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472471906543

    陸績,在《三國演義》中僅僅出現於“舌戰群儒”一幕,是為主張歸降的東吳文臣一員,和周瑜魯肅等抵抗派意見爭鋒相對,以襯托諸葛亮口才能力的半個丑角形象,以一個準龍套角色一筆帶過。

    而在眾多三國類遊戲中,也僅僅是個定位為“政治力70左右”的三流文官,唯一能稍稍被提及的,大約就是他雖然比東吳名將陸遜年紀更小,輩分上卻是其叔父了。

    懷橘陸郎:陸績

    因此,當公元2010年,有關部門專門為陸績拍攝30集電視劇《廉石傳奇》時,還讓很多三國迷大惑不解:人物專題電視劇,過往難道不是曹操、諸葛亮、關羽、甄宓、呂布貂蟬這些超高人氣角色才有的待遇麼?直到最近幾年,才又剛拍攝了趙雲(《武神趙子龍》)和司馬懿(《軍師聯盟》)為主角的電視劇,當連孫策、孫權、周瑜、陸遜這些東吳高人氣角色都尚且沒有各自的人物專題電視劇時,陸績這麼一個在現代冷門之極的三華人物,竟何德何能,得此看重?

    以陸績為主角的電視劇《廉石傳奇》

    然而,實際上在過去的一千多年裡,陸績卻長期是最具知名度的三華人物之一。首先,每個識字學童必讀的啟蒙典籍《二十四孝》中,便列入了“陸績懷橘”一事,所謂「孝順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綠橘,遺母事堪奇。」

    石刻:陸績懷橘

    漢末揚州軍閥、時任左將軍的袁術所舉行的宴會上,年僅六歲的陸績隨其父廬江太守陸康赴宴,袁術將橘子分贈給與會賓客。陸績想到當時此物難得,自己母親又喜歡吃,便將自己分到的三隻橘子藏入懷中,想帶回家給母親分享。誰知向袁術辭行,作揖拜別時卻從懷中掉落。袁術問明緣由,大為訝異,感慨陸績將來必成國家棟梁。

    就和英俊年少、意氣風發的孫策周瑜被稱為“孫郎、周郎”一樣,陸績從此也被當時人稱為“懷橘陸郎”,這個稱號伴隨了他的一生。

    【漢陸績,字公紀,吳郡人。其父康,曾為廬江太守,與袁術交好。績六歲時,於九江見術,術出橘待之。績懷其三枚,及歸拜辭,橘墮地。術笑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情到真處兮貴乎自然,生活小節亦可見大品性,六歲孩童“懷橘遺親”這樣發於自然本能、毫無矯揉造作的孝行,千百年來皆被讚歎:「盍易父母愛子之心以愛親,奇哉陸郎,可以為法矣」,確是理所當然,遠比“二十四孝”中許多“埋兒奉母”、“臥冰求鯉”、“割股療親”之類不近人情的愚孝,更值得後人推崇,哪怕再過500年、1000年,相信也不會過時。

    其次,當陸績在盛產珍珠寶石的鬱林任職太守多年,為官兩袖清風,廉明清正,肅貪拒賄,卸任後亦不曾攜帶任何當地的珍寶特產,所以隨身行李實在太少,準備從海路返回蘇州故鄉時,沒有足夠財物壓住行船,因此船輕難避海風巨浪。

    於是他只得請船伕們臨時到岸邊取一塊巨石為壓艙之物,這才順利返鄉。此人就是交州鬱林郡太守陸績。那塊巨石因此被後人稱為“漢陸公鬱林石”、“廉石”。

    蘇州府學:廉石

    “廉石歸鄉”一事,成為千載以來清官廉吏典範,為各朝各代官員所推崇,他們將“廉石”立於蘇州府學之前,文廟之中,直至今日,千百年來,永為世人懷念瞻仰。

    【孫權闢陸績為曹掾,以直道見憚,出為鬱林太守。罷歸,無裝,舟輕不可越海,載石為重。姑蘇陸氏之門有巨石,號“鬱林石”,世保其居。】——南宋·范成大《吳郡志》【陸氏在姑蘇,其門有巨石,遠祖績嘗事吳為鬱林太守,罷歸無裝,舟輕不可越海,取石為重,人稱其廉,號“鬱林石”,世保其居雲。 】——《新唐書·隱逸傳·陸龜蒙》

    事實上,真實歷史上的陸績,遠不止是一個早慧的孝子,亦絕不止是一個拒貪的廉吏。

    在懷橘宴僅僅一年後,陸袁兩家便交惡,袁術派遣部將孫策攻打廬江,陸康苦戰兩年,病亡於戰陣中,陸氏宗族上百口,一半人死於艱苦的圍城戰和後來的流離遷徙。年僅九歲的陸績隨宗族返回吳郡,接過家主之位,因為太過年幼,十三歲的堂侄陸遜幫他支撐門戶。豈知不久後,大仇人孫策兵取江東,佔領吳郡。兩個少年人不得不從此在仇人眼皮底下討生活,此時他們對孫氏的觀感,自是可想而知。

    陸績十一歲時,孫策遇刺,張昭受命託孤,輔佐孫權繼領江東,與包括陸氏江東大族力求和解。少年陸績在張昭、張紘等江東名士的宴會上,譏刺他們治平天下的主張,是不務道德而惟尚武力,同時認為唯有管仲孔子的以德服人、不用兵車之道,方能令天下長治久安。此論一出,一時舉座皆驚,看似迂闊之談,其實亦代表著這個少年人對治世的嚮往和現實的不滿。

    陸績平素交好的兩個好友,一個是以狂傲不羈、口無遮攔著稱的虞翻,另一個便是遊歷江東的荊州名士“鳳雛”龐統,——三個人同樣都以特立獨行、不同俗流著稱,足見其心性。

    陸績成年後,孫權對他身為陸家家主卻不情願合作的態度,亦頗為忌憚,因此一邊將自己的侄女、也是孫策的女兒嫁給性情相對柔順的陸遜,並將他作為東吳的後備骨幹苦心栽培,讓孫陸兩家得以在表面上化仇為親;一邊則對秉性剛直的陸績屢加打壓。

    陸績之侄,東吳名將:陸遜

    憑著吳軍在赤壁之戰和江陵之戰連挫中原霸主曹操的兵威,步騭率千餘武庫吏南下,擊斬蒼梧太守吳巨,迫降交趾太守士燮,陸續收服交州各郡。公元209年,孫權便讓將陸績去偏遠的鬱林郡(今廣西玉林)為太守。漢末當時,鬱林之地形同蠻荒,遠未得到開發,不但氣候酷熱,而且環境惡劣,疫痢流行,江南人士到此地任職,可謂形同流放,九死一生。

    陸績就職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以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責任感,懷著飽滿的熱情投身到工作中。他跋山涉水巡視各縣,體察民情,面對百業待興之地,他身體力行和民眾一起修建城池,挖掘水井,改善水質,減輕當地疫病。他親手打的一口水井,被當地民眾至今稱為“陸公井”“懷橘井”,該地也被稱為“懷橘坊”,“橘井名區”,至今牌樓尚存。

    廣西鬱林懷橘坊:

    陸績在理政之餘,作為當時的知名學者,更將先進的華夏文化傳播到廣西,史載他以詩書禮樂教化當地的青年民眾,因此從者雲集,使翰墨典章得以傳播於鄙域,形成了後來獨具一格的“布山文化”。他的小女兒就出生於鬱林,被取名為“陸鬱生”,更體現了這位太守和當地民眾同甘共苦、風雨共渡的胸懷。

    交州當地,雖說地處蠻荒,民風未化,但另一方面,珍珠、翡翠、琉璃、玳瑁、犀角、象牙、香料等奇珍異寶,特產的香蕉、椰子、龍眼等熱帶水果和各種珍稀藥材,卻是物產豐盛,史載士燮每年都要大量向孫權進貢,從不間斷,亦成為孫權對曹魏外交中的重要物資。因此,從兩漢到東吳,但凡能安然過了瘴氣這關的交州官員,沒有哪個不是賺得金山銀山,滿載而歸,更因為天高皇帝遠,他們的橫徵暴斂,也累次激起當地民眾的強烈反抗。

    【燮每遣使詣權,致雜香細葛,輒以千數,明珠、大貝、流離、翡翠、瑇瑁、犀、象之珍,奇物異果,蕉、邪、龍眼之屬,無歲不至。】

    而陸績在鬱林多年,不但清正廉潔,素絲無染,而且養惜民力,輕徭薄賦,因此深得當地百姓愛戴。到了公元217年,陸績終於卸任,準備從海路返回吳郡時,他隨身除了幾箱書籍,再無他物可帶。船伕大喊:「出海的大帆船,吃水這麼輕,怎麼抵禦大風大浪?」於是陸績就差船伕在當地搬起一塊巨石壓艙,這才順利從廣西沿著海岸線,一路航行回到了吳郡華亭故鄉(今嘉興平湖)。

    此事同時在鬱林和吳郡傳為佳話,也令陸績之美譽千古流芳。陸績取石之地,位於今廣西貴港市南江村,被稱為“廉石大埲”,遺蹟留存於今。後人有詩讚雲:

    【鬱林太守史稱賢,金珠不載載石還。航海歸吳恐顛覆,載得巨石知其廉。】

    而陸績返鄉後,居東海之濱的九峰之麓,借龍湫山夜觀天象,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其著述為兩漢時期天文學和歷算學集大成者。可惜因為觀測天象和著述立說,勞累過度,之前在交州近十年,久歷瘴氣疫病和水土不服埋下的隱疾發作,因此不過兩年,即英年早逝,終年僅三十二歲。

    陸績生有二子一女,他的長子陸宏,後任會稽南郡都尉。次子陸睿,後任長水校尉。他在鬱林所生的女兒陸鬱生,十三歲時嫁給吳郡張氏的張白。豈知小夫妻只不過相處三個月,張白的兄長張溫得罪孫權獲罪,張白受牽連被流放,客死異鄉。

    陸績之女:陸鬱生

    陸鬱生“抗聲昭節,義形於色,冠蓋交橫,誓而不許”,拒絕向當局的淫威屈服,和其母一起守節終身。她們母女奉祀“鬱林太守陸績”和“處士張白”兩人牌位,被東吳士人讚譽為“義姑”,後來陸績故居被女尼入主,稱為“懷橘庵”,以懷念陸績懷橘之事,至今遺存。龍湫山東側的西長山上,有陸氏母女與懷桔庵歷代尼姑住持的墓葬群。

    懷橘庵中東南側還有一口水井,一千八百多年來泉水終年不涸,正是用陸績當年那塊壓倉的鬱林石鍛鑿井欄的,所以這口井名曰‘廉井’。庭院深深,空隙間植草漫長。每月初一、十五,仍不時有人來此上香,悼念那位天不假年的清官陸績,香火延綿不息。

    嘉興平湖懷橘庵:廉石井

    陸績去世時,恰在漢朝滅亡前一年,他雖仕官江東孫氏十餘載,臨終仍以漢臣自命,期待天下一統,遺言:「有漢志士吳郡陸績,幼敦《詩》、《書》,長玩《禮》、《易》受命南征,遘疾遇厄,遭命不幸,嗚呼悲隔!從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車同軌,書同文,恨不及見也。」

    恰恰就在六十年後,西晉大軍南下,攻滅東吳政權,華夏車書重新一統,可謂冥冥中自有天意。

    因《三國演義》及其相關影視遊戲的影響,軍閥以百姓為魚肉逐鹿爭鋒,智士以欺詐為本能成就功名,彷彿便是漢末時代天經地義的道理。然則真實歷史中確實還有一些仁人志士,希望著維持兩漢四百年法統,早日恢復秩序、平定亂世;如若不能,至少也能安定一方,救民水火,為這樣的本心才決然投入到亂世汙濁中。

    這其中當然包括大眾熟悉的荀彧、諸葛亮、趙雲;亦包括大眾所不熟悉的許多人,陸績就是其中之一。論生平功業,他不過一偏遠郡守;論家喻戶曉程度,更遠難比許多著名勇將或謀士。

    可是比起那些僅為成就個人野心功名的好武弄險之輩,還是陸績這樣真正身體力行先哲修身治國之道、息息心念黎民蒼生哀苦的人,其不朽人格、無瑕品行、皎潔操守,更值得後人敬仰。

    就如太史公曾言:「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或如後世北宋張載之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江南依舊稱佳麗解三個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