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沈枝書
-
2 # HannibalLecter
這個問題的答案會很有趣,或許它能夠教你像大導演一樣拍出很棒的影片。
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一秒鐘有24幀膠片,一幀就是一張圖,24幀,就是24張圖,快速地從你眼前略過,就成了連貫的畫面。
這些連貫的畫面構成了影像畫面。
好的,第一個概念,畫面,畫面是由一張一張圖片構成的,傳遞了基本資訊,比如說場景,建築,室內擺設,人物,肢體,表情等。
我們看到的電視劇也好,電影也好,所有的畫面都是先期拍攝,後期剪輯拼接而成的。電影的創始人是法華人盧米埃爾兄弟,因此今天人們也用一個法語的專業術語稱呼剪輯拼接的技術,叫做蒙太奇。
Montage,它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在電影這個領域也就是構成,裝配,拼接,剪輯膠片的意思。
大師希區柯克的懸疑劇情經典之作《驚魂記》,在黑白膠片時代,全靠鏡頭,剪輯製造恐怖,驚悚的效果。
蒙太奇之所以是一種藝術,是因為如何剪輯,如何拼接,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人們的觀影體驗,敘事順序上,情感上,都發揮很大的作用。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些影片因為法律原因,級別原因,或者自身主題原因,片中不宜涉及血腥暴力的內容,周星馳的喜劇片《大內密探零零發》裡面需要拍攝幾個大內高手被消滅的場景,大概在影片三十二分鐘左右,分別是被敲破頭,折斷骨,掏破襠。如果在真實情況下,這三個畫面都很血腥,也不適合喜劇片的基調,但是完全減掉又很不符而邏輯。所以,導演用了很規律的剪輯手法,在破頭這個畫面後,拼接周星馳砸西瓜,在折斷骨頭這個畫面後,拼接店小二掰開一隻烤雞,在掏破襠這個畫面後,拼接捏碎雞蛋。觀眾既知道了接下來會發生的事,也沒有目睹血腥畫面,還一下把悲劇情緒轉為分詞喜劇情緒。
這,就叫剪輯。
畫面內容和剪輯手法的綜合,配上音,構成了視聽語言,或者也叫多媒體敘事。也就是不同於文字,口述,而是用音,畫按照某種組合順序,來講故事,表達情感。
所以如果要用視聽語言講故事,或者多媒體敘事,那麼首先要處理好畫面,其次後期就是剪輯。那麼好的畫面和剪輯都是有一些基本規律可循的。
1. 畫面
畫面結構一般採取黃金分割,主要被攝物體位於九宮格中心四點,或橫向、縱向黃金分割線。
這幾個紅點會給人一種美感。主要人物一般出現在這幾個點,或者這幾個點連成的線條上。
比如說,《辛德勒的名單》
小女孩這個人物的重心,也就是肚臍眼這個位置,大概是九宮格左下這個紅點。一下子就非常吸引人的目光。
《泰坦尼克號》
男女主角接吻的嘴,在左上那個九宮格交叉點。
當然,除此而外,也有對角線構圖,等其它構圖方式。
接下來,畫面色彩必須是用光均勻,無陰影,無遮擋,無強烈高光的。所以一般戶外攝影會採用上午太陽昇起來以前,或者傍晚太陽落山前。因為那個時候陰影最小。而室內攝影,一般要用多盞燈,消除陰影。消除陰影打光這個事,就是燈光負責的。
比如說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太Sunny從右上角射過來,左半邊牆壁被照下來了,但是右半邊是陰影,嚴格的說,這張照片就是失敗的,今天數碼攝影上,一般會採取拍攝兩張,分別對焦左邊和對焦右邊,最後把兩張重疊在一起。而還有一種辦法就是避免這種強烈的光差,要麼在光線溫和的時候拍攝,要麼給右半邊牆壁補光。
特別是在臉部表情特寫的時候,人的五官,包括眼眶,鼻子,嘴唇等輪廓,在不同光照角度下是會留下陰影的。而當人的五官被部分遮蔽或者完全遮蔽的時候,通常會帶給人很不舒服的感覺。因為黑色部分沒有光,就表達不出內容,給人幻想的空間,當然也有殘了的意思。
比如說這幅圖,光線從左邊射過來,右邊沒有光,所以右半邊臉在陰影中。只有要表達特殊情緒和劇情的時候才會採用陰影。而這種陰影也不應該完全黑得來看不見。所以,拍攝畫面的時候,除了風景,幾乎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需要補光的。
除了用色,便是焦距,就是說你這個畫面上最突出的部分,最清楚的部分,最需要被觀眾關注的部分是什麼。一般一個畫面上,需要聚焦被攝物體,主角,眼睛。就人而言,聚焦什麼範圍,決定了鏡頭種類。
我們按照聚焦眼睛,一直到拍攝整個大背景,分為了七類。
1. 眼部特寫Plano italiano:只拍攝鼻子和眼睛,突出情緒,反應人物極其內在的一面。
例:《泰坦尼克號》
眼睛特寫——
表達傑克的專注。
露絲的柔情。
2. 特寫頭像Primer plano:上切眉毛以上的額頭,下從下巴以下開始切,只留面部五官,突出人的基本情緒。
例:
《沉默的羔羊》,漢尼拔·萊克特博士亮相,用眼睛,神態製造驚悚效果。
安東尼·霍普金斯爵士演一個囚犯,僅僅用十多分鐘臺詞,還有這張臉的表情就拿下了奧斯卡小金人。也讓這部影片成為了熱門。更是讓很多孩子看到這張臉就留下了深深陰影。
3. 胸像、肖像、半身像Plano medio: 保留肚臍以上部分,突出人的上半身,這時候衣服上的一些標誌,體型都能暴露出來,揭示人物的身份。
例:
《勇闖奪命島》漢默將軍出場特寫,一個人物肖像,清楚表現了這個是一個戰功赫赫的海軍陸戰隊准將。
4. 美式鏡頭 Plano americano o plano 3/4:保留膝蓋以上部分,以前美國西部片腰部以下膝蓋以上是牛仔配槍的位置,保留這一部分是給拔槍特寫。 我們一般會在很多槍戰片或者動作片裡看到這種畫面。
例:《第一滴血》
5. 全身像 (Plano figura, visión completa, plano general medio):突出人物全部,以及主角,配角,還有他們之間的互動關係。
例:《七年之癢》
6. 全景 Plano general:不但突出主角、配角,還有他們周圍的環境,一般用於拍攝室內對話,打鬥。
例:《拯救大兵瑞恩》
7. 廣角、遠景 Gran plano general:突出周圍環境,尤其是壯觀的環境,不突出人物。
例:《泰坦尼克號》
過去膠片是很貴的,拍攝照片,影片,都是用影音方式把資訊記錄下來,都是要成本的,所以每張圖都要傳達固定的意義。所以都是按照上面幾個鏡頭畫面來拍攝。而這些鏡頭畫面的劃分主要是根據需要表達的內容
接下來,從觀眾感官上,也可以把鏡頭畫面分為以下三種——
1. 客觀鏡頭(Objective Shot):依據常人的觀察習慣而進行的旁觀式拍攝,應用最為頻繁,強調旁觀紀實性,被稱為“上帝之言”、“鬼視角”、“全知視覺”。
你看這個畫面只能是第三者拍攝的。被拍攝者並不在這件事中,完全被孤立出來。
例:《阿甘正傳》
2. 主觀鏡頭(Subjective Shot):第一人稱視角,反映電影中角色的主觀視點。
這個畫面很顯然把觀眾帶入了角色。
例:《硬核亨利》
這是一部全部用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的動作片,給人非常耳目一新的感覺。
3. 半主觀鏡頭(Semi-subjective Shot):被稱為“第三者視角”、“旁觀者視角”,猶如兩個人正在對話,第三個人站在旁邊好奇的觀看。
這個畫面讓人覺得好像在這件事中,只不過不是當事人,有點像旁邊勸架的。
例:《血戰太平洋》
當我們在描寫對話的時候,則是一系列鏡頭聯絡起來,那麼就回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幾組鏡頭聯絡起來,透過剪輯描寫人物對話,常常用到三鏡頭法。
三鏡頭法又稱好萊塢三鏡頭法(Hollywood Three Shot Method)是好萊塢的陳規,一般先用一個鏡頭(鏡頭一)交代下面場景的空間關係,接著切到人物A的正打(鏡頭二),再接著切到人物B的反打(鏡頭三/Reversal)。其中鏡頭二和鏡頭三都是鏡頭一場景中的一部分。而鏡頭二和三本身又有重合部分,這就達成了時空一致的平衡觀,是符合好萊塢封閉空間觀念中的連貫性的。
我們拿《雍正王朝》舉例子。第20集,第11分鐘。康熙召見隆科多。
第一個鏡頭:
康熙讓隆科多看刀,隆科多回過頭看,目光是看鏡頭,實際上是在看康熙。然後走到鏡頭前跪下,這就已經交代了這是康熙和隆科多面對面對話。這個鏡頭就是屬於上面說的主觀第一人稱視角,也是三鏡頭法的第一個鏡頭。
接下來,拍攝康熙說話——
康熙就是人物A,給正臉,正打。
再接下來,鏡頭三,人物B,也就是隆科多反打。當然這裡改變了一下,沒有給隆科多後腦勺,而是給了他正臉——
這裡其實還可以看做鏡頭二,而真正的鏡頭三,最後——
人物B,隆科多出反打,也就是後腦勺。
如果我們用一幅圖來表示就是這樣——
1. 拍攝人物A 正臉。
2. 拍攝人物A 和B。這個時候A應該是正臉,B是後腦勺,或者A後腦勺,B正臉。
3. 拍攝人物B正臉。
大衛·格里菲斯(D. W. Griffith)最先在電影中採用三鏡頭法,一直沿用至今,成為影視語言中最常用的敘事技巧和剪輯手段。被美國影視工作者簡稱為S/RS(Shot/Re-verse Shot),中國影視工作者習慣稱為正反打鏡頭。
在技術非常普及的今天,拍攝和剪輯出好的片子,絕對不只是某個別故弄玄虛,開口閉口就是藝術的大導演的專利,如果人人都能懂得原理,那麼人人都可以享受技術和藝術給生活帶來的好處。就像星爺說的一樣——
對,只要用心!
回覆列表
如果是一個機位的話,先拍完A的臺詞畫面,再拍B的畫面。後期剪輯就行,
要是多機位的話,基本上一個演員會有一個機位去拍攝,然後就是後期剪輯的時候加工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