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指動濟南
-
2 # 歷史的河流
“九鼎”是中國先秦時期歷史最大的神話。
“九鼎”是什麼?真的是九個大鼎,搬來搬去——大禹所建,一代一代傳下來;商湯奪了過去,再一代一代傳下來;然後再就是周武王奪過去,再一代一代傳下來?難道就像《花千骨》中,集齊“九鼎”,就可以召喚神龍,獲得洪荒之力,令天下臣服?
傻不傻?如果這是真的。那“皇位”是什麼?也是一把椅子,被奪來奪去,誰奪到這把椅子,誰就能當皇帝?
中國之所以為中國,華夏之所以為華夏,是因為西周,確切的說是三個人: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是他們父子三人,制定出華夏禮儀並傳播推廣到全國各地,用華夏文化將中國這片廣大區域不同血緣和文化的部族統一起來,這是華夏文明的根本。
九鼎是什麼?是一種制度、是一種禮儀、是一種文化。“九鼎”是“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的縮稱,是西周分封建制文化的縮稱。九鼎,就是天子的權力;天子的權力,即是九鼎。
武王伐紂,周革殷命,象徵著權力的更迭。為了向剛被征服的臣民解釋政權來源的合法性,西周的統治者需要編纂一套理論。這個理論就是:““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意思是說:天下的權力始於大禹,大禹建立夏朝,既然你商朝的祖宗滅掉夏朝得來天下權力,我大周朝滅掉你殷商取得天下的權力自然也理所應當。
至於,經常有人說,大禹的九鼎放置在洛陽,這是怎麼回事?《史記·周本紀》的原話是這樣的:“成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 ”這句話怎麼解釋:“周成王在豐京,派召公去經營洛邑,按照周武王的遺願。周公再次經過占卜(選地),終於建好了洛邑,這個時候天下才大定(天下的權力中心才真正的歸屬周朝所有)。”真以為是從安陽搬過來九個大鼎,安置到洛陽?別傻不拉嘰的了!
為什麼說直到周公營建好洛邑,天下的權力中心才真正的歸屬為周朝所有,而不是武王伐紂時期呢?因為武王伐紂之後,周武王分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利用他統治殷民,同時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衛三國以監視武庚史。周武王死去之後,殷地頑民即刻聯合策反“三監”叛亂,聯合反周,周統治天下的地位岌岌可危。這個時候,周公親自率師東征,歷時三年,平定叛亂,天下終於大定。因而,之所以在今天的洛陽盆地建立洛邑,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徹底制服殷地頑民,將這些殷地頑民監控起來,呼叫周八師來監督改造,消滅了危及周天下的禍根。
最後,再來說一下,所謂的“九鼎”是子虛烏有的,關鍵是看它是如何消失的。“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史記·封禪書》這句話就是接在本文開頭的那句“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的後面。 看到了沒有?是因為“周德衰,宋之社王”,“(九)鼎”自然就消失了。“
周德衰”這句話好理解,後面的“宋之社亡”怎麼解釋。在《資治通鑑》裡是這樣記載的:“宋太丘社亡,鼎乃沒於彭城泗水之下。”宋太丘社亡是什麼時候?公元前336年,是周顯王時期。周顯王又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會導致“(九)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戰國策》中記載著這麼一件事:“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後往。周怒,赴於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後至,則斫之!’(齊)威王勃然怒曰:‘叱嗟,爾母婢也!’卒為天下笑。”翻譯過來就是:周烈王死了,諸侯都去弔唁,齊國遲遲才去。周顯王大怒,去派人找齊威王的茬,齊威王更怒:“滾,你媽是個賤人!”(周顯王被羞辱)這件事被天下(諸侯)所恥笑。
大家說,齊威王的這有史以來第一次“國罵”是罵誰的? 司馬遷不敢記載此事,只是很委婉的說“鼎乃伏沒,伏而不見。”明擺的事嗎?周天子從周顯王開始,就是一個“diao”!沒有了威嚴和權威,就沒有所謂的“九鼎”,“九鼎”根本就不是個實物,只是個權力的象徵!
-
3 # 老薑聰蒜
華夏九鼎為什麼到了秦朝就離奇失蹤了呢?其實並沒有離奇失蹤,而是被秦始皇放進鐵爐熔化,鑄成了“至尊寶劍”。
這事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的一個秋天說起。秦始皇把象徵天下統治權力的九鼎從周王室連夜搬到了藏寶閣。九鼎到手,天下歸一。秦始皇高興得合不攏嘴。他對李斯說:“朕擁有了九鼎,明天要開個慶功會。”李斯把頭搖得象拔浪鼓,忙說:“不能慶祝,天下九鼎,人人眼讒。當年楚莊王問鼎中原。雄霸天下,就是為了鼎!”
秦始皇眉頭緊皺,讓他想起了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看來,這九鼎是不能留了,心想:“我把九鼎毀了,看你楚人還能不能興風作浪。”但是他又有些不忍,不停地嘆氣。邊走邊撫弄著九鼎。
丞相李斯明白了秦始皇的苦衷。九鼎是象徵天下權力的,不毀,怕世人惦記,大秦帝國會步周王室的下場。他靈機一動說:“皇上,九鼎必毀,但可以用其它方式代替九鼎的權威功能。”說了這句話,李斯附在秦始皇耳邊嘀咕了一番。
第二天,秦始皇升朝,大臣都祝賀皇上奪得天下九鼎。秦始皇聽了,大怒說:“九鼎算個b,來人,把九鼎扔進火爐,給朕鑄一把至尊寶劍。從此,天下沒有九鼎了,朕說的話就是一言九鼎。私下再言九鼎者,斬!”
眾大臣聽了,嚇得目瞪口呆,閉口不提九鼎之事。所以,到了劉邦攻進都城,尋找九鼎時,一隻鼎也沒找到。但找到了“至尊寶劍。”
後來楚漢之爭時,項羽身陷垓下之圍時,劉邦拿出至尊寶劍,項羽手下將士頓失鬥志,紛紛投降,項羽見到至尊寶劍,羞愧自殺。
回覆列表
關於華夏九鼎,先來講個小故事:
1、秦兵臨東周索要九鼎
戰國時秦師兵臨東周城下,索要九鼎,周天子的重臣顏率趕到齊國。他對齊王說,秦王兵臨城下索要九鼎,天子和大臣認為,九鼎應送給齊國。齊王聽後就派5萬大軍救東周,秦兵撤退。但如何兌現諾言把九鼎送去齊國呢?
周天子為此憂心忡忡。顏率說,小事一件,我去解決。他又來到齊國,稱天子準備送鼎,請問走哪條路能運到?齊王說可以借道梁國。顏率說,梁國早就想得到九鼎,一旦進入很難出來。齊王又說借道楚國。顏率說,楚國為得到九鼎,很早就謀劃了,進入楚國就無法離開。齊王說,那究竟從哪裡運到齊國呢?
顏率說,九鼎很重,當初周武王伐紂獲九鼎,為了拉一隻鼎就動用9萬人,九鼎就是81萬人。士兵、工匠無法計數,還有搬運工具、糧餉等,退一步說大王你有這樣的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走哪條路把九鼎運來齊國……最終,齊王打消了獲九鼎的念頭。
2、楚莊王“問鼎中原”
其實,在秦興師臨周求九鼎之前,楚莊王就曾“問鼎中原”。事情是這樣的:春秋時,楚莊王借伐戎之機,把大軍開到洛陽。周定王派王孫滿去勞軍,楚莊王卻問王孫滿:周天子擁有的九鼎多大、多重?
王孫滿說,國家的興亡在德,不在鼎的輕重。夏禹有德,天下擁戴,各地獻銅鑄九鼎。夏桀昏亂失鼎,商紂暴虐,周得九鼎。天子有德,鼎雖小卻難以移動。天子無德,鼎雖大卻可輕鬆易主。如今周朝國運還在,鼎的份量不能問。
從春秋時楚莊王“問鼎中原”,到戰國時秦軍索要九鼎。可知周朝王室衰敗的過程。那麼,華夏九鼎為什麼這樣重要?後來又為什麼下落不明?
3、九鼎的來歷是什麼
據《史記》記載,九鼎鑄於夏朝,禹把天下劃為九州,各地獻銅鑄九鼎,代表九州之地,並把九鼎置於都城。另有史書補充道:黃帝造三鼎,代表天、地、人;太帝(黃帝孫子)造一鼎,代表江山一統,直至禹鑄九鼎,代表九州。
司馬遷曾記述九鼎“皆嘗烹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遷於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伏而不見”。意思是說九鼎作為國家重器,在祭祀天地、鬼神時使用。時逢聖世,九鼎會出現,遷於夏商兩朝,周德衰敗,宋的社稷消亡,九鼎就埋沒隱藏不見了。
九鼎是周天子得以掌管社稷江山的象徵。這也是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楚秦兩國先後問鼎、索鼎,最終秦武王趙蕩闖入周王室的明堂,舉鼎折斷脛骨而亡。
4、九鼎為何下落不明
人們通常認為,秦統一全國前後九鼎消失了。《史記》記述:秦滅周,周之九鼎入於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是說秦滅周朝,九鼎流入秦國。還有人說宋國的太丘社壇被毀,九鼎沉沒於彭城的泗水中了。
這裡有兩種說法:一說秦滅周後,派人把九鼎弄到秦國的咸陽宮;二說秦滅周時,放置於宋國太丘社壇的九鼎,被人用船運到泗水,沉入河底。這裡解釋下“宋國太丘社壇”是怎麼回事。
周武王滅商後,在商都舊地建社、築壇,告誡後世借鑑商亡教訓。這個太丘社壇為何設在宋國?這是因為周封商紂王庶兄微子啟,在商朝舊都商丘建立宋國,用來安置商朝遺民王族。商丘原本放置有九鼎,商亡後九鼎留下,成為其後設立的宋國太丘社的重器。
那麼,象徵王權的九鼎,真因周朝的衰敗被沉入河底了嗎?對此史書的記載撲朔迷離,後世的傳說更是多種多樣:
一說:確實被沉入泗水之中
春秋戰國時的宋華人以仁善、固守傳統著稱。當國破、社滅時,為了不讓供奉近800年的九鼎落入他人之手,宋華人就將其沉入滔滔泗水。
對此《史記》記述,漢武帝時有人曾在河邊土裡挖得一個鼎。河東太守上奏,天子按禮祭祀,把鼎迎進甘泉宮,百官從行,皇上獻祭。
二說:九鼎流入秦國
對此《史記》也記述了這一說法。但流入秦國之後呢?後世有的人認為,秦始皇搜天下兵器鑄12銅人時,九鼎被燒鑄毀掉了。秦始皇追求的是萬世一統,一鼎為尊,不會允許九鼎的存在。
對於這種猜測,也有人表示反對,認為九鼎作為國家重器,從商誕生至秦朝有2000多年曆史,秦始皇不可能不知道其重要性,一定會妥善保護。
但是為什麼劉邦、項羽攻入咸陽,關於九鼎下落的記載一字不見?歷代帝王也遍尋不見九鼎呢?
對此,有研究者認為,九鼎一定在秦始皇地宮中,正陪伴那位千古一帝在地下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