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火辰

    先說二人的不同:

    一、二人的出身不同。郭子儀是正兒八經的漢族將領,出身於武舉,而李光弼呢,是胡將。郭子儀顯然經受過儒家教育(即便是武舉,也不光是舉個石頭,拉拉硬弓),李光弼在漢文化的薰陶上顯然要少得多。

    二、二人出道時的地位不同。安史之亂爆發時,郭子儀是朔方軍的統帥了,而李光弼被人推舉出來,擔任平叛重任,可以說是實勢使然,更是因為他又卓越的軍事才能。

    三、二人的性格大不相同。郭子儀勇敢,但是極為穩重,在敵人面前像座泰山,在皇帝面前像只溫順的綿羊。李光弼呢,性格很突出,殺伐果斷,自行其是。

    四、二人作戰方式大不相同。二人雖然都稱為名將,但李光弼的軍事才能顯然高出郭子儀一截。郭子儀當真是一板一眼,正衝正打,因此他需要很強的騎兵部隊的支援。而李光弼,善於出奇制勝,常常以弱勝強。史思明極為狡猾,在作戰上卻狡猾不過李光弼。

    五、二人後來部隊的構成也不同。郭子儀屢次自動或被迫放棄兵權,雖然朔方將士都很認同他,但很難說他就有一隻郭家軍,他的部隊更多時候姓唐而不姓郭。李光弼在河東、在河陽兩次極為危機關頭作戰時,部隊人數極少,後來他的部隊壯大起來時,靠的什麼,主要是他自己養兵、招兵,這就讓他的部隊有很強的李光弼的影子。

    因此,兩人結局不可能一樣:

    李光弼選擇了成為能夠自保的一方諸侯,後期不太聽唐帝號令,但因為手下將領們逐漸失去控制,不聽他的,他鬱郁而死。而郭子儀,一生都是唐朝的忠臣。

    為什麼呢?

    一、二人的身份決定的。郭子儀為漢將,李光弼為胡將。據說,最開始安祿山沒反前,他的幕僚是叫他將李光弼收為己用的,但安祿山猶豫了,沒這樣做。可見,李光弼最初的態度並不明朗,幾乎是誰重用他,他就可以跟誰,這跟安祿山手下許多胡將是相同的。

    二、二人性格決定的。上面說了,李光弼是個自我實現的軍事家,他喜歡自行其是,這與軍政兼優的郭子儀是不同的。

    三、現實給他的影響。平定安史之亂的另一位大功臣僕固懷恩,不知道大家知道麼。這個人與李光弼的出身相近,也是胡將。為了自保,李光弼選擇了與郭子儀不一樣的路。

    四、現實情況決定的。因為李光弼有一隻他拉起來的隊伍,而郭子儀卻幾次選擇放棄了自己的隊伍,以忠誠來換信任。

  • 2 # 小龍女5505

    二人出身不同為人處事也不同郭子儀不僅忠誠勇猛而且不戀權勢聰明深諳功成即退之道所以歷經四代君王而不倒還受尊崇壽終正寢.

  • 3 # 老衲侃春秋

    所謂的性格決定命運,思路決定出路。此話用在郭子儀和李光弼他們兩個身上,是再恰當不過了。倆人作為唐朝中興名將中的雙子星座,並稱“李郭”,都為拯救帝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麼兩個不世功臣,結局卻完全兩樣。郭子儀壽終正寢,享年85歲。這在古代,是絕對的老壽星了。李光弼57歲鬱鬱而終,臨死前的一番話,表露出一種人生的無奈。

    我們扒一下小品中的話,“同樣是帝國的功臣,最後的差距為什麼這麼大呢?”現在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比較。

    (一)倆人戰功之比較

    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收復長安、洛陽; 擊敗吐蕃、党項的入侵。

    公元757年,郭子儀帶兵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

    公元758年八月,進位中書令。

    公元759年五月,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於閒官。

    公元762年,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絳州平定叛亂,不久又被解除兵權。

    公元763年冬天,吐蕃攻入長安;唐代宗啟用郭子儀,吐蕃佔長安10余天,聽說郭子儀與唐軍靠近,吐蕃立即逃離了長安。

    公元765年,唐朝官員僕固懷恩反叛,引吐蕃、回紇入寇,郭子儀單騎會回紇首領,說服他們聯合起來,大破吐蕃。

    李光弼:參與平定安史之亂,鎮壓浙東袁晁起義

    評價:看輝煌的戰史,郭子儀經歷的戰爭場面比較多。

    但在最關鍵的安史之亂期間,由於鄴城之戰一陣無名“妖風”,致使唐軍大敗,最後由郭子儀承擔了責任,被免除軍職,李光弼接任他的職務。

    所以後來就是李光弼唱主角,郭子儀成了看客。總體軍功來說,李光弼顯然要超過郭子儀。史書上稱李光弼“戰功推為中興第一”(《新唐書》),這個評價還是很中肯的。

    PK的結果,李光弼略勝一籌。

    (二)軍事指揮藝術

    郭子儀: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曾帶兵克復兩京。

    公元763年冬天,吐蕃入寇,領兵收復長安,郭子儀又單騎去見回紇首領。這裡只體現了郭子儀的個人英雄主義,戰鬥的展開平鋪直敘,沒有令人叫絕的精彩點。

    李光弼:收復常山郡戰鬥李光弼派兵每人持一長槍擺成方陣,弓箭兵掩護,夾滹沱水迎敵,如此佈陣,史思明的騎兵優勢即無從發揮,被一舉擊敗,這是步兵對付騎兵的經典陣法。

    太原保衛戰,發明“地道戰”,擊敗蔡希德用“火牛陣”,巧施“美馬計”使史思明河陽受挫。

    《舊唐書· 李光弼傳》說得更為直接,稱即使是孫武、吳起、韓信、白起等名將比起李光弼,也“或有愧德”。雖然這個評價有些拔高,但的確得承認,他的戰爭指揮藝術,放在中國軍事史的長河中,都佔有光榮的一席。

    PK結果,李光弼完勝

    (三)治軍手段

    郭子儀:由於他和軍中兵士能融合在一起,威望很高,能起到一呼百應的作用。後來僕固懷恩叛亂,郭子儀一出面,舊部下紛紛歸降,可見其在兵士們心目中的地位。

    李光弼:他治軍威嚴而有方,以威壓服部下,但總有猜忌和畏懼,他帶領的軍隊不能真正的抱成一團。後來因為怕宦官陷害而不敢入朝,使部下對其形象大打折扣。

    PK結果,郭子儀明顯高一籌。

    (四)胸襟和氣度

    郭子儀:一生屢遭讒言陷害,多次被褫奪兵權。相州兵敗,遭宦官魚朝恩讒言,將戰敗的責任全部推給了郭子儀,使得郭子儀被罷免兵權。郭子儀坦然承受。

    因嫉妒郭子儀戰功卓著,魚朝恩指使人挖掘其父墳墓,大臣都擔心他舉兵造反。郭子儀入朝後,唐代宗將此事告訴他,他流淚道:“我長期帶兵,不能禁止士兵損壞百姓的墳墓,別人挖我父親的墳墓,這是上天懲罰,不是有人和我過不去。”

    後來,魚朝恩請郭子儀赴宴,宰相元載派人對他說魚朝恩將對他不利,部下也要求跟隨前往。郭子儀沒有同意,只帶十幾個家僮前去。

    魚朝恩問道:“您的隨從怎麼這麼少?”

    郭子儀把聽到的話告訴了他。魚朝恩感動得哭道:“若非您是長者,能不起疑心嗎?”

    李光弼:任北都太原留守,御史崔眾不敬,李光弼小題大做,殺其立威。

    剛接朔方軍,張用濟等懷念郭子儀,發了一些牢騷,說話有些過格,李光弼藉機殺其立威,以此震懾三軍。

    後來二把手僕固懷恩入見,帶五百個胡人騎兵相隨,將帥互相信任度讓人存疑。

    郭子儀和李光弼倆人,都曾在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手下任職,不能和睦相處,雖然同桌吃飯,卻互相瞪眼。後來,郭子儀接替安思順任節度使,李光弼就有意離去,心裡猶豫不決。十天後,唐玄宗下詔命郭子儀率兵東征,李光弼進入官衙見郭子儀說:“我情願一死,只求你赦免我的妻兒子女。”

    郭子儀即刻走下堂來,摟著李光弼上堂,流著淚道:“當今國家遭逢亂事,連皇上都棄都避難去了。沒有你的協助,我怎麼能夠出兵打仗呢?現在哪裡是心懷私怨的時候呀!”

    於是互相扶持對拜,共謀破賊大計。

    這件事上可以看出郭子儀的胸襟。李光弼卻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心胸顯然太小了。

    PK結果:郭子儀完勝。

    (五)忠貞度

    郭子儀:公元763年七月吐蕃向唐朝發起大規模進攻,佔領長安。唐代宗急忙下詔任命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組織力量抵禦吐蕃軍隊的進攻。 郭子儀被剝奪兵權日久,閒居在家,國家一召喚,立即帶麾下的二十名親兵趕赴前線,最後智退吐蕃大軍,收復長安城。

    公元765年,僕固懷恩叛亂,引回紇、吐蕃入寇,郭子儀要單騎闖回紇大營,部下勸阻。

    郭子儀說:“今天如果跟他們開戰,不僅我們父子會同死沙場,我誠心誠意前去會盟,他們若能接受,則為四海之福;若不能接受,我身雖死,全家亦可保全。”

    說罷單騎馳入營中,一邊策馬向藥葛羅走來,一邊“免冑、釋甲、投槍”,也就是把身上的頭盔、鎧甲和武器全部扔掉了。最後在他的苦勸下,回紇聯合唐朝軍隊共同對付吐蕃,取得靈臺大捷。

    李光弼:吐蕃入侵長安,唐代宗棄都逃到陝州,向四方發出勤王詔書,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各道節度使因痛恨宦官專權而對朝廷心生不滿,居然按兵不動,沒有人向關中派出一兵一卒!

    唐代宗當時急詔李光弼奔赴陝州行在,他害怕遭到魚朝恩等陷害,拖延未去。其後,吐蕃被郭子儀打敗,唐代宗返回長安後,任命李光弼為東都留守,李光弼再借故詔書未至推辭,率軍回到徐州收租賦。

    後來唐代宗再詔李光弼入朝,李光弼害怕宦官魚朝恩、程元振加害,仍不敢去長安見駕,部將田神功等人對他的敬畏態度大有變化。

    但此時對他不放心的唐代宗把他母親接到長安敬養,其意思非常明確。以至於在徐州的李光弼臨終時,屬下問他死後的安排,他感嘆道:“我長年在軍旅,不能回家奉養母親,是不孝子,還說什麼呢?”

    PK結果郭子儀完勝

    總評:郭子儀是一個忠心護主的忠臣。他首先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其次才能說是一個雍容大度的戰將。

    李光弼政治眼光短淺,忠誠度一般,猜忌心很重。僅僅是一個出類拔萃的戰將。

    所以,最後倆人的結局天壤之別。無論歷史地位和名氣,郭子儀都要大大高於李光弼,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參考資料:

    《貞觀政要·直諫(附)》唐·吳兢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市和熊市,你身邊人都怎麼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