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頭說車陳丹
-
2 # 售後服務技術總監
鋼板的厚度和安全性還真是沒有太大的關係 一個車型安全性主要是取決於車身ABC柱和側圍的框架結構的設計和用的鋼板強度 車身的框架主體如果使用了高強度的鋼材 那麼車身就會比較結實 在碰撞的時候就不容易變形 能夠很好的保護成員倉內的乘客 如果用的是普通鋼板 就是再厚也達不到安全要求 我們所理解的鋼板的厚度大多都是指車身外觀的覆蓋件 這些零件都是採用的普通鋼板來製造的 所以強度都不高 他們的作用就是起到美觀的 和安全性沒有多大關係 不過外觀件如果設計的質量好 確實是在低速碰撞的時候能損壞的比較小 損壞程度也低一些
-
3 # Magathron
你要按不下去,很簡單,學學某眾把外層和門裡的防撞梁焊在一起,保證你只能按穿不能按凹,但一遇到重度撞擊,很容易把拉伸力轉換成切割力把防撞梁切斷,具體看你把自己命看到第幾位了,車比命中的話大可以買這種
-
4 # 辭鏡軒
過於專業而且太詳細的介紹說出來就特別不像人話,為了簡單理解可以舉兩個極端的例子。第一個例子是F1賽車。你既不能說人家不安全也不能說人家鋼板厚,對不?第二就是這幾年,車身覆蓋件越來越多的使用新材料包括賓士寶馬的越野車也見不到有鐵的後尾門了,同樣的,我們也不能說人家的車就是不安全。再比方說,我們到了明代的時候,打仗基本就都沒有鐵甲了,基本都是棉甲。最後我只想說,汽車工業技術日新月異。安全早就不只是鋼板的厚度能直接掛鉤的了,新材料,新技術都在不斷的發展。
-
5 # 皓竣老爹
有關係!有個毛關係!
都被神車洗腦了吧!
本人做汽車銷售八年,自己先後買了四臺車。第一輛最便宜,鋼板最厚!大家要問我是神車嗎?不是,是吉利自由艦!因為公司就有這個品牌,優惠完了28900元。開了三年之後賣掉時不到六萬公里。用手敲敲,鋼板非常厚,比神車還厚很多!但是賣的時候車身上已經有很多鏽跡了,更不要說碰撞0星的梗了。
第二臺車,南韓神車賽拉圖。10年買的時候81000,賣掉時46000公里。因為這個車大部分交給新手司機老爺子開,所以前後左右都有刮擦事故,後邊還被別克GL8追尾了一次,就不想要了,15年的時候賣了40000元。鋼板厚度不如吉利厚,但是生鏽的地方比吉利少很多。
第三臺車,別克GL8。因為二胎,買了個大車。用手按不動,感覺非常結實,但是也僅僅是感覺罷了。我們國家的外交官都因為這個在美國停產多年的老款車命喪黃泉,所以各位還是別拿鋼板厚當免死金牌。
第四臺車,本田FIT!剛買幾個月就被一個老太太騎腳踏車撞副駕駛車門上了!一個大坑!神車黨估計又會發照片說:快來看看,腳踏車都能裝個坑,太不結實了!我只能對這些人說:呵呵!因為有4S工作經歷且沒有掉漆,我找了個凹陷修復的師父來搞一下。修復期間在旁邊搭把手,足足幹了三個小時!師傅說要是某眾的車早就好了,本田這個車的鋼板韌性太高了,用工具別一下就又回來別一下又回來,所以時間搞的這麼久。現在這個小車也跑了三萬多公里了,車身上也有好多小坑,都是旁邊車開關門碰的,我也懶得去修了。
總結:車用鋼板的厚薄對車輛安全的影響微乎其微,因為都是覆蓋件,見過最厚的也沒見過2.0毫米以上的。一張2.0毫米的鋼板在20公里時速的撞擊下也就和紙沒什麼區別了吧?所以車身結構才是安全的保證。這恰恰是我們不好實現彎道超車追趕賓士寶馬的地方,人家搞了這麼多年的經驗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透過加厚鋼板就能實現提高安全效能的。
鋼板更厚一點倒是對旁邊車開門碰你一下會不會有坑,多少有點幫助。
-
6 # 長沙身邊事
我們在買車的時候,就會聽到不同的朋友說某某汽車車“皮”太薄不安全等的勸告,車身厚度也成了我們消費者買車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僅僅是咱們消費者,各個廠商也花費巨資力求自己的產品在這方面能夠具有更加優秀的安全性。但這種價值其實我們在表面上也很難看到,而不少人以鋼板厚度來衡量汽車的安全性,事實上這充其量只是汽車安全的一部分。
當汽車發生碰撞事故時,除了自身的車身強度和安全氣囊外,車身構架和撞擊後的變形量也是決定乘客安全的最重要因素。
瞭解過汽車碰撞試驗的讀者就會知道,發生碰撞後,乘員艙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變形,車門能否正常開啟,都是衡量這款車碰撞效能的最重要標準。試想一下,如果碰撞時乘員艙發生嚴重變形,擠壓到車內乘員,這可是配備多少氣囊、多少電子安全裝置都不能保住乘員的。所以,車身設計也是一輛車是否安全的首要標準之一。
車身設計都是哪幾種?1、承載式車身
承載式車身沒有車架,車身就作為發動機和底盤各總成的安裝基體,車身兼有車架的作用並承受全部載荷。
2、非承載式車身
非承載式車身透過橡膠軟墊或彈簧與車架作柔性連線。車架是支撐全車的基礎,承受著在其上所安裝的各個總成的各種載荷。車身只承受所裝載的人員和貨物的重力及慣性力,在車架設計時不考慮車身對車架承載所起的輔助作用。
圖中是一輛車的車身架構圖,很明顯可以看到有很多不同顏色的分佈,像前後防撞鋼樑、車身頂部、車門位置,這些部分都採用了超高強度和高強度鋼材,即便是在十萬元級別的車型中,也會在車身上採用超高強度鋼材料,能夠在發生碰撞和衝擊時很好的吸收和緩衝外力,對車內乘客起到了重要的保護作用。
而這其中也涉及到潰縮吸能,它的目的是在發生碰撞時用產生的動能變形來吸收碰撞時的衝擊力。在車頭到駕駛室之間,用不同強度的金屬材料,從車頭開始,設計成階梯式強度不同的區域,在發生碰撞時,最脆弱的車頭先發生潰縮變形,其次是第二段,第三段再依次潰縮變形,為乘客提供一定的緩衝。當然安全得到了保證,事故後的維修費用也大大增加。
所以,在談到汽車安全方面的配置及構成的時候,車身的設計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樣是為了保護駕乘室中的人員,在汽車受到撞擊時,利用車身的特殊性,將撞擊力分散、轉移,從而減少傳遞到駕乘室的撞擊力,達到保護車內乘員的目的。
-
7 # 懂車5哥
鋼板薄厚和車輛的安全性沒有半點關係。咱們常說的鋼板指的就是汽車最外層的外殼,行話叫車身覆蓋件。從名字理解,這就是起到覆蓋作用的,和衣服一樣,為了美觀,為了遮羞,和安全扯不上一點關係,如果非要說安全,也是為了起到保護車身骨架和內部結構免收風吹日曬、雨淋雪浸的作用。說是鋼板,實際也就是經過防腐處理有油漆塗層的鐵皮而已。
真正影響到車輛安全的實際是鋼板下邊的車身骨架。而整體車身骨架是由不同強度的鋼材共同組成的,通常來講,兩根A柱與兩根B住構成的籠型結構是全車中使用強度最高的鋼材構成的,其次是兩根前縱梁和底盤下兩側縱梁。而其他比如車頂、前後圍板、備胎槽、底板什麼的頂多用高強度鋼材,門框一類位置也就使用普通熱成型鋼。鋼板強度的叫法每個汽車廠家不太一樣,通常強度超過1000MPa的叫極高強度鋼,低於200MPa的叫普通鋼。採用不同強度鋼材構成車身主要是為了保證成員安全的前提下,儘量降低成本和輕量化,正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
車身外圍覆蓋件是沒有必要使用很高強度鋼板的,一方面是出於成本考慮,另一方面是為了便於維修。車身外圍難免磕磕碰碰,如果車身覆蓋件也用強度很高的鋼材製作,一旦出現碰撞凹陷,那可不是80一錘的活就能把凹陷部位敲起來的,更別說什麼微鈑金凹痕修復了。再從成本和輕量化的角度考慮,覆蓋件就更沒有必要用高強度鋼,甚至早年的標誌308前翼子板還是塑膠的,機器蓋還是鋁的。
回覆列表
江湖傳言,德系車板厚車重很安全,日系車皮薄體輕很坑爹,更有稱作是大師級別的高手,只需要靠手,透過按、壓、敲等三步走的方式,來判斷一輛車安全與否,這麼強大的高手,這足以讓那些玩了命做各種碰撞測試的工程師們,都哭暈在廁所,哭死在實驗室裡了,這也讓日系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背上了這麼一口大黑鍋。因為絕大多數時候,一個人選擇去相信的不是真相,而是他願意去相信的事情,再有了廣大中國的傳統民族情結加身,這個鍋,日系車也算是背的夠瓷實了。相信大家也經常聽說過日系車皮薄、車輕、吸能車身是騙人的這樣的話吧,那麼今天我們就用一些事實證據來看一看,這些說法到底是謠言,還是金玉良言。
一、皮薄不安全?
咱們先不說汽車的蒙皮有沒有什麼作用,下面是來自論壇裡的表格,很清楚清晰的展現了日系車和歐系車鋼板的厚度情況。
相信大家看完之後,也會發現,在鋼板厚度上,全世界的車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然而我想說的是,鋼板其實真的只是一層蒙皮,一按就出坑跟抗不抗撞其實沒有半毛錢的關係,這層蒙皮最大的作用其實就是好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梳理氣流,減小風阻,真要去吐槽,噴的也是要噴一個車的車架結構不合理,撞擊的時候不能夠分散撞擊的能量,才會導致人員傷亡,在現在這種大環境下,再去按一按,敲一敲就說這個車子結實不結實,那就真的是有一點太不懂汽車了。
二、因為車輕才省油,所以也不安全?
這個事其實就更好驗證了,我們隨便找幾款同級別的日系車和歐系車的整備質量資料,比一比大家就可以一目瞭然了,其實日系車並不輕,同時,其實你找到的一些靠譜的網站上的車主反饋的油耗資料你會發現,日系車也並沒有比同級別的大多數對手有明顯的省油,另外在全世界的車企,尤其是汽車產業發達的國家,減重也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了,相信很多胖的朋友都深有體會,減肥這件事一定是要花大的代價,大的力氣才能歐做到的。在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複合材料能夠得到應用,誰輕才能夠證明誰的技術更加先進,不信,大家可以看看現在Q7比Q5要輕,但它的安全性有降低麼?
三、吸能車身是騙人的麼?
有這麼一種聲音說吸能式車身,就是給自己車身軟找的藉口,根本不能保證行車的安全。我覺得我們首先不要把對一個車系的認知強加在一個技術創新的應用上面,我們要知道最早採用吸能式車身的汽車品牌,那可是人家賓士呀,並不是日本車。其次,有這種看法的其實就是對能量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的一個不瞭解,如果一個車身不採用潰縮式的設計方案,那麼假如一旦發生碰撞,可不是說車就不會變形,而是說整個車頭都會被裝進駕駛室裡,這個時候人的生存空間可就沒有了,而吸能式車身,也不是說車身的所有部分都是用來潰縮的,它只用遠離乘員艙的部分作為潰縮區。同時有著很高的乘員艙的強度,一旦潰縮區用完了,那麼乘員艙就和剩下的能量硬碰硬了。保證駕乘人員的生存空間。
當然了,網上都有各種日系車被撞的面目全非的照片,尤其是那一坨一坨的,對於這些圖,我只能說,哪個車系都有好的,也不好的,其他車系的車並非就沒有嚴重事故的案例,你要找的話也可以找一大堆。
東西的好不好其實是大家用它說了算,我這裡想說的是,車不好,不能否定汽車的某項技術革新,否定了汽車行業的發展方向,你說皮薄不安全,但是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汽車廠商,採用了塑膠、樹脂等等合成材料做蒙皮,你說車輕不安全,但是全世界的車企都在為了減輕重量,都在花巨資進行研發新材料,你說吸能車身騙人,但是所有的車企都在採用這項技術。
最後,我想說,其實在整個汽車行業的都在往同一個方向發展,這些年大家會發現,德系車的空間利用率在逐步提升,美系車的油耗也有了大幅度的降低,法系車的設計也不再是那麼的奇葩,日系車也已經不再那麼偏重工具屬性了,韓系車所運用的技術也不再那麼落後了,甚至作為後起之秀的中國產品牌,也已經追到了大品牌車系之後了。所以,開車除了注重汽車本身的安全,更需要看到汽車行業的發展。單一的評論車系的優缺點,其實有點太過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