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品書觀影筆筆君

     科學、哲學和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人們生活在世界上就需要認識世界,瞭解世界,就需要對各種現象做出解釋。科學、哲學和宗教用各自的理論和方法,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重向人們解釋宇宙、物質、社會和人。

      宗教不是迷信,也不應當把宗教和迷信劃等號,科學和宗教是兩碼事,不能用科學去解釋宗教,也不要用宗教去解釋科學,科學和宗教是認識和解釋世界兩種方法。  人可以不相信宗教,還可以既相信科學又信仰宗教,科學和宗教並存都是長期存在的客觀現實,我認為科學和宗教將永遠並存下去,因為科學不能解釋一切,宗教也不能解釋一切。

      科學無疑是正確的,但科學並不是唯一的,科學的正確性並不在於在意識形態上否定其他認識世界的方法,科學的正確性在於真實地揭示自然的規律和事物的本質,當然目前科學還不能解釋一切,可能科學永遠也不能解釋一切,但具有科學知識的頭腦不能反對用其他方法去解釋世界。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也相信上帝,他說:“我信仰斯賓諾莎的那個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而不信仰那個同人類命運和行為有牽累的上帝。”科學、哲學和宗教的最終目標是歸“一”的,他們之間並不矛盾,如果宗教和科學、哲學是對立的,那麼這種宗教是有問題的。

      世界上有唯物論者也有唯心論者,他們的觀點不同,但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解釋世界,這一點是相同的,只不過採用的方法不同而已。  唯物和唯心可能是兩個極端思維方式,世界上應該還有第三種或更多種思維方式,所有的思維方式是用不同的方法討論的是相同的問題,所以他們可能在不斷髮展過程中,在某處或某一時刻找到焦點,或者說從不同的角度,看到和描述事物的不同側面,從而使人們能夠更加全面、真實、具體地認識世界。

        唯心和唯物僅僅是兩種認識世界的方法,你可以唯心,也可以唯物,幹嗎非要對立起來呀?!幹嗎要非此即彼呀?!幹嗎要你死我活呀?!為什麼要單向思維不能開放思維呢?!可能是長期受XXX的鬥爭哲學思想的緣故。

      從宏觀到微觀,從時間到空間,宇宙是無限的,並且是不斷變化著的,無論科學、哲學還是宗教所看到和所揭示的僅僅是不同側面的冰山一角,因為人類在這個世界上還僅僅是個嬰兒。  

  • 2 # 夢溪筆談

    唯心主義是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

    同唯物主義相對立的哲學思想體系。唯心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這個哲學基本問題上,認為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精神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的產物。從根本上顛倒了物質和精神的關係。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表現形式: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在現實世界之外獨立存在著一種客觀精神,它是世界的本原,世界萬物是由它產生(派生)出來的。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國的朱熹、古希臘的柏拉圖和德國的黑格爾等。主觀唯心主義是把人的主觀精神(意識、觀念等)作為認識世界的出發點,存在主觀精神之中的是認知上的世界,是主觀精神的產物,而並非真正客觀上的世界。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國的陸九淵和王守仁,英國的貝克萊和德國的費希特等。

    含義

    應該說,"理念論"比"唯心主義"翻譯得更為準確,後者已成為通用的詞彙。如今學界將柏拉圖形上實體的"eidos"(forms),稱為"理型論",用以區別觀念論的觀念(ideas),觀念是由經驗而來;柏拉圖的理型,卻不是由經驗而來的;因此,"理型"會是比較適切的翻譯。

    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則認為哲學可分為兩大派別,唯心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是與唯物主義對立的理論體系。唯心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意識或理念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

    用非馬克思主義的話講,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絕對客觀的,也是絕對物質的,都是絕對真實的,萬事萬物自我演化的,獨立於意識之外。而唯心主義的核心是世界不是絕對客觀的,世界依附於意識而存在,無客觀實踐論證座標。

    唯心主義對心(廣義)的定義:一切抽象事物的總稱。

    廣義

    對praktisch-idealistisch的翻譯和詮釋中可知,唯心主義並不是哲學領域裡獨有的現象。那麼,這個"實踐的唯心主義"是如何定義的呢?它與哲學唯心主義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馬克思(Marx)在《費爾巴哈》中的另一段話為此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線索:

    對現存經濟界限的這種唯心主義的表達(idealistische Ausdruck),不僅僅是純粹理論上的,而且也存在於實踐的意識(praktische Bewußtsein)當中;就是說,使自己獲得獨立並同現存的生產方式對立的意識,不僅構成宗教和哲學,而且也構成國家。

    這裡,人們的社會意識被分成兩大類:實踐的意識和理論的知識。公共權力或國家被歸之於實踐的意識。這個分類對於擴充套件唯心主義這一概念至關重要。既然公共權力的一般本質是意識,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它就可能變成唯心主義化的權力--國家。唯心主義的概念只有對於意識這種第二性的事物才是有意義的。

    根據這段話所蘊含的廣義唯心主義的定義,與哲學唯心主義定義中的"存在"(自然界)相當的角色是"經濟界限"(社會化的自然),也可稱之為"社會存在";而與"思維"(精神)相當的是"意識",包括理論的意識(如哲學)和實踐的意識(如社會權力)。可以看出,這個意識對社會存在的關係,與狹義的唯心主義定義中思維對自然存在的關係在結構上相似,即廣義的關係是對狹義的關係的擴充套件。因此,可以用這個擴充套件了的思維對存在的關係來定義不同形式的唯心主義。不難設想,在這個廣義的關係中,如果意識的任何一個分支脫離了客觀存在,即實現了"自我獨立",把自己設想為第一性的東西,便構成了意識對存在的"唯心主義表達":或者是理論上的唯心主義,如哲學;或者是實踐上的唯心主義,如國家。前者是我們在狹義的定義中已經熟悉的,而後者正是廣義的定義所要規定的。

    總之,實踐的唯心主義就是"主張"實踐的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那種唯心主義。這個自以為能夠決定社會存在的"實踐的意識"即國家。由於這個概念對我們來說還比較陌生,因此,在對它的理解上還有一些難點有待澄清。例如,實踐的唯心主義究竟是如何"主張"社會權力為第一性的呢?是否由當權者在群眾集會上大聲宣佈:"公共權力決定社會生活",這個權力便唯心主義化了呢?果真如此,政治唯心主義同哲學唯心主義就沒有任何區別了。若要弄清楚二者的區別(以及聯絡),又涉及到被唯心主義的抽象定義所掩蓋著的具體內容到底是什麼這一重要的問題。

    歷史起源

    如前所述,實踐的唯心主義是作為"實踐的意識"的社會權力對於一定經濟基礎的唯心主義表達。馬克思把這個經濟基礎稱之為"現存的經濟界限"、"現存的生產方式",或"市民社會"。追溯這些物質基礎的形成和發展,是理解實踐的唯心主義這一概念的前提;而勞動的分工則是問題的關鍵之所在。(註明:以下的歷史描述請參閱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法蘭西內戰.反杜林論.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分工是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反過來,分工又成為社會前進的基本動力。最初,只有以男女的自然條件為基礎的一些簡單分工。隨著經濟生活的擴充套件,工商業勞動逐漸從農業勞動中分離出來;後來,又出現了商業勞動同工業勞動的分離。這樣,以農業生活為自然前提,以工業和商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活動,便構成了市民社會的基本面貌。此外,在工業和商業各自的領域中,又有許多具體的分工。另一方面,由不同的分工部門組成的市民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就是說,分工也就意味著必須有某種公共機構來管理、協調不同的分工部門,維護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秩序。這個基於社會共同利益的管理機構,即是國家權力的萌芽。

    公共權力固然是由勞動的分工所造成的市民社會共同利益的反映;然而,作為不同的分工部門的協調者、管理者和集體安全的保衛者,這個公共權力機構本身就是一個全新的社會分工部門。並且,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這個新部門也在擴充套件:在量上越來越大型化,在質上越來越獨立化。表明,一個與市民社會相分離的專職權力機構正在形成。與此同時,社會生活和公共事務的日益複雜化,產生了對相關知識和技能(如書寫,測量,計算等)的需要。於是,從作為"實踐的意識"的管理部門中,分化出來一些專門從事"純粹的意識"的子部門。至此,勞動的分工走到了一個質的關節點,出現了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完全分離的社會大分工。經過這個分工,原來站在社會之中行使社會公共職能的那一部分人脫離了直接的物質生產,開始站在社會之上,專門從事經濟生活的領導、社會秩序的維護和科學藝術的創造等屬於精神生產的活動。這部分人便成為社會的統治階級。其餘的大多數人則繼續停留在物質生產的各個部門,用生命的大部分時間來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以保證除了生產出維持自身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外,還要生產出維持精神生產的部門生存所必需的勞動產品。這些人數眾多的社會成員便淪為社會的被剝削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社會大分工,造成了極為重要的歷史後果:在精神勞動(或意識生產)的若干分支機構中,執掌公共權力的那個部門透過對權力的篡奪,率先演變為凌駕於社會之上的獨立機構,把對社會的領導變成了對群眾的經濟剝削;並動用軍隊、警察和監獄等暴力工具來保衛這種統治階級的私利。這樣一來,在公共權力(實踐的意識)和市民社會(經濟基礎)之間的關係上就產生了一種頭足倒置的怪現象:本來是第二性的、作為社會公僕的公共權力由於把自己的利益置於整個社會的利益之上,從而將自己變成了虛假的第一性事物,變成了社會的主人。這個利用組織化的暴力作為其生存手段的唯心主義就是國家,即剝削階級用來保衛自己的經濟利益的暴力機關。

  • 3 # 茶心漫談

    唯心主義哲學把人的根本生存意義解釋清楚,唯心從人的自我發現出發,人的潛力的無限性,註定物質的發展不能超越人的意識形態的發展,在人的基本思想框架中,意識本身的超自然狀態存在,度己渡人,走過的是劫難的路程,德的存在形式,從身感處就能明白透明狀態的無雜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不購買美國戰鬥機,而購買俄羅斯戰鬥機,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