能世界。從《荷馬史詩》中的命運難測到俄狄浦斯對命運的反抗,希臘人的命運觀發生了一次重大變化。這一變化是希臘人對人的價值的再次肯定。人的生命是一個和諧的整體,然而在其深處,人的理性和自然感性生命永遠處於對立衝突之中,由此造成命運難測。而索福克勒斯則透過俄狄浦斯對命運的反抗試圖表明,人類不甘心於此,寧願以生命為代價抗爭命運,揭開人生和社會之謎。俄狄浦斯精神實質上就是希臘人勇於接受挑戰,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這是希臘民族精神之魂。希臘人創造了這種精神,而正是這種精神成為不斷地推動希臘人乃至西方人創造新的世界和新的人的精神源泉。
在世界各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宗教與文化息息相關,共同發展。文化是本質的,宗教是文化的一種形式。宗教與文化的互動作用構成了一個民族基本的精神特徵。深入研究古希臘宗教,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古希臘人在長期的宗教薰陶中所形成的自由、唯美、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已成為古希臘民族文化現象中最基本的精神特徵。正是這種蘊含在古希臘文化中的基本精神特徵,成為推動古希臘民族文化取得輝煌成就的強大的精神動力,進而也推動和影響著西方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