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47332348634

    我們可以把兩漢的歷史程序分成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漢高祖到漢宣帝的西漢前期中期;

    第二階段是西漢的元、成、哀、平到王莽的新朝,即兩漢的過渡期;

    第三階段是整個東漢。

    (朋友可能要說東漢為何不分為前期、後期?這是因為東漢前、後期的經濟結構比較接近,無須多畫階段)

    一、經濟成分

    第一階段中下層地主和自耕農在戰亂拋荒後獲得土地,精耕細作,分散型土地制度成為經濟主導;

    第二階段是過渡期,豪強出現並崛起,逐漸侵吞兼併中下層地主與自耕農土地,中下層地主和農民破產,很多更淪為奴婢。

    第三階段豪強莊園成為經濟主導。豪強莊園產業豐富,能自給自足,並聚族而居,建立宗法制度穩定內部秩序,且有自己的宗族武裝。

    這也是經濟的發展規律,土地由分散必然走向集中,形成豪強莊園,窮者越窮,富者越富。最終必然農民起義,經濟結構大洗牌,建立新的王朝。

    二、統治階級身份

    秦朝佔統治地位為關中軍功地主,而在地方佔據統治地位的為關東六國貴族集團(豪強),均為身份性地主。

    秦末義軍中,項梁項羽以江東子弟兵為班底,代表了六國貴族集團利益;而劉邦以豐沛集團為班底,代表關東中下層地主利益,此後又吸引了依附集團(張良、陳平等)。

    在秦末起義和楚漢戰爭中,六國貴族集團(如項梁、項羽、魏王豹、趙王歇、韓王昌、齊王廣等)紛紛退出歷史舞臺(只有韓王信封侯,還活到漢初)。

    劉邦建立漢朝,從劉邦到漢宣帝,漢朝皇帝代表了中下層地主的利益。尤其是漢武帝更厲行打擊豪強政策,郭解、灌夫等豪強被清理誅滅。

    第二階段土地大規模兼併,豪強(包括大地主和豪商)崛起,農民破產,很多淪為奴婢,經濟凋蔽,民變不迭。而漢元帝、成帝、哀帝和平帝都無能為力,元城王氏崛起,最終由王莽奪取政權手上。王莽託古改制,想實行王田制,把豪強土地收歸王有;又想將奴婢私有,禁止買賣。這些異想天開的改革激起了更大的反彈,釀成了綠林和赤眉起義。王莽被推翻,劉秀在血泊中建立起東漢王朝。

    第三階段劉秀以南陽集團、潁川集團、河北集團和關隴集團等豪強為班底,決定了東漢王朝代表豪強利益。

    東漢前期以黃老治國輕徭薄賦,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招撫流氓,賑濟貧乏、釋放奴婢等,把公田租賃或賞賜與貧民,這種措施有利於恢復經濟。不過劉秀重新丈量土地由於豪強激烈反對而以失敗告終。到了東漢中後期,豪強瘋狂擴張,加上統治階級嬌奢淫逸,東漢民生凋蔽,最終釀成了黃巾起義。

    儘管劉邦和劉秀都是依靠農民起義發家,但由於社會經濟成分和統治階級身份的變化導致了西漢與東漢的方方面面有質一般的區別。

    三、政治制度

    西漢承襲秦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縣制,不過從漢武帝起,這些中央政策出現調整,而到漢光武帝劉秀時,新的政治體制形成。

    中央上,三公九卿制度設立對相權有利,必然導致相權與皇權的矛盾。漢武帝任用身邊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為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而原有的三公九卿成了外朝。王莽時已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改為大司馬、大司徒和大司空,“奪公輔之任,損宰相之威”。劉秀徹底架空了三公,政事全歸尚書檯(這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先驅,相當於中朝內朝變成了外朝)。

    地方上,西漢漢武帝設司吏校尉,替中央監察地方,又將全國定為十三州,設刺史監察。待到東漢時,劉秀重置刺史制度,檢舉郡縣官員。而到東漢末年,刺史掌握了地方行政大權,成為軍閥割據的領袖,這是劉秀始料未及的。

    總體上,東漢在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上,都落實西漢的強化君權措施,從制度層面講皇權更加鞏固了,實際效果卻完全不是這樣。

    四、權力集團

    1、皇權

    兩漢時期的皇權受到一些限制,三公、諸侯王、外戚和宦官,而士大夫階層對皇權也有影響。

    兩漢的明君都意圖增加皇權,當然歷史程序不隨皇帝意願變化。皇權加強與否,與皇帝的能力有莫大關係。

    第一階段的皇帝能力卓著,逐漸從三公、諸侯王、外戚和宦官手裡收回權力(即使環境艱難如漢宣帝,依然從霍氏集團手裡收回大權);

    第二階段的皇帝昏庸無能,致使大權旁落,落入外戚王氏(成帝、平帝時)、丁氏傅氏(哀帝)之手;最終王莽建新朝取代漢朝。

    第三階段東漢前四帝能力卓著,到後期皇帝或者昏庸無能或者年幼無力,最終大權旁落。

    但總體而言,東漢時期的皇權比西漢更為沒落了。

    東漢在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時皇權尚強,由於豪強實力強大,和帝后朝廷權柄為外戚和宦官交替執掌,皇帝成了傀儡。權的外戚和宦官,擁有禁軍,擁有豪強地主莊園,實力更為雄厚。

    當外戚做大時,皇帝只能聯合宦官誅滅外戚,則不免將宦官培養成一個新的豪強;此後新皇帝又會形成新的外戚,迴圈反覆。而外戚和宦官,兩瓶毒藥,你必須喝一壺。

    相較而言,西漢時期的漢宣帝清除霍氏外戚集團,就完全不需要藉助宦官的勢力了。

    2、外戚

    兩漢時間的外戚對政治產生過重大影響。

    第一階段的外戚有呂太后為首的呂氏(漢惠帝時)、竇太后竇嬰為首的清河竇氏(漢景帝漢武帝時)、王太后田蚡為首的王氏(漢武帝時)、衛青衛子夫為首的衛氏(漢武帝時)、霍光為首的霍氏(漢昭帝、漢宣帝時)。第一階段的外戚有制衡因素,如皇帝、士大夫,或者外戚內部相互制衡,所以外戚沒有東漢時期那麼強大。

    第二階段的外戚有史高為首的史氏(漢元帝時)、王鳳到王莽的元城王氏(漢成、平帝時),丁氏傅氏(漢哀帝時);

    第三階段的外戚有馬太后的馬氏(東漢章帝時)、竇憲和竇太后的竇氏(東漢和帝時)、鄧太后和鄧鷙的鄧氏(東漢安帝時)、閻太后閻顯的閻氏(東漢安帝時)、梁商梁冀的梁氏(東漢順帝、衝帝、質帝、桓帝時)、何進何太后的何氏(東漢靈帝、少帝時)……

    東漢的外戚除出身一般的閻氏和何氏,其餘均來自豪強東漢六大家族(幫助劉秀復興東漢王朝的鄧禹家族、耿弇家族、梁統家族、竇融家族、馬援家族和陰氏家族)。東漢擅政的外戚擁有禁軍,擁有豪強地主莊園,實力更為雄厚,皇帝被迫利用宦官來制衡外戚。

    東漢末年隨著董卓入京,誅殺外戚和宦官,外戚和宦官同歸於盡。

    3、宦官

    然第一階段、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均有所不同。

    第一階段沒有宦官擅政情況。

    第二階段出現了宦官石顯,聯合外戚史高冤殺蕭望之對擅政,然終歸屬於少數。 第三階段宦官成為了舉足輕重一足,例如鄭眾蔡倫(東漢和帝時)、順帝十九侯(東漢順帝時)、五侯(東漢桓帝時)、曹節王甫(東漢靈帝時)、十常侍(東漢靈帝、少帝時)等,這是因為外戚實力太強大,制約因素太少,皇帝被迫聯合第三股力量宦官來制衡甚至消滅外戚,這樣的後果造成了宦官擅權。皇帝去世後,又有新的外戚,新的宦官,於是東漢出現外戚和宦官交替執政局面。

    一直到東漢末年,隨著董卓入京,誅殺外戚和宦官,外戚和宦官同歸於盡。

    4、士大夫階層

    漢朝的人才選擇採用察舉孝廉制,由漢武帝建立,為西漢朝廷吸納了不少人才,如董仲舒、東方朔等,多為中小地主;東漢時,察舉制逐漸為豪強壟斷,選官以閥閱為標準,這是歷史的倒退。

    東漢的豪強地主部分為權力階層(如外戚和宦官),另外部分為士大夫階層,他們世代傳經,崇尚儒學,重視對子弟教育,同時收徒講課。中小地主只有投靠豪族,成為其門生故吏方才有政治出路。這樣發展下去,逐漸形成了士族門閥,如汝南袁氏、弘農楊氏等家族。

    士大夫階層或士族在東漢時為清流,與擅政的外戚宦官堅決鬥爭,並引起了兩次黨錮之禍。

    隨著黃巾起義爆發,士大夫官僚轉與外戚宦官合作,鎮壓起義;而隨著董卓入京,誅殺外戚和宦官,終結戚宦之爭後,士族成為了朝廷的支柱力量,併成為魏晉時期的統治階層。

    5、諸侯國

    兩漢時期的地方制度為郡國並行制,而兩漢的諸侯國權力不斷削弱。

    漢高祖劉邦誅殺異姓王韓信彭城英布韓王信和盧綰,自此諸侯國皆劉姓;呂后殺趙王劉如意,殺掉趙王劉友和梁王劉恢,大封諸呂。漢文帝平定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的叛亂,又把齊國分成六國,淮南國分成三國。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徹底打垮了諸侯國,剝奪了諸侯實際統治權力,封國僅僅供給其“衣食租稅”,任官之權歸於皇帝。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又平定淮南王劉安的叛亂,諸侯國式微,再也掀不起任何波瀾。

    到了東漢時期劉姓諸侯亦無作為。儘管曾有山陽王劉荊、楚王劉交之亂,但亦是輕鬆平定。不過,東漢末年劉焉、劉表、劉虞等劉姓諸侯割據一方,倒是風光一把。

    五、文化制度和經學

    漢代自劉徹獨尊儒術後,官學和私學均得到空前發展,中央有太學,地方有學、校、庠、序等;東漢後儒學之風更盛。

    西漢官學指導思想為今文經學,長期壟斷漢代官學。此後由於今文經學僵化和煩瑣,且又與讖緯結合,流於妄誕,西漢後期見衰。王莽當政後,在劉歆推動下,古文經學迅速發展。東漢時期,古文經學成壓倒今文經學之勢。最終,經學家馬融、鄭玄融合今、古文之說,平息今、古文之爭。

    六、少數民族

    漢朝對少數民族的關係以漢武帝漢匈之戰為界。漢武帝之前,匈奴侵犯漢朝,漢朝被迫採用和親政策;而漢武帝大漢匈之戰大勝後,漢朝扭轉了對匈奴及其他少數民族的局勢,進入吊打模式。

    兩漢出現了衛青、霍去病、趙充國、陳湯、竇固、竇憲、班超等名將,匈奴等國是刷政績的工具而已。匈奴在漢朝強大攻勢下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其中一部更是往西遷移,因此釀成了亞歐民族大遷移。不過東漢末年曹操放匈奴入中原,為晉朝五胡亂華埋下禍根。

  • 2 # 使用者729102510466

    漢朝以後的人為了區分被王莽中斷之前和之後的漢朝,使用了前漢和後漢;又因為前漢首都在長安,後漢首都在洛陽,長安地理位置相對洛陽靠西,所以稱前漢為西漢,後漢為東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青春痘飲食應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