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淡雨意

    老朱根本沒有任何聖旨要陪葬,殉葬是之前就有的制度,老朱肯定忘了殉葬這個制度,否則按屬龍天秤座老朱改革一切不合理的地方的性格,他肯定會把這個不合理的制度給廢除了!可惜他忘了這個事就死了!孫子只好按照原來就有的慣例給他安葬!

  • 2 # 我有我的歷史觀

    沒有違法亂綱,家族內一切人員也沒人作奸犯科,一批妃嬪竟也要被殺害。這是歷史的悲劇啊!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原名“重八”,後改名“興宗”,參加郭子儀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為“朱元璋”。

    在大家的印象中,朱元璋是起點最低的一位皇帝。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等數輩人都拖欠稅款,在黃河流域到處躲債。由於家裡實在太貧困,無錢讀書,他從小就給村裡的地主放牛為生。

    25歲時,參加了郭子儀領導的“紅巾軍”。1355年,郭子儀病逝,軍權卻交給了他的兒子和妻弟。於是朱元璋就另起爐灶,回鄉招募兵勇。力量不斷壯大,並陸續消滅了“陳友諒”部、“”張士誠”部、“方國珍”部等其它武裝力量。

    1368年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年秋,攻破大都(今北京),結束了元朝的統治。

    對朱元璋的簡略評價——

    朱元璋布衣出身,參加戰爭後有勇有謀,屢立戰功。又胸懷韜略,深謀遠慮,終於成就了一番霸業。

    但朱元璋也有陰暗的一面,比如飽受後世詬病的手段殘暴;濫殺功臣;重新啟用已經被廢除了一千多年的“陪葬”制度。

    朱元璋“遺詔”——

    朱元璋於1398年6月24日駕崩,死時留有“遺詔”。遺詔內陳四事:①確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繼承人②各藩王留在封地,勿來京師奔喪(實則是防止藩王借“奔喪”之名,乘機興兵作亂——本人胡亂揣測的)③一切葬禮事宜從簡,不搞鋪張浪費。傳統的“全國守喪三年,民間不得嫁娶”的習俗也要改革,改“三年”為“三日”。④後宮中未曾生育的妃嬪,全部殉葬。

    遺詔宣讀完前三條時,滿朝文武、皇親國戚、宮中一應人員皆山呼“萬歲!”但當宣讀到第四條時,後宮一片哭天喊地,場面何其悲慘!

    陪葬制——周朝時盛行。皇上、大臣、貴族等為了死後體面,不會“寂寞”,便強迫妃嬪或妻妾,連同其它一些器皿、物件“陪葬”。

    到秦漢時,考慮到這一制度過於殘忍,便逐漸廢除了。

    朱元璋倒行逆施,慘無人道地又重新拾起這一醜規陋習。

    但是皇帝遺詔又不敢不從,否則可能被株連九族。再說弱女子手無縛雞之力,也無力反抗,唯有認命。

    妃嬪陪葬是在朱允炆登基之後施行的。陪葬的妃嬪有38人。對她們“賜死”的方式主要有三種:

    ①白綾賜死——屋樑上懸掛七尺白綾,正下方放一板凳,讓妃嬪們踢倒凳子,自己了結生命。如有拒絕,旁有守衛會去強制“幫助”她們

    ②注入水銀——先將妃嬪迷魂,待其睡著後,就往妃嬪體內注入“水銀”。水銀是劇毒化學物質,但當時的人們認為:水銀可使佳麗“永葆青春”。

    從38個妃嬪陪葬,我們可以看出①朱元璋雖然在歷史上是少有的傑出君主之一,但也手狠手辣,是一個十足的變態殺人狂,甚至有些喪失人性。②中國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多麼卑微。

    由於”陪葬”制度過於殘忍,喪盡天良,引起極大民怨。到了第六代皇帝“明英宗”時,才徹底廢除了“陪葬”這種人恨天怒的惡習。

    我們對待歷史人物的看法要“一分為二”:不管他對中國歷史發展作出了多麼大的貢獻,不管他曾經多麼了不起,不管他是誰,該批判的還是要批判,該鞭撻的還是要鞭撻!

  • 3 # 歷史時燒錄

    這個還真是朱元璋的明確旨意,否則朱允炆也不敢直接殺死自己的“小奶奶”,朱元璋臨死時立有一個遺囑,其中內容有三,其中一條就是讓妃嬪為自己陪葬。

    傳奇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布衣出身,從開局一個碗到成為九五之尊僅僅用了16年,也就是說16年朱元璋就從一無所有到坐擁天下,其中想不傳奇都難,收能人、建根據、滅陳友諒、平張士誠、北攻元庭,最後建立大明王朝,真的有一種遊戲中打怪升級爆裝備的感覺。朱元璋不但打天下的時候傳奇,做皇帝也很傳奇,因此朱元璋深知打天下的艱難,便想方設法的想要守護好自己的天下,於是設立錦衣衛,除去任何風吹草動不利於自己的聲音,明初三大案,朱元璋前前後後共殺死十多萬大大小小的官員,從這也看出朱元璋的兇殘與狠辣,用殺人如麻,殺人魔頭來形容也不為過。

    朱元璋遺囑

    生老病死天道迴圈,無論朱元璋在怎麼傳奇也終歸會有老死的一天,公元1398年06月24日,朱元璋離世,但是朱元璋在臨死的時候又放了一個大招,立有一個遺囑,也就是交代後事。遺囑中有三點內容,一是新帝登基,讓自己的皇孫朱允炆繼位,並且命令各地藩王不用進京奔喪;二是改革之事,由於朱元璋生前就比較勤儉持家,所以朱元璋臨死時下令自己的身後之事一切從檢,守喪三年也改為三日;三是朱元璋自己的私事,讓自己後宮之中所有未生育的妃嬪為自己陪葬,這個就比較殘忍了,也因此前前後後共三十八位妃子香消玉殞為朱元璋陪葬。

    為何不是朱允炆的意思

    朱允炆是朱元璋之孫,朱標之子,而朱允炆繼承的是其父親的仁慈,所以如果朱元璋沒有立此遺囑,朱允炆是不會想到要殺害自己的“小奶奶”們的。而且朱允炆是以皇孫的身份登基的,此時還有眾多的叔叔皇子們,在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沒人敢說什麼,但是朱元璋死後,難免不會有些反對的聲音,因此,朱允炆剛剛登基,皇位也不是那麼的穩,而自己的這些“小奶奶”大多也是出身顯貴的家庭,所以,如果不是因為朱元璋的遺囑,朱允炆也犯不上平白無故的去得罪人。所以,這不太可能是朱允炆的意思。

    朱允炆以皇孫的身份登基,在整個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這確實是一場造化,但是最後卻也成為了災難,朱允炆因上臺急於削番逼反了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最終導致自己家破人亡,朱允炆自己也不知去向,實屬可惜,真是天意難測!

  • 4 # 微風之語

    歷史記載活人殉葬在明朝確實存在,只是朱元璋死後好像不止殺死了38個妃嬪殉葬吧?至於朱允炆剛繼承皇位應該不敢大開殺戒的,畢竟德行還是要的。

    用活人殉葬制度起源於商、周朝時期,當時的帝王將相迷信死是生的另一階段,為了死後可以繼續享受人間的榮華富貴,就會在死後下令讓妃子宮女等活人殉葬。

    是一種非常殘暴的制度,但隨著秦始皇時期廢除了這種殘忍的制度,開始選擇用兵傭、人偶代替。,甚至到了唐朝的時候君王去世,大臣願意追隨先帝而去,出現了不被允許的情況。

    眾所周知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代開國明君,其在位期間勤政愛民,嚴懲貪官汙吏、為民解除賦稅,重視教育等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好事。就是這麼一位受萬民敬仰的好皇帝,在其死後卻留下一道殘忍的制度:活人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也是有規定的,凡是伺候過先帝沒有生過孩子的妃嬪都要殉葬,還要年輕漂亮的宮人一起陪同過去“繼續”服侍。皇帝后宮佳麗三千,沒生孩子肯定很多,但是鮮活的生命卻要去給死人殉葬,這才是生的時候不能同富貴,死了卻要陪著死。

    古人都以孝治天下,朱元璋死後兒子朱允炆繼位後,面對祖制孝順的朱允炆只能照辦,反正要殉葬的也不是自己。

    再說後宮皇帝的女人肯定都是年輕漂亮的女人,正直大好年華,誰也不想死,但軍令如山,皇帝讓死,誰能不死,除非後臺過硬,讓家人透過關係找人頂替,而那些沒有後臺的只能就死了,據說這些殉葬的女子又稱“朝天女”,這些殉葬女人的母家都能得到一筆豐厚的銀兩作為補償和榮譽。

    在《北韓李朝實錄》對“朝天女”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及帝之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綴,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小木床,使立其上,掛繩圍於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堆頸而死。

    光看文字描述此制度就讓人毛骨悚然,可想而知,一個鮮活的生命自己活活的吊死,需要多大的勇氣,據說有的女人沒勇氣自殺,旁邊的太監就會直接給勒死,真是令人髮指的制度。

    封建思想的結果,死後如果真能享受榮華富貴,古代死後的王侯貴族在面對盜墓者的時候怎麼不跳起來“守護家園”。

  • 5 # 小聰歷史客棧

    朱元璋確實有明確旨意在他死後殺死38個妃嬪,這並不是皇孫朱允炆的意思,朱允炆也只是聽從了朱元璋生前的旨意,為了遵從朱元璋遺囑,不得不這樣做。

    朱元璋的一生充滿爭議,白手起家,經歷了無數次和對手的勾心鬥角,也養成了他多疑的性格,之所以留給別人殘暴的形象更多的來源於他斬殺開國功臣以及賜死妃嬪殉葬,直到1398年,已經71歲的朱元璋還剩下最後一口氣,彌留之際給未來的明朝下一位皇帝朱允炆留下了一道遺詔,下令死後把後宮中沒有生過孩子的妃子全部殉葬,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古代比較迷信,朱元璋認為自己死後還是需要妃子服侍的,再說了沒有生過孩子的妃嬪留著沒有用,也擔心外戚專權,出於朱元璋的這些想法,朱允炆當即表示遵旨。

    可想而知,這道遺詔一下,肯定後宮嬪妃都嚇暈過去了,來後宮是為了享榮華富貴的,可不是為了殉葬啊,早知道不進皇宮了,年紀輕輕就盡心盡力服侍老皇帝,可是到頭來卻要這樣悲慘死去,這對於很多尚且青春年華的嬪妃確實殘忍至極,可是沒辦法,朱元璋是朱允炆的親爺爺啊,只能執行。

    於是1398年,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繼承皇位,按照爺爺朱元璋的旨意,朱允炆命令沒有生育過的嬪妃一起陪葬,大概後宮中共有38位嬪妃,而她們的死法大概有兩種,一種是上吊自殺,這種屬於集體上吊,就是在房樑上給每個人準備七尺白綾和椅子,旁邊有太監監督執行,第二種死法是給殉葬妃子吃安眠藥之類的藥物,讓妃子暈過去,然後往妃嬪身體裡注入水銀,讓她們逐漸死去,而且注入水銀的身體可以不容易腐敗,殘忍程度,讓人不忍直視。

    所謂一入宮門深似海,伴君如伴虎,朱元璋的殉葬制度確實很冷血,陪葬的妃嬪大多數是無依無靠的弱勢群體,成為無名冤魂在地下陪伴著君王,這種制度下,無數女子因此喪命,卻無力反抗,不過好在明英宗朱祁鎮意識到這種制度的殘酷,死前把這項慘無人道的制度廢除,殉葬制度才得以在歷史上銷聲匿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航金城學院專業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