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學林金喜鵲
-
2 # 空中漫步的傻瓜
《香菱學詩》是《紅樓夢》的經典片段之一,近年來一直入選多個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許多專家學者、中學語文教師試圖從多個角度研讀、解析《香菱學詩》,並出現了很多富有特色的教學設計。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分析、作者詩學思想探究以及教與學關係的啟發這三個方面。關於人物形象分析以及教與學關係這兩方面已經很多學者做過相關研究了,本文主要想透過香菱學詩的過程分析其中透露出的作者的詩學觀以及其背後蘊含的詩歌文化。
關鍵詞:香菱學詩 詩學觀
《香菱學詩》選自曹雪芹所著《紅樓夢》的第四十八回,講的是香菱暫居賈府向黛玉請教如何作詩的故事。這個故事分為三個部分:
一.黛玉談學詩
黛玉首先講了作律詩的基本規則:押韻(平仄),其次推薦了香菱需要閱讀的詩作。首推《王摩詰全集》,100首五言律詩。之後一二百老杜的七言律詩,一二百首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完這三個人之後,再去讀陶淵明,應瑒,謝靈運、阮籍、庾信、鮑照(東漢、南北朝的詩人)。我們從黛玉的推薦的詩人和詩作可以看出黛玉對於詩歌初學者閱讀材料的選擇的看法。
1.體裁次序。
先五律,再七律,最後七絕,總的來說是由易到難。嚴羽《滄浪詩話·詩法》中提出:“律詩難於古詩,絕句難於八句,七言律詩難於五言律詩,五言絕句難於七言絕句。”黛玉對此十分認同。
2.詩人次序。
黛玉讓香菱先讀王維,次讀杜甫,再次李白,最後東漢、魏晉六朝名家。
王維詩的特點在於詩中有畫,善於表現直觀的畫面,初學者容易進入它所營造的情境之中。同時,清淡的語言背後蘊含著無限韻味,正是倡導“含蓄蘊藉”的中國古典詩歌的典範之作。對於初學者來說,學習這種正宗的古典詩歌是學詩第一步。
杜甫被稱為詩史,他的詩的題材比王維要廣很多,從國家命運到百姓生活,尤其在情與景的關係上把握較好,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感情真摯動人。其次,杜甫的詩的立意闊大,不拘於小物,胸懷宇宙天下。透過讀王維的詩學習了基本的作詩技法後,學杜甫的詩能夠擴充套件胸襟、開闊眼界,學到更多遣詞造句、表達感情的手法。
李白的想象豐富,很多詩句都是渾然天成的,很難去模仿,可謂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種“用法無法”,丟掉那些條條框框,遵從內心的情感,達到一種清麗自然的詩風,可以說是作詩的最上乘境界。
這種梯度式遞進的方式,也是曹雪芹關於如何學詩的一大見解。
3.起點。
起點也就是選擇的閱讀書目的高度。黛玉選擇的詩人都是久負盛名的詩人。嚴羽《滄浪詩話·詩辨》思路一致:“夫學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為詩,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詩魔入其肺腑之間,由立志之不高也。”
黛玉為香菱學詩指定了一個高起點,這非常重要,非深於詩者不能道。唐太宗《帝範》中提到:“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意思是取上等的為準則,也只能得到中等的。後來,孔子在教育學生時,也曾提到過這句話。在選擇閱讀材料時,一定要先選上乘之作,只有擁有了一個高起點,香菱學詩才能完全地沉溺其中,進步迅速。
二.黛玉、香菱解詩
黛玉認為“詞句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不以詞害意。”這從她推薦的詩人詩作中也能窺見一斑。
香菱提到自己最喜陸放翁的“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一句時,黛玉卻說“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黛玉不喜的原因是覺得放翁的這句過於“淺近”。我們先看一下這整首詩。這首詩是陸游所作,詩前有小序:“書室明暖,終日婆娑其間,倦則扶杖至小園,戲作長句二首。”說明本就是詩人閒暇時所作,原詩如下:
美睡宜人勝按摩,江南十月氣猶和。
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風高時送雁聲過。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錢穆先生則認為不僅僅是“淺近”的問題:“放翁這兩句詩,對得很工整。其實則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後沒有人。若說它完全沒有人,也不盡然。這個人在書房裡燒了一爐香,簾子不掛起來,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裡寫字或作詩,有很好的硯臺,磨了墨,還沒有用。則是此詩背後原是有一人,但這人卻教什麼人來當都可,因此人並不見有特殊的意意境殊的情趣。無意境,無情趣,也只是一俗人。”
從前面也可以看出黛玉是更重意境的,所謂意境,則是人與景,情與景的融合。陸游的這首閒時所作的詩顯然沒有表現出來。
三.香菱作詩
在香菱作詩之前,黛玉強調了一首好詩的要具備的最重要的一點:內容,即立意,立意是最重要的。“如果意趣真了,連詞句都是不用修飾的。”這樣理解詩歌創作的形式與內容的關係,是比較辯證的。同時,林黛玉的話,也適合一個初學者的學習心理。對初學者來說,瞭解一點寫作的基本要求是應該的,但強調過甚,也可能束縛了他們的手腳,所以總結的“不以詞害意”,這其實是對初學者的一個鼓勵。
香菱讀完黛玉推薦的書目,有所感悟,尤其是對於詩中的用字。黛玉以月為話題,讓香菱回去作詩一首。前後作三首詩,前兩首都不盡如人意,香菱越發痴醉,耗盡心力在夢得第三首,受到眾人稱讚。透過香菱作的三首詩,我們可以看出學詩的三種層次:
1.無意
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
詩人助興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觀。
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
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欄。
首句直接寫月亮掛在天空中,頷聯“玉鏡”,“冰盤”也是月,全詩句句寫月,太過直白顯露,沒有體現出詩歌含蓄、蘊藉的美感。
同時,也沒有形成獨特的意境。意境即為情景相融,但詩中只有景,沒有情,而且描寫景色所用的“夜色”“皎皎”“翡翠樓”“珍珠簾”“懸玉鏡”“掛冰盤”“燒銀燭”“映畫欄”這些詞都是華麗辭藻的堆砌,並無情感的潛入。而“詩人助興”“野客添愁”看似寫的是詩人和漂泊的旅人看到月的感受,卻仍是套話,並沒有融入詩人自己的情感體驗。
初學者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緊緊扣題,生怕離題,香菱句句不離“月”,既顯得呆板,又太過淺露直白,沒有意蘊,所以黛玉才感覺“被他縛住了”。
2.近意
非銀非水映窗寒,試看晴空護玉盤。
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幹。
只疑殘粉塗金砌,恍若輕霜抹玉欄。
夢醒西樓人跡絕,餘容猶可隔簾看。
黛玉評價:“自然算難為他了,只是還不好。這一首過於穿鑿了。”這首還是有許多華麗的套話,雖不直接寫月,但整篇仍在描寫“月色”,還是沒能擺脫話題的束縛。
但比之前一首,還是進步了,主要在最後一句:“夢醒西樓人跡絕,餘容猶可隔簾看。”主人公從夢中醒來,發現只有自己一人在此,只能隔著窗簾靜靜地看著月亮的殘影。這個場景裡出現了一個具體、生動的人,並不像第一首裡的“詩人”、“野客”這種概念化的形象序列。並且,最後一句溢位的淡淡哀傷,與前面的華美畫面形成反差,很有韻味。
跟前一首相比,進步在於加入了“人”,融入了“人”看月時的“孤獨感”,基本的意境已經有了,但少了一些趣味,沒有留下讓人遐想的空間。
3.達意
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
眾人看了笑道:“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這一首比之前兩首,主要是“新巧有意趣”,這首不直接描寫月亮和月色,而是將月亮的描寫與一種情感的描繪統一起來,比之前兩首,做法新奇。尾聯“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不同於前幾聯一味描繪環境,而是描繪出一個夜倚欄杆的思婦形象,透過一句反問,直接抒情,說出了“不得團圓”的遺憾和憤恨。而“我”借問嫦娥,既是點明問月,也給人一種命運相似的唏噓感。這個思婦形象,很大程度上有香菱本人的影子,因此,這裡她送入了自己的感情,立意就明顯高於前兩首,也符合了黛玉所說的“不以詞害意”。
但不能否認,香菱雖是“詩痴”、“詩魔”,但並未成為天才詩人。詩的中間兩聯仍是套話的堆砌:像“砧敲千里”、“江上聞笛”“紅袖倚欄”等,都是古詩中經常使用的意象。而婦女問月、嫦娥,也都是寫月經常用到的典故。所以說,香菱的作品仍未能出俗套。
四.結論
在《香菱學詩》這篇中,透過黛玉談學詩、解詩、香菱作詩,曹雪芹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學詩的過程和遞進層次以及他自己的詩學觀。黛玉曹雪芹並未把香菱寫成一個天才詩人,這裡能看出他的匠心,不是每個人都有學詩的天賦,上乘詩作不是靠苦學、苦吟就能得到的,從他推王維、李白也能看出他的詩學觀:作詩需要天賦,天才詩人是難以模仿和超越的。
-
3 # 雲鶴166082174
空中漫步已作答,也只是說香菱已走進詩人的初始介段,也因香菱的身份關係,曹公當然不能把她寫的有多高,哪樣就突顯不出林黛玉的詩學成就。可見曹公的人物把控上有多精準。
從薛潘的哪幾句粗俗的讓人噴飯的歪句,把一個紈絝子弟的形像刻畫的淋漓盡至上就說明一切了。
不管怎麼說詩要有詩境,這才是重要的。
回覆列表
香菱學詩,是驚天動地的文化意境,把香菱與黛玉的人格美充分展示出來了,她們倆人就是兩首美麗的詩。一般人,如果是香菱的悲慘境地,早就麻木和枯萎了,而香菱始終保持樂觀、純真、詩情畫意的美麗心境,只有黛玉知道香菱不是傻笨,而是可愛,並拂去別人強加在香菱身上的標籤,讓香菱成為真正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