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球隊盈利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 聯盟給球隊分錢,包括轉播分成和廣告分成,一般佔總收入的一半。NBA把轉播收入和廣告收入扣除聯盟需要部分,平均分配給聯盟所有球隊。不管球隊賽季表現如何,有沒有巨星,地理位置好不好,分的錢都一樣,避免了強隊籤大合同,弱隊分零頭的現象。大抵各球隊可以分到4000-5000萬美刀。二. 門票收入。常規賽階段,每場比賽的門票收入6%上繳NBA,客隊不從門票收入中提成;季後賽階段,每場比賽門票收入的45%(稅後利潤)上繳NBA。NBA用這筆錢給參加季後賽的球隊發出場費(獎勵),給臨場裁判、賽區工作人員報銷差旅費和補助等。這個不再是大鍋飯了,每隊的差距也就出來了。強隊上座率高,經濟發達的城市門票貴。2012年一組資料,凱爾特人(68·55美元)、公牛(68·37美元)和熱火隊(67美元)的平均門票價格分別名列全聯賽的第三至第五位。灰熊隊的門票價格在NBA列在倒數第一,每張門票的平均價格僅有22·95美元,比倒數第二位的奇才隊低0·69美元。相信大家看到了差距。再來看看上座率。同樣出現很明顯的差距,國王隊的平均上座人數比排名第一的公牛隊少了近8000人。一個賽季下來,差距顯而易見。所以一般NBA球隊門票的收入平均應在3000-5000萬美元之間。三. 區域內的轉播權。NBA的電視轉播分為兩塊,一塊是跨區域的電視轉播,比ESPN、FOX電視臺,以及世界其他國家購買轉播權,這些轉播費用統一由聯盟收取,然後再拿出50%平均分配到各隊;另一部分的轉播費用是以球館為中心,半徑70英里範圍內,主要是球隊所在城市以及周邊的轉播,這部分的轉播費用歸各隊所有。地區轉播的費用同樣存在著差異性。 例如在2011年,時代華納以30億的高價買下了湖人未來20年的地區轉播權。湖人隊去年與時代華納有線(Time Warner Cable)新簽訂一份20年的電視轉播合同,從2012-13賽季開始每年平均可以獲得2億美元的轉播收入。這個協議使得湖人隊的球隊價值達到9億美元,漲幅達到NBA最高的40%。時代華納將成立兩個新的地區性體育頻道以專門播放有關湖人隊的內容,一個是英語頻道,另一個是西班牙語頻道。湖人隊目前是NBA眾多俱樂部中觀眾人數最多的,在上賽季平均每場有27.1萬家庭透過FOCUS體育(Fox Sports West)收看湖人的比賽,比觀眾第二多的球隊 芝加哥公牛隊高73%。區域性的轉播費用可以給球隊帶來1000萬美刀的收入。 金州勇士隊透過電視轉播合同大幅提升自己的價值,增長24%至4.5億美元。該球隊上賽季開始與康卡斯特體育網(Comcast Sports Net)執行一份新的轉播協議。根據協議,勇士隊先得到約5,000萬美元預付款,其年轉播收入也由原先的900萬美元增長大約兩倍至超過2,500萬美元。這份協議為期18年,規定在協議期內對內容進行週期性的再協商。 波士頓凱爾特人在去年夏天與康卡斯特體育網新英格蘭地區頻道(Comcast SportsNet New England)達成一份新的媒體轉播合同,從而把雙方目前的協議續期20年至2038年。該協議還使得凱爾特人隊獲得這家地區性體育頻道的20%股權。凱爾特人隊目前在本地媒體方面的營收只有不到2,000萬美元,但是新協議將使這方面的收入提高超過一倍。在2010-11賽季,凱爾特人隊比賽在康卡斯特體育網的平均收視家庭數為11.6萬戶,僅次於湖人隊(27.1萬)、公牛隊(15.7萬)、和尼克斯隊(13.8萬),排在聯盟第四位。凱爾特人隊的球隊價值為4.82億美元,比去年增長7%。四. 廣告創收。廣告費用也是NBA球隊不容忽視的創收渠道。NBA規定,所有場地廣告都歸球隊自己所有,這樣一來,各隊就會使出渾身解數爭取廣告。球館的冠名,場邊的廣告牌,等等,同樣是一筆不菲的收入。NBA的廣告分為兩塊。一塊由聯盟統一徵收,拿出一半平分給各隊。真正顯示各隊創收能力的是場地廣告,以火箭為例,該隊在西部算不上一流強隊,但其廣告收入卻排在前列,原因是在中國的影響力,,在火箭主場有眾多中國企業的廣告,這些廣告一個賽季從幾十萬到上百萬美元不等,總體算下來火箭一年光中國企業的廣告就能收到近千萬美元。五. 球隊產品開發、球場的休閒消費。球隊的產品開發也與球隊的當家球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球隊的產品主要包括球衣、吉祥物、紀念品等等,這筆收入的大部分都歸球隊所有。而在美國本土之外的產品銷售,每個球隊可以從球衣上得到一美元的收成,其他紀念品也都有相應分成。同樣球場的休閒消費利潤也很大,以球隊為主題的休閒酒吧,娛樂中心,球隊文化博物館,同樣也可以給球隊帶來收入。六.獎金,本賽季16支打進季後賽的球隊將分享總計1300萬美元的獎金,其中總冠軍獎金為超過230萬美元。所有參加季後賽的16支球隊都將拿到195,016美元的獎金。打進第二輪的8支球隊分別能得到230,853美元獎金。進入各分割槽決賽的4支球隊每隊可得381,482美元。獲得分割槽冠軍,但最終輸掉總決賽的那支球隊可以得到超過152萬美元的獎金(1,,525,515美元)。同樣常規賽也能拿到獎金,以最佳戰績完成常規賽的球隊能獲得374,974美元的獎勵,東西部排名第一的球隊能拿到329,078美元。其後,各隊按照名次可以拿到不同數額的獎金。排在東西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的球隊分別可得263,695美元、196,848美元、154,701美元、128,906美元、87,921美元。綜上所述,NBA各個球隊一年收入都不盡相同,個別球隊之間出現明顯差異。根據福布斯2013年的統計,雄鹿、山貓、老鷹、木狼、灰熊、76人、開拓者都是在虧錢的,平均虧損在1000萬美刀左右,而尼克斯一年就賺了8000多萬,地域差異明顯。至於問股東會不會望裡面砸錢,這要看股東個人的追求了。俄羅斯寡頭米哈伊·普羅霍洛夫壓根就不在乎錢,交奢侈稅,那又怎樣,虧錢,那又怎樣?我要得就是名聲和成績。再看看國王的馬努夫兄弟,球隊一虧損,馬上賣球隊。可能有些老闆把NBA當做生意,有些當做玩具,這個要因人而異。-------------------------------------------補充線-------------------------------------------------------------------------------------------NBA球隊是如何防止球隊收入差異不斷拉大的?
NBA球隊盈利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 聯盟給球隊分錢,包括轉播分成和廣告分成,一般佔總收入的一半。NBA把轉播收入和廣告收入扣除聯盟需要部分,平均分配給聯盟所有球隊。不管球隊賽季表現如何,有沒有巨星,地理位置好不好,分的錢都一樣,避免了強隊籤大合同,弱隊分零頭的現象。大抵各球隊可以分到4000-5000萬美刀。二. 門票收入。常規賽階段,每場比賽的門票收入6%上繳NBA,客隊不從門票收入中提成;季後賽階段,每場比賽門票收入的45%(稅後利潤)上繳NBA。NBA用這筆錢給參加季後賽的球隊發出場費(獎勵),給臨場裁判、賽區工作人員報銷差旅費和補助等。這個不再是大鍋飯了,每隊的差距也就出來了。強隊上座率高,經濟發達的城市門票貴。2012年一組資料,凱爾特人(68·55美元)、公牛(68·37美元)和熱火隊(67美元)的平均門票價格分別名列全聯賽的第三至第五位。灰熊隊的門票價格在NBA列在倒數第一,每張門票的平均價格僅有22·95美元,比倒數第二位的奇才隊低0·69美元。相信大家看到了差距。再來看看上座率。同樣出現很明顯的差距,國王隊的平均上座人數比排名第一的公牛隊少了近8000人。一個賽季下來,差距顯而易見。所以一般NBA球隊門票的收入平均應在3000-5000萬美元之間。三. 區域內的轉播權。NBA的電視轉播分為兩塊,一塊是跨區域的電視轉播,比ESPN、FOX電視臺,以及世界其他國家購買轉播權,這些轉播費用統一由聯盟收取,然後再拿出50%平均分配到各隊;另一部分的轉播費用是以球館為中心,半徑70英里範圍內,主要是球隊所在城市以及周邊的轉播,這部分的轉播費用歸各隊所有。地區轉播的費用同樣存在著差異性。 例如在2011年,時代華納以30億的高價買下了湖人未來20年的地區轉播權。湖人隊去年與時代華納有線(Time Warner Cable)新簽訂一份20年的電視轉播合同,從2012-13賽季開始每年平均可以獲得2億美元的轉播收入。這個協議使得湖人隊的球隊價值達到9億美元,漲幅達到NBA最高的40%。時代華納將成立兩個新的地區性體育頻道以專門播放有關湖人隊的內容,一個是英語頻道,另一個是西班牙語頻道。湖人隊目前是NBA眾多俱樂部中觀眾人數最多的,在上賽季平均每場有27.1萬家庭透過FOCUS體育(Fox Sports West)收看湖人的比賽,比觀眾第二多的球隊 芝加哥公牛隊高73%。區域性的轉播費用可以給球隊帶來1000萬美刀的收入。 金州勇士隊透過電視轉播合同大幅提升自己的價值,增長24%至4.5億美元。該球隊上賽季開始與康卡斯特體育網(Comcast Sports Net)執行一份新的轉播協議。根據協議,勇士隊先得到約5,000萬美元預付款,其年轉播收入也由原先的900萬美元增長大約兩倍至超過2,500萬美元。這份協議為期18年,規定在協議期內對內容進行週期性的再協商。 波士頓凱爾特人在去年夏天與康卡斯特體育網新英格蘭地區頻道(Comcast SportsNet New England)達成一份新的媒體轉播合同,從而把雙方目前的協議續期20年至2038年。該協議還使得凱爾特人隊獲得這家地區性體育頻道的20%股權。凱爾特人隊目前在本地媒體方面的營收只有不到2,000萬美元,但是新協議將使這方面的收入提高超過一倍。在2010-11賽季,凱爾特人隊比賽在康卡斯特體育網的平均收視家庭數為11.6萬戶,僅次於湖人隊(27.1萬)、公牛隊(15.7萬)、和尼克斯隊(13.8萬),排在聯盟第四位。凱爾特人隊的球隊價值為4.82億美元,比去年增長7%。四. 廣告創收。廣告費用也是NBA球隊不容忽視的創收渠道。NBA規定,所有場地廣告都歸球隊自己所有,這樣一來,各隊就會使出渾身解數爭取廣告。球館的冠名,場邊的廣告牌,等等,同樣是一筆不菲的收入。NBA的廣告分為兩塊。一塊由聯盟統一徵收,拿出一半平分給各隊。真正顯示各隊創收能力的是場地廣告,以火箭為例,該隊在西部算不上一流強隊,但其廣告收入卻排在前列,原因是在中國的影響力,,在火箭主場有眾多中國企業的廣告,這些廣告一個賽季從幾十萬到上百萬美元不等,總體算下來火箭一年光中國企業的廣告就能收到近千萬美元。五. 球隊產品開發、球場的休閒消費。球隊的產品開發也與球隊的當家球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球隊的產品主要包括球衣、吉祥物、紀念品等等,這筆收入的大部分都歸球隊所有。而在美國本土之外的產品銷售,每個球隊可以從球衣上得到一美元的收成,其他紀念品也都有相應分成。同樣球場的休閒消費利潤也很大,以球隊為主題的休閒酒吧,娛樂中心,球隊文化博物館,同樣也可以給球隊帶來收入。六.獎金,本賽季16支打進季後賽的球隊將分享總計1300萬美元的獎金,其中總冠軍獎金為超過230萬美元。所有參加季後賽的16支球隊都將拿到195,016美元的獎金。打進第二輪的8支球隊分別能得到230,853美元獎金。進入各分割槽決賽的4支球隊每隊可得381,482美元。獲得分割槽冠軍,但最終輸掉總決賽的那支球隊可以得到超過152萬美元的獎金(1,,525,515美元)。同樣常規賽也能拿到獎金,以最佳戰績完成常規賽的球隊能獲得374,974美元的獎勵,東西部排名第一的球隊能拿到329,078美元。其後,各隊按照名次可以拿到不同數額的獎金。排在東西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的球隊分別可得263,695美元、196,848美元、154,701美元、128,906美元、87,921美元。綜上所述,NBA各個球隊一年收入都不盡相同,個別球隊之間出現明顯差異。根據福布斯2013年的統計,雄鹿、山貓、老鷹、木狼、灰熊、76人、開拓者都是在虧錢的,平均虧損在1000萬美刀左右,而尼克斯一年就賺了8000多萬,地域差異明顯。至於問股東會不會望裡面砸錢,這要看股東個人的追求了。俄羅斯寡頭米哈伊·普羅霍洛夫壓根就不在乎錢,交奢侈稅,那又怎樣,虧錢,那又怎樣?我要得就是名聲和成績。再看看國王的馬努夫兄弟,球隊一虧損,馬上賣球隊。可能有些老闆把NBA當做生意,有些當做玩具,這個要因人而異。-------------------------------------------補充線-------------------------------------------------------------------------------------------NBA球隊是如何防止球隊收入差異不斷拉大的?
工資帽的推行,NBA工資帽的出處是根據NBA前一年的總收入,在nba,工資帽是最著名工資限制條款。每年的“工資帽”是根據nba前一年的總收入,然後取這個總收入的48%作為nba球隊工資總額。再拿這48%的總收入除以nba球隊總數30支球隊,得出的平均數就是當年的“工資帽”,球隊花在球員身上的工資總額不得超過這個數字。工資帽的概念1984年被引入,NBA聯盟和球員工會之間首先進行談判,只有雙方同意,工資帽才被正式公佈。每年NBA的工資帽都在增加,1997-98 賽季是2690萬美元,2010年是5800萬美元。2013-2014賽季有遞增到了5867.9萬美元。這樣做可以有效的抑制球隊囤積球星,使每個球隊都有自己的球星,每個球隊都有看點。奢侈稅。開支較大的球隊在未來需要將球員成本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否則將面臨更高額的懲罰性稅金。新的奢侈稅包括一項增量稅,即一旦球隊薪金總額超過奢侈稅觸發線,每超過500萬美元,稅收比例則提高一個級別。結果是,按照球隊的薪金情況,湖人去年繳納的奢侈稅為2,000萬美元,但是根據新規定由於該球隊突破多個區間,因此其應繳納的奢侈稅將增加至6,500萬美元。這還不包括他們需要支付給球員的9,000萬美元薪金。聯盟的間接干擾,2011年當時黃蜂隊準備將控球后衛克里斯·保羅(Chris Paul)交換到湖人隊,但是NBA突然以黃蜂隊託管者的身份插足進來推翻了這項交易,Quattroporte斯特恩先生稱這是為了籃球的原因。真的是籃球的原因麼?其實不然,斯特恩先生其實想保持競爭的均衡性。要想保持競爭的均衡性,小市場球隊要依靠睿智的管理,聰明的選秀,馬刺隊和雷霆隊就是很好的例子。但大明星總希望去大城市,這樣會造成競爭的不均衡性,恰好當時聯盟還是黃蜂的託管者,所以做出了這個不得已而為之的決定。奢侈稅的合理分配,在2011年的勞資協議的規定中,每賽季收取的奢侈稅的一半將會平均分給沒交奢侈稅的球隊。例如本賽季NBA在奢侈稅方面收入為7056.601萬美元,這其中的50%將作為上賽季的收入分成,剩下的50%平均分給其餘24支沒有超稅的球隊——也就是說,未超稅球隊將各自得到總奢侈稅一半的1/24,即147.0125萬美元。新的營收共享計劃。由高收入球隊向低收入球隊轉移的資金數額預期將比現在的6,000萬美元提高兩倍,聯盟“底層”球隊的價值因而提升。像密爾沃基雄鹿隊這樣的球隊每年將獲得1,600萬美元,高於現在的600萬美元,從而有助於減少虧損。-----------------------------------------------補充線2--------------------------------------------------------------------------------------一些球隊虧錢,為什麼還會有很多富豪爭相購買這些球隊,難道真是喜歡籃球?2012年4月湯姆·本森花費3.38億美金買下黃蜂隊全部股份。2013年5月,矽谷軟體大亨拉納迪夫將購買65%的國王隊股份,價值約3億4800萬美元。2012年6月羅伯特-佩拉購買灰熊隊的費用大約為3.5億美元。種種例子表示這些虧錢的球隊同樣很搶手,他們買球隊到底是為了什麼了?讓我們看看2012年的球隊價值榜吧。在1年中。尼克斯隊球隊價值漲了3.2億,湖人漲了1億美金,大多數球隊的市值也不同程度的增長。現在NBA球隊的平均價值拉昇至歷史新高的3.93億美元,而且還在不斷增長。大家想想,這比買股票划算吧,不斷賺了錢,而且還賺了吆喝。所以看看馬魯夫賣國王隊時,西雅圖財團和薩城本地財團的競爭,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