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伊水緣

    《孩子不聽話,父母怎麼辦》

    這是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必須認真面對。

    一、如果孩子在三歲之前由自己撫養,不聽話的情況是很少發生的。

    二、如果三歲之前是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撫養,大多是對父母缺乏感情依戀所致,要設法補上這一課。

    三、如果是自己撫養又不聽話,原因就複雜了,一般來說有如下可能原因:

    (一)叛逆。一般會出現在第三叛逆期(12至17歲)最難辦,要放下家長的架子,尊重孩子,以朋友的姿態與孩子交流,尋求解決的辦法。還要適當“放手”,相信孩子的能力。

    (二)結交了不當朋友。引導孩子,當斷則斷。

    (三)遇到了較大挫折。這時要鼓勵孩子,樹立自信,做孩子的心理靠山。

    (四)盲目自信,頭腦膨脹。要分析具體情況,風險不大的事情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去做,但有一個原則,一旦失敗不能抱怨,讓失敗本身教育孩子就足夠了,相反要適當予以安慰。

    四、做好父母的示範作用。

  • 2 # 信實43

    教育孩子,一定要父母有效的分工合作。總體本著,女兒母親教導為主。兒子父親教導為主。“

    好孩子是苦(懂事),磨(堅強),闖(勇敢),搏(成功),贊(自信.)的結果。”教導孩子不能急於求成,因為,自古就有欲速則不達之說。常與孩子說的話(增強自信,養成樂觀習慣):“不要拿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相比較。一定要看得起自己,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別人怎麼能看得起你!!!“”

  • 3 # 香姐育兒

    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如果批評他他不聽,怎麼辦?

    其實說老實話。嗯,我們作為常人,並不是什麼大教育家?或者是說有很好的剋制自己的能力。在平常生活中吧,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

    那麼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作為家長我們是成年人當然比孩子考慮問題要全面,細緻。所以要站在雙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不超過原則的情況下,我一般還是不會發脾氣,對於道德方面,我們家長要做到以身作則。然後就是會要求孩子同樣要做到。說話算數,為人處事要多為別人著想。

    而這樣的教育理念孩子應該從小在我們身邊才行。我們的一些規則啊,一些教育方式啊,孩子也懂,我們自己也懂。雙方處理起來的話,就比較容易。如果說孩子是老人與父母之間兩邊跑的話,那麼孩子的教育還是比較困難的。如果你都沒有給孩子訓練或教過孩子如何與人相處或孝敬長輩就要去批評孩子,那是不可以,孩子也不會聽。

    我一般來說都是事先跟孩子溝通好,再給他改正的兩次機會,事後還不改正就要按照事先溝通好的去處罰!父母如果都不講原則孩子以後也會跟樣學樣的!

  • 4 # 途中你我

    培養孩子是現實家庭當中一大頭疼的事,太嚴厲心疼孩子,管的不嚴吧,怕孩子惹事又不學好,不管是教育孩子還是跟成人溝通,都要恰到好處。

    嘮叨就是一種反覆、單調的刺激,無異於“疲勞轟炸”,往往會引起孩子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孩子對嘮叨的反感超出大人們的想象,我們大人可以設身處地為孩子想想,互換下位置,去體驗去感受。所以父母一定要改變嘮叨的習慣,注重教育的質而不是量,避免踩了“超限效應”的警戒線。

    所以身為父母做不是有也是。批評非但達不到教育目的,反而讓孩子徒增煩惱,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您有沒有想過您的批評為什麼不管用?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家長批評孩子的方式、出發點、時機沒有把握好。批評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後改正,從而養成好的習慣,但是家長們在批評過程中往往摻雜過多的個人情緒,反而更糟糕,適得其反。

    有這麼幾點是不好的影響:

    情緒化太重的批評,效果很差!誰都不願意動不動就數落孩子,但家長總有被孩子惹毛的時候,這時,工作上的怨氣、家庭中的怨氣、對孩子的怨氣,都一股腦地爆發出來。家長高高站著,叉著腰:“你說你怎麼這麼不省心!我整天這麼累為了誰?你吃得好穿得好,要什麼就買什麼,怎麼還這麼不懂事……”一通狂風暴雨過後,家長心裡是稍微舒服點了,畢竟發洩過了。你語氣和緩地問一句:“知道錯了麼?”而孩子呢,完全被你的氣勢嚇昏了頭,根本不會去思考自己到底哪裡錯了,只期盼你早點結束,也會很配合地說一句“我知道錯了”。

    翻舊賬的批評,效果很差!一個人犯了罪,法律只會處罰一遍;但是孩子以前犯過的錯,我們卻總是舊事重提。比如孩子這次只是不願收拾自己的屋子,好多媽媽在盛怒之下,會聯想到他以前犯過的N個錯誤:沒完成作業、不去遛狗、丟過鑰匙、挑食、上課被罰站、玩手機……。聽你說完這一套,孩子都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感覺媽媽對自己百般挑剔。性格倔強點的孩子,會很不服氣地反駁你;性格內向的孩子,會一言不發,感到非常自卑……但是不收拾屋子這件事,孩子會心甘情願去改嗎?一般不會,因為孩子感覺自己的錯誤太多了,都快放棄了,“蝨子多了,不覺得癢”。

    不分輕重的批評,效果很差!孩子犯錯,有時候是帶有僥倖心理的明知故犯,但有時候卻是無意為之。所以,有時候即便孩子犯了錯,也要先給他一點輕聲、善意的提醒,讓孩子有個緩衝改正的時間,而不是不問青紅皂白直接批孩子一頓。

    下面說技巧案例:孩子智商再高一般這個智商遠遠達不到成年人,我們大人用你是思路引導孩子的思想順著你的路子走,有這麼一個有趣的事,這是很有意思,有個可愛的老頭啊,他住在小區裡1樓,你想想外邊就是這個大院,有一幫孩子也不知道哪來的,有這小區不是小區的就看著有個空地方,天天到這裡又作又鬧的,扔沙包呀,拍皮球啊,反正把這裡弄得烏煙瘴氣的大吵大噪,老頭兒歲數大了,一到晚上六七點鐘的時候,這孩子一作一鬧,他睡得很早,就休息不好,他就怕這噪音弄的神經衰弱,老頭說:“我都70多了,這幫孩子天天這麼折騰,我活不多長啊,怎麼辦?”,老頭想直接趕走這些孩子沒用,他以前趕過一些孩子,後面這些孩子又回來,還有兩個孩子來故意還氣他呢,說:“老頭老頭老頭你你......”,說些不好聽的話。後面他想了一個辦法,有一天他出門數一數這些孩子,12345......總共有不到10個孩子。老頭說:“孩子們,你們過來,你們天天都到這兒來玩啊,其實是讓爺爺感覺挺熱鬧,你們來了我還挺高興,就天天在這裡玩,你看又扔沙包又跳繩給爺爺看,你這都是為我好,來來給你們每個人5塊錢買糖去,爺爺高興啊。”這幫孩子高興啊,拿著5塊錢就跑,就去買糖去了,又過兩天老頭又說來來,爺爺給你們錢買糖吃,你看爺爺今天沒那麼多錢,給你們每人兩塊錢買糖去,你們天天在這玩啊,都是為了爺爺,爺爺感謝你們。孩子們說怎麼2塊錢呢,那天還5塊錢呢,行吧2塊就2塊吧,拿著兩塊錢買糖去了,又過兩天了,老頭說:“爺爺今天沒帶多少錢給你們一人一塊錢,你買個糖去吧”,這些孩子就有點不願意了。又過了兩天老頭:又說“爺爺今天沒帶多少錢給你們一個人5毛錢”,這些孩子更不願意了,這些孩子把5毛錢扔給老頭說“我們才不給你玩呢,就給這麼點錢,我們才不願意和你玩呢”,沒過幾天這些孩子就散了,再也不來了,你看老頭一共花了幾十塊錢,把這些孩子順利的打發走了,老頭就是用了心理上的因勢利導的關係,我順著你往前走,帶著你的走,·自然而然的就引導你的思路上來了。

    所以對付不聽話的孩子,我們就有引導的方式教育孩子,有的人說這不是騙孩子嗎,這不是,因為孩子還沒長大,不是成年人,我們要引導孩子,避開對我們教育孩子不利的那個方向,這樣沒什麼不對的。

    那麼,怎麼說怎樣的批評最有效果呢?明確目的幫孩子改正錯誤,孩子犯錯,一定要指出來並幫孩子改正。不能因為家長今天心情好,就從寬處理,也不能因為孩子還小,就認為這是正常的;另一方面,家長也不要因為自己心情不好,就因一件小事對孩子大加指責,這樣根本不利於孩子錯誤的改正。批評,是幫孩子改正錯誤的方式,而不是家長宣洩自己情緒的方式,同樣的,也不要把“不批評”當成一種獎勵。在對待孩子犯錯這件事上,請堅持原則。注意批評的時間和場合,當眾不責、飲食不責、晨暮不責。也就是說,在大庭廣眾之下,特別是當著同學、小夥伴的面,不要批評孩子,這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尊,讓孩子變得很自卑,甚至對父母充滿怨恨。最好的場合,就是孩子自己的臥室,比較私密,雙方可以無顧忌地開啟心扉對話。批評孩子之前,父母先冷靜一下!很多時候,孩子惹你生氣並不是孩子自己的錯,也有可能是你錯怪了孩子,或者說孩子無意為之。在你最想衝上去抽孩子一巴掌的時候,努力剋制一下,先暫時制止孩子的行為。然後找個地方坐下來,深呼吸冷靜一下,判斷到底是孩子的原因還是家長的原因。要不然,你這通批評,就變成以大欺小的發洩了。批評孩子,就是為了幫孩子改正這次出現的錯誤,所以請本著“幫助”的目的,去跟孩子就事論事地交談,而不要藉此抨擊孩子的人格、展示家長的權威、清算孩子的舊賬。讓孩子體會到犯錯誤的後果,孩子之所以被批評過後還屢次犯錯,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孩子自身沒有承擔任何後果,或者家長不忍心讓孩子承擔一些後果。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堅定地告訴孩子,你要為自己犯的錯誤承擔後果。

    批評孩子時,全家意見要一致。無論你有再好的批評教育機會、再優秀的教育技巧,只要全家意見不統一,直接無效,甚至起反作用。孩子搶人家玩具,還咬人,你正批評著呢,姥姥姥爺、爺爺奶奶不願意了,心疼地一把護住:“孩子還小,你這麼數落她幹嗎?”這樣一來,孩子心裡就有了靠山,以後再教育就難了。所以,平時全家人就要多交流,達成共識,大家都是為了孩子好,一切以幫孩子改正習慣為目的,避免“一個白臉一個紅臉”地相互拆臺。

    最後,父母還得學會適時放手,讓孩子體驗錯誤的後果。例如孩子經常弄壞玩具,媽媽可以說清楚下次再弄壞堅決不買了,如果他再不小心,以後只能玩別的。弄壞了自己心愛的玩具而沒有替補,這是對孩子有用的一課。

    承擔性,該孩子承擔的,我們家長儘量不要過多參與,孩子做錯事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就會因此糾正自己的行為。每個人都需要自己長大,都要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很難真正懂得自己不曾經歷的事情,家長提醒沒有用時,不妨放手,讓孩子吃下“自己種的苦果”。

    希望你們的孩子健健康康,順順利利的長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榨汁機怎麼做豆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