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ME科技故事
-
2 # 專業直羅鍋
時間是人類的一種計算方法,它採取用太陽做為標的不是必須以太陽為標的。即使沒有太陽了,但是用它所計算的週期還在。並不是隨太陽一塊兒消失了。所以,當人們從利用太陽的計算而產生時間概念那一刻起,這個週期就以經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模式,不會因太陽的改變而改變,也不會因為我們離開太陽系而失去時間概念。
-
3 # 如風擺柳
首先要抨擊一下題主,你提的這個問題實在讓人難以理解。如果不是下面的問題描述還算清楚的話,大家都不知道你問的到底是什麼。有的答主按生物鐘來進行回答,顯然是受到了題面的誤導。
為方便起見,在這裡重複一下題主的問題描述:人脫離太陽系不再受它的影響,是否能使自己的壽命相對延長?
顯然,題主的真正想問的是引力場有變化時,在時間方面的廣義相對論效應。這個問題的意義在於:如果有朝一日,人類能夠駕駛飛船離開太陽系,這些遠離引力場的宇航員的壽命(或者生活節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按照廣義相對論,在較強的引力場的環境下,相對於另一個較弱的引力場,時間的流逝速度會變慢(或者說時間本身會發生膨脹)。由於相對論效應,從相同的時間起點到相同的時間終點,如果中間經歷了不同的引力場,它們所經歷的時間間隔是完全不同的。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效應是對(經歷這個引力場的)整個的物理系統都有效,而不僅僅是表的指標走得快一些或慢一點。
在《星際穿越》這部電影裡,庫珀等人駕駛飛船降落到一個表面充滿了水的星球,另一個同伴則留守在空間軌道上的飛船上。由於這個行星非常靠近一個黑洞,所以在該行星表面上的1小時等於外界(遠離這個引力場的飛船)的7年。當他們返回飛船時,儘管庫珀等人感知自己只過了不長的一段時間(3個小時多一點兒),但留在飛船上的人已經苦苦等待了23年。好在他也沒閒著,對這個黑洞進行了23年的天文觀測,可是身邊沒有美女啊,太苦逼了。
庫珀呆在行星上的時候,他與時間有關的所有物理過程(其實還包括化學的、生物的……),包括他的行動和呼吸、大腦的意識和思考、無意識的神經反射、組成他自己的每一個細胞(甚至原子、分子)的新陳代謝……所有你能想象到的一切活動,與之對應的時間都按同等的比例,相對於外界(飛船)發生變化。最終的結果,就是他們所認知的一小時,與外界認知的七年是等效的。
那麼,庫珀的壽命是否得以延長了呢?這要看你從哪種意義上來理解。
可以說庫珀的壽命延長了。因為留在地球上的女兒都要老死了,而他自己卻依然年輕。
也可以說完全沒有任何變化。因為就庫珀自己而言,一個小時就是一個小時,他沒有辦法在這一個小時內完成外界七年的工作(或者學習、戀愛、OOXX……),如果他決定在行星表面上花一小時睡覺的話,從外界(飛船上)看,他會睡上7年。鑑於所有的生理活動都是這麼一個節奏,他不會獲得常人所認知的那種意義上的長壽。如果他在外界只能活到70歲的話,基於他自身的體驗,在行星上也不會活得更久(即便是有充足的生存保障條件下)。
庫珀在行星上的生命活動,實際上是一部以慢鏡頭拉長後(1:61320),再進行播放的電影,雖然看電影的人會非常鬱悶的等上很久,但電影本身的長度,仍然只有一百多分鐘。
因此,本題的答案就是:對於離開太陽系並且遠離任何引力場的人們,就其自身的體驗和感知而言,壽命不會由於相對論效應而有所延長。當然,相對於呆在地球上的人來說,他們的時間流逝的速度會慢上一些,代價是他們的所有活動的節奏也同等的變慢。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分析。如有謬誤,還請大家批評指正。
-
4 # 時空通訊
中國古代,計時裝置以每天12個時辰來計算,而且這種計時裝置逐步與一些天文季節現象聯絡起來,使計時方法越來越精準。到了十六世紀,歐洲開始了一波科學的大革命,牛頓、伽利略等一大批科學家出現,伽利略從教堂的吊燈中受到啟發,發明了鐘擺,現代鐘錶計時由此開端。開始的鐘表十分簡陋,只記錄小時。一直到了十九世紀,人們才將一天分為24小時,一小時分為60分鐘,一分鐘分為60秒。這個一秒鐘就是一個平均太陽日的八萬六千四百分之一。
所以,我們目前的時間只是人類便於記錄客觀事物流逝的一種工具,它的本質是這個世界萬事萬物一維性的流逝,怎麼去設定和計算,是人們根據地球上生活習慣,為了方便計算達成的共識。題目說離開了太陽系,是不是就跟時間無關了呢?no,只要還是在這個宇宙,就永遠有關。只不過出了太陽系,計時的方式或許可以改變,變得更方便和實用。比如到了某個星球,那個星球自轉週期是地球時的36.25小時,如果你在那裡移民並長期生活,再用地球計時方式就不方便了,怎麼改就看你怎麼方便實用了。當然,你為了記住地球時間,也還可以用地球時來計算,就像你到了美國,既可用美國時間,也可看中國時間,對比一下,頗有意味。
如果是地外文明,它們的計時方式肯定與人類不一樣,但時間的流逝應該是這個宇宙的本質。在這個宇宙中,時間是一種標記,不管你用什麼方式和刻度,都是需要的,不會無關。但如果進入了另一個時空,或者在特殊極端的環境下,時間和空間發生了改變,目前我們認知的時間概念也可能發生相應的變化,或許完全超出了我們現在的認知了,這時,現在我們“認知”的“時間”恐怕就無用了,或許就會“無關”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很早就有人好奇了,換句話說也就是當沒有了24小時的地球日,人會發生什麼變化。
沒有日出日落也就沒有了所謂一天,21小時也可以是一天,28小時也可以是一天,又或者可以把睡一覺當作一天的節點。
真的讓人類脫離太陽系可能還無法做到,但是讓人類遠離太陽,隔絕太陽的影響還是做得到的。類似的實驗在80年前就已經有人開始研究了。
當時43歲的克萊特曼已經以自己的身體為實驗材料做過相當多關於睡眠的實驗了。
克萊特曼
克萊特曼開始規劃一個更加嚴謹更加可行的實驗。
他準備了兩個新的方案,分別將一天壓縮成21個小時和延長為28小時。
這樣正好能把一週的時間劃分成8天和6天,不僅幅度變小更容易適應,也不會對實驗人員的工作生活帶來太大的影響。
為了排除正常生活中的各種干擾,克萊特曼選擇在美國肯塔基州的世界上已知最長的洞穴——猛獁洞穴進行實驗。
那裡常年保持12攝氏度的氣溫,也沒有見到太陽的可能性。
克萊特曼和學生理查德找到了洞穴中一個寬20米,高8米的洞窟。
他們在那架設了一張桌子、兩把椅子、一個洗漱臺以及兩張床。
在這一次的山洞實驗當中,兩人遵循每日28小時,一週6日的作息。
每一天還有詳細的規劃,其中9小時用來睡覺,10小時用來工作,剩餘的時間可以幹除睡覺外的任何事。
他們在清醒的時候每2小時就測一次體溫,睡眠時則每4個小時測一次(兩人的睡眠時間錯開,相互測量)。
兩人躲進暗無天日的猛獁洞穴,一去就是32天。
在那32天裡,理查德僅僅花了一週的時間就適應了28小時的作息,體溫變化與新作息相吻合。
而克萊特曼本人卻仍舊沒有進展,無論如何強迫自己都無法適應。他的體溫變化規律還是傾向於保持24小時一天的作息。
似乎人體的內部有一個獨立自主的生物鐘在運轉,即便沒有任何外部環境變化作為參照它也依舊精準。
克萊特曼因為這個實驗為人熟知,後來成為了“現代睡眠研究之父”,但還有更多難題等待解決。
人的規律作息可能難以被更改,那是不是就意味著如果不主動更改,它就會非常精準可靠呢?
在1962年7月16日,希夫爾發現了一個沒有Sunny射入的漆黑洞穴。
起初他打算在洞穴中逗留約兩週的時間,但他很快就發現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研究。
在這2個月時間裡,他扔掉了手錶,像個野獸一樣累了睡餓了吃,以睡眠來推算日期。
離開的那一天,根據記錄上的記下的36天推算,應該是8月20日。
然而,此時真實的日期已經是9月14日了,希夫爾自己記錄時間足足比現實少了25天!
這個巨大的疑問困擾了希夫爾整整10年之久,他選擇了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處底下洞穴開始他超過6個月的噩夢實驗。
一開始希夫爾的作息大約保持在24小時30分鐘左右,十分規律。
之後的幾個星期希夫爾的晝夜週期還算得上比較穩定,漸漸延長至26個小時。
真實時間的第37天,這一天他度過了一個漫長的“白天”,然後一覺睡了15個小時。從第六週開始,事情就變的有些失控了。
雖然大多數時候依舊是26小時左右,可偶爾會出現長達36小時甚至48小時以上。
更令人覺得費解的是,希夫爾在經歷這樣漫長的日子時完全沒有察覺。他甚至覺得48小時的一天過起來就像普通的一天,絲毫不會覺得漫長。
但混亂的作息也讓希夫爾在漫長而無聊的洞穴隔離生活中變得越發崩潰。他開始感到極度的空虛,想盡快逃離這個洞穴。
最終他在這個地底洞穴中生活了長達205天之久。
希夫爾為科學的獻身又再度帶來的新的觀點:固有的規律作息即使在沒有干擾的隔離的環境下也會逐漸崩壞。
實驗過後,希夫爾的筆記被贊助方NASA詳細研究,這些發現可能對士兵、潛艇兵和宇航員帶來極大的幫助。
決定生物鐘週期的因素多種多樣,最早當然是因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週期性運動造成的,但生物遵循這個規律已經進化了億年,24小時的節奏已經固定下來了,就算沒有太陽的存在也依舊會大體遵循。
所謂的延長壽命是認為人的壽命是以太陽曆法計算的,太陽的運動決定人的壽命,運動快一點壽命就短一點,反之則長壽,這種想法是十分幼稚的,時間單位只是時間的外殼而已,只是為了方便我們計算統計,它的變化根本無法影響宇宙的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