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316781897443
-
2 # 廊裡坊間
提到武漢的名樓,人們當然會想到黃鶴樓。很多人都知道,現在的黃鶴樓是在1985年重修開放的。這時已經距離1884年黃鶴樓被燒,過去了101年了。
但是,如果你去翻看很多20世紀50年代的武漢旅遊留影,經常會看到“黃鶴樓留影”的字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座被當作“黃鶴樓”的樓,就是奧略樓。
奧略樓建於1908年,在前一年主政湖北18年的張之洞於升任軍機大臣入京。他在湖北的門生故吏,為了紀念其在湖北統治的政績,在原黃鶴樓故址附近,聚資為他建造風度樓。張之洞在北京聽到這一訊息,致電湖北阻止。但他又說:“出於本官去後之思慕”,“點綴名勝、眺望江山,大是佳事”。因此那些當事者們,領會了張之洞的深意,照常集材施工,建成了風度樓。風度樓建成後,張之洞覺得名字不“風度”名字不好聽,便根據《晉書·劉弘傳》中“恢宏奧略,鎮綏南海”的語意,親書匾額“奧略樓”三字送鄂,風度樓遂改名為奧略樓。
奧略樓建成後,在很多老武漢心中,它就成了“黃鶴樓”。1955年,武漢長江大橋選址勘察的時候,奧略樓被認為是武昌這邊的最佳上橋點,於是當了47年黃鶴樓“替身”的奧略樓被拆除。
奧略樓常被誤認為黃鶴樓。其實,舊的黃鶴樓早於光緒十年(1884年)毀於火災,現在的黃鶴樓是1985年重建的。而奧略樓則是1907年武昌軍學兩界因為張之洞久督兩湖而為之在黃鶴樓故址建的“風度樓”。後張之洞入軍機,謂“此樓形勢,關係全鄂,不當為一人所私”,乃改為“奧略樓”,取“恢弘奧略,鎮綏南海”之意。
1954年12月-1955年4月,湖北省監察廳在武昌八鋪街一棟老房子裡舉辦了一期全脫產的監察干部訓練班,我由武漢市供銷社派往訓練班學習。訓練班的學員均集中食宿,只有週日休息。學習期間,有兩件“功課”之外的事印象深刻,一是中國啟用第二套人民幣,即用一元券版替代一萬元版的舊人民幣;二是那年冬天下了一場很大的雪,有的地方深可及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