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高適、岑參是邊塞詩的代表人物。1、邊塞詩派。邊塞詩派是中國唐代詩歌流派。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該派詩人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最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詩派。他們的詩歌主要是描寫邊塞戰爭和邊塞風土人情,以及戰爭帶來的各種矛盾如離別、思鄉、閨怨等,形式上多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絕句,詩風悲壯,格調雄渾,最足以表現盛唐氣象。其詩人除高適、岑參外,還有王昌齡、李頎、崔顥、王之渙、王翰等。盛唐的邊塞詩具有美學風格,它包含了: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等各個方面。總體上講它體現出了一種陽剛之美。在邊塞詩中,一方面以誇張對比襯托的手法對戰爭殘酷,環境惡劣進行展示,如“戰士軍前半生死”,“黃金百戰穿金甲”,“孤城落日鬥兵稀”。但另一方面,邊塞詩作更凸顯人面對戰爭時奔湧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保家衛國的豪情,還有在戰場上建立功名的壯志。如“不破Murano終不還”;“願為腰下劍,只為斬Murano”;“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這兩個方面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這種對立統一所產生的張力使詩句具有永不泯滅的魅力,詩句中洋溢著的崇高感,成為中華民族的最強音,千載悠悠。盛唐邊塞詩的特點,在於以下四個方面:(1)題材廣闊:一方面包括:將士建立軍功的壯志,邊地生活的艱辛,戰爭的酷烈場面,將士的思家情緒;另一方面包括:邊塞風光,邊疆地理,民族風情,民族交往等各個方面。其中以前者為主要題材。(2)意象宏闊:大處落筆,寫奇情壯景。(3)基調昂揚:氣勢流暢,富有崇高感。(4)體裁兼善:歌行、律絕皆有佳作。2、高適。高適(700—765) ,漢族。唐代邊塞詩派代表詩人。字達夫、仲武,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亂後,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有《高常侍集》等傳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終年64歲,贈禮部尚書,諡號忠。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早年曾遊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詩歌風格: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尚質主理,雄壯而渾厚古樸。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代表作有:《燕歌行》、《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薊中作》、《九曲詞三首》等,歌頌了戰士奮勇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也寫出了他們從軍生活的艱苦及嚮往和平的美好願望,並揭露了邊將的驕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賞罰不明、安邊無策,流露出憂國愛民之情。如:《塞下曲》結束浮雲駿,翩翩出從戎。且憑天子怒,復倚將軍雄。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青海陣雲匝,黑山兵氣衝。戰酣太白高,戰罷旄頭空。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3、岑參。岑參(約715年—770年),唐代邊塞詩派代表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遊河朔。744年(天寶三載)也就是三十歲時中進士,授兵曹參軍。749年(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751年回長安。754年又作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亂後,757年(至德二載)才回朝。前後兩次在邊塞共六年。766年(大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以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詩歌風格:岑參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邊塞詩顯出奇情異采的藝術魅力。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為他邊塞詩詞的主要風格。代表作:如《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是岑參邊塞詩中傑出代表作之一。《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也是寫唐軍出征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可以說是和前兩詩鼎足而三的傑作。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⒄,雪上空留馬行處。4、其他:王昌齡王昌齡(698-757)京北長安人,祖籍太原。盛唐浪漫主義重要作家,也是邊塞詩派重要作家,主要擅長七絕,現存詩177首,其中七絕有75首,五言絕句有14首,佔總數一半。在詩歌內容方面寫邊塞詩,閨怨詩,宮怨詩和贈別詩四個方面。有人認為他詩超過高、參,在七絕方面這一點也不過分,被稱為“七絕聖手”“詩家天子”,唐代七絕數王昌齡寫得最好,《出塞》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代表作是《出塞》、《從軍行》七首。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賞析——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唐代詩人高適、岑參是邊塞詩的代表人物。1、邊塞詩派。邊塞詩派是中國唐代詩歌流派。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該派詩人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最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詩派。他們的詩歌主要是描寫邊塞戰爭和邊塞風土人情,以及戰爭帶來的各種矛盾如離別、思鄉、閨怨等,形式上多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絕句,詩風悲壯,格調雄渾,最足以表現盛唐氣象。其詩人除高適、岑參外,還有王昌齡、李頎、崔顥、王之渙、王翰等。盛唐的邊塞詩具有美學風格,它包含了: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等各個方面。總體上講它體現出了一種陽剛之美。在邊塞詩中,一方面以誇張對比襯托的手法對戰爭殘酷,環境惡劣進行展示,如“戰士軍前半生死”,“黃金百戰穿金甲”,“孤城落日鬥兵稀”。但另一方面,邊塞詩作更凸顯人面對戰爭時奔湧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保家衛國的豪情,還有在戰場上建立功名的壯志。如“不破Murano終不還”;“願為腰下劍,只為斬Murano”;“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這兩個方面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這種對立統一所產生的張力使詩句具有永不泯滅的魅力,詩句中洋溢著的崇高感,成為中華民族的最強音,千載悠悠。盛唐邊塞詩的特點,在於以下四個方面:(1)題材廣闊:一方面包括:將士建立軍功的壯志,邊地生活的艱辛,戰爭的酷烈場面,將士的思家情緒;另一方面包括:邊塞風光,邊疆地理,民族風情,民族交往等各個方面。其中以前者為主要題材。(2)意象宏闊:大處落筆,寫奇情壯景。(3)基調昂揚:氣勢流暢,富有崇高感。(4)體裁兼善:歌行、律絕皆有佳作。2、高適。高適(700—765) ,漢族。唐代邊塞詩派代表詩人。字達夫、仲武,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亂後,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有《高常侍集》等傳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終年64歲,贈禮部尚書,諡號忠。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早年曾遊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詩歌風格: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尚質主理,雄壯而渾厚古樸。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代表作有:《燕歌行》、《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薊中作》、《九曲詞三首》等,歌頌了戰士奮勇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也寫出了他們從軍生活的艱苦及嚮往和平的美好願望,並揭露了邊將的驕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賞罰不明、安邊無策,流露出憂國愛民之情。如:《塞下曲》結束浮雲駿,翩翩出從戎。且憑天子怒,復倚將軍雄。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青海陣雲匝,黑山兵氣衝。戰酣太白高,戰罷旄頭空。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3、岑參。岑參(約715年—770年),唐代邊塞詩派代表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遊河朔。744年(天寶三載)也就是三十歲時中進士,授兵曹參軍。749年(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751年回長安。754年又作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亂後,757年(至德二載)才回朝。前後兩次在邊塞共六年。766年(大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以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詩歌風格:岑參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邊塞詩顯出奇情異采的藝術魅力。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為他邊塞詩詞的主要風格。代表作:如《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是岑參邊塞詩中傑出代表作之一。《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也是寫唐軍出征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可以說是和前兩詩鼎足而三的傑作。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⒄,雪上空留馬行處。4、其他:王昌齡王昌齡(698-757)京北長安人,祖籍太原。盛唐浪漫主義重要作家,也是邊塞詩派重要作家,主要擅長七絕,現存詩177首,其中七絕有75首,五言絕句有14首,佔總數一半。在詩歌內容方面寫邊塞詩,閨怨詩,宮怨詩和贈別詩四個方面。有人認為他詩超過高、參,在七絕方面這一點也不過分,被稱為“七絕聖手”“詩家天子”,唐代七絕數王昌齡寫得最好,《出塞》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代表作是《出塞》、《從軍行》七首。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賞析——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