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中國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戲曲藝術作為中國的古老的傳統藝術,逐漸被人們淡忘,如今戲曲從原始舞臺搬到了電視螢幕,新的呈現方式順應了時代了潮流,也讓觀眾更加便捷的瞭解戲曲,認識戲曲。目前有關電視戲曲節目越來越多,比如中央電視臺的《中國戲歌》、還有當地的戲曲節目,安徽電視臺的《相約花戲樓》、河南電視臺的《梨園春》、山西電視臺的《走進大戲臺》等這一系列的戲曲節目,都在傳承著中國的戲曲,那麼在戲曲的傳承和播放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繼承和發揚戲曲的藝術精神和傳統文化的內容是值得去思考的,作為中國戲曲表演者在節目中展示的戲曲,它代表了中國各個地方戲曲的文化,以及戲曲表演者的藝術精神,在節目中的戲曲內容,宗旨,以及創新點都是值得去借鑑的,以下一些分析,更加明確了戲曲傳承下去的重要性。
一、節目內容:重溫經典、精心配置與明確定位
中國戲曲資源種類豐富,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目前較為熟悉的京劇、越劇、崑曲、豫劇、黃梅戲、秦腔、川劇等在各大衛視幾乎都出現過,或者有專門的戲曲欄目去播放。其中像安徽、河南、陝西這些有著濃厚傳統戲曲氛圍的省份,更是有相對穩定的戲曲電視觀眾群體。各大衛視在節目製作過程中,如何將戲曲傳承下去, 節目形式尤為重要。
(一)戲曲節目的曲目選擇
經典曲目在節目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項,中國的戲曲種類很多,但耳熟能詳的戲曲卻少之又少,許多電視臺在選擇戲曲上,大部分都是本土的或者耳熟能詳的唱段,例如,安徽衛視一檔戲曲節目《相約花戲樓》,它創辦於1999年,起先節目較《花戲樓》,後來經過節目組改版,提高收視率決定叫做《相約花戲樓》,它以安徽黃梅戲為主要唱腔,並且邀請安慶黃梅戲劇院演員來現場表演了幾個片段,節目中唱到《女駙馬》《天仙配》的時候,不少觀眾都表示滿意,收視率自然而然的就上去了,吸引了不少觀眾會在固定時間收看《相約花戲樓》,而對於陌生的戲曲,節目製作過程中,不僅成本花費不少,而且觀眾不喜愛,收視率自然而然就下降了。河南衛視《梨園春》戲曲節目經過不斷地改版創新,現已經成為全國同類戲曲節目中的優秀品牌欄目,該節目主要以豫劇為主,並且基本上五六十年代熟悉老唱段,像《大祭樁》、《三哭殿》、《秦雪梅》、《南陽關》等,這些經典唱段,經典唱段必需是開啟戲曲節目的一個重要階段,而《梨園春》,《相約花戲樓》等一批特色鮮明的戲曲節目,必須要繼續保留,而這些地方戲曲種紮根於民間,從民間搬到舞臺,電視節目製作人可以從民間實地考察當地的村民,再加上舞臺效果和戲曲自帶的韻律,讓節目更加精彩。
由於戲曲本身就是一種綜合藝術,呈現給觀眾的是除了是唱、念、做、打,這些技法,而程式化,形式化的表演方式,讓觀眾觀看節目枯燥無味,戲曲本身就遠離我們日常生活,為了激起觀眾的看點,《梨園春》在節目形式上,以“擂臺賽”這種板塊的設定,將戲曲欣賞與擂臺比賽相結合,引入了競爭環節,並且參賽選手都是透過初賽、複賽的層層選拔後才能登上舞臺的,在比賽過程中,由現場觀眾、現場評委、場外觀眾同時打分,刺激的競爭畫面帶動了觀眾觀看節目的積極性,也促進了戲曲的發展。結合戲曲本身特點加上節目模式,把受歡迎的專案融入到戲曲節目中,這是戲曲節目一個好的開頭,各大衛視在節目中紛紛效仿,不斷創新,打造大眾喜聞可見的節目形式。
(二)真人秀節目開拓戲曲節目
對於戲曲節目來說,各方面都需要逐步去改進,演員、服裝、舞臺包裝、熱點話題,節目策劃、創意性,節目定位是需要逐漸摸索的。發揮節目特色並且在戲曲節目中發揮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節目的主旨,創新精神是需要不斷探索的。
2015年3月在中央電視臺熱播的一檔原創真人秀節目《叮咯嚨咚嗆》,該節目為戲曲類節目的發展做出了新的嘗試,提供了新的思路,節目形式是將南韓明星邀請到國內,與中國明星合成一個團隊來展開中國戲曲文化的學習和體驗之旅,節目播出後,吸引了一群年輕人的喜愛,雖然有的觀眾是為了看明星,但是在看的過程中,逐漸受到戲曲的感染,一集不落的全部看完了,由於戲曲本身就是高雅藝術,需要不斷地練習才可以,所以在節目中對於中國明星以及南韓明星要去學習戲曲的一些基本唱功和技法,對他們來說都是很比較困難的,所以在節目中自然而然呈現出的碰撞,挫折,文化之間的不斷融合以及搞笑的片段都使這檔節目看點增多,“吸粉”成為了這檔節目的重頭戲,靠明星來吸引觀眾瞭解枯燥煩悶的戲曲文化知識,在節目播出之後,微博熱搜不斷更新,南韓明星到中國學戲曲,本身就很新奇,在節目播出到結束,微博各大網站新聞不斷,使這檔節目的收視率越來越高,透過完成任務作為節目的主線,不僅增加的合作的感情,也對戲曲的知識逐步瞭解,並且在節目中多次提到對戲曲的喜愛之情。
二、自身優勢: 從古老藝術向現代化融合的獨特性
(一)節目自身與現代相結合
目前資訊化時代變遷造成受眾集體人格與審美趣味、習慣的變化,那麼對於戲曲也是一樣的我們需要從古老的藝術逐漸被大家熟知了解,並且一代一代的更好的傳承下去,這需要和現代化融合,才能不被人們遺忘,目前安徽電視臺《相約花戲樓》主要以邀請國內知名戲曲家以及感興趣的戲曲愛好者參加,並且可以透過節目報名參與,這也符合節目主旨“相約”,而且它的節目內容是透過自己改變的文學作品為主,以舞臺劇的形式展現在螢幕中,再加以專家點評分析,節目始終堅持弘揚和普及傳統戲曲為宗旨,不僅讓觀眾瞭解黃梅戲,並且在節目過程中對戲曲的知識和普及也不斷的增加。該節目在剛開播時,開闢了“學一招”小欄目,還有專題片配合介紹相關知識。必須要從全方位的滿足觀眾並且做到弘揚戲曲的所有一切的高質量藝術,戲曲藝術才能得到更好地傳承發展。
(二)現代科技的期待視野
傳統藝術需要現代化,但是卻不能依靠破壞完整性和經典性來實現現代化。[央視在2017年7月播出《中國戲曲大會》也讓許多年輕人關注,在節目舞臺上創新了一個表演區,表演區的演員他們分別來自不同劇種的演員,在臺上進行短暫的表演,這也增加了視覺體驗該節目營造的整體氛圍,他們表演者也是對戲曲的把握十分到位,從音樂,服飾,化妝,以及身體的演繹,任何一個動作都是對戲曲的尊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和推廣,更準確地說是一種普及,簡單而不失內容,讓觀眾備感新鮮、驚喜。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我們離戲曲越來越遠,為了讓我們與戲曲靜距離接觸,《中國戲曲大會》透過央視手機微信“搖一搖”等新媒體平臺,和參賽選手同步答題,提升參與感,使知識的傳遞更加接近與我們生活,調動觀眾的參與熱情,《中國戲曲大會》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讚揚和推廣,更準確地說是一種普及,節目模式簡單但是涉及的內容卻很廣泛,讓觀眾備感新鮮、驚喜。
三、節目創新:本土化、互動性與人文關懷
(一)戲曲節目的時代精神
電視戲曲節目形式要創新,必須先從內容開始創新,主題要提升,不能僅僅侷限於戲曲本身,當然戲曲本身也必須與時俱進,在傳播戲曲的過程中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打造出一個不同年齡段喜愛戲曲的節目型別,在節目模式上,就要善於利用戲曲文化的多元化、多樣性,靈活地編排節目,可以選用並且借鑑真人秀綜藝類的節目,有的節目形式簡單但是涉及的內容卻很廣泛,讓觀眾備感新鮮、驚喜。多種藝術手法去展現戲曲藝術的魅力,讓觀眾充分領略戲曲藝術的美感,情感,使節目常看常新。除了經典的節目流程外,它所要傳達的思想必須是弘揚戲曲文化為核心,雖然傳統戲劇不是我們現在受人歡迎的文藝樣式,但是作為傳統文化,我們不應該去擯棄它,應該繼承與發揚。
(二)戲曲節目的互動性
為了更好的傳承中國戲曲文化,電視節目增加越來越多的互動性、參與性,吸引觀眾觀看,把社會上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如戲院、戲校、戲迷等,組織戲曲名家、戲曲新星與觀眾進行互動活動。採用多種電視手法,充分挖掘戲曲元素與娛樂的結合點進行創作,電視戲曲節目的真正目的,是要達到娛樂的同時,也要讓更多人去喜愛節目中的內容,在做節目的同時,可以邀請素人的參與更加親民,節目中有很多戲曲演員迴歸劇場,不在於還要給觀眾一種劇場中戲曲藝術的審美享受,而是一個戲曲的文化傳承,在這個大眾消費文化時代,我們必須努力做好文化的傳播,“以人為本,以民為天”是《梨園春》節目的宗旨,根據大眾理論,“在大眾娛樂中,參與是持續的,明顯的,有時候甚至是直接的。”例如《中國戲曲大會》用競賽的模式展示戲曲知識,這在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上是思想上的傳播,同時節目中對現場觀眾的介紹,以及節目中選手們對戲曲的熱愛,以及與戲曲之間的故事展現的更是情感的一面,也體現了節目的人文關懷。
四、核心價值: 從表層觸及到深層的價值觀念
從表層來看戲曲是接近落寞的藝術形式,但是但是近幾年中國高度重視戲曲的傳承與發展,結果電視節目的播出樣式,以至於對戲曲的瞭解不再那麼陌生,那麼對戲曲的推廣和對戲曲的喜愛和文化的傳承也是每檔戲曲節目想要表達的。《中國戲曲大會》播出時間也體現了這種參與性,選擇在暑假期間播出,讓更多人年輕人和青少年在暑假有大量的時間去觀看節目所以電視戲曲節目正是通往傳承戲曲藝術的一條路徑。
以上的分析之後,我們還必須進一步明晰:節目以戲曲為內容,並且透過各種節目形式的展現,潛移默化的讓我們繼承中國戲曲藝術。我們瞭解戲曲的淵源和一些唱段之後,它背後的內容和思想是想以關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為思想,讓我們重新認識戲曲。中國傳統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手段使人們的生活能力和精神世界獲得提升,在節目中要注重娛樂性與教育性並行,如今,觀眾們越來越需要有責任感,去傳承我們戲曲節目,需要更多的共鳴和心理的認同。
各大衛視以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為宗旨,傳承中國的中華傳統文化為導向,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文脈中有特殊地位。戲曲藝術中華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就已經奠定了基礎。電視傳播作為一種媒介,它傳播的技術越成熟,就意味著它的傳播力越強,戲曲節目藉助這些力量,去創新呈現給大家的應該是更好的戲曲節目,彰顯中國的文化自信。
戲曲是中國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戲曲藝術作為中國的古老的傳統藝術,逐漸被人們淡忘,如今戲曲從原始舞臺搬到了電視螢幕,新的呈現方式順應了時代了潮流,也讓觀眾更加便捷的瞭解戲曲,認識戲曲。目前有關電視戲曲節目越來越多,比如中央電視臺的《中國戲歌》、還有當地的戲曲節目,安徽電視臺的《相約花戲樓》、河南電視臺的《梨園春》、山西電視臺的《走進大戲臺》等這一系列的戲曲節目,都在傳承著中國的戲曲,那麼在戲曲的傳承和播放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繼承和發揚戲曲的藝術精神和傳統文化的內容是值得去思考的,作為中國戲曲表演者在節目中展示的戲曲,它代表了中國各個地方戲曲的文化,以及戲曲表演者的藝術精神,在節目中的戲曲內容,宗旨,以及創新點都是值得去借鑑的,以下一些分析,更加明確了戲曲傳承下去的重要性。
一、節目內容:重溫經典、精心配置與明確定位
中國戲曲資源種類豐富,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目前較為熟悉的京劇、越劇、崑曲、豫劇、黃梅戲、秦腔、川劇等在各大衛視幾乎都出現過,或者有專門的戲曲欄目去播放。其中像安徽、河南、陝西這些有著濃厚傳統戲曲氛圍的省份,更是有相對穩定的戲曲電視觀眾群體。各大衛視在節目製作過程中,如何將戲曲傳承下去, 節目形式尤為重要。
(一)戲曲節目的曲目選擇
經典曲目在節目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項,中國的戲曲種類很多,但耳熟能詳的戲曲卻少之又少,許多電視臺在選擇戲曲上,大部分都是本土的或者耳熟能詳的唱段,例如,安徽衛視一檔戲曲節目《相約花戲樓》,它創辦於1999年,起先節目較《花戲樓》,後來經過節目組改版,提高收視率決定叫做《相約花戲樓》,它以安徽黃梅戲為主要唱腔,並且邀請安慶黃梅戲劇院演員來現場表演了幾個片段,節目中唱到《女駙馬》《天仙配》的時候,不少觀眾都表示滿意,收視率自然而然的就上去了,吸引了不少觀眾會在固定時間收看《相約花戲樓》,而對於陌生的戲曲,節目製作過程中,不僅成本花費不少,而且觀眾不喜愛,收視率自然而然就下降了。河南衛視《梨園春》戲曲節目經過不斷地改版創新,現已經成為全國同類戲曲節目中的優秀品牌欄目,該節目主要以豫劇為主,並且基本上五六十年代熟悉老唱段,像《大祭樁》、《三哭殿》、《秦雪梅》、《南陽關》等,這些經典唱段,經典唱段必需是開啟戲曲節目的一個重要階段,而《梨園春》,《相約花戲樓》等一批特色鮮明的戲曲節目,必須要繼續保留,而這些地方戲曲種紮根於民間,從民間搬到舞臺,電視節目製作人可以從民間實地考察當地的村民,再加上舞臺效果和戲曲自帶的韻律,讓節目更加精彩。
由於戲曲本身就是一種綜合藝術,呈現給觀眾的是除了是唱、念、做、打,這些技法,而程式化,形式化的表演方式,讓觀眾觀看節目枯燥無味,戲曲本身就遠離我們日常生活,為了激起觀眾的看點,《梨園春》在節目形式上,以“擂臺賽”這種板塊的設定,將戲曲欣賞與擂臺比賽相結合,引入了競爭環節,並且參賽選手都是透過初賽、複賽的層層選拔後才能登上舞臺的,在比賽過程中,由現場觀眾、現場評委、場外觀眾同時打分,刺激的競爭畫面帶動了觀眾觀看節目的積極性,也促進了戲曲的發展。結合戲曲本身特點加上節目模式,把受歡迎的專案融入到戲曲節目中,這是戲曲節目一個好的開頭,各大衛視在節目中紛紛效仿,不斷創新,打造大眾喜聞可見的節目形式。
(二)真人秀節目開拓戲曲節目
對於戲曲節目來說,各方面都需要逐步去改進,演員、服裝、舞臺包裝、熱點話題,節目策劃、創意性,節目定位是需要逐漸摸索的。發揮節目特色並且在戲曲節目中發揮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節目的主旨,創新精神是需要不斷探索的。
2015年3月在中央電視臺熱播的一檔原創真人秀節目《叮咯嚨咚嗆》,該節目為戲曲類節目的發展做出了新的嘗試,提供了新的思路,節目形式是將南韓明星邀請到國內,與中國明星合成一個團隊來展開中國戲曲文化的學習和體驗之旅,節目播出後,吸引了一群年輕人的喜愛,雖然有的觀眾是為了看明星,但是在看的過程中,逐漸受到戲曲的感染,一集不落的全部看完了,由於戲曲本身就是高雅藝術,需要不斷地練習才可以,所以在節目中對於中國明星以及南韓明星要去學習戲曲的一些基本唱功和技法,對他們來說都是很比較困難的,所以在節目中自然而然呈現出的碰撞,挫折,文化之間的不斷融合以及搞笑的片段都使這檔節目看點增多,“吸粉”成為了這檔節目的重頭戲,靠明星來吸引觀眾瞭解枯燥煩悶的戲曲文化知識,在節目播出之後,微博熱搜不斷更新,南韓明星到中國學戲曲,本身就很新奇,在節目播出到結束,微博各大網站新聞不斷,使這檔節目的收視率越來越高,透過完成任務作為節目的主線,不僅增加的合作的感情,也對戲曲的知識逐步瞭解,並且在節目中多次提到對戲曲的喜愛之情。
二、自身優勢: 從古老藝術向現代化融合的獨特性
(一)節目自身與現代相結合
目前資訊化時代變遷造成受眾集體人格與審美趣味、習慣的變化,那麼對於戲曲也是一樣的我們需要從古老的藝術逐漸被大家熟知了解,並且一代一代的更好的傳承下去,這需要和現代化融合,才能不被人們遺忘,目前安徽電視臺《相約花戲樓》主要以邀請國內知名戲曲家以及感興趣的戲曲愛好者參加,並且可以透過節目報名參與,這也符合節目主旨“相約”,而且它的節目內容是透過自己改變的文學作品為主,以舞臺劇的形式展現在螢幕中,再加以專家點評分析,節目始終堅持弘揚和普及傳統戲曲為宗旨,不僅讓觀眾瞭解黃梅戲,並且在節目過程中對戲曲的知識和普及也不斷的增加。該節目在剛開播時,開闢了“學一招”小欄目,還有專題片配合介紹相關知識。必須要從全方位的滿足觀眾並且做到弘揚戲曲的所有一切的高質量藝術,戲曲藝術才能得到更好地傳承發展。
(二)現代科技的期待視野
傳統藝術需要現代化,但是卻不能依靠破壞完整性和經典性來實現現代化。[央視在2017年7月播出《中國戲曲大會》也讓許多年輕人關注,在節目舞臺上創新了一個表演區,表演區的演員他們分別來自不同劇種的演員,在臺上進行短暫的表演,這也增加了視覺體驗該節目營造的整體氛圍,他們表演者也是對戲曲的把握十分到位,從音樂,服飾,化妝,以及身體的演繹,任何一個動作都是對戲曲的尊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和推廣,更準確地說是一種普及,簡單而不失內容,讓觀眾備感新鮮、驚喜。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我們離戲曲越來越遠,為了讓我們與戲曲靜距離接觸,《中國戲曲大會》透過央視手機微信“搖一搖”等新媒體平臺,和參賽選手同步答題,提升參與感,使知識的傳遞更加接近與我們生活,調動觀眾的參與熱情,《中國戲曲大會》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讚揚和推廣,更準確地說是一種普及,節目模式簡單但是涉及的內容卻很廣泛,讓觀眾備感新鮮、驚喜。
三、節目創新:本土化、互動性與人文關懷
(一)戲曲節目的時代精神
電視戲曲節目形式要創新,必須先從內容開始創新,主題要提升,不能僅僅侷限於戲曲本身,當然戲曲本身也必須與時俱進,在傳播戲曲的過程中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打造出一個不同年齡段喜愛戲曲的節目型別,在節目模式上,就要善於利用戲曲文化的多元化、多樣性,靈活地編排節目,可以選用並且借鑑真人秀綜藝類的節目,有的節目形式簡單但是涉及的內容卻很廣泛,讓觀眾備感新鮮、驚喜。多種藝術手法去展現戲曲藝術的魅力,讓觀眾充分領略戲曲藝術的美感,情感,使節目常看常新。除了經典的節目流程外,它所要傳達的思想必須是弘揚戲曲文化為核心,雖然傳統戲劇不是我們現在受人歡迎的文藝樣式,但是作為傳統文化,我們不應該去擯棄它,應該繼承與發揚。
(二)戲曲節目的互動性
為了更好的傳承中國戲曲文化,電視節目增加越來越多的互動性、參與性,吸引觀眾觀看,把社會上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如戲院、戲校、戲迷等,組織戲曲名家、戲曲新星與觀眾進行互動活動。採用多種電視手法,充分挖掘戲曲元素與娛樂的結合點進行創作,電視戲曲節目的真正目的,是要達到娛樂的同時,也要讓更多人去喜愛節目中的內容,在做節目的同時,可以邀請素人的參與更加親民,節目中有很多戲曲演員迴歸劇場,不在於還要給觀眾一種劇場中戲曲藝術的審美享受,而是一個戲曲的文化傳承,在這個大眾消費文化時代,我們必須努力做好文化的傳播,“以人為本,以民為天”是《梨園春》節目的宗旨,根據大眾理論,“在大眾娛樂中,參與是持續的,明顯的,有時候甚至是直接的。”例如《中國戲曲大會》用競賽的模式展示戲曲知識,這在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上是思想上的傳播,同時節目中對現場觀眾的介紹,以及節目中選手們對戲曲的熱愛,以及與戲曲之間的故事展現的更是情感的一面,也體現了節目的人文關懷。
四、核心價值: 從表層觸及到深層的價值觀念
從表層來看戲曲是接近落寞的藝術形式,但是但是近幾年中國高度重視戲曲的傳承與發展,結果電視節目的播出樣式,以至於對戲曲的瞭解不再那麼陌生,那麼對戲曲的推廣和對戲曲的喜愛和文化的傳承也是每檔戲曲節目想要表達的。《中國戲曲大會》播出時間也體現了這種參與性,選擇在暑假期間播出,讓更多人年輕人和青少年在暑假有大量的時間去觀看節目所以電視戲曲節目正是通往傳承戲曲藝術的一條路徑。
以上的分析之後,我們還必須進一步明晰:節目以戲曲為內容,並且透過各種節目形式的展現,潛移默化的讓我們繼承中國戲曲藝術。我們瞭解戲曲的淵源和一些唱段之後,它背後的內容和思想是想以關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為思想,讓我們重新認識戲曲。中國傳統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手段使人們的生活能力和精神世界獲得提升,在節目中要注重娛樂性與教育性並行,如今,觀眾們越來越需要有責任感,去傳承我們戲曲節目,需要更多的共鳴和心理的認同。
各大衛視以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為宗旨,傳承中國的中華傳統文化為導向,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文脈中有特殊地位。戲曲藝術中華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就已經奠定了基礎。電視傳播作為一種媒介,它傳播的技術越成熟,就意味著它的傳播力越強,戲曲節目藉助這些力量,去創新呈現給大家的應該是更好的戲曲節目,彰顯中國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