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騎大笨象的黑風寨主
-
2 # 虔哥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丟失街亭,致使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失敗。街亭是關隴大地的咽喉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進可攻退可守,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蜀國參軍馬謖是三國時期的趙括,紙上談兵,頭頭是道,深得諸葛亮賞識。諸葛亮明知馬謖沒有實戰,還是派其固守街亭,因馬謖違亮部署,又不聽王平力諫,終被魏軍大將張郃所敗,丟失街亭被殺。知人善任,為後世警醒。
-
3 # 熱愛歷史的同學
揮淚斬馬謖,斬的當然是馬謖,看過三國演義的都清楚!
對於斬馬謖,可惜是可惜,但是當時那個環境下也是沒有辦法!
首先,馬謖是立軍令狀去的,不成功便成仁。其次,馬謖違抗軍令。擅自到山上駐紮,完全不記得諸葛丞相的叮囑,不在要道紮寨為營,卻要在一座孤山上紮寨,即便副將王平百般勸阻,絲毫不聽,執意選擇登上南山據守,聲稱“居高臨下,勢如破竹”。
第三,街亭那個位置相當的重要。街亭丟失後,蜀軍失去重要據點,大軍進退無據,無法再戰,被迫退軍,第一次北伐失敗;
第四,對於軍隊,軍令是很重要的,違抗軍令必須處置,何況還是這麼大的軍事失誤。
基於此,馬謖不得不殺,雖然諸葛亮帶在身邊培養了這麼久,殺了有點可惜,但是必須殺。 -
4 # 水煮至沸騰
諸葛亮揮淚斬的馬謖,諸葛亮在蜀國裡很欣賞馬謖,一直把他當接班人培養的.馬謖確實有一定的實力,不過就是紙上談兵,心裡比驕傲,諸葛亮也瞭解,不過想培養他需要一定的時間,諸葛亮是想在自己退休之後把馬謖培養起來,可是還沒到,馬謖就犯了個無法原諒的錯誤.
-
5 # JackSo宋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讀過三國的朋友都會知曉,馬謖不聽諸葛亮的號令,因此失了街亭,諸葛亮以此為由,殺了馬謖。
1.對於“揮淚斬馬謖”這事,歷來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不整肅軍法不足以服人,明顯利大於弊。但是,史學家也有持商榷態度的,最有名的是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習鑿齒本身是諸葛亮的粉絲,一直很維護諸葛亮的形象,但在對待馬設這件事上,卻有意見。他認為諸葛亮殺馬謖“豈不宜哉”,是很不合適的。原因在於蜀國弱小,和魏國相比更是顯得人才稀缺,殺馬謖分明是“殺有益之人”。這樣不珍惜,你諸葛亮北伐不成功也是活該。習鑿齒是襄陽人,馬謾也是襄陽人,是不是替老鄉喊冤呢?只能靠猜了。
2.其實,馬謖未必是如小說所言被砍頭,《諸葛亮傳》裡說是殺了馬謖,但馬謖的傳記裡,又說是下獄而死,哪個是準確的?下不了定論,但肯定是被廢掉了。
史學上的爭論,一直都會有,畢竟我們不在第一現場。但是,從人力資源的角度看待馬謖事件,似乎可以明白一個道理:對於人才的鑑定和使用,往往會受很多客觀因素的干擾,這些因素有時候強大到主管人無法左右的地步,哪怕神機妙算如諸葛亮也如此,因此,人力資源這個概念,永遠是動態的,多方面的,而不是靜態的。
-
6 # 陳志明先生
看《三國演義》,我一直有個疑問,那就是街亭之戰,書中描寫諸葛亮極為欣賞馬謖,一直把他當接班人來培養,並極力在劉備推薦。
馬謖也確實熟讀兵書,並且多年跟隨在諸葛亮身邊,言傳身教,受益定當不菲。
而諸葛亮派馬謖帶兵守街亭,應該是知人善任,並且還特別叮囑如何紮營,並且參軍王平都懂得不能在小山上紮營。
憑諸葛亮的眼光,挑選的接班人竟然會能力如此低下,而馬謖正當想要進步時,會違背諸葛亮的軍令,擅自改變作戰計劃,試想,當時即使不敗,肯定也不得諸葛亮的勝任了,馬謖真的會如此弱智嗎?
-
7 # 星期三AAA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 ,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
建興六年(228年),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斬首。
這場戰爭已經過去了那麼久,雖然最終蜀國失敗了,馬謖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是現在看來這場戰爭的勝敗好像沒有那麼重要了。大家都以為馬謖是個罪人,但是卻忽略了他的才華。馬謖是一個能為諸葛亮分憂解難的人才,他的才華是很高的,這也是諸葛亮讓他駐守街亭的原因,不管結果如何吧,馬謖最後也得到了應有的尊重。
-
8 # Torry說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揮淚斬的是馬謖。
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蜀漢侍中馬良的弟弟。馬謖一共兄弟五人,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馬謖兄弟都有才華和名氣,並稱為“馬氏五常”。
馬謖最初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入蜀地,先後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馬謖才氣器量超過常人,喜好議論軍事謀略,丞相諸葛亮對他深為器重。劉備臨終之時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但是,諸葛亮並未聽取,以馬謖為心腹,讓其擔任參軍,時常接見一起談論軍事謀略,從白天直到黑夜。
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徵南中,馬謖為其獻“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的計策,受諸葛亮採納,便有了對孟獲的七擒七縱,使人心歸福,南中不再反叛。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出兵祁山北伐曹魏,命令馬謖帥軍鎮守戰略要地街亭,並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但至關重要,乃漢中咽喉,街亭失守,我軍必敗,並指示馬謖在靠山近水處安營紮寨。然而,馬謖到達街亭後沒有按照諸葛亮的指示,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在南山上,部隊分置排程混亂,副將王平連續多次勸阻馬謖,馬謖也不聽,結果張郃領軍前來,切斷蜀軍取水的道路,將蜀軍圍困於街亭山上,最後發動進攻,縱火燒之,大軍人心渙散,不戰自亂,最終街亭失守。
街亭失守使戰局突變,諸葛亮不得不退回漢中。作為將領,馬謖應為街亭失守負主要的責任,況且行軍前立下軍令狀,雖然馬謖又是諸葛亮最賞識的人,但是街亭失守使當時整個蜀國限於危難,並且北伐的多年準備付之一空,迫於無奈,為安撫朝野上下,諸葛亮痛苦流涕,不得不殺馬謖,死時年僅三十九歲。
縱觀馬謖一生,出身也算仕族名門 ,馬氏五常在當時也是名聲顯赫,自幼才氣出眾,諸葛亮不顧劉備的遺言,仍然重用,然而馬謖卻把事情給辦雜啦。其實馬謖也是有才能的,諸葛亮也不是那種隨便是個人就重用的,況且馬謖跟隨諸葛亮多年,多多少少也能學習點軍事謀略,況且臨走時諸葛亮再三叮囑,規劃好駐紮營地,所以個人感覺馬謖失街亭是狂妄自大,(和關羽是荊州一樣)目中無人,驕傲蠻橫,不聽勸阻(王平多次勸諫),所以也怨不得別人,純屬自己作死。
-
9 # 上善若水36526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馬謖主動請纓鎮守街亭要塞。馬謖長期跟隨諸葛亮左右,學習、參議軍中事務,也算是諸葛亮重點培養的人才。
街亭雖小,但對伐魏來說卻是相當重要的,軍需糧草補給全都從街亭輸送。馬謖自詡才智過人,不聽王平建議,結果兵敗,丟失了街亭。
諸葛亮對馬謖是非常認同的,蜀漢軍中缺乏謀士,諸葛亮看好馬謖,對其專注培養,原也無可厚非。然“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昔年先主劉備都認為馬謖言過其實,諸葛亮卻在街亭重鎮任用他,以至於第一次北伐大敗而歸。就連開戰之初望風而歸的南安、安定、天水三城也得而復失!
街亭失守,蜀漢北伐補給線中斷其損失之重,諸葛亮自然明白其中厲害關係,不僅“揮淚斬馬謖”,還自降三級。
誠然,街亭失守,諸葛亮有用人唯親、用人不當之嫌。啟用新人,以實戰鍛鍊後備軍事力量的想法,讓諸葛亮在以後的日子裡更加謹小慎微,萬事追求完美。
蜀漢本來就地少人稀,以至於諸葛亮到死都沒有培養出優秀的接班人。勉強可以接其衣缽的姜維卻是降將,於蜀漢無有多大的功勞,短期內哪裡可以得到劉禪及朝中權臣的認可!
諸葛亮揮淚斬的是馬謖,斷的是自己的豪情壯志!街亭糧道一斷,蜀漢後來的幾次北伐均是由於補給不足而告終。
馬謖是諸葛亮前期最為看重之人,由於驕傲自滿而失守街亭,不僅僅是給後面的北伐造成嚴重影響,更加讓諸葛亮在提拔人才上面顧慮重重。
不管是不是因為蜀漢真的無人可用,還是諸葛亮眼界太高而不得其徒。反正我認為,只會紙上談兵、言過其實的馬謖給諸葛亮擇徒,帶來了嚴重的陰影!街亭失守給蜀漢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
10 # 飛狐自媒體
諸葛亮揮淚斬的是馬謖
馬謖,自幼長,是馬良的弟弟,共兄弟五人,人稱“馬氏五常”。最初馬謖以荊州從事的身份在劉備的麾下效力,因為自幼喜愛兵法,常常議論一些軍事謀略,諸葛亮對他頗為看重並對打算對他精心培養。
多於這一次的鎮守街亭,馬謖自告奮勇地想去表現自己,說自己自幼飽讀詩書,又蒙先生教誨,但是諸葛亮還是不想馬謖前去,因為畢竟對手是司馬懿,因為畢竟街亭這個太過重要(那裡易攻難守,沒有城池,它扼守漢中咽喉,是蜀軍的糧道所在),但因為自己立了軍令狀再加上趙雲等人的勸說,諸葛亮便同意了,立王平為副將領兩萬五兵馬前往街亭,高翔領一萬兵馬駐守街亭旁有一座東城列柳城,如街亭有危機可引兵相救。
但是馬謖剛愎自用不聽王平的勸誡,執意要把大軍駐紮在山頭上,認為憑高視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後生,後來因為沒有水喝,軍心大亂,司馬懿率領大軍拿下街亭,街亭失守。
街亭的失守讓蜀軍失去了北伐的好機會,馬謖他們慘敗而歸。諸葛亮也是對馬謖很失望。
後來因為馬謖立過軍令狀,而且剛到街亭不聽諸葛亮的要求擅做主張直接按照自己的意願排兵,再加上街亭位置的重要性下面的軍士會不服的。為了安撫軍心只好斬殺馬謖。
回覆列表
諸葛亮在街亭一戰中,因為鄭屠貪圖林黛玉的美色,誤了大事,故派魯提轄三拳打死。因鄭屠此人生前為屠戶,殺豬太多,投胎時被罰做豬胎,在高老莊落戶。因觀音點化,賜名豬八戒,與孫悟空、沙和尚一起拜了把子,史稱“桃園三結義”。兄弟三人保護唐僧上梁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