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瀟湘老妖fwj
-
2 # 微瀾256
發動群眾本身是一個蘇聯式的政治語言。政府對此還是比較忌諱的。因為,一旦動員起來局勢未必被政府掌控而且非常有失控的可能。清末的“義和拳”運動,清政府開始還是已“剿”的態度但“義和拳”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後以及西方列強對清政府的壓力的雙重作用,契合統治集團內部一部分人的利益。利用“義和拳”來抵消西方列強壓力的作用就慢慢成了清政府的一個選擇,但即使在“義和拳”在於八國聯軍的對抗中,清政府的還是“剿撫”兩手策略。不能簡單的歸咎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賣國。因為,這關乎於國家社會方方面面的秩序和穩定。比如,“義和拳”那些刀槍不入的神棍們是有愛國的精神,但《辛丑條約》的對中國的傷害大家有沒有想過。愛國是個“技術活”需要感性也需要理性的結合,愛國賊和愛國者混在一起的群眾真的讓人傻傻的分不清,但給自身社會內部的破壞力有時是非常驚人的。
-
3 # 毛1937679
滿清的愛國教育是失敗的,從入關發起的雉髪令,揚州,嘉定大屠殺,以及後來的文字獄,對統治的效果是好的,但對民心確實傷害。強國要件人和就是其中之一,愛國心也就是民心是人和重要的一條。二戰時納粹和武士道精神我們可以說愚昧,盲目,但是那個力量是很可怕的。
滿清在鎮壓太平天國,捻軍時正規軍已無能為力了,最後只有仰仗地方團練,以後的湘軍,淮軍都是民眾力量。可是這些軍隊地方色彩太濃後,朝廷很難控制。用起來容易,用完了要遣散問題更是一大堆。
最後聽了膄主意,相信民眾的力量,用了義和團,結果大家都看到了。湘軍,淮軍還有曾國藩,李鴻章是頭,義和團到底誰是頭誰也不知道,沒有領頭人就是一幫烏合之眾,成事不足 敗事有餘。別說對付洋人,政府自己也被搞垮。滿清的愛國之心是愛他愛新覺羅一家之心,老百姓是關我何事,火燒圓明園英法聯軍只是作了部分破壞,最大的破壞是附近的老百姓,什麼東西值錢洋人不大清楚,覺得好看才搶,真的好東西老百姓拿走了。
我們現在提倡愛國教育,發揚愛國心,就是要老百姓從內心中知道,國家是我們自己的,愛國就是愛家,愛國就是愛自己
-
4 # 圖文繪歷史
清朝從建立到滅亡,哪次想過依靠平民百姓了?一直都是防著漢人,防著洋人,最先依靠自己的八旗,後來倚仗蒙古鐵騎,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對西方的看法由蔑視變成了恐懼,開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圖為最早的法國駐天津領事館,設於1861年。
西方列強的慾望是無法滿足的,清政府只能趨於尾蛇,列強們也十分清楚文化也是重要的侵略手段,於是大量的傳教士蜂擁而至中國,不僅進行基督傳教活動,還收集各地的情報,辦醫院、學校、報刊進行文化滲透,僅在1890年在華的傳教士超2000人,吸收的教眾過百萬。
1870年代在華辦的的洋人棉紗廠。
不得不說列強透過文化滲透收穫是巨大的,首先消滅了華人民的反帝愛國的思想,透過學校、慈善機構培養了大批為其服務的知識分子,清政府本就防著漢人,連自己的血緣都禁止漢人染指,洋人吸收了這麼多底層教眾,豈不包藏禍心,怎敢用?
圖為1867年巴黎世博會中國館的展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德國展出的是克虜伯大炮。
所以清政府最後選擇了中國最穩定的組織,這個組織也是非常封閉的和清廷如出一轍,那就是以親緣宗族為核心的地主階層,這個組織的利益和統治階層是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在太平天國爆發以後,曾國藩、李鴻藻、劉銘傳等封建家族勢力建立起來的武裝,是清政府最後的衛道者。
圖為甲午戰爭時,劉公島要塞上裝備的340MM重炮。
比如以曾國藩、曾國荃、曾貞幹為代表的湘軍;以李鴻章、李鶴章、李昭慶為代表的淮軍;以劉銘傳、劉盛藻、劉盛休為代表的銘軍,這些以家族為核心的私人軍事,不聽中央調遣,唯主將馬首是瞻,這些勢力雖然延續了清廷的命脈,但一步步削弱了專制的統治,為民國軍閥割據埋下了伏筆。
-
5 # 蕭欽鈞
偽命題,義和團不是群眾?而且清朝發動效果還比民國好,起碼沒發動出幾百萬偽軍,整體起負作用。單純的群眾沒有意志也沒有戰鬥力,發動起來也是白白送死甚至資敵。只有將群眾升級為人民群眾才有意義,但升級條件是宇宙真理,清朝和民國都沒有這個。
-
6 # 天行健158581271
我之前在有關回答中提及過,清朝以前的2千多年朝代更迭,有繁榮期,有衰落期,但基本制度和治國理念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封建王朝,也就是說華夏的每一寸土地山河是皇上的,允許你有就有不允許你有就沒有,沒有制度和法律的規定。大凡擁有的都是為了保全皇上統制而給予的恩賜,擁有者便要對皇上感恩戴德,必須絕對感恩皇上忠於皇上不應有其它的想法。依次類推,上至王公大臣。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家的概念在全華人上有不同的概念,即國家對皇上來講是統治的範圍,對其它人來說,國家就是皇上。那麼中國普通人的生活好壞不在於自身奮鬥和國家,而在於運氣。因為皇上是世襲的,好皇上(即有政治眼光和仁人之心的皇上)就會索取少些,會出現繁榮景象,這個皇上死後世襲的皇上不一定有治國能為,就會出現腐朽跡象,人民也會苦不堪言,甚至會出現暴君,變態者,傻瓜皇上。不論怎樣的皇上都不會給被統治者以學習的機會,就像現代的教育,或像西方文藝復興時的教育,他們的教育只是仁義禮智信等忠君思想,所以在辛亥革命以前人們沒有民族,國家的思想或這種思想很模糊。在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有大量華人被英法等國僱傭和清軍戰鬥,這些僱傭的人可不管外華人和華人,誰給我白饅頭和銀子我就跟誰幹。所以,當時清政府那麼腐朽也不會和外華人決一死戰,他們不怕打不過就怕自已的江山被推翻,只會選擇割地賠款。割地賠款後,皇上還是皇上,江山還是江山,只是多與少和大與小的區別,如果戰鬥也許會是有與無的問題。所以腐朽的清朝怕革命。
-
7 # 北洋海軍炮手
不請自來。
以前看過一篇法國文章,寫的是普法戰爭時期法國底層老百姓面對侵入法國國土的普魯士士兵的故事。故事當中,普魯士士兵都居住在法國老百姓家裡,侵略者彬彬有禮,法國老百姓也以禮相待。好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拿破崙三世以及繼任的法國政府不敢發動群眾放手一搏,而是選擇妥協並向普魯士割地賠款?是怕發生革命嗎?是怕輸嗎?為什麼法國老百姓不反抗普魯士侵略者呢?
第一,戰爭中平民不是武裝人員說白了,政府無力保護本國公民,又如何發動群眾?又有什麼資格去發動群眾?換句話說,你有什麼資格讓老百姓為你送死?群眾在戰爭當中就是平民,既然是平民,那就不是武裝分子,而是沒有武器的和平民眾,你如果動員民眾參軍,那無可厚非;你如果是武裝民眾讓平民為你送死,那你還是滅亡好了。二戰末期,德日等法西斯還真發動過平民為它們當炮灰,尤其是日本還喊出了一億玉碎的口號,不僅成年男子,連老弱婦孺都發動起來,結果可想而知。
第二,前現代化國家動員力跟不上再者,清政府時期的中國是個前現代化國家 ,既然是前現代化國家,其對底層的控制力以及動員力都是非常薄弱的,就拿抗戰來舉例,日本如果總動員可以動員兩百多萬人參軍,而當時的中國,能夠動員的也只有那兩百多萬的軍隊,這僅僅是是紙面資料,此時民國政府也沒有完成對基層的改造以及掌控,所以動員能力依然堪憂。可想而知清政府能動員多少了,估計也就是被清政府當家奴使喚的旗人還能為清政府效忠。
而且中國古典時期為君主專制王朝,全國都是皇室一家一姓的產業,對於老百姓來說,只要是去打皇帝不禍害老百姓,關我屁事,該怎麼過日子還怎麼過日子,能動員的動那真就是見鬼了。這也是一個前現代化國家的悲哀。
關於中國現代化國家的構建,根據黃仁宇先生的觀點,民國以及共和國都有貢獻,民國完成的是對上層的現代化改造,而共和國完成了對下層的現代化改造。
所以,發動民眾,你得有那個資本才可以。
全文完
-
8 # 釣魚倌
一個狂妄自大、沒見過世面還自以為是的瘦高個子被闖進家園的外地人暴揍了一頓,被打的口鼻流血不說,最後這外地人吃住在他家不走了,瘦高個子還被迫拿鉅款來賠給人家。這叫什麼——窩囊!
這貨被揍,想讓自己養的眾多打手去報仇,只可惜這些打手要麼因長期的吃吃喝喝已經沒有戰鬥力了,要麼是去了幾幫能打的,但因手裡落後的傢伙事兒而被這攜槍帶炮的外地人打的慘敗。
這就是當時大清帝國真實的寫照!
大清帝國的八旗軍因長期的養尊處優大多沒有戰鬥力,有戰鬥力的也被侵華的列強們打的慘敗。清政府倒是利用了義和團的排外行為去對抗列強們,但當義和團和列強的戰爭處於膠著狀態且列強威脅清政府時,清政府立刻翻臉出賣了義和團,義和團最終被清政府剿滅。
清政府又不敢號召群眾來抵抗侵略者,首先,滿清的腐朽沒落和壓迫剝削已經失信於民;再者就是滿清害怕動員起來的民眾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
自私、狹隘、政治的腐敗和經濟的落後是滿清捱打的最根本原因。他寧願喪權辱國也要保住自己的統治利益。
什麼玩意兒!
-
9 # 房產老男孩
統治階層為何不發動民眾一起抵抗侵略者?這個問題很簡單,簡而言之,家天下!民不之國也。
明末,明王朝苦抗滿清進攻,但是國內民眾該反明朝依舊在反,因為民眾活不下去,朱家天子不能給飯吃,下一個他家天子應該能!
這也是明朝末年很快被李自成和張獻忠打敗的原因。
我們再切換到清朝,清朝是滿族人作為統治者面對人口基數龐大的漢族人他們更是不敢輕易重用。名義上,滿漢一家親,在實際上呢?滿族人就是寄生蟲的存在。作為統治者他們能夠不清朝?
最簡單的例子是,太平天國起義後,漢族官僚開始在朝廷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曾國藩身後的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之類的人物,雖然不能把控清朝,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清朝的局勢。
這對清朝來說是非常恐懼的事情,在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時候,東南互保,充分證明了他們的憂慮,漢族開明的人比他們眼界高。
發動群眾抵抗侵略,有著很大的政治風險,這對於統治者來說比侵略者還可怕,比如抗日戰爭。
回覆列表
都不是,咱們慈禧太后當年也曾有過向全世界宣戰的豪邁,結局大家都知道。後來慈禧太后驚喜的發現:洋人對大清的江山並沒有想法,只是想撈點好處。於是,就有了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