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學而不才

    良渚遺址說明了什麼?我認為良渚古城遺址透過形式多樣的遺蹟和文物展現了土製建築、城市規劃、水利系統和社會等級制度,是早期城市文明的傑出代表,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偉大之處!中華文明史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具有說服性的真實案例!良渚文化是東方早期一個集大成的,能立於世界之端的中華文明。

    解析如下:

    一、良渚遺址:

    1.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遺蹟,而良渚文化的考古和發掘跨越了大半個世紀。

    2.1936年,西湖博覽會藝術館管理員施昕更發現了良渚黑陶,開啟了良渚遺址發掘的序幕;3.1959年,夏鼐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1986年,反山發掘出貴族大墓;1987年,瑤山發現祭壇及埋於其上的貴族墓地;1992年,莫角山遺址發掘,推測為王族宮殿。2007年良渚古城的發掘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當時古城內城牆的發掘震動了整個學界;

    4.2010年,良渚古城的外城也初步確認;2015年,良渚古城的外圍大型水利系統得以確認。

    至此一套完整的良渚遺址勾出輪廓,呈現出足以證明中華文明之偉大之處的真例項證。

    二、良渚遺址的意義:

    1.以前國外從文字記載來計算,不太認可中國的說法。近年來良渚文化考古的一系列突破,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考古學家科林·倫福儒勳爵在考察良渚文化之後,就認為良渚已經進入到了早期國家階段。良渚遺址的出現,側面佐證了中華文明是最強大的古文明。

    2.良渚遺址申遺成功,標誌著五千多年曆史的中華文明得到世界公認。

  • 2 # 喜貴人W

      從上世紀30年代算起,浙江良渚遺址發掘已歷經80多年。隨著良渚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良渚遺址的保護也從對墓葬的認識擴充套件到對遺址整體價值的認識,從對器物的認識擴充套件到對史前文明社會價值的認識。良渚遺址考古的意義,更在於將遺址保護與當地人生活相融合,將遺址價值傳遞給更多人。

    【型別豐富、格局完整,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從浙江杭州市區驅車不到一個小時,位於杭州北郊餘杭區境內的良渚遺址就展現在眼前了。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良渚遺址保護範圍達42平方公里,保護規劃區劃面積111平方公里,揭示了中華文明國家起源的基本特徵,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特徵提供了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學物證。尤其是,近年來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與發掘,備受世人關注。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寧遠帶領我們來到水利系統的其中一處重要遺存——老虎嶺遺址。在連線兩個山頭的土丘下,可以看到一道小溝。王寧遠說,這裡就是當年的水庫中央,水庫底已經“藏”在6—7米深的地方。

    ▲ 老虎嶺水壩遺址。

      在一旁黃色的土堆裡,還有呈黑色的絲條狀物體。王寧遠介紹,良渚人當時築造水壩,用淤泥堆築,外裹黃土。這些土用到了草裹泥技術,即用蘆荻、茅草把泥土裹成長圓形,碼成壩體,這些黑色物體就是遺存。“相當於現代人抗洪用的麻袋。”王寧遠說。

      透過考古調查發掘,結合遙感和地理資訊系統分析手段,考古學家與水利專家展開跨學科合作,確認了良渚古城外圍存在一個由11條壩體構成的龐大的水利系統,控制範圍達100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餘年,具有防洪、運輸和灌溉等綜合功能。這是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也是世界最早的攔洪大壩系統。

      良渚古城水利系統的確認,進一步證實了良渚古城有完整的都城結構——佔地達100平方公里的外圍水利系統、6.3平方公里的外郭城、3平方公里的內城和城牆中心的宮殿區。與古埃及同時期建成的良渚古城,無論規模和內涵,在世界同類遺址中都極為罕見。

      王寧遠說,良渚遺址擁有水利系統、分等級墓葬、祭壇、以玉器為代表的禮器,遺存型別豐富、遺址格局完整,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

    ▲ 良渚遺址出土了大量玉器,圖為良渚玉琮。

    【考古研究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表現文化的交流和聯合】

      1936年11月3日,施昕更首先發掘良渚遺址。王寧遠介紹,2007年良渚古城的發現和確認,標誌著良渚遺址進入都邑考古新階段。近10年來,良渚遺址的考古工作不斷取得突破。

      2009年—2012年發現和確認良渚古城外郭城,透過大規模勘探和地理資訊系統分析以及解剖發掘,證實古城外部存在一個由扁擔山、和尚地、裡山、高村、卞家山、楊家村、文家山等條形人工高地構成的外郭城,證實良渚古城由內而外具有宮城、內城、外郭的完整結構,是中國古代都城三重結構的濫觴

    2009年—2015年發現和確認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並獲評201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對古城外部近郊區域進行全面勘探,對良渚古城內部結構與功能區的認識不斷深入,透過勘探和發掘,確認良渚古城內的河道水網體系,以及宮殿區、王陵區、倉儲區和作坊區的功能佈局。結合對古城周圍的專項鑽探調查,證實良渚古城的外郭城以內沒有稻田,城內居民主要是貴族和從事各類玉器、石器、漆木器、骨器等製作的各類手工業者,證實良渚古城具有明確的城市功能,良渚時代產生了明確的城鄉分野

      透過系統的碳十四年代學測定,考古工作者結合地層學、型別學等手段,對良渚古城系統的營建和使用年代有了基本瞭解,證實良渚古城各子系統中,最早營建水利設施和莫角山宮殿、反山王陵、瑤山祭壇等,其次營建內城牆,最後營建外郭城的基本順序,為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的規劃、設計和建設的研究提供了資料。

      良渚遺址的價值也得到了世界的關注。世界權威考古學家、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高階研究員科林·倫福儒認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是被遠遠低估的時代。良渚遺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帶有明顯的象徵意義,表現出一種文化的交流和聯合,是具有共同觀念的文化聯合體形成的標誌,很大程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複雜程度和階級制度,已經達到了‘國家’的標準”。

    【遺產保護讓老百姓支援,保護成果讓原住民共享】

      行走在良渚文化村,兒童樂園、溫泉、製陶體驗、親子教育等一應俱全,現代化的設施和優美的生態相互交融。杭州人張先士帶著全家人來到這裡度假,這已經不是他們第一次來度假了,他說:“這裡離杭州不遠,週末帶家人放鬆放鬆,是個不錯的選擇。”

    借勢遺產保護,培育發展以文化創意、規劃設計為主體的零汙染產業,良渚遺址周邊現已建成三個特色園區,除了旅遊小鎮良渚文化村,還有展示良渚文化的良渚博物院,聚集文創產品和工業設計的夢棲小鎮,昔日的採石場、化肥廠,如今已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地下五光十色、地上一片黃土,遺址保護是世界性難題。”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副主任李新芳說,在良渚遺址保護上,他們妥善處理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係,注意區分遺址區內、遺址區外兩個地理單元,堅持堵疏並舉,注重產業引導,打造層次分明、功能互補的產業生態圈,推動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互動。

    “遺址區內,以現有的自然生態為基礎,以修復和淨化為手段,緊扣良渚遺址深厚內涵和核心價值,著力修復和展示遺址的地貌和格局。遺址區外,注重良渚文化基因在新型城鎮化程序中的傳承匯入,大力發展最能彰顯遺址特徵、文化元素的產業業態,以文創和旅遊為主要產業,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產業活力的美麗城鎮。”

      如何處理好遺址保護和利益相關方的關係,更是遺址保護的重中之重。

    “良渚遺址保護堅持共建共享原則,堅持遺產保護的工作讓老百姓支援,遺產保護的成果讓原住民共享,準確把握遺址區內的原住民和遺址區外的社會民眾兩類人群的不同心態、不同感受,因人制宜、分類施策,透過利益、情感和價值紐帶的串接串聯,夯實遺產保護的民意基礎。”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長鄭建華說,對於利益相關者,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大遺址保護補償機制,杭州市和餘杭區兩級財政每年預算安排1000萬元,對因文物保護受到損失的農民、村集體和企事業單位進行經濟補償;開展遺址區內村社文物保護工作實績考核,採取“以獎代補”、轉移支付的方式,支援遺址所在地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事業改善,增強原住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激發原住民保護遺址的熱情。對於外圍的社會公眾,搭建“一展一會一營一教材”的四個宣傳教育平臺,弘揚傳統文化,凝聚社會共識。

      據介紹,“一展”是指良渚文明展,由良渚博物院每年組織辦展,為人們瞭解良渚文明架起橋樑;“一會”是指中華玉文化中心年會,每兩年舉行一次,圍繞各地玉文化交流辦展覽、出論文,至今已歷5屆;“一營”是指由良渚博物院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面向全國中學生每年舉辦的考古夏令營,幫助青年學生提升遺產保護意識;“一教材”是指良渚文化進教材。鄭建華說,《良渚文化》拓展型地方課程教材,列入餘杭區中小學日常教學課程,增強青少年鄉土文化自豪感。良渚文化被列入新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教科書。經過多年持續不懈的努力,良渚遺址實現了從“要我保護”到“我要保護”的轉變,共保共享、人人有責的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李新芳說,良渚遺址這些年來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經歷了考古學方法和理念的進步和變化,從對墓葬的認識擴充套件到對遺址整體價值的認識,從對以玉器為核心的出土器物的認識擴充套件到對史前文明社會價值的認識,還原當時歷史、人們生產生活狀態。良渚文明的確認豐富充實了世界早期文明的內容。希望透過良渚遺址的考古研究和多學科國際化合作,為世界早期文明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並將遺址價值傳播傳遞給更多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梨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