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昨遲人
-
2 # DARKNESSKNIGHT
曹丕(公元187年-公元226年6月29日),即魏文帝(220年-226年在位),字子桓,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次子,三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建安三曹”。
執政七載黃初元年(220年),曹丕以帝王的身份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並開始了他七年的執政生涯。在執政期間,曹丕很想成就一番儒家仁政君主的作為。曹丕在政治抱負上,繼承乃父曹操統一山河的志向。在治理國家理念方面,追求效法上古仁君、賢臣之世。他對內施政恩威並重,鞏固權利的同時集權在手,製法削藩,打擊異己,詔令禁外戚宦官干政。他又與民生修養生息,政傾惠民並復興儒學。意在教化民眾,恢復社會生活秩序,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黃初三年(222年)二月,鄯善、龜茲、于闐王各遣使奉獻。是後西域復通,置戊己校尉。三月,封皇長子曹叡為平原王,弟弟曹彰等十一人皆為王。四月,封曹植為鄄城王。九月,立貴人郭女王為皇后。
曹丕對外一向主張征伐,渴望早日實現統一山河的志向。他積極折衝疆場,曾兩次興師伐吳。黃初二年(221年),吳國孫權因前襲殺關羽收荊襄之地,害怕劉備報復首尾難顧,乃假意與魏曹丕遣使修好奉章,並遣于禁等還。”曹丕遂遣“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孫權由是稱臣於魏。同年劉備憤孫權之襲關羽、聯曹魏,親率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劉備盛怒不許。是年,攻破吳軍巫口和姊歸兩處。黃初三年(222年)正月,孫權給曹丕上書言說出兵迎敵,曹丕作《報吳王孫權書》鼓勵其殺敵。閏月,孫權破劉備於夷陵(今湖北宜都北)。當初曹丕聽說劉備率軍東下,與孫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里,認為劉備犯兵家大忌,必定速亡。過了七天,孫權擊破劉備的文書送到。隨後孫權因解除了蜀漢的威脅,故在遣長子孫登入魏為質一事上拖延再三,魏吳兩國的聯合逐漸出現貌合神離的狀況。同年十月,孫權復叛。對於孫權的欺騙與背叛,曹丕十分惱怒,又下《伐吳詔》鼓勵將士們曰:“南征進軍,以圍江陵,多獲舟船。斬首執俘,降者盈路。牛酒日至。” 表示堅決要南征孫權之意。
曹丕自許昌南征,諸軍兵並進,曹真、曹休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大破呂範,火燒諸葛瑾,幾乎攻下江陵。孫權臨江拒守,幾條戰線或潰或敗,僅朱桓濡須一路擊破曹仁。曹丕勝利在望,卻不料遇到疫疾,加之朱然固守江陵,孫權乘機重新遣使納貢,雙方言和,曹丕退兵。十一月辛未,命鎮西將軍曹真率諸將及州郡兵討破叛胡治元多、封賞等,平定河西。過了十天,破胡告檄傳到洛陽,曹丕非常高興,大笑說:“我在帷幕之內運籌帷幄,諸將在萬里之外奮勇作戰,其相應若合符節。前後戰克獲虜,沒有如此之多的。“
黃初四年(223年),重臣曹仁、曹彰、賈詡先後去世。黃初五年(224年)四月,曹丕立太學,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黃初六年(225年)二月,派遣使者從許昌到沛郡詢問民間疾苦,救濟貧困者。同年,幷州刺史梁習大破鮮卑軻比能。十月,曹丕行幸廣陵(屬今江蘇揚州)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當年大寒,水道結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期間,經過雍丘(今河南杞縣),到曹植處所,與曹植見面,增其戶五百。十二月,曹丕一行從譙經過樑,派遣使者用太牢禮祭祀東漢太尉喬玄(與曹操為忘年之交)。
英年去世在實現統一問題上,曹丕既有希望於能有王化之舉達到夙願的誠心,也有興國強兵而滅賊寇的強硬之志。雖然,兩次伐吳卻由於時機不成熟而無功而返,但由於統一志向的驅使,使得曹丕在位後期施政更需要富國強兵,以至於對於當時的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與此同時,其執政功績對於中國文學此一時期的發展風貌與繁榮,也多少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黃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回到洛陽的宮殿。五月丙辰日(6月28日),曹丕病重,命鎮軍大將軍陳群、中軍大將軍曹真、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受領遺詔,共同輔佐嗣主曹叡。讓後宮淑媛、昭儀已下的都各歸其家。同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時年四十歲。諡號文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鑑》作世祖)。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樹不墳,葬於首陽陵(河南偃師西北)。
-
3 # 宋宵因
我覺得三國時期,真正應成就帝王事業的就曹操和劉備二人,曹操說,天下英雄,為使君與操耳,不是妄言。
整個漢末到三國,就曹操和劉備在不遺餘力壓制豪門世家士族勢力,唯才是舉,給予寒門子弟建功立業的機會。他倆之後,再有此舉就是隋朝的重大改革,科舉的出現了。
曹丕繼位,是藉助了士族的力量,繼位後把其父的政治路線完全拋棄。雖然自己當政時還算平穩,他身後子孫就無力迴天了。
我一直認為三國時期最大的遺憾就是曹丕沒有趁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伐吳,錯失一次可能一統天下的機會。他還因自己能坐山觀虎鬥而沾沾自喜。
實際上,曹丕作為一個普通君王,達到歷史上中等偏上水平。但是,離一統天下,開創盛世太遠了。
回覆列表
如果以各自的國內形勢來論述的話,三國之中曹魏的狀態最為尷尬,儘管紙面滅亡時間為公元265年,但如果按照其皇族實際失去權力的時間推算,大概從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事變開始,曹魏的實際權力就已經非皇帝所有。這無疑是個非常諷刺的悲劇,從公元220年漢魏禪代以來不過30年時間,曹魏自身的權柄和威望就已然消耗殆盡,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這個問題是怎麼出現的?曹魏滅亡的大鍋究竟應該由誰來背呢?於是有一部分人就將目光看向了魏文帝曹丕,似乎曹魏政權歷二世便大權旁落的原因跟開國時期遺留的問題有很大的關係。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曹丕究竟應不應該為曹魏國祚的短暫和負責?曹丕又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在皇帝的位置上都做了哪些事呢?
一,隱遁的次子嚴格意義上來說,曹丕曹子桓的這個皇位,很大程度上是依賴運氣好撿來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曹丕本來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按照宗法制的繼承順序他沒有任何可能成為曹操的繼承人。原本曹操所屬意並且已經著力培養的是其長子曹昂,當然曹昂也並非是其正妻丁夫人所生的兒子,但是因為作為曹操小妾的生母劉氏早逝,曹昂自小被過繼給了丁夫人,實際上也就等同於獲得了嫡子的名分。然而因為曹操好色的老毛病,在進攻軍閥張繡時與其嬸發生了不正當的關係,導致張繡先降後叛,曹昂為了援救曹操戰死,曹丕這才有了競爭曹操第一順位繼承人的機會。
儘管如此,曹操最開始也並沒有對曹丕懷有太大信心,原因很簡單,繼丁夫人後被曹操立為正妻的卞夫人,並非只有曹丕一個兒子,而曹丕個人的才幹也並非那麼突出,其二弟曹彰和三弟曹植,都各有過人之處。尤其是曹植,其文學才華一直以來就深為曹操所喜愛,後世的文學家謝靈運更稱其為“八斗之才”,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曹丕並沒有那種非常大的優勢。當然我們也並非應該很簡單的認為曹丕是庸碌之人,實際上比起曹彰的能征善戰和曹丕的詩文富麗,曹丕顯得更加平均,可以說同時是文武兼優的人才。但是面對曹操這樣一個並不全面理想的文人做派政治家,曹丕不得不採取其他的手段,那就是刻意收斂自己的鋒芒和脾性,以求用穩定和不出錯的態度來使曹操對其產生信任感。當然了這招不是沒有其效果,實際上相對於自己的最大的競爭者三弟曹植,曹丕這招還是讓曹魏朝廷中有頭有臉的大佬開始對其刮目相看。但最終確定了其地位的依然是年齡因素,也就是曹丕作為曹操最年長的兒子,最終以微弱的優勢勝出。
二,放縱的君王曹丕的本性,並非是一個徹底的政治生物,這點跟其父曹操非常相似,曹丕在曹操面前表現出來的謹慎和剋制,更多的是有目的性的表演。他的真實性格,在其個人著作《典論》以及如《燕歌行》等大量詩詞作品中已然表現的淋漓盡致,一言以蔽之:愛憎分明。因此當曹丕失去了外部的壓力開始掌握大權後,他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自己最真實的一面了。首先是對政敵以及不喜歡的人進行打擊,首當其衝的便是曹植,曹丕向著辦法的噁心這個曾經試圖跟自己爭奪世子之位的弟弟,將其一貶再貶,並且嚴密的監視和控制。可以說除了礙於母親的關係不敢直接下手將其處死,剩下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另外如曹洪這種立下大功的宿將,也在曹丕整肅的目標內,因為當年曹丕向曹洪借錢,曹洪死活不給,曹丕甚至打算直接殺了曹洪,幸虧卞夫人主動勸阻方才作罷。至於于禁這種人生最後一刻變節當了二五仔的臣子,曹丕更是著力羞辱,最後導致于禁活活被氣死,可謂睚眥必報了。
但另一方面,曹丕對自己的親信和朋友也非常夠意思,幫助他當上世子的吳質,原本出身寒族,但曹丕一路將其提拔為高官;好友夏侯尚甚至被他授予了遇事專斷而不必上奏皇帝之權。當然最被善待的莫過於司馬懿,曹丕對司馬懿可以說愛重和信任之至,以至於到了最終託孤於他的狀態。實際上作為一名君王來說,曹丕的心理狀態和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來說並不合格,尤其是這種區別對待的態度,非常不利於其本身的統治,而這點表現在政治上,就為魏王朝後來的大權旁落埋下了伏筆。
三,功過難言實際上曹丕在整個治國的時間內,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問題,繼承了曹操的位置後成功建立魏國,對外打通西域和威服蜀吳,對內發展經濟、整頓權力的混亂。至少可以算“稱職”,但問題也在這裡,就是曹丕做了一件後患無窮的事情,那就是拋棄了父親曹操的路線,單方面與世家大族進行媾和。這種媾和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權力的讓渡,用中央權力來換取世家大族的支援,當然曹丕也做到了,但問題在於,也正因於此曹丕失去了曹氏政權所建立的更重要基本盤,那就是寒族的擁戴。
漢族知識分子與諸曹夏侯的武人是對曹氏政權最為忠心的可靠力量,原因無他,因為曹操推行的“唯才是舉”關乎到他們進行階級躍遷的核心利益和機會,但曹丕將權力讓渡給世家大族後,這套機制被鎖死了。寒門知識分子再也沒有能夠改變命運的途徑,他們的希望和寄託破滅了,那麼顯而易見,其對曹氏政權的支援和忠誠也跟著一同流失了。至於世家大族,他們怎麼選擇自己的未來都可以,因為資源豐厚且底盤堅實,是不是曹氏執政並不重要,也就是說曹丕的操作從某種程度上,就已經奠定了曹魏的未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