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菲解說

    歷史

    獨立前

    新加坡早期主要有馬來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獻記載源自公元3世紀的中國。公元14世紀,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爪哇語:Temasek)。1819年1月29日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僱員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1867年升格為海峽殖民地,和檳城、馬六甲並列一個轄區,受英國直接統治。

    1941年太平洋戰爭時期,新加坡被日本佔領達3年6個月,取“昭和年間所得之南地”改稱“昭南特別市”(其中“昭南”一詞亦可指作南方之光)。1945年8月,英國重新管轄新加坡,並恢復其名為“Singapore”。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3年,新加坡連同當時的馬來亞聯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羅洲(現沙巴)共組成立馬來西亞聯邦,從而完全脫離英國統治。1965年8月9日,李光耀由於和當時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在權力分配上意見不合,新加坡被馬來西亞逐出聯邦,被迫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建國後

    進入1970年代以後,雖然新加坡在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1990年,在李光耀宣佈卸任總理職位時,新加坡已經成為區內乃至整個亞洲經濟發展的楷模。在其第二任總理吳作棟的帶領下,這個東南亞小國又平穩地度過了於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但到21世紀初第三任總理李顯龍接任時,新加坡卻再度面臨如何面對區內其他經濟體崛起的新難題。

    華語稱謂

    在過去,新加坡曾使用過“新嘉坡”作為其獨立初期的華語國名。後來由於受到當地華僑所帶來的方言習慣的影響,出現瞭如“星嘉坡”或“星加坡”等衍生的國名稱謂,一般也有簡稱作“星洲”、“獅城”或“星國”,有的還稱之為“石叻”、“叻埠”、“石叻埠”甚至“實叻埠”等等。

    國花的由來

    1893年,僑居新加坡的西班牙籍女園藝師艾妮絲·卓錦培育成功了一新品種蘭花,新加坡植物園為了紀念她,便將其命名為“卓錦萬代蘭”,有卓越錦秀、萬代不朽之意。這種淺紫紅色的美麗蘭花有四個花瓣,象徵各民族及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4大語系,花朵清雅脫俗,象徵新加坡人樸實的氣質,強勁的生命力,更象徵新加坡民族刻苦耐勞,勇敢奮鬥的精神。

    國名來由: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般+木)那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過去華僑多稱其為“息辣”,即馬來語“海峽”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將之稱為星洲、星島的。

    獨立日:8月9日(1965年)

    根據新加坡政府2008年統計資料,目前新加坡常住人口已達484萬人,其中384萬人屬於本國公民或永久居民(總稱“本地居民”),在本地居民中,新加坡華人佔75.2%,馬來人佔13.6%,印度裔(以泰米爾人居多)佔8.8%,而歐亞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包括峇峇孃惹)則佔2.4%。因此,新加坡不僅是除澳門和摩納哥之外,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或地區,也是除中國大陸及臺灣外,全球華人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或地區。

    新加坡的華人基本來自中國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其中大部分是福建人,其次為潮州人、廣府人、客家人和海南人等。加上近年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數量日趨增長,華人文化構成也越來越複雜。由於新加坡華人中使用福建閩南語超過半數,致使新加坡成為繼中國福建閩南地區及臺灣之後,另一個閩南語大宗使用區。

    1980年代由新加坡政府主導的“講華語運動”(類似於中國的“推廣普通話”)後,新一代新加坡華人已經習慣使用新馬華語;此外新加坡政府對電視、電臺的華語節目也有非常嚴格的限制,例如許多從臺灣進口的閩南語電視連續劇和香港進口的粵語電視劇就必須用華語重新配音後才可播出,香港電影也一律配音“華語”後才可上映。

    英語雖為新加坡通行的語言,但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情況十分普遍。因此,新加坡政府又發起了“講正確英語運動”,鼓勵國民學說、多說以英美兩國英語為標準的規範英語。

    2008年新加坡政府訂為“華語年”,鼓勵新加坡國民多多使用華語對話,希望讓“華語”可以在商業貿易的溝通場合上廣泛的使用。“在未來,如果你只會說英語、而不會講華語,那你必定會吃虧,因為世界正在改變。”從以上政府官員的說法中,可以看出新加坡政府對華語文的重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展現的宋代文化都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