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超然視野
-
2 # 豬無忌
把劉邦封在巴蜀是因為交通不便,另外還封有其他將軍扼守關隘,防止劉邦出川!主要當時逐鹿中原,中原才是當時中國的必爭之地,項羽以控制中原則控天下為中心,其他地區屬於邊塞,尤其以為巴蜀不居備爭奪天下的實力。
-
3 # 朝文社
先需要糾正一下,從秦末農民戰爭爆發,到楚漢爭霸結束,“項羽一夥”的任何一位成員,都沒說過巴蜀地區是“窮鄉僻壤”。任何相關史料,都沒有類似記載。
而要看戰國後期至楚漢戰爭時,巴蜀的經濟狀況,這更和“窮鄉僻壤”搭不上邊。戰國年間秦國佔領巴蜀地區後,陸續向當地移民,秦始皇滅六國後,原六國的貴族富戶們,更是大量湧入巴蜀地區。外加都江堰的巨大作用。遠離中原戰場的巴蜀地區,正是高速發展時,成都江州等新興城市紛紛湧現,冶煉業工商業紅紅火火,農業產值更是爆表。《華陽國志》形容當時巴蜀:“時無饑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簡直是富足太平的寶地。那麼問題來了,項羽分封諸侯時,為什麼要把這樣一塊“寶地”給劉邦?首先一個原因:此時的劉邦對於項羽來說,還並非你死我活的死敵,只是潛在威脅。
雖然後人覆盤楚漢之爭時,常把“項羽鴻門宴不殺劉邦”和“分封劉邦巴蜀”拿來說事,以此證明項羽的昏聵無能,但放在當時形勢下,這事其實是項羽的深思熟慮:帶著四十萬大軍雄赳赳殺進咸陽的項羽,其實遠沒到大權獨攬的地步。真正屬於他的嫡系部隊,不過十萬人左右。其他都是牆頭草般的各諸侯部隊。升級為“西楚霸王”的項羽,雖是聯軍的“共主”,且手握“分封”大權,但離君臨天下,顯然還差得遠。
如此局面,項羽如果跟劉邦撕破臉,甚至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後果也恰如鴻門宴上樊噲的那聲怒吼:“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所以,消滅劉邦對此時的項羽來說,並不現實。如何利用“分封”,壓制各路諸侯勢力,特別是壓制劉邦的勢力,才是項羽燒腦的事。把劉邦安排到巴蜀,恰是一個好選擇。其中原因,正如《史記》裡的原文:巴蜀道險。對於當時的爭天下形勢來說,巴蜀富庶不假,但道路艱險更不假,沒有了關中大地做依託,在當時交通條件下,巴蜀就是塊進出不便的孤地,對於劉邦來說,更好似個鐵籠子。而劉邦也是十分乖巧,進巴蜀的路上,就把棧道統統燒燬,擺出要在這富庶巴蜀養老的模樣,叫項羽鬆一口氣。
而要看看當時整個分封方略,更可見項羽的精細算盤:頂著“義帝”名分的楚懷王,在流放路上被殺死。數量龐大的各路諸侯呢?以《史記》原文說“徙故王惡地”。項羽的親信部隊則拱衛戰略要地。對遠在巴蜀的劉邦,項羽更沒忘了關照,特意命章邯等降將扼守三秦,把劉邦唯一出口堵死。他自己則坐鎮彭城,說是為了衣錦還鄉,但看看形勢就知道,等於坐鎮東方,鉗制各路諸侯。
以這個分封安排說,劉邦被牢牢堵死,三秦與劉邦互相牽制,西邊就折騰不起動靜。中原大地哪路諸侯要反?項羽更可憑地理軍事優勢一一彈壓。以秦亡後的各路諸侯實力對比說,項羽這番安排,堪稱無比精明。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項羽沒有輕視劉邦,分封也是煞費苦心,卻為何叫劉邦成功逆襲,最終從自己手裡奪得天下呢?除了劉邦項羽二人在用人等方面的差別,以及韓信彭越英布張良蕭何等人的賣力表現。真正決定勝敗的,是雙方一個重要差距:格局。
項羽的分封安排,單看每一個步驟環節,都是非常精明,對可能發生的情況,都考慮到極致。但"逆來順受"的劉邦,卻早早在大戰略方面領先一步:劉邦早在入咸陽時,就在蕭何的力主下,收走了秦朝皇宮裡的地圖文冊,等於是天下的地圖資料,盡數掌握在劉邦手中。待到與項羽鬥法開始後,劉邦看似步步受制,卻是從全域性出發,做出應對。
正是這個差距,帶來了劉邦卓越的抉擇,可以拜韓信為帥,可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衝出三秦。可以在中原多次戰敗後,依然以出乎意料的大迂迴,從齊地對項羽完成反制。更以十面埋伏的方式,把項羽最終送上不歸路——說是劉邦運氣好,不妨說是劉邦在全域性觀的大戰略上,步步領先一步。一城一地的得失,只是小聰明。全域性的勝利,才是大智慧。楚漢戰爭的結局,就是證明。
參考資料:《史記》《華陽國志》《漢書》
-
4 # 不曉得該取啥才好喃
雖然李冰在四川修了都江堰,成就了天府之國,但是和外面中原和江南地區相比,還是不行,加之交通不便,從軍事上來說完全沒得啥用的,項羽是想把劉邦困死在四川,他錯在沒把漢中放在自己手上,如果四川沒得漢中,劉邦根本就不會出的去,所以後面的朝代都把漢中劃在了陝西省!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項羽在分封諸侯的時候,把劉邦分封在漢中,其實並不是戰略性失誤。要說他有戰略性失誤,其實是另外一個。是什麼呢?
我們先不忙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說項羽把劉邦分封在漢中,並沒有錯。
(劉邦與項羽)
劉邦到漢中,感覺有個很大的優勢,就是有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可以提供豐富的糧草。但其實,這並不算一個優勢。為什麼呢?
其一,從後期的楚漢相爭來看,項羽並沒有因為糧草問題敗給劉邦,而是別的因素。因此,糧草充足並不是劉邦的一個優勢。
其二,成都平原確實沃野千里,可以提供豐富的糧草。但是古代交通運輸不便,要想把成都平原的糧草運到中原去,供給劉邦打仗用,那是相當困難的。(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等交通工具,尚且經常發生糧草供應不足的問題,何況是劉邦。)
其三,劉邦只是漢中王,他離成都還有一段距離,再加上新來乍到,對成都平原上的地方豪強控制能力明顯不足,他不可能從成都平原獲得更多的糧草供應。(要知道,三國時劉備入主四川時,都花了很長時間,才把當地人擺平。而且,當地豪強聽說劉備去世後,有一半的郡縣都起來造反了。)
由此可見,作為糧草的優勢,基本上不是劉邦的優勢。
為什麼我說項羽把劉邦安排在漢中並沒有錯呢?
其一,從地理來看,從漢中地區(包括巴蜀地區)出兵,逐鹿中原非常不方便。中間有大巴山、秦嶺這些阻隔,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基本上沒辦法外出爭鋒。向東也有巫山及三峽,出行也非常不便。
(秦嶺與大巴山)
其二,從歷史來看,在秦朝之前,巴蜀曾立國七百多年,但是輕而易舉就被秦國派出的司馬錯及張儀大軍給消滅了,巴蜀政權完全無法與中原政權抗衡。
其三,從後世來看,除了劉邦這個特例外,在巴蜀地區建立的政權,沒有任何一例實現了問鼎中原的。從這裡也可以說,項羽把劉邦安排在漢中地區,是相當有遠見的。
那麼,項羽的安排,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
項羽的問題就出在他分封章邯為雍王、董翳為翟王、司馬欣為塞王,把他們安排在三秦之地上。項羽安排這三個人在這裡,原本的目的,就是為了防範劉邦。但這個安排,是項羽極嚴重的錯誤。為什麼呢?
其一,章邯這個人是秦朝貴族出生,是所謂“赳赳老秦人”中的精英人物,其先祖一生戰無不勝,他自己差不多也算得上一生戰無不勝(唯一的失敗,就是在鉅鹿一戰中輸給項羽)。因此,章邯特別驕傲,特別瞧不上劉邦、韓信這一幫人。根本就沒有做相應的防範應對措施。
其二,章邯在三秦之地失去群眾基礎。這就是在鉅鹿一戰以後,項羽活埋了秦軍20萬人。這些人被活埋,都是章邯投降項羽的結果。可以說,三秦的老百姓對章邯恨之入骨,他們怎麼還會幫章邯賣命呢?
(章邯)
其三,除了章邯外,另外兩個王,董翳翟王、司馬欣塞王,原本就沒有領兵能力,不過因為他們投降了項羽,所以項羽封他們為王。項羽怎麼能用這兩個人來防範劉邦呢?
再加上劉邦在出兵三秦的時候,挑動東邊諸侯與項羽大戰,使得項羽自顧不暇,因此,最終劉邦很快就擁有了三秦之地。
而劉邦最終能戰勝項羽,不是他擁有巴蜀大地,而是他擁有三秦之地。要知道,當年秦國擁有三秦之地,東邊六國都不敢和秦朝爭鋒。現在劉邦擁有了,項羽怎麼還能與劉邦爭鋒呢?
(參考資料:《史記》)
-
6 # 南方的溼
哪裡表明項羽認為蜀中是窮鄉僻壤了?以分封的名義將劉邦弄到漢中和巴蜀,只是希望不便的交通困死劉邦而已,因為哪怕蜀中產再多糧,要跨越大巴山和秦嶺,其運輸難度和成本都足夠恐怖。
-
7 # 林屋公子
項羽一夥並不認為那裡是窮鄉僻壤,其實把劉邦分封到漢中沒有問題。巴蜀富庶是富庶,但只能作為大後方而非根據地,和秦地及中原都沒法比。秦國統一利用了都江堰沒問題,但是巴蜀絕對不是秦的腹地。後世割據巴蜀的政權,基本都是兩代滅亡了,從來沒有可以統一全國的。
項羽把劉邦封到漢中,也算是履行了之前入秦為王的承諾。確實提防了劉邦,所以把三秦王分封秦地,企圖讓他們封鎖劉邦。從正常情況說,三秦王堵住劉邦也是沒問題的。關鍵是劉邦有個軍事奇才韓信,玩了一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章邯猝不及防,很快被擊敗。
所以項羽把劉邦封到漢中巴蜀都沒問題,比封到秦地和中原肯定安全很多。而真正的失誤,是自己沒能定都秦地,而是回到易攻難守的彭城,然後又和田榮打在一起。畢竟那個時代,能和韓信正面一戰的,也就只有項羽本人了。
回覆列表
事實上雖然秦時就修了都江堰,不過那也是秦始皇爺爺時期的事情,從他爺爺到秦始皇一統天下也無非大幾十年而已,按人口正常繁衍生息規律也就僅僅三代人而已。
而那是已經是商鞅變法之後,商鞅變法有一條固民措施,那就是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一般是不能隨意遷移的,因此就按照巴蜀不受外界影響人口繁衍的話人口增長也不會很多,而且從商鞅之後秦國與東邊諸國頻繁作戰,作為納入秦國的巴蜀不可能不提供兵員,也就是巴蜀根本沒有迅速發展起來。
而秦末農民戰爭導致的各地武裝割據和相互攻伐,也損失了大量的人口。
從這些情況來看,巴蜀人口並沒有題幹中所說的富足,也不能和後來形成的天府之國相比,事實上在楚漢爭霸時代,秦巴山南部並不是一片樂土,而是少數民族眾多。
因此項羽把劉邦分封到漢中是用意明確的,那個時候的巴蜀幾乎沒有什麼戰略價值,但項羽的彩筆是分封了三個秦軍降將鎮守關中,要知道在鉅鹿之戰中被項羽坑殺的二十萬秦軍基本上都是這幾位率領的,縱使他們戰神附體,也敵不過憤怒的關中父老。